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論關中分區的干部教育

2014-11-25 22:17趙盼盼賈鋼濤
黑龍江史志 2014年9期
關鍵詞:歷史貢獻干部教育

趙盼盼+賈鋼濤

[摘 要]關中分區作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碩果僅存的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在中國革命史上有著重要地位。關中分區的干部教育的發展,為發展生產支持抗戰、團結統戰對象、反對國民黨頑固派分裂圖謀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學習和研究關中分區干部教育的經驗,不僅可以深化地方的黨史研究,而且可以更好的促進汲取黨建寶貴經驗。

[關鍵詞]關中分區;干部教育;歷史貢獻

1935年中國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中共中央重新調整了西北蘇區的行政區域,將西北蘇區劃分為陜北、陜甘兩省,并設立關中特區、神府特區、三邊特區3個特區,隸屬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1937年中共中央將關中特區更名為關中分區。關中分區地處喬山山脈南端,北與陜甘寧邊區相連,東、西、南三面同國民黨統治區接壤,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這里成為守衛陜甘寧邊區和黨中央的南大門,是仁人志士和軍需物資通往延安的重要驛站和紅色通道,同時也是培養革命干部的搖籃。

抗戰初期,關中分區文化教育整體落后,私學村小少,完小無一所,更無高等學校,堪稱“文化荒漠”,嚴重制約了民眾的覺醒、抗日戰爭、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進程。黨的干部隊伍中,大多數出身于工農,文盲比重大,他們缺乏馬列主義基本修養,雖然有革命積極性,但存在著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同時,一批從全國各地奔赴邊區的革命青年,雖有革命熱情,但絕大多數還是資產階級世界觀,不能適應民族革命戰爭的需要。干部教育的重要性凸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全國的客觀形式下,關中分區的干部教育顯現出諸多特點,以習仲勛為代表的中共關中分委大力發展邊區干部教育,為發展生產支持抗戰、團結統戰對象反對國民黨頑固派分裂圖謀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關中分區干部教育培訓制度的形成

關中分區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十分重視干部教育的發展,制訂了正確的干部教育方針和政策。1938年10月,中共中央向全黨發出學習競賽號召,時任中共關中分委書記的習仲勛在關中分區建立干部學習教育制度,將在職干部工作學習相結合并制度化。1939年5月,中共中央干部教育部召開干部教育運動動員大會,中共關中分委成立干部教育指導委員會,關中分區在職干部教育有了正式專職組織。

1940年1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干部學習的指示》,規定各類干部學習的課程和制度?!爸泄碴P中分委遂結合上級指示及陜甘寧邊區教育廳《陜甘寧邊區在職干部教育實施辦法草案》精神,對關中分區在職干部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組織形式、學期、考試、獎懲制度等做出具體安排?!盵1]此時,干部教育制度基本形成,“關中分區在職干部教育,以文化為主,主要內容分為業務、政治、文化、理論;業務教育,主要是學習與工作有關的政策法令及本部門工作史實與科技;政治教育,主要是對干部進行時事政策教育,突出學習中共中央、中共中央西北局、陜甘寧邊區政府政策、法令、決定;文化教育,以干部文化程度分高、中、初三級進行,課程分國文、算術、歷史、自然、社會常識及課外讀物;理論教育,主要是對干部進行革命基本理論,根據需要選學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有關著作。關中分區干部教育指導委員會創新了教育方式,據干部文化程度選定甲乙丙丁四類課程由其選學,實行日學兩小時制度?!盵2]

二、關中分區干部教育的發展

由于關中分區的特殊地理位置,在抗戰初期較為平靜,為干部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特別是干校的發展最為繁榮,并且各具特色,主要表現為魯迅師范學校、陜北公學旬邑分校、陜甘寧邊區第二師范、抗日榮譽軍人學校這4所革命干校的創辦與發展。

(一)抗戰教育的先鋒—魯迅師范學校

1937年1月13日,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機關進駐延安。為了培養革命干部并改變陜北文化落后的狀況,徐特立報請中央創辦一所江西中央蘇區那樣的“列寧師范”學校。30日毛澤東批示以“魯迅師范”為校名建校,紀念中國文化旗手魯迅并團結更多人抗日。2月29日,魯迅師范學校在延安成立。1938年侵華日軍侵占黃河東岸重要渡口,集中兵力炮擊西岸陜甘寧邊區黃河防線。此時魯迅師范被迫遷入關中分區新正縣馬家堡,共10余名教師130多名學生,學生分師范班、預備班共3個班,學制不定。魯迅師范遷入馬家堡后,課程為文化課、軍事訓練相結合,主要招收陜甘寧邊區學生,兼收友區(國民黨統治區)學生,共招收了5個班500多名學員。

