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本原”
——對歌德“世界文學”的重新解讀

2014-11-28 03:03朱春艷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4年8期
關鍵詞:歌德人性文學

朱春艷

(上海大學 文學院,上海 200444)

“回到本原”
——對歌德“世界文學”的重新解讀

朱春艷

(上海大學 文學院,上海 200444)

文藝界內對于歌德“世界文學”理解常常存在一些誤判,把世界文學誤解為地理范圍上的概念或具有永恒價值的經典作品。究其原因是這些誤判只是單純地揪出“世界文學”這個名字進行分析,沒有考慮到《歌德談話錄》的具體語境。本文在闡釋出歌德“世界文學”原意的同時,分析歌德“世界文學”這一神奇的想法出現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世界文學”;共同人性;藝術性;交流與接收

“世界文學”是歌德在《歌德談話錄》提出的一大重要概念。1827年1月31日歌德在和愛克曼的談話時說:“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說,詩的才能并不那樣稀罕,任何人都不應該因為自己寫過一首好詩就覺得自己了不起。不過說句實在話,我們德國人如果不跳開周圍環境的小圈子朝外面看一看,我們就會陷入上面說的那種學究氣的昏頭昏腦。所以我喜歡環視四周的外國民族情況,我也勸每個人都這么辦。民族文學在現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學的時代已快來臨了?,F在每個人都應該出力促使它早日來臨?!钡钱斚聦W界對于歌德“世界文學”的概念的理解存在些許誤解,偏離了歌德當時提出“世界文學”概念的初衷。這些誤解主要包括兩種:第一,“世界文學”被認為是“從古至今天世界上所有文學的綜合”,這是一個地理范圍上的概念;第二,世界文學被認為是經過歷時的淘洗檢驗,被證明為偉大的藝術,具有永久價值的文學作品。作為一個獨特的概念,歌德的“世界文學”思想,之所以被誤解、誤判,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在于批評者對于“世界文學”概念的分析理解,只是單一地從“世界文學”能指意義上的涵義思考,并未周全地考慮到“世界文學”概念提出的歷史語境、文學語境。因此,對于歌德世界文學思想的分析,筆者認為,結合《歌德談話錄》的具體語境,對于理解歌德最初對于世界文學的構想,應該更妥切些。要分析歌德最初對于世界文學的構想,我們不得不先從背景上了解世界文學出現的必然性與可能性。

一、歌德提出“世界文學”的必然性與可能性

(一)“世界文學”產生的基礎:作品的共同人性與藝術性

黑格爾在《美學》中曾說盡管不同民族之間存在復雜的差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共同因素:共同的人性、藝術性。共同人性、藝術性貫串在這些差別中,使得“這民族和這時代的詩對于其他民族和其他時代還是同樣可以理解、可以欣賞的?!笔澜缥膶W必然會出現,正是因為世界文學的產生依賴于世界各民族之間共同的人性和作品的藝術性。作為具有較高文學造詣的歌德首先意識到了這一點。

