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文化資源利用方式的新視角

2014-11-15 07:14李麥產
中國名城 2014年11期
關鍵詞:接受者城市利用

李麥產

摘 要: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特色人文城市,目前國內不少城市都比較重視發掘、整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這是我國城市建設的新動向,也是城市在更高發展階段上新資源觀的反映。不過,很多城市在發掘、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方面只注重供給主義,忽略接受者的需要與觀感。為了提高歷史文化資源在當代城市形象塑造、豐富城市內涵、振興文化產業等的效果,有必要引入接受美學的合理成分,從接受者的立場與視角來優化當前城市對歷史文化資源的利用方式。洛陽在這方面的做法,可謂是一個較典型的實例。

關鍵詞:城市;歷史文化資源;利用;優化;接受者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4)-11-13(6)

1 引言

經歷改革開放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經濟社會邁進到一個新階段。中國城市與這個偉大進程同頻率和諧共振,也在此期間取得了不菲成績:數量增多,規模變大,形象與功能不斷現代化,日益成為復興中國的核心和主體部分。順應這一歷史趨勢,城市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參與高層次國際競爭與全面完成國內現代化的著力點,為進一步促進城市發展鋪墊了良好基礎。

不同的發展階段,承擔不同的使命,面臨不同的發展環境和條件,也會有不同的發展模式與資源觀。中國經濟社會告別短缺時代,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規模和總量的增加,使資源、環境等硬約束的影響突顯。這就需要轉變發展模式、調整經濟結構,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與這個時代主題的轉變相適應,中國城市的發展也應有不同既往的新認識、新思路、新舉措。

在短缺的以物質生產為主要任務的年月里,中國城市(包括鎮)充分發揮聚集效應,集中和整合各類經濟資源與要素,生產出豐富的商品,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求。與此同時,中國城市通過擴張,實現了自身的快速成長。然而在新時期,影響和制約中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困扼也鮮明地表現在城市上,城市資源、環境等的消耗已不可持續,亟需提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這就應當調整城市產業結構、減輕對硬約束的依賴,實現城市由生產中心向生活中心的逐漸回歸等。

依據趨勢,國內不少城市努力尋找突破,確立新的產業領域和發展策略。有的城市加快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發步伐與投入、扶持力度,對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規劃,在全球經濟復蘇仍然乏力的情況下把目光轉向擴大城市內需,并且根據經濟社會進步與人們消費水平的實況,提出要強化城市第三產業和文化產業等發展。這些努力、嘗試都是恰當且理性的。發展文化產業等不僅能夠提供更多的文化產品、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而且具有其他多方面的意義和價值,也有助于打造特色城市,充實城市建設的內涵。2009年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出臺后,城市文化產業受到青睞與重視,各地方、各城市“努力挖掘本地歷史文化資源”,“弘揚民族文化”。[1]新的城市發展模式正在形成中。

大力發展城市文化產業,延續城市文脈,建設千姿百態的個性化城市,使中國城市在外形初步強壯之后逐漸健全、成熟、豐韻起來,既恰逢其時,又大有可為。這些城市內容產業作為城市軟實力,與城市建筑、城市空間格局和城市制造業等硬實力一起,共同構筑起城市綜合競爭力。不過,發展城市文化產業、建設人文城市等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對城市自身文化資源——尤其是歷史文化資源的整理、發掘與創造性利用,也需要對這些資源的當前利用方式進行必要改進。

2 新資源觀和城市對歷史文化資源的重新釋讀

像城市在優先發展第二產業的時期而刻意追求土地、機器設備、外資等有形的資源那樣,在當前及今后的城市轉型發展中,也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資源觀和發展策略。當城市被理解為是一定區域空間內的生產與制造中心的時候,礦產、土地等自然資源和資金、機器等有形社會資源便成為迫切而有價值的要素。凡是能夠在吸納、占有、聚集這些要素資源方面具有優勢的城市,通常都能獲得較好的領先發展。我國沿江與沿邊對外開放城市、經濟特區城市,以及因其行政級別較高而具有較強聚納能力的大中城市,一般都曾獲得了較好的發展先機。然而,在城市發展環境和態勢、面臨的競爭格局變化的當下,對要素資源的認識產生了變化。

