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60后藝術家·第四輯

2014-12-02 22:35
繽紛家居 2014年9期
關鍵詞:藝術家繪畫價值觀

本期研討會邀請嘉賓:尚曉峰、崔憲基、孟祿丁、蔣煥、吳靜涵、郭工、馬曉騰

學術梳理:余丁團隊、楊衛、趙子龍

主辦單位:繽紛璀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中貿圣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主辦人:陳明、王躍龍、董澄宇

編輯:王躍龍

董澄宇:

我們拍賣行是服務于藝術家,服務于文化市場的。我們現在受董事會的邀請要建立油畫拍賣,除了我們自己建立了油畫部門以外,我們在光華路5號有大概800平米的藝術博物館。我們還有一個藝術中心和展示機構。而且會在上海成立之后的藝術平臺。以后咱們可以多聚會多交流,藝術學術上大家多指導,多提意見。

尚曉峰:

我到了這個年紀才明白,做雕塑原來是信仰。對于像我這樣生長在無神論主導的環境中的人來說,做雕塑是上天留給我拯救自己靈魂的唯一選擇,用自己的雙手去撫摸空間,感覺到了神性的力量,方才明白做雕塑靠的不是觀察力也不是想象力,而是心靈的神性——我把它叫神性是因為我實在想不出更貼切的方式來表達它有多么的重要。藝術不應該是策略,而應該是信仰(faitth),因為你的心靈是在感知一個無法預知的過程,它與視覺無關,是心性的體驗地不能用抽象或具象來定義。對我來說,它是一種非常具體的感覺,它在我工作的時候會閃現,我卻不能掌控它。

孟祿?。?/p>

我們那一代人很幸運,雖然什么都經歷了,但對我們的生活并沒有太大影響。小學、中學是文革后期,長大后沒有趕上上山下鄉、沒有插過隊,也沒有失去讀書的機會。相對于更早出生的人們,我們更像革命時代的幸運兒和旁觀者。

其實我覺得是價值觀的問題,就是你年輕的時候價值觀形成在哪一個階段。50后的價值觀形成在文革時期,我們這一代形成是在20歲左右改革開放,動亂結束以后,向西方開放。這就是50后和60后不一樣的地方,而為什么說70后又比較失落,因為他們沒有趕上一個特別大的時代,我們正好在價值觀形成的時候趕上一個80年代開放的時代,還有“6.4”這樣一個政治上的東西。我們這代人發出了我們的聲音我們的價值觀,在這樣一個基礎上讓大家去關注。這是得天獨厚的,所以說60后是一代在文化準備上對社會對歷史對未來都有責任感的一代。這和我們趕上這個大時代也是有一定的關系的,我說這個大時代不是主旋律的大時代,我們這個時代是改革開放封閉之后開放有生命力的時代,這不是每一代人都能趕上,而且這是屬于60后的一種資產,這個資產還沒有完全釋放出來。整個中國政治文化經濟的轉向,60后都沒有全部釋放出來,一旦釋放出來,60后是不一樣的。

崔憲基:

孟老師的上述語言讓我想到的是往往一個偉大藝術家的誕生就是一場革命,例如二戰后期的畢加索、賈科梅迪、基弗等等。他們這些藝術家充當的是人類的精神導師和精神領袖。在中國,50后藝術家,他們有英雄主義情結,但是沒有形成大的思想體系。因為他們那一個時代不具備我們這一代人國際和社會所給予的條件。70后、80后藝術家想法、價值觀都不同,他們更加自我、浮躁。而我們在座的60后藝術家是有思想、有國家報負、有理想的一代人。而且我們60后這代人也都經歷了國家多次變動,如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6.4運動”。也練就了我們的適應能力。作為60后藝術家的我是感到很榮幸的。

蔣煥:

有幸出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所謂“最幸福的一代”,趕上了吃苦的年月,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改革變遷,靈與肉被來回擰過數遍,可依然變不成鐵石心腸。

藝術令人感動的奧秘緣于“情”,情來自愛,好的藝術都含有深層次的愛。一個好的畫面一定寄托著畫家發自內心的情感表達,拋離這一點去追求藝術的形式和風格,無異于緣木求魚。

繪畫不單單局限于視覺表現,味、聽、嗅、觸等感覺應一并加以考慮,這些感覺可以豐富認知,所謂風格就是由其中衍生來的。

繪畫需要被愛護,它承載不了太多的觀念,要適度,哲學的命題靠藝術是解決不了的。

繪畫的關注點離不開美的范疇。

“觀念”是一個畫面或行為所帶給人的對即將發生的感覺的想象,它不是當今的產物,更不是當代藝術家的發明創造,它一直都存在。那些不含有愛意的觀念和畫面都帶有某種欺騙性,要避而遠之。

繪畫應該只滿足我自己的感覺需要,也就是只為表達我的情感而畫畫。

藝術和藝術家都需要經濟資助,不然這世界自古到今一位天才都不會出現。

繪畫使我逐漸領悟到時間、生命和愛的意義,讓我遠離顛倒夢想。

吳靜涵:

從美學理論說,古典主義的美學原則從根本上來說并不在于它的一些形式、技藝和方法,而是一種古典主義的藝術精神。藝術家們通過一雙神奇的眼睛,看到了這個世界和人自身的榮光之美,并通過繪畫、音樂、建筑等藝術形式將其賦形。而我在形式、技藝、方法中體現了古典主義的延續性特征,更加將純粹性、客觀性、真實性揉合在技法中,第一時間刺激人的視神經。他把現實中尷尬的、丑惡的矛盾赤裸地用藝術語言融入到畫布中,但是在畫面上你看見的就只有美,這是我認為最高明的地方。

郭工:

出生在60年代的中國大陸人,思想精神方面大都經歷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成長期。在社會認知層面上多糾結于集體意識與自我意識的矛盾之中,有多元的精神品格特點。從文化學的視角看難以統一梳理,呈現出來較散亂的特征。針對這個年齡段的藝術家群體來說這是一批有著集體意識的人,身體中蘊含著一種自覺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感。既推崇與世界先進文化接軌,又癡迷于自身民族傳統的認知與體悟……在思想結構和創作手段上亦趨于穩定??傊?,60后己不年輕,但天真依舊,默默地擔負著屬于自己的那一份責任。

馬曉騰:

讓我看60后做藝術的這一群人,他們經歷過、至少親身感受過“文革”年代,后果是對政治的森嚴不陌生,以致從不知天真為何。另外長身體時社會開放了,雖然是遮遮掩掩的,但給了這群^一個機會,就是對個體的肉身性有了正面的態度。這好像是一個事物的兩面,他們卻長在一面上了。

似乎每一個中國藝術家都會面對個人從屬的年代學問題,社會環境、文化遭遇當然是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長期的價值失衡使得60后做藝術的這一群人,在道義上難以專注于藝術本身的問題,不甘于將個體的生命經驗摧毀于生存倫理與藝術倫理間的巨大矛盾。他們看上去一邊喘息,一邊工作,同時忍于寂寞,任憑潮流將他們視為表情曖昧的早生白發的“生瓜蛋子”。他們是雜色的,是善于自我敘事的,是不倦于追問人性的一群人。endprint

猜你喜歡
藝術家繪畫價值觀
我的價值觀
價值觀(二)
價值觀(一)
小小藝術家
小小藝術家
知名企業的價值觀
歡樂繪畫秀
歡樂繪畫秀
歡樂繪畫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