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遣唐使廢止原因芻議

2014-11-25 22:05范宇亮
黑龍江史志 2014年9期

范宇亮

[摘 要]古代日本政府通過派遣遣唐使將中國的先進文化制度帶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這一制度在公元894年被廢止,其中的原因一直是眾多學者爭論不休的主題。通過對唐朝的日益衰落、日本吸取唐文化趨于飽和、日本政府遣使負擔沉重以及出使航行艱險等觀點的逐一分析,進而找出導致遣唐使被廢止的根本原因和合理解釋。

[關鍵詞]遣唐使;廢止原因;中日文化交流

遣唐使即唐朝時日本派遣至中國的使節。從公元630年(唐貞觀四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第一次遣使,到公元894年(唐乾寧元年,日本寬平六年)因菅原道真的諫阻,醍醐天皇從此廢止了遣唐使制度。日本通過遣唐使不斷學習唐朝的文化和制度,推動了古代日本社會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發展。對于遣唐使的研究,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可謂汗牛充棟,關于其被廢止原因,統攬各家觀點可歸結為:日本吸取唐文化趨于飽和、唐朝之日益衰落、日本政府遣使負擔沉重以及出使航行艱險等,但究其根本原因卻莫衷一是。

觀點一:現在學者們普遍認為安史之亂后唐朝中央集權衰弱,經濟減退,尤其是文化遭摧殘,對日本來說不再有強大的吸引力,故而遣使的熱情也隨之衰退直至停止。許多學者會引用菅原道真勸諫天皇廢止遣唐使的上書作為日本人認為“大唐凋弊”的佐證。經過翻閱觀其奏文里面并無說唐文運衰頹之意。遂將原文摘錄:

“臣某謹案,在唐僧中灌去年三月附唐商王鈉等所上之錄記,大唐之凋弊具載矣。更告不朝之問,終停入唐之人。中灌雖是區區之旅僧,而為圣朝盡其忠誠,代馬越鳥,豈非習性耶?臣等伏檢舊記,屢次遣使,或有渡海而不堪命者,或有遭賊而遂亡者。唯未見至唐而便有難阻、饑寒之悲,如中灌所申報。未測之事可推而知也。臣等伏愿以中灌記錄表文,遍下公卿博士,詳定其可否。是乃國家大使,非只是一身計業。且陳款誠,伏請裁決。謹言?!保?)

文中只是說大唐凋弊、無寧是指由于內亂所帶來的治安方面的紊亂,而不是指文化的衰敗。雖然唐朝后期國內不穩也許是影響日本繼續遣使的阻礙,但要說唐氣運衰敗是廢止這項制度的根本原因難免有點牽強。但對此,森克已先生在《遣唐使》中也認為雖然存在唐國力的衰頹和日本文化的顯著提高,但終究一個根基深厚,另一個則本源淺薄,唐日國力文化仍有懸殊差距。昔日的“老師”并非黔驢技窮、無可學之物。事實上,甚至平安時代末期,日本貴族不僅以服飾、容貌之美擬至于唐,就是贊譽學識淵博之人也以中國學者為其衡量標準,側面也可反映日本仍對唐文化心存憧憬崇拜之情。(2)所以認為日本對國力漸衰的唐朝的文化不再渴求,沒有必要再派遣唐使的說法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觀點二:遣唐使路途艱辛,海事不斷等因素致使遣唐使制度廢止。誠如菅原道真所言“屢次遣使,或有渡海而不堪命者,或有遭賊而遂亡者?!碑敃r日本造船技術落后,航海知識貧乏,海上經常遇到海盜侵襲。由于日本與新羅不和,白村江之戰后遣唐使不再走經過朝鮮半島的北路,而選擇南島路線——由九州南下,沿南方的種子島、屋久島、奄美諸島,向西北橫跨中國東海,在長江口登陸,再由運河北上。這條航線主要航行于渺茫無邊的東海上,難以靠岸,危險增大。因此,一些日本貴族官員紛紛借口逃避入唐。但這并非廢止遣使的根本原因。因為渡海途中的危險性也是一直存在的,只是隨著路線的南移顯得突出罷了。但天皇對逃避駛唐的官員予以重罰,這可表明日本繼續遣使入唐的決心。因此,遣使途中的危險艱辛等因素也斷然不是導致遣使廢止的根本原因。