魯迅師范是在抗日戰爭的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一切工作都應適應抗日戰爭的需求,魯迅師范學校,就是按照這個政治方向來辦學的。例如,它在教學科目和教材內容上,基本上是適應抗戰需要的,為了滿足戰時需要,在學制上采取了比較靈活的作法,學生入學資格亦不受嚴格限制?!案靼鄬W生除學習組織外,都按班、排、連的軍事建制組編,軍事、體育課程,就是按照軍事組織來上的。全校師生都過著軍事共產主義的生活?!盵3]魯迅師范在成立到撤銷共兩年半時間,“期間畢業與分配學生1093人,培養出一批優秀師資隊伍,為陜甘寧邊區文教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41年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說,“魯迅師范畢業的青年教師,形成了今天邊區教育工作中的主力部隊,是我們邊區教育事業最寶貴的財產”,魯迅師范無愧抗戰初期“爭取國防教育之典范”。[4]

(二)愛國青年的聚集地—陜北公學旬邑分校

1937年8月陜北公學在延安創立,學生多來自淪陷區的愛國青年。隨著抗戰形式發展和國民黨反動派反共行為升級,陜北公學求學青年日益增多,革命抗戰知識干部需求越來越大,延安生活必需品日益緊張,來延安路上哨卡林立路途兇險,1938年4月底,中共中央書記處和中組部相繼開會,研究決定在關中分區創辦陜北公學分校,以擴大革命干部培養并克服面臨困難。

陜北公學旬邑分校的主要任務是辦大學部培養行政、民運及文化方面的高級干部,兼辦研究部培養專業學者,學制均為一年。附設訓練班培養兩部外學員,學制四個月。大學部課程為政治經濟學、中國革命運動史、哲學、科學社會主義、三民主義、中國革命基本問題、世界政治、戰區政治工作等。訓練班課程為中國問題、社會科學概念、三民主義、游擊戰爭與政治工作、民眾運動。研究部旨在招收大學部畢業生和同等學力外來學生與研究人員深造,后因客觀原因擱淺。1939年5月底旬邑事件后,中共中央命陜北公學北上延安,與延安魯迅藝術師范,延安工人學校、安吳青訓班并為華北聯合大會,結束了其在關中分區一年的辦學歷史。陜北公學辦學4年間,共辦58個隊、培訓11000多名學員、培養6000多名抗戰干部、吸收3000多人加入中國共產黨,分布全國各地。陜北公學分校辦校1年間,共辦31個隊,直接裂生出抗大第一、二分校,并為中國革命培養出大量革命干部和師資人才,對推進中國革命進程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中等教育的發展—陜甘寧邊區第二師范

為適應陜甘寧邊區文教事業發展要求和解決師資匱乏問題,還擊國民黨頑固派,1939年9月,陜甘寧邊區教育廳決定,以“培養地方文教干部和小學師資”為辦學宗旨,在關中分區設立陜甘寧邊區第二師范(簡稱“二師”)。1939年10月,二師開始籌辦,中共關中分委書記習仲勛領導成立了二師籌備小組,議定二師承繼魯迅師范校產及其精神,以“白手起家,艱苦辦學”為辦學方針,址設馬家堡的“魯師舊址?!?940年2月底,二師籌備小組決定中共關中分委書記習仲勛兼任校長,下設校務、生活指導、事物3個處,設立校黨支部與學生會;對擬入學新生進行測驗編級,按現有文化程度編設示范隊、預備隊各一個,按軍事組織編設1個大隊;課程根據陜甘寧邊區教育廳師范學校章程開設國文、政治、算術、歷史、地理、自然、社會科學、教學法、美術、音樂,鑒于戰爭環境增設軍事課、課外報告。由于國民黨頑固派對關中分區的重重封鎖與不斷摩擦,二師在頻繁的搬遷、轉移的奔波中,全校師生以頑強的毅力和堅強的戰斗精神,戰勝了險惡的戰爭環境和生活中的艱難困苦,堅持“敵來我走,敵走我辦,邊走邊辦”的方針,出色的完成了教育廳規定的教學任務,為革命和建設培育了大批的優秀干部,在黨的教育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四)傷殘軍人再教育—抗日榮譽軍人學校

抗日榮譽軍人學校(簡稱“榮?!保?,系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創立的一所殘廢軍人學習療養學校,始創于涇陽縣安吳堡,初稱“紅軍榮譽軍人殘廢醫院第五醫院”,后因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戰積極反共,又輾轉進入關中分區新正縣湫坡頭區坪坊,根據上級指示改為八路軍抗日榮譽軍人學校。這所光榮的革命學校,使數以萬計的傷殘榮譽軍人身體得到了康復,生活得到了新生。在這里他們提高了文化水平,學會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本領,重新走上了革命和建設的戰場,有很多同志后來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中各條戰線的領導骨干,為中國人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抗戰時期,關中分區魯迅師范學校、陜北公學旬邑分校、陜甘寧邊區第二師范、抗日榮譽軍人學校4所革命干校的創辦與發展,為關中分區、陜甘寧邊區、全中國培養了大量革命干部和優秀師資,有效提升了關中分區人民知識文化和中共革命干部的執政建設能力,對鞏固革命根據地、發展生產力、爭取民族獨立和抗日戰爭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關中分區干部教育的經驗