共同的人性,實際上就是一種人道主義理想的普遍人性,它是可以為其他民族所接受和吸收的內在的質的規定性。能夠作為人類共同財產的文學,即是那種不分時代、不分階級,體現了共同人性的文學。,歌德提倡“世界文學”,一個重要的理論支點是:“詩是人類的共同財產?!彼J為民族性與人類性(人性)雖有區別,但從根本上說又是統一的。歌德的視域中,人類之所以能夠出現并生活在地球上,而且被分為各種不同的種族和民族,但是單純就人這個個體而講,不同種族、民族的人之間有其相似性、共同性和普遍性。他說:“人的普遍的東西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存在,但如若是以陌生的外表,在遠方的天空出現,這就表現不出本來的利益;每個民族最特殊的東西只會使人詫異,就像我們還不能用一個概念加以概括的,我們還沒有學會把握的一切別具特色的東西一樣,它顯得奇特,甚至常常令人反感。因此,必須從總體上看待民族的詩,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看到和判斷出,是豐富還是貧乏,是狹窄還是寬廣,是根底深厚還是平庸膚淺?!比说纳斫Y構的相同性,不同民族的詩人在生活、愛情和情感上的相似性,在文學藝術中“真正值得贊揚的東西,所以不同凡響,乃是因為它屬于全人類”。莎士比亞的詩作,之所以能夠引起世界各族人民的共鳴,就是因為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生動地揭示出了人性的豐富和多樣?!渡倌昃S特之煩惱》出世以來,獲得不同民族人們的力捧,歌德肯定地說:“《維特》即便在今天第一次出現,也還是劃時代的,因為每個時代都有那么多的不期而然的愁苦,那么多的隱瞞的不滿和對人生的厭惡,……?!泵總€時代都存在著那么多的愁苦、厭惡、沖突,所以它才能引起人民的共鳴,為其他民族接受。人與人之間有跨越國家、民族,跨越文化的心靈共通性,人性的共同是各民族之間的紐帶,它使得每個民族都能感受到了彼此間的吸引力,并生發出情感共鳴?!吧詈颓楦械念愃?,使我們懂得欣賞其他民族的詩歌,領悟寓意”??梢哉f,維特之所以能夠存有劃時代的意義,并非由于它出現的某一個具體的時代,而是它那引起共鳴的價值。從某種視角意義上講,歌德提出的的世界文學這一能指性概念,正是來源于他自身對共同人性的體認。

作品的藝術性,是指用藝術的形式將人性內容表現出來。正如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一樣,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體現出普遍性,一部作品才能被他人理解、接受、吸收,才會被稱之為優秀作品。,其原因正是作為一種規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的希臘詩,其詩中的人性內容和藝術形式都達到了最完美的程度,能夠在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中長久給我們以藝術的享受。歌德正是看到了希臘詩的完美,要求我們“首先學習古希臘人,永遠學習古希臘人”,“文學的模范要回到古希臘人那里去找?!?/p>

(二)歌德“世界文學”產生的時代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后,歐洲很多國家相繼掀起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在這個時代里,歌德看到,世界不僅在走向德國,同樣德國也在走向世界。荷馬、莎士比亞、盧梭等外國作家的作品在德國風靡一時。同時,《浮士德》、《塔索》等也相繼在巴黎上演。1827年1月31日歌德在與愛克曼交談時,歌德對中國傳奇《風月好逑傳》法譯本給與了高度的評價:“中國人在思想、作為和情感方面幾乎和我們一樣,使我們感到生活在東方的他們與我們是同類人”。后來歌德又從文學題材的道德意義出發,將《風月好逑轉》與貝朗瑞的作品比較,慨道:“詩是人類的共同財產”。

到了1806年,耶拿戰役爆發,法國擊敗了普魯士。在這場戰爭中,普魯士不僅向法國“進獻”了一半的土地,并且付出了巨額賠款(據說一億法郎),裁減了軍隊。法國甚至在德國境內建立了威斯特法利亞王國。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的民族意識被徹底激發出來。在德國文學界出現了一大批懷有愛國激情的作家,不管他們的作品是反映社會不合理想象,還是挖掘古代的文學遺產等等,他們的作品都流露出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面對文學界狹隘民族主義文風的高漲,歌德反駁道,“我們德意志人假如不將自己被束縛的眼光投向外部世界,那么必將使自己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并提出的,真正的民族主義不是固守自封,而是要將眼光投向外部世界、接受外部的清新空氣的吹拂,……民族之間相互包容、相互交流,這并非要求民族文學趨于同一”。

可以說,歌德“世界文學”觀點的產生,就是基于人類“共同人性”的基礎之上,加之世界正在綜合,“世界文學”是其發展的必然產物。

歌德之所以能夠首創并提出”世界文學”這一理念,或者說”世界文學”這一理念之所以由德國的歌德首創并提出,固然與當時的德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深厚的社會時代文化背景有關,但是歌德本人的得天獨厚的文學天賦、高不可及的文學造詣、高屋建瓴的世界眼光、豐富漫長的人生閱歷以及大量卓著的文學實踐等主客觀條件也為歌德“世界文學”概念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

