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通變”與西方“二元對立”辯證法思想的差別

2014-11-10 02:02常帥
黑龍江史志 2014年15期
關鍵詞:二元對立結構

常帥

[摘 要]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中國與西方之間的交流在不斷的增加,除了雙方的互惠互信,中西之間因思想上的差別也帶來了很多的問題,并且這些問題在很多方面阻礙了中國進一步與世界其他地方人們的交流與聯系。這些問題追根到底是由中西方思想之間的結構性差異,即兩種宇宙觀、思維方式乃至兩種語言結構上的區別所引起的。在田辰山教授的著作《中國辯證法》中,他詳細闡述了這兩種辯證法思想的差別,以“通變”和“二元對立”這一簡明的術語進行了概括,從而為我們更好的理解和比較中西方思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辯證法思想;結構;通變;二元對立

在美國著名學者郝大偉和安樂哲的著作《期望中國》中,兩位學者認為在傳統上,西方采用宇宙演化論術語來討論宇宙的起源問題和采用宇宙論(cosmology)來討論有關自然或宇宙秩序的問題,西方哲學是按照統一性(unity)來解釋單一秩序宇宙中各種各樣的概念的。西方單一秩序的宇宙,是由超越的作用者造成的。在形而上的宇宙演化論中,創造的本源(基督教的上帝或柏拉圖的造物主)獨立于它的創造物并給混沌帶來秩序,這是一種二元對立的思維。而古代中國人主要是運用非宇宙論(acosmotic)的思想者,即多數推測不建立在所有的事物都有一個基本起源的概念上,也不建立在這些事物建構了單一秩序的世界的概念之上。而中國對世界秩序的探索中,使用的是唯一性(uniqueness)。不要求一個單一秩序的宇宙,產生的是對于由萬物組成“世界”的認識。道產生獨一的“一”,然后依次創生,這正是中國“互系性”思維的體現。由此,指出了中西思想差別的根源,這一根源在田辰山教授的著作《中國辯證法》中被詳細的做了解釋,并將中國傳統哲學思維的特征用 “通變”(continuity through change)一詞進行了概括總結,把握了中國辯證法的精髓,并與西方二元對立的思想進行了對比,使我們能夠更加深刻的了解這兩種思想的差別。

一、“通變”思維的由來與內涵

通過我個人的閱讀以及其他學者們在研究田辰山老師《中國辯證法》后進行的總結,本書主要講解了中國的“通變”思想,以及這一思想如何影響中國人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最后將從國外傳來的馬克思主義“去土壤化”,形成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其中始終貫穿中國“通變”的辯證法思想。

在本書第一章中,田老師介紹了許多致力于研究中西哲學傳統差異的外國學者,其中郝大偉和安樂哲思維模式的探索是最深也是最清晰的,他們提出了中國的“互系性”思維模式,認為對一個事物和事件作出解釋,要將其納入一種按照類比關系組成的機制中,而這一類比關系是這些事物和事件之間的類似關系。而這正是中國人早在《易經》中就建立起來的一種延續到現在的思維風格。在《易經》里形成的通變哲學是一種關于互系關系的思維風格。任何物事都是通過域境化獲得闡明的。而域境化是通過被闡明物事的類比關系來界定的。這種類比關系存在于所探究的相關物事之間。它包含對這些物事關系加以解析的思考和任務。這樣界定出來的世界是一個充滿互系關系的“通變”的世界。田辰山教授正是在深入研究了《易經》為代表的中國辯證法思想后,更多的從中國傳統思想的特質出發,強調中國傳統哲學的深刻影響和當代意思,提出了“通變”概念,并把它看作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的鮮明特征。而這一思維世世代代被沿襲、發展,直到在當代中國,也深刻的統治者中國人的思維方向。

在“通變”哲學的內涵上,田辰山教授總共總結了從《易經》中得到的七點啟示:

第一,宇宙是一個融會貫通、具有互系關系的宇宙,“通變”的宇宙沒有邊界,只有生生的延續。

第二,任何因素都是與任何因素相關聯的,一切因素都是互系著的,互系的方式和類型可以是任何的。

第三,人是自然的延續。不存在一物凌駕于萬物之上,一切因素都互系著,人也包含其中。人作為自然之延續,就是“通天下”,就是對天下事物的透徹領悟,通曉天下一切事物的變化始向。在人通曉的過程中,沒有人與自然的分離、主觀與外部世界的對立。人的計劃不能與變化的天地相分離,只要循變而應,人在自己的事業上就會取得成功,事半功倍。

第四,神是人,不是上帝?!吧瘛毕鄬Φ牡氖穷I會不到變化之中的延續,領會不到世界上一切差別之間存在的延續的人來說的。若人可以掌握事物的延續,就可以進入神話般通曉萬物的境界。