(一)發揚艱苦樸素、自力更生的精神

在艱苦的戰爭年代,物質資源匱乏,學校經費嚴重不足,加之敵人封鎖、圍困和驅趕,教學物質條件十分困難。陜甘寧邊區第二師范當時上課沒有粉筆,用木炭、白粘土做;沒有筆墨紙張,用樺樹皮訂本子,甚至采用沙盤練字、答試卷;沒有課本,憑著理解和記憶及筆記來學習;沒有教師,在大樹底下上課;沒有宿舍,住牛舍;沒有桌椅,大腿當課桌;沒鐘表,燃香計時;沒油點燈,把音樂課放晚上;沒鞋穿,編草鞋;糧食緊張,吃黃米面杠子和鍋巴。學校前往各地都得自己動手開荒種地、打搖動?!熬o張的學習,艱苦的生活,培養了全校師生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作風;團結一致、平等相處的革命精神。黨的優良傳統在陜甘寧邊區第二師范發揚光大?!盵5]抗日榮譽軍人學校傷殘人員面對國民黨的重重壓力和險惡環境,身殘志不殘,以高昂的革命精神,克服困難,自力更生,自己動手辦工廠,紡紗、織布、縫衣服、做襪子、造藥品。輕傷戰士和榮校職工開荒種地,磨豆腐、養豬、養雞,進行自我服務,從而解決了生活中的各種苦難,改善了學員生活,減輕了人民負擔,又支援了前線。

(二)干部教育與革命形勢相結合

教育政策的創新立足于中國特殊的國情,實行抗戰教育,使教育為抗戰服務。1938年4月11日,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國防教育第一次代表大會上講道:“應該用全力來應付抗戰,用教育來支持抗戰,目前的抗戰是規定一切的東西,我們的教育也要聽抗戰的命令,這就叫抗戰教育??箲鸾逃皇菑娖鹊?,而是自發的,它依靠著群眾或學生的學習熱忱,和教育干部的積極性。并且需要把教育者與被教育者親密的聯系起來?!盵6]魯迅在課程的設置上充分與革命形式接軌,例如:政治課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指南》為教材講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常識,《抗日救國十大綱領》,《論新階段》,《論持久戰》等等。軍事課上講授平原游擊戰術和山地游擊戰術。通過這些學習使學生了解抗日戰爭的形式和任務以及一些普通的軍事知識。

(三)招生范圍廣泛

魯迅師范在關中分區時正處于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基本形成。關中分區與國民黨統治區在地域上相鄰,為了適應當時戰爭形式的需要,在招生時會兼收友區的學員。另外陜北公學的學員也來自全國各地,有國民黨黨員、無黨派人士、海外華僑、進步青年等,年齡大多為18至45周歲,學校提倡“忠誠團結,緊張活潑”全體師生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克服苦難、溶政治、文化、軍事、生活于一體。

(四)教學方法靈活

關中分區處在一個動蕩的社會環境中,各個學校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教學。例如,邊區第二師范在初創時期,為適應在緊急戰爭中教學,教學單位按隊編制,依據學生的文化程度的差異編為師范隊、預備隊、婦女隊、特別班。在中期,環境較為穩定則改為編級編制,有師范二、三、四班和預備班。在后期,仍為班級編制,有師范六、七、八班。學生在校學習的科目、教材內容。因文化程度和班級、學期的不同,有廣度和深度的差別。在教學方法上,根據實事求是的原則,除課堂講授外,采用學生自己學習與集體討論等方法,并注重社會實踐,開展社會調查與活動。結業前,組織學生在附設小學實習。在教學時間上,不因遷校、雜勤勞動過多而影響學生學習,保證教學時間,注重從教學與管理等各個環節措施上不斷改進,以提高教學質量。

關中分區干部教育在復雜的社會背景下經歷了一個不斷探索的發展過程,采取了干部教育與戰備相結合、與勞動生產相結合、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學方式,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也對我們當前的干部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習仲勛在陜甘寧邊區》編委會.習仲勛在陜甘寧邊區[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324.[2]中共旬邑縣委黨史研究史.中國共產黨旬邑黨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3:234.

[3]楊峰.徐特立創辦的魯迅師范學校[J].徐特立研究,1995(01):53-54.

[4]中共旬邑縣委黨史研究史.中國共產黨旬邑黨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3:236.

[5]王炳建.馬蘭革命簡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84.

[6]皇甫束玉,宋薦戈,龔守靜.中國革命根據地教育紀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136.

猜你喜歡
歷史貢獻干部教育
新型綜合教學示范基地的實踐與探索
淺談抗大對抗戰勝利的歷史貢獻
近代中國教會大學體育文化的傳承研究
干部教育培訓管理新思路探索
淺論艾思奇《大眾哲學》的歷史貢獻及當代啟示
縣級黨校干部教育培訓班級管理的實踐與探索
結構化研討教學實踐分析
加強黨校建設提高培訓質量
淺析川陜蘇區婦女教育
體壇碩彥 留德先驅:江良規體育思想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