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明崇禎年間閣臣的更迭

2014-11-25 22:12王麗娜
黑龍江史志 2014年9期
關鍵詞:崇禎

王麗娜

[摘 要]崇禎朝歷十七年,先后閣臣達五十余人,閣臣之間,黨同伐異,互相傾軋,更換頻繁?;实凵远嘁?,君臣間隔閡日深,致使內閣的輔弼功能大打折扣。明朝政治正是在這些情況下最終走向滅亡。

[關鍵詞]崇禎;閣臣;更迭

天啟七年(1627)八月,熹宗朱由校去世,信王朱由檢繼承大統,是為崇禎。上任伊始,崇禎皇帝即對天啟時期的混亂朝政進行撥亂,又對閣臣不斷調整,以加強其輔政功能,應對時局。

一、入閣方式的變化

明崇禎一朝歷十七年,出現了五十位閣臣,人數不謂不多,內閣人員輪換之頻繁,史上少有,論及入閣的方式又頗有變化。

打破“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舊制

崇禎朝以前,明代閣臣多來自翰林院,基本遵循進士——翰林——內閣的途徑。崇禎時期,對入閣之制進行了改革,打破“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定制,形成翰林與外僚并用的格局?!俺绲澃四炅?,帝將增置閣臣,以翰林不習世務,思用他官參之,召廷臣數十人,各授一疏,令擬旨。遂擢張至發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與文震孟同入直。自世宗朝許贊后,外僚入閣,自至發始”,閣臣的選拔范圍不再局限于翰林院。此后,內閣中的非翰林學士漸趨增多,王應熊、薛國觀、程國祥等均次第以外僚入閣。甚至有如休寧人汪偉,于崇禎十一年(1638)由慈溪知縣超擢為翰林院檢討這樣的例子,形成了內閣中翰林與外僚并用、翰林中進士與基層官員并存的新局面。這些改革是崇禎帝在吏治思想方面的重要突破,對于改變缺乏政事經驗的內閣現狀,加強內閣的輔政作用是有積極意義的。

二、閣臣頻繁更迭的原因

明崇禎朝閣臣的頻繁更迭,說明了時局之艱。此外崇禎帝的性格因素、當時黨爭激烈及閣員素質的下降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

(一)崇禎皇帝的多疑性格

當時閣臣并非皆為庸才,但崇禎帝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又志大才疏,好的諫言多不被采納,有識之士雖一心謀國,卻又往往遭遇難合圣意而被迫去職。李國為人忠厚,很有政見,曾在崇禎元年(1628)三月上書《新政十事》,以配合崇禎的治國策略,奏疏很有見地??捎捎谒翘靻⑴f臣,兩個月后仍被迫離職。

崇禎帝疑心閣臣們黨爭,形成近臣都不足信的壓抑心理,這種心理往往被心機狡詐的臣子利用,導致忠臣被去。崇禎元年(1628)十一月,吏部會推閣臣候選人,錢謙益在名單之列,而身為禮部尚書的溫體仁與禮部侍郎周延儒皆不在其列,工于心計的溫體仁揣測,皇帝必然疑心廷臣結黨,于是利用這種心理,上疏攻擊錢謙益在天啟元年(1621)主試浙江時,受賄結黨,不應該被會推為閣臣人選。溫體仁人品卑劣,人所共知,此番攻評錢謙益,引起言官反感。御史任贊化遂疏評溫體仁,結果不但沒能救成錢謙益,反倒惹怒皇帝,被降一級外任。首輔韓爌出來化解僵局,請求“請寬贊化以安體仁?!表n爌從閣臣角度將當時的是非利弊向皇帝做了陳述,可崇禎帝卻固執己見,對臣子們誰都不信任,并不采納意見。最終形成錢謙益不被所用,眾多上疏諫言之臣被誣結黨獲罪,而人品卑劣如溫體仁輩反倒由此獲利的局面。