第五,變是延續。延續總是呈現出運動和變化,使得互系成為可能。通和變,指的是一個物事到另一個物事的“成為”過程而言。在中國人的哲學中,世界觀是一種自然和人的貫通延續觀,這個觀念中存在的是一種充滿生命的創造過程的宇宙。對“易”的理解,要在深刻理解變化的基礎上?!兑捉洝分械囊字v的是“變”和“通”,并且喻示了具有延續或互系的兩事物?!耙住钡奈锸逻^程的往來無窮,則喻示作為偶對物事相反相成關系延續的變化過程。

第六,相反相成偶對體。偶對體,即兩個對照性的概念間,強調的兩物事間任何一方都需要另一方作為自己所以然的必要條件。通變意義上的偶對體包含著延續和互系的關系,二者互相包含并向對面轉化。而相反與相成喻示者一種呈螺旋式上升變化的形態。中國哲人正是通過這樣,以物事看待物事,以此看待彼。

第七,“通變”之道。道是一對互系的偶對的基本因素,道是不變的,“不變”指的是對永遠的延續而言,天下沒有任何事物不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構成任何其它事物的延續。道也一直在變,總是因時間、地點、情勢不同而不同。通變哲學強調特殊性的差異性而非同一性。事物不應該被設想為因為有同一的質而相同,而是因為他們具有類比性而被認知。

通過以上七點啟示,從《易經》中得出的“通變”思維至始至終包含著互系的關系。而通變哲學的核心就在于,不是上帝二是偶對性互系的物事兩基本方面的相反相成互動才是生成變化的源泉。這種具有特色的中國思維,強調偶對互系性及其相關類比關系。而西方的思維方式則與之有著極大的不同。

二、中國“通變”的辯證法思想與西方“二元對立”思維的差別

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內涵衍生出了中國特色的思維方式以及特有的價值體系,簡單來說包括三個部分,即“一多不分”的天下觀、“通變”的互系性思維以及“和而不同”與“天人合一”的價值體系。

“一多不分”中“一”是自然、宇宙、萬物、社會、人生不可割裂的互聯相系性,是“渾然而一”,“多”指的是在互聯相系、渾然一體之中的萬物個體的多樣、多元狀態的特殊性, 或曰“不同”,而“不分”是萬物的互通、互為延續性,“不分”意味著沒有任何個體針對他體的超絕性和獨立性?!巴ㄗ儭钡幕ハ邓季S正是來源于“一多不分”天下觀之中,它把萬物的變看作通和不斷延續, 把通和不斷延續看作是包含于永無休止的變化之中。

在西方思想中,上帝創造了一個被因果法則支配的物質世界,其宇宙論是有限和自我滿足的,需要原始的推動者成為抽象意義上的必需。而作為永恒存在的上帝,就承擔了對這個世界、因果法則和運動的解釋。學者成中英指出,亞里士多德認為不被推動的動者或者上帝是造成事物元始啟動的動源,由此以后的西方哲學家便把給予事物延續運動的專利給了上帝。正是因為上帝這一動源,西方宇宙演化論描述的是創造者與創造物的二元論,使人成為了是產品而不是生產者。這種思維模式就發展成為了一種包含存在與非存在的本體論、有開始有終結的目的論以及一個將自然與人、時間與空間、本體論與認識論等最終對立、分隔開來的二元論。這就構成了其辯證法思想的核心。

中國的辯證法則與之有很大不同。盡管中國辯證法中的核心思想也是“兩極”,如《易經》中的陰陽概念, 但在這里, 二者的關系不是截然對立的, 而是互為前提、不可分離的。郝大維、安樂哲認為,歐洲文化與中國哲學傳統之間存在著宇宙觀上的結構差異。在中國,世界并非是被什么超越的本體所啟動的,它是自然、自為的。他們這里所指出的這點對理解中國文化應該說是裨益非淺。中國的通變哲學沒有西方的二元主義,沒有上帝,除了以偶對因素相反相成的互動表達變化的發生,還反映了沒有任何不可變的、永恒的因素以保證一種直線式因果關系秩序的存在。中國人這種自然的、自為的世界,其中的運動力量或變化來自互系的偶對體相反相成的作用,來自天下萬物自己而不是來自任何外部的推動力,而互系性偶對是中國古代宇宙學的根本闡述原則,它告知了一種與上帝無關的、充滿活力的循環和過程。

由此看出,西方人思想的根本可用“二元對立”解釋,即超絕主宰體的宇宙、兩極決然對立、單向因果性思維結構。而中國的傳統思想則是道和萬物的自然世界、通變式互系性思維結構。由于這兩種思想已經早已深扎到中西方人們的思想之中,因此在日常中很難被察覺到。我們舉兩個簡單的例子以了解中西方思想上的差別。

