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播種量和不同播期對晚粳稻產量的影響

2014-12-23 09:01梁秀平等
安徽農學通報 2014年23期
關鍵詞:播期播種量試驗

梁秀平等

摘 要:通過甬優8號在興國縣瀲江鎮丘陵山區生態情況的種植試驗,摸索其理想的播種量和播期的種植模式,達到豐產、高產的目的,引導農民科學推廣種植粳稻。結果表明,以22d左右秧齡,播種量為2.0~2.25kg/667m2為宜。

關鍵詞:晚粳稻;播種量;播期;試驗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3-40-02

為探索晚粳稻在丘陵山區區域生態條件下適宜的種植模式,根據興國“十二·五”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項目(2011BAD16B04)中低產田改良的研究課題——“秈改粳”的試驗安排,由江西省農科院、江西省農技推廣總站、興國縣農技中心牽頭,筆者在興國縣瀲江鎮組織和實施了晚粳稻品種甬優8號的播種量及播期試驗?,F將相關試驗情況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為興國縣瀲江鎮澄塘村,地處東經115.18°,北緯20.51°,年均氣溫17.6℃,保證80%通過10~20℃的年活動積溫為4 306.2℃,無霜期平均281d,年平均日照時數1 856.4h,6~11月平均晝夜溫差10.1℃,屬典型的贛中南丘陵山區特色。試驗田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前作為早稻。

1.2 供試材料 供試水稻品種為甬優8號,全生育期120d左右。

1.3 試驗設計 本試驗設置2個因素、4個水平,共16個處理,3次重復,共48個小區。因素1:播種時間:分秧齡18d、21d、24d、27d,按照不同的時間播種,同1d移栽的方法。因素2:播種量:每667m2播種量為1.5kg、1.75kg、2.0kg、2.25kg。為確保試驗的準確性,把48個小區同時安排在同一塊田,并列3組為重復設置隨機排列,四周預留1m保護行,各小區間有0.4m的走道,大田面積0.17hm2,小區面積30m2

1.4 試驗過程

1.4.1 播種時間 分別安排在6月25日、6月28日、7月1日、7月4日共4個批次,每次用托盤天平稱取667m2用種量為1.5kg、1.75kg、2.0kg、2.25kg,統一采用塑盤播種育秧。秧田整理前秧床施45%的復合肥375kg/hm2作基肥,2葉1心施尿素30kg/hm2。

1.4.2 移栽 7月22日統一移栽:大田施尿素252.5kg/hm2 +氯化鉀75kg/hm2+過磷酸鈣750kg/hm2作底肥。

1.4.3 大田管理和記載 7月31日第1次追肥:尿素150kg/hm2+氯化鉀112.5kg/hm2;8月25日第2次追肥:尿素114.5kg/hm2+氯化鉀60kg/hm2,保證純氮施用量為16kg/667m2。整個生育期只在破口期用藥1次;即9月4日用75%三環唑100g+5%吡蚜酮20g+戊唑醇100mL兌水100kg,其他栽培管理與習慣性大田生產一致。8月16日曬田控蘗,始穗:第1批9月2日,第2批9月5日,第3批9月9日,第4批9月10日。齊穗:第1批9月8日,第2批9月9日,第3批9月13日,第4批9月13日。9月10日第一次強冷空氣入侵,降溫10℃左右。10月28日取樣考種。10月29日收割:單收、單測(按0.82折算干谷)計產。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播種時間和不同播種量對產量結構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穗長以24d、2.0kg/667m2播種量最長,平均為21.9cm;每穗總粒數和每穗實粒數、結實率均以21d、24d較大,且二者數值較接近;而18d結實率最低,24d則實粒數最低。

2.2 不同播種時間和不同播種量對產量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在產量方面,21d、24d總體表現平穩,用種量2.0~2.25kg在本次試驗中表現更突出,同時表現出對冷空氣的超強抗性;18d和27d2組的產量波動較大,主要體現不是每穗粒數、實粒數偏低,就是結實率、千粒重偏低,導致產量不夠理想。

3 結論與討論

(1)綜合上述分析,用120~125d左右全生育期的粳稻品種在興國縣瀲江鎮種植,以22d左右的秧齡,每667m2用種量2.0~2.25kg,基本可以達到600kg/667m2的理想產量。既能適應氣候條件、耕作水平,又能達到高產、優質的目的。

