?

試論秦文化形成的路徑

2014-11-10 22:32張志國
黑龍江史志 2014年19期
關鍵詞:文化整合

張志國

[摘 要]先秦時期是秦文化形成的關鍵時期。秦文化先后歷經兩次文化整合,第一次為立國前后與羌戎文化及西周文化的融合,第二次為春秋戰國時期與東方六國文化的融合。筆者也認同秦文化是由多元文化共同融合而成的觀點。本文擬對秦文化完成兩次文化整合的歷史過程進行分析,以期探究秦文化形成的路徑。

[關鍵詞]秦文化;形成;文化整合

有關秦文化的研究至今在學術界仍是一個比較熾熱的問題。在研究資料上不僅有流傳已久的文獻史籍供參照,而且還有陸續出土的考古實物史料相佐證。當前學者已從秦文化的形成淵源、發展歷程以及具有的特征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并指出秦文化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顯著特征,但尚未從整體上對秦文化的形成進程進行系統剖析。有學者提出秦文化的發展歷經三大時期,即秦族時期、秦國時期、秦朝時期。筆者以為正是在前兩個歷史時期秦文化經過兩次大規模的文化整合,從而奠定了秦在完成統一后的主體文化形態。關于第一階段的文化整合,筆者將借助已公布的相關考古資料與史籍中的相關記述對其進行綜合考察。關于第二階段的文化整合,主要依托相關史籍的記載對其進行分析。

一、第一次文化整合

關于秦族的族源,《史記·秦本紀》記載:

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已成,帝賜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钡鬯丛弧鹤蔂栙M,贊禹功,其賜爾皁游。爾後嗣將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盵1]p173

據《史記》記載最早的嬴姓族屬原系分布于淮、濟流域的東夷族一支。在歷經數次遷徙后在今陜西關中地區穩定下來,通過不斷吸收各種文化而崛起于諸侯之間。

在夏代末年,嬴秦先祖費昌參加了商夷聯軍反抗夏朝統治的斗爭,因立有大功而受到商王的重用?!妒酚洝で乇炯o》記載:

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御,以敗桀于鳴條。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蜚廉生惡來。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周武王之伐紂,并殺惡來。是時蜚廉為紂石北方,還,無所報,為壇霍太山而報,得石棺,銘‘曰帝令處父,不與殷亂,賜爾石棺以華氏。死,遂葬於霍太山。自蜚廉生季勝已下五世至造父,別居趙。[1]p175

從夏商之際開始一直到商代晚期,嬴秦族的活動區域一直在霍太山地區(今山西霍縣境內)。嬴秦族因參與對夏戰爭,從原來的族源之地逐漸遷徙到西部地區,因立有戰功而受到商王的重用,其活動區域距離商王朝的統治中心并不遠。這一時期其文化的發展受到了商文化的影響。如商文化有關的貴族傳統禮儀制度在秦文化中有著非常明顯的傳承,秦人與殷人有共同的狩獵與畜牧方式,相同的墓葬制度,秦人的宗廟制度直接承襲了殷人的天子五廟制度,與殷人一樣,秦人也以犧牲來祭祀宗廟。

西周政權建立后,嬴秦族因忠于商,遭到周武王的打擊。周孝王時又因與周王室有姻親關系而受到重用,在非子時期,周孝王將嬴秦族封之于秦地?!妒酚洝で乇炯o》記載:

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孝王曰‘:昔伯益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后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嬴秦。[1]p177

秦之地的方位《史記集解》解釋為“今天水隴西縣秦亭也。周太史儋云‘始周與秦合而別,故天子邑之秦?!睆姆亲颖弧耙刂亍币院?,秦文化在保留原有殷商文化因素的基礎上,開啟了較大幅度地吸收羌戎文化和西周文化的歷程,這一文化整合過程一直持續到春秋初期。

(一)對羌戎文化的吸收

由于嬴秦族所封之地與羌戎部族相鄰,為拓展本部族的生存空間,就不可避免地會與戎狄爭戰。周厲王晚年,西戎反叛,秦仲力戰西戎而殞命沙場。而后“周宣王召莊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復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駱地犬丘并有之,為西陲大夫?!盵1]p178此次討伐勝利之后,秦人的地盤大為擴展。在雙方不斷地戰爭沖突中,秦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受到羌戎文化的影響,筆者將以墓葬風格為例進行說明。