以“人”這個概念為例,中國的“人”與西方的“人”(individual)就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人”的概念源于道家學派,提到人的語句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边@些道家名篇中的話語描述了道家對人及世間萬物的看法。中國人更多的強調事物間的關系,他們認為存在與世界中的事物都是有聯系的,而人之間的聯系是很緊密的。

西方概念中的“人”(Individual)在韋伯斯特詞典中有三個解釋:

(1)of, relating to, or distinctively associated with an individual與個人有關系、有聯系的

(2)intended for one person 用來描述一個人

(3)existing as a distinct entity 作為一個獨特的實體存在

從解釋中可以看到,西方的“人”傾向于獨立,他們更強調互相之間的平等關系。而西方“個體”的理論基礎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圣奧古斯丁的“三位一體論”—圣父、圣子、圣靈,第二是本體論中的三個基本要素,第三是宗教哲學和神學基礎,第四則是被賦予的人權。

不同的理論基礎使得中西方對“人”的理解大不相同,同樣也深刻的影響了各自的日常生活,很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在中國,人更傾向于服從,依靠別人做決定,而在西方,人更獨立,常常自己做決定。

還有如對民主的理解上,西方的民主是和自由民主相伴的,其中強調的是個人自由、人權、政治結構,核心價值是民主和自由是人生來固有的權利。自由民主與我們所說的“人民”沒有關系,但是與個體“individual”有關系。西方認為民主的政治系統就是權力的分散,法律的約束,兩黨或多黨競爭系統,自由的選舉系統等。

而中國的民主則與其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民主核心價值是人民是他們自己國家的主人,以人為本的思想。強調的不是管制是服務,主要的關注是人民的利益,特別是弱者的,民主是作為一種管理方式。而民主的政治系統在中國則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不同級別的人民代表大會,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和合作和參政,鄉村和城鎮地區的基本民主。

三、結論

通過對《中國辯證法》一書的閱讀以及對田辰山老師相關著作的學習,我深刻的體會到了要想理解中西方,無論是政治還是其他方面,都需要深刻的領會中西兩種思想之間的結構性差異。若不把結構性差異放在前提上,就不能真正的相互理解,減少交流中的誤解。尤其是在當今中國正發生如此大變化的時候,很多如中西方孰優孰劣、如何應對雙方間不斷產生分歧以及采用哪一種治理方式更加適用的問題上,都是因為沒有看到兩者最根本的區別而產生了很多的迷茫,在社會中引起了一大片的爭論。

如今中國在很多方面都學習西方的模式和標準,但是過多的采用西方文化中的概念來應用與中國文化中,必然帶來對本文化體系和結構的影響,造成了許多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在我們采用了西方的話語后逐漸喪失了其原來的合理性與合法性,造成了我們民族自己的混亂,對社會造成了很大的沖擊。若不能“知己知彼”,這一影響還將繼續持續下去。

我們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也要積極的將中國文化引出去,發揚中國文化中高端的部分,讓西方人能真正的搞懂我們自己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如中國“一多不分”模式中的互系性思維,若能很好的在國際關系領域得到闡釋,將能夠為人類和諧共處、世界大家庭的和平共生創造更好的條件。田辰山教授對中西哲學的深刻研究以及不斷做出的貢獻,在豐富我國哲學研究的同時,也為更多的國外學者理解中國提供了一條更好的途徑。

參考文獻:

[1][美]郝大偉 安樂哲著,施忠連等譯.期望中國:中西哲學文化比較[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年,

[2]楊金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新視野—讀《中國辯證法:從<易經>到馬克思主義》[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4).

[3]陳金川.田辰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新論-兼與李澤厚觀點相較[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10(3).

[4]田辰山.中國的互系性思維:通變[J].文史哲.2002(4).

[5]田辰山.與西方相比較的儒學思想邏輯—兼論中華民族精神內涵[J].國際儒學研究.第十六輯.

[6]成中英.中國哲學的因果模式[J].東西方哲學.1976(1).

[7]田辰山.中國辯證法—從《易經》到馬克思主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8]田辰山.辯證唯物主義在中國的再闡釋—一個關于和諧與通變的話題[J].濟南大學學報.2003(2).

[9]田辰山.要重視中西方傳統文化上的結構差異[J].中國圖書評論.2008(8).

猜你喜歡
二元對立結構
當型結構與直到型結構的應用
發現“結構一樣”,積累“基本圖形”
物質結構規律歸納
《小城畸人》中二元對立的消解
《美麗人生》中的二元對立
荒誕與現實——《紐約提喻法》結構主義分析
挖掘對稱結構,簡化解題過程
《長腿叔叔》中女性主義代表
論遲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人文關照與生命美學構建
半包圍結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