觀點三:遣唐使的任務完成必然走向終結。就日本派遣遣唐使的動機或任務考慮,王金林在《遣唐使的使命》一文將遣唐使分為前后兩期:前期遣唐使是在東亞諸國錯綜復雜的形勢下派遣的,其使命一是從唐朝吸取建立中央集權體制的種種經驗,二是探察唐的軍事情報以及白村江之戰后修好兩國關系。后期的任務,一是勸誘、迎回滯留的日本學者、留學生、學問僧,二是祭奠身歿唐朝的日本使節、文人、學者。當然,別的學者可能分析得更具體,對遣唐使的階段分期也更詳細。但歸結起來,遣使初期和末期莫不最主要是政治和人事使命,已于9世紀末基本完成。后期主要是文化與貿易任務,吸收唐朝文化和進行以學習唐朝社會經濟為主的日唐貿易。通過觀點一中對唐朝國力文化的的分析,顯然可看出日本的社會文化水平距唐朝仍舊相差甚遠,為進一步推動日本自身發展而向唐朝汲取社會文化經濟經驗和資源等,遣唐使顯然有繼續存在的必要性,絕不應廢止。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遣唐使初期的一部分使命已經完成,并且唐朝國力的衰頹、航途風險是影響日本派遣遣唐使的重要原因,但這些究其根本并非促成遣唐被廢止的最終力量。筆者認為以下兩種觀點:日本對遣唐使派遣費用負擔能力的減退和唐商船渡日頻繁是遣唐被廢止原因中最為重要和恰當的解釋。

首先,從遣使的支出方面分析。遣唐使使團人數,初期為二百四五十人,中期為五百九十余人。所乘船舶,初為兩艘,后則擴充為四艘。造船支出,自然頗為可觀。船上備用物品,為數猶多。例如為防御海賊和蠻人襲擊,每船備用甲胃各一百領3及醫療器具等。4再談談航海中的食物,主食為干糧,每人每日一升,以第十八次的六百五十人計算,每日需要六石五斗,往返航程以二個月計,則需要儲備三百九十石的干糧。5又一般慣例,賜與大使沙金二百兩,副使一百兩至一百五十兩。遣唐使出發之際,對大使以下至水手等全體員役支給多額之迤、綿、布等。贈給唐廷之貢品(事實上既是國際貿易品),數量巨大,每回隨帶十多名至二十多名的留學生、僧,且多為長期留學,多半是帶沙金作為留學費用。另外,個別奉命入唐進修的僧侶,日朝廷亦需給以必要的費用。(6)不少僧侶在長期留學時,學費時有不足,往往托人或遣從僧回國向朝廷申請學費。由上述可見,留學僧、留學生費用已達相當數額。此外遣唐使返航之際,有時唐派送使者隨行答訪,接待費用也不會少。從大宰府常備儲米三千八百四十石的規定,就可窺知其一端。(7)總之,合計派遣一次遣唐使所需之一切費用,在當時財政上是一筆莫大的支出。

其次,從日本國內經濟力量分析。前期日本通過大批派遣留學生和學問僧,全面學習唐朝制度文化,在日本全面推行以唐朝制度文化為樣本的改革,建設“律令制”國家。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已經初步建立起法式完備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進入奈良時代,由于統治政策較合理,農業文化迅速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遣唐使對日本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提高起了重要作用,這反過來更加堅定了日本政府繼續遣使的決心。從7世紀前期開始的遣唐使,到8世紀中期到達頂峰,這一總趨勢與日本中央集權國家的發展之走向完全一致。然而盛世背后的隱患不久便顯現出來:從中央來看,從9世紀中葉開始,皇權逐漸落入以藤原氏為首的外戚集團之手,形成攝關政治。日本的“律令制”和中央集權開始一步步被削弱。另外,地方豪強自8世紀后勢力不斷增強,對農民加重剝削,引起他們的不滿和逃亡,從而動搖了中央集權制的經濟基礎——班田制,最后在9世紀末10世紀初左右銷聲匿跡。地方勢力的增強、農民斗爭的激化和班田制的崩潰,大大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實力。遣唐使這種大規模的外交活動,必須以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為后盾,一個面臨上述種種危機的政權,當然難以維持遣唐使的繼續遣派。

