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蘭·昆德拉作品中的流亡者形象分析

2014-12-12 12:11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4年10期
關鍵詞:上海譯文出版社昆德拉米蘭

林 蘋

(煙臺大學)

捷克裔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在世界文壇有很大的影響力,是文壇上少有的在小說創作和理論創作方面都頗有建樹的作家。他的小說代表作品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生活在別處》、《玩笑》、《笑忘錄》等,其理論著作主要有 《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這些作品在20世紀80年代相繼傳入中國,出現了研究昆德拉的熱潮。有從哲學角度對米蘭昆德拉作品中的存在、時間等觀點進行探討的,如張容的《論米蘭昆德拉的存在之思》。有從人類學的角度對米蘭昆德拉作品中的自我尋求、性愛、死亡等觀點進行研究,如楊爽的碩士畢業論文《在目光盡頭尋找自我》。本文重點對昆德拉筆下的流亡者形象進行分析,從而對其提出的“對存在的勘探”進行分析、思考。

昆德拉受捷克“布拉格之春”的影響,被迫流亡法國,本身作為一個流亡者身份的作者在其小說創作中也便塑造了一系列流亡者形象。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的薩賓娜、《不朽》中的阿涅斯、《生活在別處》中的亞羅米爾、《笑忘錄》中的塔米娜等。

對流亡者形象進行分析,我們應該首先明白流亡者的定義,弄清昆德拉筆下流亡者的定義和一般意義上流亡者定義的異同、作者筆下流亡者的特點,本節主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一、流亡者的含義

一般意義上的流亡是被迫或出于無奈遠離自己的故土、祖國,流亡到其他地方或國家,也稱這種流亡為現實意義的流亡,即流亡者從一個地方流亡到另一個地方,有明顯的流亡標志。在昆德拉的作品中就有這種現實意義的流亡者?!缎ν洝分兴啄葟牟祭裉拥綒W洲;《無知》中伊萊娜和約瑟夫也在不停地逃離。

但昆德拉筆下更有研究價值的是那批精神上的流亡者。從《好笑的愛》開始,此后的作品多塑造的是精神上的流亡者形象。如《玩笑》中的路德維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的托馬斯和特雷莎、《身份》中的尚爾塔。這些流亡者不再認同這個世界的荒謬,又無力改變,只能在一種懷疑、尋找與無根的狀態下生活。他們對世界的嚴肅性采取否定游戲的態度,認同這個世界的荒謬性,努力逃離生活,尋求自我。

《好笑的愛》中,愛德華為了求得阿麗絲的愛假裝信仰上帝,但是共產主義堅持無神論,拒絕上帝,在工作中如果被發現信仰上帝是要被開除的。愛德華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只能討好女校長??墒亲詈?,當愛德華承認自己不信仰上帝時,反而得到了愛麗絲不顧一切的愛情。所以當時愛德華有這樣的感慨:“……如果你固執地當面對他說實話,就意味著你認真看待這個世界。而認真看待那些不嚴肅的東西,其本身就失去了整個的嚴肅性?!保?)世界本身的荒謬,使流亡者對它產生了不信任,放棄了對世界規則嚴肅性的認同,流亡者開始逃離這世界,逃離自己的生活狀態,開始尋求自我,也走向了另一個充滿謊言和不確定的世界。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昆德拉小說中流亡者形象和其他作家筆下流亡者形象有相似之處,即都是現實意義上的流浪者。所不同的是昆德拉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塑造了一批精神意義上的流亡者形象。這些流亡者雖沒有實際意義的流亡,但在精神上已脫離這個世界,進入遠離的狀態。

二、流亡者的生存境遇

(一)流亡者的人生抉擇

當流亡者們發現這個世界的虛偽和墮落時,開始逃離這個世界,流亡便開始了。雖是流亡,但流亡者們卻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偨Y一下,流亡者主要分兩條流亡路徑:積極抗爭或消極拒絕。

1.面對生活,積極抗爭

這是昆德拉筆下一部分流亡者的人生路徑。這部分流亡者意識到世界的虛偽和荒謬,意識到自我的被剝奪,但他們不想被社會嘲笑,所以便以他們的方式更加努力地進入世界,更加努力地尋求自我和尊嚴。但當他們與社會抗爭后,不但沒有找到自我,反而被社會所愚弄,被社會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成為一出出徹頭徹尾的悲劇。

