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血性腸病的臨床診斷及早期內鏡檢查意義

2014-12-08 16:07王宏
中國實用醫藥 2014年33期
關鍵詞:腸病結腸鏡結腸炎

王宏

缺血性腸病的臨床診斷及早期內鏡檢查意義

王宏

目的 對缺血性腸病的臨床診斷特征及早期內鏡檢查意義進行探討。方法 26例確診為缺血性結腸炎的患者, 對其病癥臨床特點及內鏡檢查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缺血性腸病多發于50歲以上人群, 特別是合并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危險性更高。早期內鏡表現主要為一過型19例(73.1%), 狹窄型5例(19.2%)及壞疽型2例(7.7%);病變部位主要為直腸、乙狀結腸及降結腸脾曲等;病理特點主要為結腸黏膜高度水腫、腺體結構破壞等。結論 急性腹痛、便血等癥狀均有可能與缺血性腸病有關, 未行腸系膜動脈CTA檢查前, 早期內鏡檢查對缺血性腸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有重要意義。

缺血性腸??;內鏡檢查;臨床診斷;意義

缺血性結腸炎主要由結腸壁血流灌注減少或中斷引起,從而使腸壁發生缺血性改變最終導致一系列臨床癥狀發生。缺血性腸病比較常見于中老年人, 腹痛、便血和腹瀉是其主要表現。近年來, 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不斷增加, 再加之人口老齡化等情況, 缺血性腸病在發病率上呈現出逐漸增高的趨勢。但缺血性腸病臨床表現不突出, 尤其是早期臨床表現無太大特異性, 很容易發生誤診和漏診, 導致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據王為等[1]報道急性缺血性腸病當前的平均死亡率在69%左右。本文主要對缺血性腸病的臨床診斷特征及早期內鏡檢查意義進行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被檢查出缺血性結腸炎的2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 經臨床、結腸鏡及病理組織學及影像學檢查確診。其中男11例, 女15例, 男女之比為1∶1.36;年齡58~84歲, 平均年齡67歲,表現為不同程度腹痛的患者26例(100%), 便血10例(38.5%),腹瀉15例(57.7%), 惡心、嘔吐6例(23.1%), 存在不同程度發熱4例(15.4%), 伴有心腦血管基礎疾病的17例(65.4%)。

1.2 研究方法 凡出現腹痛、腹瀉、便血等高度懷疑缺血性腸病癥狀的患者, 來院后均通過便常規、便培養首先對外腸道感染性疾病加以排除, 因為缺血性腸病患者病變常位于左半結腸, 常規口服瀉藥易加重腸道缺血可能, 予以灌腸作為術前準備, 在24 h~3 d內對無腸鏡檢查禁忌的患者行結腸鏡及病理組織學檢查, 對病變部位、特點及分型等詳細描述并給予治療, 治療后2~4周內所有病例都需再次復查腸鏡[2]。

2 結果

2.1 內鏡表現及分型情況 26例患者全部行結腸鏡檢查,根據缺血性結腸炎分型標準可將其分為以下幾種:①一過型19例(73.1%),其中7例患者不僅黏膜充血水腫、伴散在糜爛和點狀, 且片狀出血斑或暗紫紅色瘀血斑點, 分布以局部、階段性為主, 從邊緣極限來看與正常黏膜界限清楚;5例患者黏膜嚴重充血水腫, 從潰瘍形狀上看多為縱行或不規則形,潰瘍之間看不到正常黏膜。②狹窄型5例(19.2%), 腸黏膜充血水腫、潰瘍、糜爛明顯, 腸腔從內鏡看比較狹窄, 通過病檢后無癌細胞情況。③壞疽型2例(7.7%), 腸黏膜顏色顯現出暗紫色, 形成大片潰瘍和斑片狀出血。

2.2 病變部位情況 內鏡檢查達回盲部患者18例, 進鏡至降結腸脾曲患者3例, 后5例能夠看見病變浸潤腸管全周,內鏡到達腸腔后出現明顯的狹窄情況, 無法通過內鏡, 開始對患者進行黏膜活檢后退鏡。通過內鏡檢查發現2例直腸病變, 占7.7%;17例乙狀結腸病變, 占65.4%;4例降結腸脾曲病變, 占15.4%;1例橫結腸脾曲, 占3.8%;2例升結腸,占7.7%。