第一,在考古發掘的諸多隴東秦墓中,其葬式風格大多為屈肢葬式。其可能是受到甘青地區其它墓葬文化的影響,這一認識得到了學界較為廣泛的認同,這也可以說是秦文化吸收羌戎文化的一個鮮明例證。大約從春秋開始,在秦墓中流行一種蜷曲特甚的屈肢葬。趙化成對關中地區已發掘的452座秦墓的葬式進行了詳細統計,得出的結論為不明葬式者80座,直肢葬34座,屈肢葬338座,屈肢葬占全部葬式清楚墓的90%。甘青地區的屈肢葬傳統,從半山、馬廠、齊家、毛家坪到辛店文化,大體延續下來。這種屈肢葬儀應是當地土著習俗的承繼與發展。

第二,春秋晚期以后秦墓的墓壙流行土洞室墓,而同時代的關東地區則是豎穴土壙墓。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秦墓中,洞室墓的比例有明顯增多的趨勢。如在西安半坡的戰國時期的秦墓地,共發掘了122座墓葬,其中洞室墓就有101座。洞室墓最早見于馬廠文化,最遲在卡約文化中已非常盛行。春秋戰國時期,洞室墓能夠成為秦墓中一種主要的墓室結構,正反映出了秦和羌戎之間文化交流融合的程度之深。

第三,在所發掘的秦墓中的葬者多為西首葬。墓形結構往往呈東西方向。當前史學界對秦墓的西首葬的葬俗有著不同的認識。主要有兩種較有代表性的見解,一種說法認為是受甘青地區古代文化中也比較流行西首葬這一葬俗的影響,即齊家文化、卡約文化也有西首葬的葬俗。秦的西首葬可能也與甘青地區古代文化有一定聯系。另一種說法認為葬式與族群淵源和信仰傳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頭向表明族群的來向,足向表明族群的去向。尤其頭向與族群淵源的關系尤為密切。根據秦公和秦王的陵墓所開掘的情況來看,西陲陵區、雍城陵區與芷陽陵區、秦始皇陵園。其葬式表明秦宗室流行東向直肢葬,東首葬是秦國公族的葬式傳統。矛盾的葬式說明秦人是雙源的,公族源于東夷,庶族源于羌戎,前者流行東首葬,后者流行西首葬。

以上關于秦國早期墓葬風格的說明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秦文化的發展融入了部分羌戎文化的特點。

(二)對西周文化的繼承

自秦襄公起,嬴秦族因打擊犬戎、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賜之岐山以西的領地。從此秦才成為一個諸侯國,開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早在西周初期,秦人便開始積極吸收、繼承周文化。但全面吸收繼承,則是在秦文公十六年(前750年)取得對戎戰爭勝利之后廣收周余民,自此以后開啟了秦人周化運動。其結果則是在穆公時期秦國步入了春秋霸主的行列。秦國之所以發展的如此迅速,與它建國于西周王畿故地并接受先進的西周文化有著極大的關系。這在出土的春秋前期秦國青銅器上反映的非常明顯。如寶雞西高泉村一號墓出土的青銅器,其中三角戈、甬鐘等均是西周風格。另有壺、豆兩器,直接就是西周遺物,正如李學勤所指出的:它們都是“從西周的傳統中發展出來的”。這說明秦在建國之初便接受了當地周遺民所具有的較高的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此外,還突出地反映在文字上。秦的文字就是直接繼承西周而來的,同屬籀文系統。

二、第二次文化整合

春秋后期至戰國初期,秦國的發展一度呈現衰頹之勢。進入戰國以后,東方各主要諸侯國相繼變法革新,國力日漸強盛。在變革的歷史環境下,為擺脫貧弱落后的面貌,從秦孝公時開始積極主張引進東方六國人才變法,由此秦文化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秦孝公支持商鞅以法家思想在秦國全面推行改革。第二,自秦孝公以后大規模引進東方六國的人才,對各國文化進行了有效吸收。商鞅變法的成功與東方六國人才的引進都為秦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從某種意義上講,秦國能最終并吞六國而一統天下,就是此階段文化大變革的直接產物。

