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談語文教學方法的選擇

2014-12-02 12:15姜永國
文學教育下半月 2014年12期
關鍵詞:例談語文教學方法

姜永國

內容摘要:語文課堂是學生語文素養養成的基本場所,教學方法的選擇應著眼于學生素質提高的需要,教師應重視嘗試,比較分析,慎重選擇。本文嘗試運用現代漢語語法教學的例子來加以說明。

關鍵詞:語文教學 方法 例談

現在初中語文教學淡化了漢語語法教學,但我始終沒有放棄漢語語法教學,把它貫穿在語文教學中。在教現代漢語詞性知識時,我曾用“在”做例子,指導學習,讓學生認識:辨析詞性應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

我曾經是這樣教學的。先講結論,后舉例,最后讓學生做題,訓練鞏固。

結論:(1)“在”+名詞(名詞短語),“在”是動詞。如,①他在遙遠的地方。(2)“在”+動詞(動詞短語),“在”是副詞。如,②同學們在學習。(3)“在”+名詞、代詞(名詞短語)+動詞(動詞短語),“在”是介詞,如,③我們在球場上打球。

結果學生學得很吃力,我思考著換一種方法,改變教學程序,再教。

先設計了6個例句:①爸爸在家里看書;②外婆在洗衣服;③我在學校里;④在學校里,我學習很用功;⑤大伙都在看戲;⑥姐姐還在廠里。要求學生思考:(1)各句子中“在”是什么詞;(2)把6個句子歸三類,說說每類有什么結構特征。再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析、比較、歸納幾組句子的結構類型。接下來,我點撥了一下,學生比較輕松地得出了結論。最后,讓學生隨意舉幾個例子來驗證結論。當驗證的結果成立時,他們很高興,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有能力發現規律,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這樣的教學,我覺得學生還是在老師規定的框框里打轉。

我又嘗試了分組自主探究學習的方法。學習完虛詞知識后,我給學生布置了鞏固、探究任務:探討“在”的詞性和用法。分組合作,以某一閱讀材料為例,找出具體的句子,進行分析,總結規律,整理出相應的文字材料,進行交流。

一組以《驛路梨花》為例。

整理記錄:材料共用了21個“在”字,如:①只有在這深山中露宿了;②同行的老余是在邊境地區生活過多年的人;③有一隊解放軍路過這里,在樹林里過夜,半夜里淋了大雨;④我們正在勞動,突然樹林里閃出一群哈尼小姑娘;⑤你們看,那東西還在呢! 句①②③中的“在”是介詞。句④中的“正在” 是副詞。句⑤中的“在”是動詞。

另一組以《小橘燈》為例。

整理記錄:材料中共用了16個“在”字,11個為介詞?!八辉诩?,窗前桌子上留著一張條子”一句中的“在”字是動詞?!斑^了會,又聽見有人在挪動那個竹凳子” 一句中的“在”字是副詞。另有“正在”、“實在”、“現在”等副詞的運用。

結論:“在”是漢語中的一個基本詞,使用的頻率高,而作介詞的情況最常見,作動詞、副詞的情況相對少一些,因此,它的主要語法功能是作介詞。

我比較了這三種方法。

方法一是傳統的灌輸法。這種直接告訴學生結論再訓練的方法,對教師來說,簡單而且不太費力。只要有足夠的訓練力度,效果好。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是把學生當作了接受知識的容器,時間久了,學生依賴性會強,思想會僵化,學習能力受到限制。

方法二是比較分析法。先讓學生接觸語言實際,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經過思維形成理性認識,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品質;提高了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總結、歸納能力;激發了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欲望。

方法三是自主探究法。體現了選擇性學習,照顧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有利于全體學生的實踐、體驗、領悟、提高。課標指出: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自主探究方法體現了這一要求。

很明顯,灌輸法體現了以教師為中心、知識為中心的特征,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無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比較分析法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思維的核心地位,有利于語文素養的形成。自主探究法,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養成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為他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從灌輸法到比較分析法和自主探究法,實現了兩個轉變:從教師為中心轉變到學生為中心,從重視對學生知識傳授到培養學生學習習慣、興趣和提高學習能力。

灌輸方法在中小學教學中是不可取的,比較分析法、自主探究法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來選用。這三種方法反映了不同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只有適應語文素養養成的教學方法,才是有效的方法,才是我們應該選擇的方法。

(作者單位:湖北省??悼h馬良鎮中心學校)

猜你喜歡
例談語文教學方法
例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提問
例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以讀促寫
低年級學生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
主問題設計需“對癥下藥”
讓語文教學更接地氣
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教學
用對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賺錢方法
捕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