二、歌德“世界文學”的原意

歌德當年用“世界文學”這個概念至少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世界文學這一概念意味著各民族文學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寬容。歌德認為文學既屬于世界,又屬于各個民族。但是他在對待他國文學的態度上并不是天真地主張同質同構的“世界文學”,而是要求各民族人民要相互同情和具有人類的惻隱之心。世界文學并非趨于同一,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的過程中,共享一個世界共同體系。正如他所他講的那樣,“世界文學”這一觀念“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不同民族具有相同的認知方法,而是指他們在互相審視的過程中學會了彼此理解,即使它們不能彼此相愛,它們至少要學會彼此寬容對方”。各民族之間必然會“有類似的地方、互相排斥的地方、有彼此模仿、拒絕的地方”,正是不同民族文學的“各有千秋”,“世界文學”才能夠在這種不同民族、種族文化之間相互碰撞、交融過程中形成與發展。

第二,世界文學是各民族文學相互影響和接受的過程,各民族文學在形式上和創作理念上相互借鑒。每個民族文學都是一種特殊的文學,是由一種不同的語言創作的,使用了不同的天賦、才能、鑒賞力,揭示該民族真實的內在心靈。但是“世界總是永遠一樣的一些情景經常重現,這個民族和那個民族一樣過生活,講戀愛,動情感,那么某個詩人做詩為什么不能和另一個詩人一樣呢生活的情景可以相同,為什么詩的情景就不可以相同呢”。他國文學是本土文學的印證,是本土文學永葆旺盛生命力的一大動力。我們不應該固步自封地奉某一種文學為楷模,而要吸收不同民族文學中的優點,加以利用。因此歌德鼓勵詩人應該胸懷整個世界。他“應力求獲得多方面的知識,因為整個世界都是他的題材”?!皩ζ渌磺形膶W我們都應該只用歷史的眼光去看。碰到好的作品,只要它還有可取之處,就把它汲取過來?!备璧滤嬲]青年人,尤其是對文學感興趣的德國人,不能只讀德國文學,或法國人只讀法國作品。對文學趣味的培養,應該以兼容并蓄的精神來閱讀他所能得到的最好的作品,并吸收其中的精華,“取其精華,去其槽粕”。

當然,歌德也看到了翻譯、批評、文學作品、戲劇等對于各民族之間交流的媒介作用,它們促進了各國文學的交流和彼此接受。他在與卡萊爾的書信中明確指出了翻譯的溝通作用:“譯者可以被視為媒人,他們將欲遮還羞的美女夸得極為可愛,引起人們對于原文的無盡向往?!?/p>

歌德的“世界文學”這一理念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全球化的今天仍然閃繞著光芒,但是不同語境下對于歌德“世界文學”的闡釋,漸漸偏離歌德最初強調的各民族文學之間的跨文化交流的初衷。因此,回到歌德當時提出“世界文學”這一理念的語境中發現,作品中共同人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使得世界文學必然會出現,加之歌德當時的社會時代文化背景的復雜,德國民族文學的狹隘性,為歌德意識到并提出“世界文學”這一理念提供了可能性。

[1][德]愛克曼著.朱光潛譯.歌德談話錄[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2][德]黑格爾.朱光潛譯.美學(第三卷)[M].商務印書館,1981.

[3]丁國旗.祈向“本原”——對歌德“世界文學”的一種解讀[J].文學評論,2010.

[4]馮文坤.理想與信念——論歌德的“世界文學”[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0.

I106

A

1005-5312(2014)23-0053-02

猜你喜歡
歌德人性文學
我們需要文學
歌德的書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見地圖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功能與人性
我要歌德的書
我與文學三十年
朗費羅與歌德文緣關系及其理論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