2.3 臨床病理特征 在病理學方面, 除了表現在黏膜充血水腫、毛細血管擴張外, 還表現在形成炎性肉芽腫以及腺體結構被破壞等方面?;旌闲匝ǘ喟l生在靜脈, 且是血流緩慢的靜脈, 形狀多為粗糙干燥圓柱狀, 結構交替, 呈灰白和紅褐色層狀[3]。

3 討論

缺血性腸病是一種腸缺血性疾病, 其原因有各種, 最早由Boley于1963 年提出, 容易發生于中老年群體。從本次研究中也可發現, 26例患者均50歲以上, 伴有心腦血管基礎疾病患者17例, 占所有患者65.4%。隨社會不斷發展, 我國人口逐漸趨向老齡化, 缺血性腸病發生率也在逐年增加。缺血性腸病多發于高齡人群, 多是因為高齡人群常伴有動脈血管粥樣硬化等狀況, 從本組患者男女之比來看,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缺血性腸病, 結果與大多數文獻報道吻合。

缺血性腸病在臨床診治中的誤診率很高, 對預后有嚴重影響。究其原因:①主要在于缺血性腸病實驗室診斷特異依據比較缺乏, 較難通過常規實驗室檢查使其獲得明確診斷;②在于臨床醫師對缺血性腸病的臨床特征了解不夠多, 認識不足;③在于醫生內鏡下缺血性腸病的表現缺乏足夠的認識。缺血性腸病在內鏡下病變腸管分布以節段性為主, 邊緣在界限上與正常黏膜比較清楚, 黏膜充血、水腫等是內鏡主要表現[4]。其特征性表現則在于出血結節, 這種情況通常為黏膜下出血或水腫導致, 一般都是一過性, 只需數天內便會自行消失, 部分患者會出現黏膜壞死情況。且通過內鏡檢查發現,大量纖維素血栓或含鐵血黃素細胞聚生成在腸道黏膜下層時, 也是判定患者缺血性腸病的診斷要點。在發病后3 d內,為避免黏膜下出血被吸收或替代必須及時對患者進行內鏡檢查。本組26例患者中, 腸鏡檢查過程中都沒有出現任何并發癥, 表明在早期結腸鏡檢查對缺血性結腸炎來說是比較安全的。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以及結腸鏡等硬件技術的不斷發展, 可能更加方便病理組織的獲取, 對該病的檢出率及診斷率提高有重要作用。實踐研究也已經表明, 內鏡檢查是早期缺血性腸病患者診斷和治療的有效手段, 除了能對病變的范圍和嚴重程度加以明確外, 還能明確檢出治療的效果,在減少缺血性腸病誤診誤治有重要意義。

[1] 王為,周國華.缺血性腸病的診斷和治療進展.醫學綜述, 2012, 9(9):86-87.

[2] 陸星華,錢家鳴.消化系疾病診斷與診斷評析.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 2006:111-112.

[3] 樊慶,吳問漢,馮秋實,等.缺血性腸病的臨床特點及治療.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1, 10(10):92-95.

[4] 楊小紅.缺血性結腸炎的臨床分析.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12, 5(5):69-70.

2014-07-21]

117000 遼寧省本溪市中心醫院消化內科

猜你喜歡
腸病結腸鏡結腸炎
“結腸炎”背后的親子關系問題
營養干預方法可改善炎癥性腸病
腹腔鏡聯合結腸鏡治療老年結直腸腫瘤患者的臨床效果
炎癥性腸病與肝膽胰病變
MDT在炎癥性腸病診斷和治療中的重要性
炎癥性腸病與腸易激綜合征重疊的意義
結腸鏡下治療腸息肉的臨床療效觀察
175 例結腸鏡診斷和治療結腸息肉的臨床分析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40例
辨證論治慢性腹瀉型結腸炎45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