有形的物質產品的制造與城市生產中心地位的確立,需要獲得水、土地、資金、廠房、機器設備等資源的支撐。城市發展諸如戰略性新興產業、第三產業與文化產業,把城市建設成真正以人為本的宜居城市與特色鮮明的個性化城市,則需要重視創新與創意人才、城市自身所積累的包括歷史文化資源在內的各種軟資源和稟賦。對這些資源要素的占有、利用、整理、加工等的狀況與效率,將決定未來中國城市的內在素質和特征面貌呈現?!霸诔鞘谢l展不斷趨同的情況下,獨特的歷史文化正是一個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是城市特色和城市文化的載體”。[2]

有鑒于此,最近數年來,在我國城市規劃、建設中出現一種可喜變化,就是注重歷史文化資源的整理、發掘、利用,延續城市文脈,嘗試把城市的前世與今生等不同生命階段聯結起來,欲圖建成各具特色的現代城市。

應該說在利用、發掘歷史文化資源,建設個性化的人文城市等方面,我國許多城市是有資源條件與天然稟賦的,甚至部分城市具有不可多得的優勢。我國歷史悠久,僅文明史就有五千年。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國古代城市文明不斷萌芽、成長,不少城市的發展一脈相承、從未間斷,具有深厚的底蘊和理路清晰的傳統。盡管中國古代城市也會因為地質災害、戰爭等影響而興廢存亡,產生過諸如“五口通商”那樣的在外力刺激下出現的近代城市、由執行改革開放政策而造就的像深圳這樣的城市新星,但中國城市在整體上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自然歷史過程而形成的城市體系。目前,我國城市數量已達六百多個,僅歷史文化名城就有一百多個。概言之,整理、發掘、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幾乎每一個中國城市都有潛力、都可大做文章。

這種新態勢、新變化,相較于建國后某一特定時期及改革開放后較長一個時段的情況,確實值得慶幸。建國伊始,財力有限等,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曾出現對歷史文化資源不夠尊重,乃至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可挽回的損失。改革開放初期,片面突出經濟指標、一切以GDP論英雄,又導致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建設性破壞。

收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后,我國在城市工作上的自覺性、科學性和理性增強,對城市發展規律的認知也在加深。國內外一些城市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實現高績效、可持續發展的成功案例,更是很多城市愿意學習的標桿。城市終于意識到,土地、水、礦產、資金等有消耗殆盡的時候,惟有屬于城市、伴隨城市生命過程而積淀下來的歷史文化資源才是最值得珍惜利用的寶貴資源。

3 當前城市對歷史文化資源利用方式的不足及接受理論

歷史文化與傳統文化資源,曾被視為城市擴張和經濟建設的負擔與包袱。由于這種片面性理解,在經濟至上的導向下,我國城市歷史文化資源受到較大損害或破壞。而城市是文明成果的容器和主要聚集地,所以,在城市空間內所發生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的損害,其實也是中華傳統文明受到的損害。缺乏傳統文明的基因,或者這個基因淡化,一個民族或國家的特征就會弱化,甚至導致民族與國家特征的喪失。一個城市,也只有重新撿拾傳統文化、發揚歷史文化、創新時代文化,才能夠建成具有突出個性特征的城市,才會在由全球化浪潮推動的、世界性的城市雷同的背景下彰顯自己的特色。依托并挖掘城市歷史文化資源,“提取城市基因,通過展示本土文化現象,直入城市形象本質,增強城市辨識度”,有助于城市形象建構。[3]所以,我國現在很多城市注重對自己歷史文化資源的整理、發掘,確是非常明智的。

然而,或許是缺乏理論探索、經驗總結等,在目前城市對傳統文化和歷史文化資源以及遺產的整理、發掘、利用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與研究的問題。突出或主要傾向是:城市從供給者的視角去實踐者多,而從接受者的立場出發、考量者少。對于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無論粗細,不分時序,疏于分揀,不顧策略,簡單羅列堆積,結果是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呈現很凌亂,難有鮮明統一的主題概括與生動具體的形象描繪,印象膚淺,效果不佳,城市形象識別并沒有顯著改進,甚至弄巧成拙者反而與初衷和目的相悖離,造成不倫不類的遺憾。譬如,現在舉凡有點年代的城市都打出歷史牌,整理出有淵源的新節慶,搞復古建筑,舉辦沿革展覽,開辦地方史講座等,并把這些活動與推動旅游、城市更新聯系起來。然而,盡管熱鬧紛繁,也很有文化味兒,但總體上多是雜亂無章,似乎所有的城市都在做類似的展示,彼此差異不大。