(二)明朝中晚期日益嚴重的黨派之爭

明朝中晚期,黨爭日益嚴重,到崇禎年間,黨爭現象仍然蔓延。崇禎二年(1629)十二月,周延儒以特旨入閣,直到崇禎六年(1633)六月罷職,這一時期的黨爭圍繞首輔之位展開。這一時期的閣臣有成基命、周延儒、何如寵、錢象坤、溫體仁、吳宗達、鄭以偉、徐光啟八人,基本全都卷入斗爭。

三、閣臣頻換的影響

(一)內閣輔政功能的缺失

明代內閣居于政治中樞之位置,它“雖無相名,實有相職”,有“天下治亂,系于宰輔”之說。內閣的有效運作,對框補時政無疑起到重要作用,而崇禎年間,內閣更迭頻繁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政局的穩定。明代閣臣沒有固定的任職年限,他們的起廢不受制于制度化的因素,而受制于閣臣本身的能力與素質、政治形勢以及皇帝人為因素等。據《明史·宰輔年表二》記載,崇禎在位十七年間,所任閣臣未滿一年的有13人,一至兩年的有18人,二至五年的有17人,超過五年的只有3人。新任閣臣46人,平均任期約11個月。任職最長的是溫體仁,八年左右,最短的是文震孟,任期三月余。十七年五十相,所用閣臣之多,淘汰閣臣之頻繁,史之罕見。

有明一代,閣臣的平均任期為5年,2-5年應該是一個較為穩定與合理的時間,他們可以利用較充足的時間熟悉政事,盡輔政之責。而崇禎朝任期2年以下的31人,占總數的62%。政治作為需要有適當的時長,1-2年對于閣臣來說,想發揮其真正能量是有難度的。閣臣頻換必然導致政策不連貫,本來內閣的職能是給皇帝建議,輔佐皇帝制定、執行政令,在崇禎一朝卻因為頻繁的更換,使得這項職能得不到發揮。

(二)閣員對國家責任感降低

明朝內閣不是政府中的重要機關,大學士亦不同于丞相,多數情況下,閣臣們只得唯皇命是從,不敢稍有逾越。閣臣們只能采取依附于皇權的態度,崇禎時期,這種趨勢更為嚴重,這樣就導致內閣成員對國家責任感的降低。

崇禎時期的閣臣在位時間一般時間不長,只有溫體仁居位達八年之久,其“專務刻核,迎合帝意”,很少建言,史料記載,每當崇禎帝詢問兵餉等事時,溫體仁輒遜謝曰:“臣夙以文章待罪禁林,上不知其駑下,擢至此位。盜賊日益眾,誠萬死不足塞責。顧臣愚無知,但票擬勿欺耳。兵食之事,惟圣明裁決”。溫氏充分認識到崇禎帝重猜忌、剛愎自用而且偏執武斷的個性,對皇帝曲順依附,故意貶低自己?;实蹍s以為其樸忠,對其“愈親信之”。其后內閣雖多次調整,入閣官員也多尸位素餐,少有建樹,內閣輔弼功能進一步降低。

綜上,可以看出明崇禎帝雖然有治亂之心,卻無治亂之能。閣臣們在時局日壞下、在皇帝巨大的猜忌與日益嚴峻的懲戒下,相繼入閣、出閣。走馬燈式地出入之后,帶給明王朝的只能是無法挽回的政治局面,而此時起于陜北的農民起義以及東北的滿族兵鋒,成為了明王朝滅亡的最后決定力量。

猜你喜歡
崇禎
從“懷舊與破舊”到“改良與復古”
簡述明末清初過渡期景德鎮青花瓷器的工藝特點及其成因
馮德爾歷史劇《崇禎》:17世紀歐洲天主教視野下的明清鼎革
多疑必有禍
多疑必有禍
從崇禎二年毛文龍奏本看明金遼東戰局
關于明末崇禎年間國家衰亡的部分原因初探
亡明罪魁禍首辨:崇禎和朝臣的共同作用
明末的中樞決策與權力格局演進:以崇禎帝“改票”為視角
性格決定命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