春秋中期秦穆公一度使秦國躋身春秋五霸。但崤山之戰后,秦國向東拓展的勢頭被晉國所阻擋。致使秦國與東方諸國的交流也日趨減少,使得秦國在戰國初期興起的改革浪潮中落后于其他諸侯國。史載“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狄遇之。諸侯卑秦,丑莫大焉?!盵1]p202公變法而其勢遂變。而東方文化之西漸,亦自孝公后而其跡益著。[3]p6通過力耕戰、行縣制、獎軍功等一系列變法舉措使得秦國實力大幅提升。所定各類律令均需嚴格執行,上至王公下至庶民只要違反律法都會受到懲治。史載“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后五月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腿瞬恢涫巧叹?,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1]p2231-2236由此可見,對律法的奉行已經深入到秦人的骨子里去了。商鞅變法通過法令強化的方式,使得秦國的主體制度完全建構在了法家思想的基礎上,從而促使秦文化完成了新的革新,同時也深刻地影響了秦文化主要特征的形成。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圖強后,以后歷代國君均大量重用前來投效的東方六國人才,出現了大量客卿效命于秦國的局面。這不僅使得秦國更加強盛,而且也進一步促進了原有秦文化對六國文化的吸收與整合。秦國能夠重用這些人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秦國缺乏嚴格的宗法制,因此在使用人才方面也就顯示出了宗法觀念淡薄的特點。由于長期與戎狄雜處且經常處于戰爭狀態,為能使國家穩固存續,秦人在君位繼承問題上不分嫡庶,向來多是“擇勇猛者立之”。而在選用官吏方面也多不拘泥于宗法制,由此在秦國能形成有效的客卿出仕的局面也就不足為怪了。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魏人張儀出任丞相以后,秦國形成了以客出仕的高潮。按照黃留珠先生對秦國客卿的統計,得到重用的主要有張儀、司馬錯、甘茂、魏冉、白起、蒙武、范雎、呂不韋、王翦、李斯等。[12]p19這些“客卿”不僅使秦國實力日漸強盛,而且他們的思想言論與具體活動也影響到了秦文化的形成。成書于前239年的《呂氏春秋》可謂是一部兼采諸家學派思想的著作?!端膸烊珪偰刻嵋吩u價到:“不韋固小人,而是書較諸子之言為醇正。大抵以儒家為主,而參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典于孔子、曾子之言。其他如論音則引《樂記》,論鑄劍則引《考工記》,雖不著篇名,而其文可案;所引莊、列之言,皆不取其放誕恣肆者;墨翟之言,不取其非儒、明鬼者……”[2]p1009《呂氏春秋》著成于秦國統一天下的前夜,這也意味著秦文化也由原來的地域文化上升為統一之后的主流文化。秦文化以《呂氏春秋》的著成為標志完成了其與以齊魯文化為主的東方文化的整合。

三、結語

在族群的遷徙過程中,本族原有的文化必定會受到外族文化的影響,并在不斷地與外族文化進行交流碰撞之后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由于秦人長期與羌、戎等游牧民族生活在共同的地域,使其文化特色也表現出了鮮明的游牧特色。[13]p16以致東方諸國多將秦人與戎狄相等同。自秦穆公成就霸業而為秦國實力奠定基礎后,秦國積極吸收宗周禮樂文化,同時能不受舊制的束縛而積極引進東方六國人才。六國文士西漸不僅為秦國的強盛以及完成統一做出了貢獻,同時也為東方主體文化能夠有效地融入到秦國并最終完成雙方的整合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歷經兩次文化整合之后,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秦文化。它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秦文化的形成也是不同文化相互傳播與有效整合的結果。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M].北京:中華書局,1965.

[3]錢穆.秦漢史[M].北京:三聯書店,2004.

猜你喜歡
文化整合
論芒福德的整體技術史觀
企業并購文化整合的演化博弈及動態仿真研究
試述新課程理念下語文教育教學的文化整合
論文化整合功能視角下我國古代政治文化對檔案事業的影響
人本主義視角下探析泉州市旅游文化景觀的建構
組織文化預覽對企業并購績效的影響
新組建學院的文化整合與創新
跨文化商務溝通簡析
企業兼并后的文化整合邊界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