此外,唐商船頻繁渡日也是遣唐使廢止的一個重要因素。唐商船頻繁航日,不僅使日本貴族社會所期望的珍貨、特產源源而來,而且希望留學的僧侶們也用不著等待十多年乃至二十多年才能前往大唐。唐船航日,導致日本與中國之間交通日益方便頻繁,特別是寬平六年(公元八九四年)九月三十日朝廷宣布廢止遣唐使,唐船渡日之多,甚至到了日朝廷加以限制的程度。這樣一來,投以莫大的財力,犧牲眾多人命的遣唐使制度,便失去了存在價值,遂為之解體,這也是自然的趨勢。在這一點上,佐伯有清也有類似見解。他認為遣唐使末期,日朝廷允許唐、新羅、日本三國之間自由通航貿易以后,日本上至官吏、下及民眾,都可獲得他們所希求的、不以文化藝術為限的實用品,例如茶、人參、藥品、香料、陶瓷、纖維、毛皮等,唐的文物亦可坐而得之;同時不必派遣遣唐使,也可以通過渡航來日的新羅人和唐人處收集到東亞的情報,例如唐發生李師道叛亂的消息,立即就傳到了日本。這樣一來,遣唐使制度的意義就更加淡薄了。這就是第十八次遣唐使成為最后遣唐使的原因所在。

遣唐使的派遣,初期每隔約七年半一次,中期十二年一次,末期二十年一次,越到后期相隔時間越長,直至第十九次遣唐使菅道原真上奏天皇,至此廢止這項制度。這是多方面因素共同綜合作用的結果。概括地說,第一,唐朝國力衰退,但社會文化并未衰退,唐對周邊國家依然具有文化的向心力。第二,日本通過學習唐的文化制度,建立了律令制,其社會文化有了巨大進步提高。其中遣唐使可謂功不可沒,但其任務并未終結。日本仍需繼續向中國中原王朝學習先進文化經驗以及加強兩國經濟貿易往來,進一步促進自身社會的發展進步。第三,遣使入唐路途不易,但風險一直存在也是不爭的事實。雖然這些全都是影響日本遣使入唐的重要因素,但絕非廢止遣唐使的根本原因。而唐商船頻繁渡日兩國的交流由政府行為到民間行為的這一轉變以及中央集權衰弱的日本逐漸無力維持遣使入唐的巨大開支,這兩點是我們在考慮日本政府廢止遣唐使制度這一歷史事件時,值得著重考慮的兩個因素。

參考文獻:

[1]森克己:遣唐使·至文堂·1995

[2]藤家禮之助:日中交流兩千年·東海大學出版社·1988

[3]增村宏:遣唐使的研究·同朋舍·1988

[4]浙江大學日本研究所:日本歷史·2003

[5]劉淑梅:遣唐使初探·史學集刊·1995(04)

[6]孫玉巧:遣唐使制度廢止原因試析·咸寧學院學報·2003,23(2)

[7]韓昇:東亞關系的變動與遣唐使始末·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1(5)

[8]霍耀林:再論遣唐使廢止原因·宜春學院學報·2010,32(1)

[9]潘玉渠:日本歷次遣唐使任務差異芻議·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

[10]張曼:再探關于遣唐使廢止的原因·青年文學家·2013(4)

注釋:

(1)菅原道真《菅家文章》

(2)例如藤原通憲夸贊宇治左府藤原賴長之學識時,亦云:“閣下之才無愧千古,雖覓諸漢朝,亦少比類。既超越我朝中古之先達,其才亦為我國冠?!笨梢哉f他們憧憬唐風已達到沉醉的程度

(3)《續日本后紀》

(4)《延喜式》

(5)《入唐求法巡禮行記》

(6)日本《三代實錄》記載公元八七四年在求法僧以船入唐之際,日朝廷勒令大宰府賜以九州的正稅稻千束。日本《明匠略傳》記載公元八七七年,在濟安、安然、玄昭、觀溪等僧人入唐時又特賜以御府的黃金。

(7)《廷喜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