為了校正某一時期在城市建設中特色喪失的缺陷及更好實現城市進步,城市在當前建設中重視歷史文化資源的整理、發掘、重新利用,以延續文脈,建設特色城市,這確實值得肯定。而新問題的出現也說明,我們的城市或許在利用、整理、發掘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的方法等上尚需創新,這些努力、嘗試或許值得改進。而分析上述問題出現的原因,能夠發現它與大多數城市缺乏或忽略一種接受者的視角有密切關系?,F在的城市,站在城市主體的地位,只顧自個地在整理、利用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盡管有一種愿望和沖動想把文化傳統與歷史底蘊描繪、添附到城市建設實踐中,卻沒有考慮市民、游客、其他進入者的觀感與需要。城市歷史文化資源與遺產的供給者即城市官方,試圖用這些資源構建城市特色與個性,但城市歷史文化信息的接受者即市民、觀光客等,在對城市官方欲構的城市形象的釋讀上,并沒有與之保持一致。這或許是當前城市在歷史文化資源利用方面出現困惑的思路層次上的原因。

為解決不足,在城市利用、發掘歷史文化資源與遺產方面或許需要采取另外一種思路。這就是適當修校供應主義,在工作的技術路線上引進接受理論的方法啟示。

接受理論源于接受美學,是該美學理論在管理學、傳播學、教育學、社會學等諸多領域的擴展與應用。作為一種美學流派,接受美學于20世紀60年代出現于聯邦德國,創始人為姚斯(Hans Robert Jauss)、伊瑟爾(Wolfgang Iser)等,“認為文學活動是作家、作品、讀者三個環節的動態過程,作品的價值與地位是作家的創作意識與讀者的接受意識共同作用的結果?!盵4]根據接受理論,任何領域、種類和形態的作品欲實現較好的推介效果,都不能離開接受者的參與、配合,應當關照接受者的各種個性特征與主觀偏好。接受理論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和解釋力,特別是能夠促進行動主體在思維方式上的創新,現已引起比較廣泛的關注與相應實踐探索。

用接受理論砥礪當下城市在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的工作模式,城市官方適度站在接受者的立場,或許會有助于提高今后對歷史文化遺產和資源的使用效率、利用效果,促進特色城市建設。

4 從接受者的視角優化城市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的行動策略

建設特色城市、提升新時期城市建設的質量,建成既具有時代氣息、又具有中國風格與氣派的現代城市,已被界定為新時期國家城市化戰略的理想目標。①城市應當發揮自身比較優勢,高水準地利用城市歷史文化資源。從接受者的視角優化對歷史文化資源的利用方式,城市值得考慮如下方面。

首先,城市在開發歷史文化資源的時候應當關注和研究接受者,根據接受者的情況與需要,選擇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以建設特色人文城市的技術性路線。發布者和接受者是信息傳遞過程中必要的兩極。沒有發布者,接受者無法獲悉所知;沒有接受者或者忽略接受者,信息發布的目的(譬如構建城市新形象、建設特色人文城市)就會落空。發布者與接受者之間應建立一種良性互動的協調關系。處于主動地位的發布者需要關照處于主導地位的接受者的觀感與需要,知其偏好與興趣。在當前城市對歷史文化資源的利用乃至城市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城市作為從歷史文化資源中汲取必要養料用于當代建設的一方,是具有特定內涵的特色城市的信息發布者,它要想在城市觀光客、市民等各類接受者中間推進形象共建與引起共鳴,不能不尊重和重視接受者。

其次,勇于轉變立場,從原來慣于做歷史文化資源的占有者和主人,嘗試去做賞析這些寶貴財富的客人,體味客人的感同身受,從接受者的角度考慮適宜的技巧和方案。易言之,不能再粗略羅列歷史文化資源了,要從方便接受者的角度,整理、利用城市歷史文化資源,并把相關的優質成果表達奉獻給接受者。對于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要進行梳理、分析、綜合、凝練、提純,在自知家底的基礎上,多替接受者想一想他們需要什么、對什么部分最感興趣,哪些是最能體現城市特色的部分,等等。這樣,根據輕重緩急等要求,把握層次性,把歷史文化資源的相應部分逐次展現出來,對不同組成部分的利用、開發有一個時序?!皥猿謿v史人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原則”,[5]亦有利于持續性地推進城市文化建設。