《生活在別處》寫的是一部關于年輕詩人想要逃離現實的生活,想要找到自我,找到尊嚴,最后卻失敗了的悲劇故事,表達了作者對那個虛偽的時代的批判。詩人一直在母親的保護下生活,受到母親的愛護和監管,雖然得到了母親的關心,但卻感覺被困在這種充滿統治性的母愛中。亞羅米爾喜歡寫詩,希望通過詩歌來贏得朋友的尊重,但得到的只是嘲笑。至此,詩人意識到自己一直生活在母親的世界里,而詩人的生活在別處。

為了找到屬于自己的生活,亞羅米爾決定對生活的不如意采取反抗的態度。所以當他的女友背叛他和別的男人廝混向他撒謊的時候,亞羅米爾選擇了告發。亞羅米爾出賣了自己的情人,斷送了自己的愛情,這本是一出悲劇,但詩人卻沒有意識到,反而感到了一種厚重和偉大。詩人覺得“為未來的世界而犧牲一個具體的女人是很可怕的,但這也許是我們這個時代唯一的悲劇,值得為這一悲劇寫下美麗的詩句,偉大的詩篇”。(2)在這里,詩人是靠出賣自己的生活去實現自己所謂的人生價值,當作者為自己的背叛歌唱的時候,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悲劇。詩人對生活進行了積極抗爭,卻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最終還是被生活愚弄。2.遠離生活,消極拒絕

流亡者積極抗爭,面對生活,不但沒能維護自己的尊嚴,反而遭到了愚弄和傷害。當積極抗爭這條路走不通時,昆德拉又為流亡者指出了另一條流亡之路,安靜地遠離,消極地拒絕。選擇遠離的流亡者,已經看透了這個世界的謊言和虛偽,已不再對這個世界抱有希望,他們只想和這個世界撇清關系,不想再和這個世界有任何關系。他們是超越了這個世界,是站在世界之外的人。這種流亡是放棄一切,不給自己留退路的流亡。

《生活在別處中》另一個流亡者形象就是四十歲的男人,作者沒有寫他的姓名、職業、身份、愛好,一切只用四十歲男人來稱呼,可見,這個男人已與社會剝離,這是一種寧靜的遠去,不想再和社會有任何的關系。四十歲男人總是沉寂在自己的世界里,關上門聽音樂、看書,可見他已對社會不抱有希望,只想遠離。

(二)回歸的不可能

對于流亡者來說,流亡所帶來的是恐懼、痛苦、迷茫。大多流亡者在流亡途中一直想著回歸。但在流亡者努力回歸的最后,結果卻是悲劇性的。流亡者雖然回到了故鄉,卻未真正得到故鄉的認同,只能繼續流亡,永無歸日。

《無知》是昆德拉創作的一部以流亡者為主題的小說,本書以探討流亡者的回歸為核心。書中伊萊娜被朋友“大回歸”所感動,等她結束流亡生活,回到家鄉后,她發現自己已經被遺忘,朋友也從來不問她流亡的經歷,流亡沒有了意義,她在故鄉找不到自己的身份,故鄉已是他鄉,流亡者還要繼續流亡,無家可歸。

三、流亡的意義

昆德拉在小說中塑造了兩類流亡者形象,不管哪一種流亡者,結局都是悲慘的。通過分析作者對這一形象的塑造,我們可以發現作者是在關注人性,關注自我?!渡胁荒艹惺苤p》中薩賓娜就是一名反對媚俗的流亡者?!懊乃住本褪恰鞍讶祟惿嬷懈静挥杞邮艿囊磺卸寂懦谝曇爸狻?,“媚俗”代表的是對大眾觀念的趨同,是對國家虛偽政治的盲目崇拜,薩賓娜反對“媚俗”,不停地背叛逃離,其實就是對自我的追求,對人性回歸的期盼,對人類生存處境的勘探。

[1]米蘭·昆德拉.好笑的愛[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2]米蘭·昆德拉.生活在別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3]米蘭·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4]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5]路易斯·奧本赫姆.米蘭·昆德拉訪問錄[J].當代外國文學,1991(1).

猜你喜歡
上海譯文出版社昆德拉米蘭
一個人的好天氣
米蘭·昆德拉(素描)
一個人的好天氣
The Study on Cultural Conflict and Compatibility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th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米蘭·昆德拉的A-Z詞典(節選)
身在青島,遇見米蘭
2017春夏米蘭時裝周
Brief Analysis of the Semantic Deviation in Oliver Twist
這閃爍的遠方
當代中國文學中的精神暴力敘事與昆德拉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