再次,對城市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在空間上要盡可能做到均衡布局,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區段與較少、貧乏區段彼此呼應。歷史文化資源在長期生成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其在城市空間(主要是老城區)的不均衡分布是客觀事實。但在當前實施城市文化建設中,對這些資源的開發,要盡可能做到均衡性照顧,努力做到處處有景(即使在體量、規模等方面有差異也行),增強城市整體的持續可讀性,避免歷史文化景觀在空間展現維度上的跳躍或斷裂。

另外,歷史文化資源的呈現要用硬方式與柔方式的混合搭配,宏大同細微的巧妙組合,既要重視、發掘、整理大建筑與大遺址等實實在在的硬性資源項目,使之與現代城市景觀耦合、適應,也要用心于細節末節,講好城市故事,做好小景觀,“進行分批次、分層次的開發建設”。[6]物質性的文化資源與非物質性的文化資源一同重視,不能重視前者而忽視后者。

最后,在利用方式上,要把握好資源開發利用的力度,既不能不懂開發、不敢開發、不會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造成錯失發展良機的遺憾,同時也要警惕與防范過度開發、泛濫開發。例如,旅游開發等對歷史文化資源的利用,確對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有促進作用等,但過度、不恰當的利用也會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7]一些城市在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時,過分依賴市場力量,結果出現商業開發中對歷史文化資源造成不利的后果,需要引以為戒。

其實,城市歷史文化資源很多,真正能夠較好地開發利用者,可能只是其中較少的部分。一些很好的歷史文化資源可能受到時代認知等限制,未必都適合當前的開發使用,則可考慮作為預備資源,暫且規劃,“著眼未來,為后代留有余地”,[8]不必盲目急躁或急功近利。

上述探討基本還屬于論綱性質。具有實效性的方法策略應該從實踐中總結與概括。所以,這個話題是開放式的。

5 洛陽實踐及其評點

“十三朝古都”洛陽是我國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也是當代一座較大城市,更是一座具有中華文明史標志意義的城市。早在北宋時期,司馬光在《過故洛陽城》中就說:“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9]洛陽既擁有豐富而燦爛的各類史前文化資源,又貯藏著輝煌且繁多的歷史文明資源,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也是首批進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目錄的城市。

建國后,洛陽曾作為新興工業城市發展起來?!耙晃濉逼陂g,國家有數個大型工業項目布局在洛陽。至今,洛陽的城市形象還被認為與重工業密切相關。其實,洛陽在擁有較豐富的工礦業資源、較雄厚的科研實力等之外,更有著其他眾多國內城市不可比擬的歷史文化資源。只不過在著重發展第二產業、配合實施國家工業化戰略的時代,洛陽的歷史悠久、各類遺產豐富、人文城市特征鮮明的一面被屏蔽、覆蓋了。

伴隨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確立,以及相應的國內城市發展模式的轉變,洛陽在最近的城市建設中也不斷加強對自身歷史文化資源和遺產的整理、發掘、利用,特別是注意把對歷史文化資源的當代開發、利用,同城市特色、文化產業以及旅游業發展等結合起來,拓展和延伸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的影響力,提升其價值和意義。

洛陽在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上也曾遇到過困惑。譬如,由于當年沒有意識到歷史文化資源的綜合價值,并受客觀條件的制約,一些建設項目就直接覆壓在各類遺址、遺物上,甚至造成不可挽回和補救的損失。如今,經過深入分析、橫向比較,洛陽找準了城市的特色稟賦和資源優勢,規劃和確立了新的城市發展戰略,在堅持做實工業的同時,大力發掘城市歷史文化資源,努力發展包括旅游業與文化產業等在內的新興業態,建設美麗、宜居、經濟基礎雄厚、人文特征鮮明的城市,增加城市吸引力和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洛陽創新方法,自覺采用從接受者視角出發的行動策略,在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上較有成效。

首先在資源觀上,洛陽扭轉了原來較重視有形經濟資源的偏頗理解,對物質形態的歷史文化資源和非物質形態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全面梳理、分類,摸清家底。物質形態的歷史文化資源諸如碑刻、石窟、寺觀、墓葬、會館、遺址、文物等,非物質形態的歷史文化資源如城市歷史故事、傳說、老技藝等,二者在開發利用的方式上有所區別。前者通常具有利用方式的單一性,使用不當會產生有形的損害甚至滅失,而后者一般能做到共時性的使用分享,也可以進行再加工、深加工,例如演繹歷史故事、挖掘城市傳說,并在不同的主體間以不同的形式實現交換,不會因此而制約其他主體的使用行為等。像洛陽流水席、小街鍋貼等登上了國家或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并被引入到城市當代的餐飲旅游業中,就是對非物質形態的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成為當代城市美食與舌尖記憶。

其次,在城市建設中的價值平衡上,洛陽盡力做到保護性建設。由于歷史文化資源是城市可持久開發、利用的寶貴財富,且有助于建設特色鮮明的人文城市,能夠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等,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重視歷史文化資源,而洛陽作為一個古都城市,對此有更深入的認識。在當今的城市建設與發展中,洛陽執行保護性建設,把歷史文化遺產與資源放到首位。例如,按照城市規劃,在火車站南側本來要建廣場,但在這里隨后勘探和發掘出周天子墓的陪葬坑,出土了大量國之重器。洛陽遂改變規劃,在原址上建了博物館,就地保護、利用這些歷史文化資源,既有利于發展文化產業、便利旅客游覽,無疑也增添了城市底蘊、豐富了城市形象。

由于有系統性考慮,洛陽在整理、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以推進當前城市建設中,各方面的工作能夠協調到位,形成綜合影響力比較好的效果。如對遺址、遺物等可資直接利用者,則廣泛建成博物館、民俗館、歷史文化風貌街區等;對于傳說故事、非遺資源,缺乏可資憑借的直接平臺者,則以隱性的手法巧妙展示——如把街角商業廣告櫥窗改造成展示城市歷史文化底蘊的窗口等,方便城市中的行走者在無意識間感知歷史文化之厚重。城市色彩和特征突出,城市的古典與現代氣息兼備。

6 結語

在新時期國家城市化戰略的背景下,我國城市普遍進入了由外延擴張到豐富內涵的發展階段。受制于有形的經濟資源要素消耗的不可持續性,不少城市都開始重視整理、發掘、利用歷史文化資源,以發展城市新的產業和業態。城市中的歷史文化遺存是城市個性的載體,[10]歷史文化資源是了解城市個性與獨特性經歷的窗口,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資源與遺產,創造性利用這些資源,不僅有利于培育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能夠延續城市文脈,彰顯城市與眾不同的底蘊,建設特色鮮明的人文城市、宜居城市,也是我國很多城市的優勢。不過,從目前諸多城市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的方式看,尚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接受理論認為,歷史文化資源及其承載的信息,要為市民、進入者、游客等所接受并形成對城市形象的建構和認識,城市方面在做足供應者的工作之外,還應該改變原來僅僅是供應者的思維,多考慮怎樣方便接受者及其需要。改變立場與視角,必然會帶來新的發現與方法創新。(下轉41頁)

(上接08頁)

在這方面,洛陽做了一些努力,在城市形象塑造、特色城市建設、發展第三產業和文化旅游業等上,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與社會評價。

注釋:

① 2014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在新型城鎮化戰略中要堅持的指導思想之一是“文化傳承,彰顯特色。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歷史文化稟賦,體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態多樣性,防止千城一面,發展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形成符合實際、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币鞍l掘城市文化資源,強化文化傳承創新,把城市建設成為歷史底蘊厚重、時代特色鮮明的人文魅力空間”,“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地方特色文化發展,保存城市文化記憶?!薄肮膭畛鞘形幕鄻踊l展,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交融,形成多元開放的現代城市文化?!?/p>

參考文獻:

[1] 厲無畏.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創意轉化[J].學習與探索,2010,(4):114-118.

[2] 趙洋.洛陽城市更新中大遺址保護性利用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13.

[3] 聶遠征,鄧淑文.歷史文化資源與電視傳媒的城市形象建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1):27-29.

[4] 夏征農.主編.辭海[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823.

[5] 趙夏,張艷紅.洛陽歷史文化名城與旅游業的協調發展[J].城市發展研究,2000,(5):48-51、56.

[6] 毛峰.洛陽歷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問題及對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7):49-50.

[7] 謝春山,王賀嬋.旅游開發中民族文化商品化問題探析[J].中原文化研究,2014,(4):73-77.

[8] 李國恩.天中京洛細雕琢[J].城市規劃,1989,(2):50-53.

[9] [宋]司馬光.傳家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全文版),1999.

[10] 徐琴.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更新及其文化資源經營[J].南京社會科學,2002,(10):49-52.

責任編輯:王凌宇

猜你喜歡
接受者城市利用
利用min{a,b}的積分表示解決一類絕對值不等式
利用一半進行移多補少
利用數的分解來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Flu Study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理論
城市規劃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游戲、電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時代融合的新方式
基于有限承諾審核的信息傳遞均衡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