(2)10月25日興國縣農糧局組織全縣各鄉鎮農技員、種糧大戶、種子經銷商代理共80余人舉辦現場觀摩會,用真實可見的事例介紹了晚粳稻在丘陵山區特色條件的種植模式,為推廣粳稻的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確保晚粳稻的科學推廣應用,達到了本次試驗的目的。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摘 要:通過甬優8號在興國縣瀲江鎮丘陵山區生態情況的種植試驗,摸索其理想的播種量和播期的種植模式,達到豐產、高產的目的,引導農民科學推廣種植粳稻。結果表明,以22d左右秧齡,播種量為2.0~2.25kg/667m2為宜。

關鍵詞:晚粳稻;播種量;播期;試驗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3-40-02

為探索晚粳稻在丘陵山區區域生態條件下適宜的種植模式,根據興國“十二·五”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項目(2011BAD16B04)中低產田改良的研究課題——“秈改粳”的試驗安排,由江西省農科院、江西省農技推廣總站、興國縣農技中心牽頭,筆者在興國縣瀲江鎮組織和實施了晚粳稻品種甬優8號的播種量及播期試驗?,F將相關試驗情況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為興國縣瀲江鎮澄塘村,地處東經115.18°,北緯20.51°,年均氣溫17.6℃,保證80%通過10~20℃的年活動積溫為4 306.2℃,無霜期平均281d,年平均日照時數1 856.4h,6~11月平均晝夜溫差10.1℃,屬典型的贛中南丘陵山區特色。試驗田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前作為早稻。

1.2 供試材料 供試水稻品種為甬優8號,全生育期120d左右。

1.3 試驗設計 本試驗設置2個因素、4個水平,共16個處理,3次重復,共48個小區。因素1:播種時間:分秧齡18d、21d、24d、27d,按照不同的時間播種,同1d移栽的方法。因素2:播種量:每667m2播種量為1.5kg、1.75kg、2.0kg、2.25kg。為確保試驗的準確性,把48個小區同時安排在同一塊田,并列3組為重復設置隨機排列,四周預留1m保護行,各小區間有0.4m的走道,大田面積0.17hm2,小區面積30m2

1.4 試驗過程

1.4.1 播種時間 分別安排在6月25日、6月28日、7月1日、7月4日共4個批次,每次用托盤天平稱取667m2用種量為1.5kg、1.75kg、2.0kg、2.25kg,統一采用塑盤播種育秧。秧田整理前秧床施45%的復合肥375kg/hm2作基肥,2葉1心施尿素30kg/hm2。

1.4.2 移栽 7月22日統一移栽:大田施尿素252.5kg/hm2 +氯化鉀75kg/hm2+過磷酸鈣750kg/hm2作底肥。

1.4.3 大田管理和記載 7月31日第1次追肥:尿素150kg/hm2+氯化鉀112.5kg/hm2;8月25日第2次追肥:尿素114.5kg/hm2+氯化鉀60kg/hm2,保證純氮施用量為16kg/667m2。整個生育期只在破口期用藥1次;即9月4日用75%三環唑100g+5%吡蚜酮20g+戊唑醇100mL兌水100kg,其他栽培管理與習慣性大田生產一致。8月16日曬田控蘗,始穗:第1批9月2日,第2批9月5日,第3批9月9日,第4批9月10日。齊穗:第1批9月8日,第2批9月9日,第3批9月13日,第4批9月13日。9月10日第一次強冷空氣入侵,降溫10℃左右。10月28日取樣考種。10月29日收割:單收、單測(按0.82折算干谷)計產。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播種時間和不同播種量對產量結構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穗長以24d、2.0kg/667m2播種量最長,平均為21.9cm;每穗總粒數和每穗實粒數、結實率均以21d、24d較大,且二者數值較接近;而18d結實率最低,24d則實粒數最低。

2.2 不同播種時間和不同播種量對產量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在產量方面,21d、24d總體表現平穩,用種量2.0~2.25kg在本次試驗中表現更突出,同時表現出對冷空氣的超強抗性;18d和27d2組的產量波動較大,主要體現不是每穗粒數、實粒數偏低,就是結實率、千粒重偏低,導致產量不夠理想。

3 結論與討論

(1)綜合上述分析,用120~125d左右全生育期的粳稻品種在興國縣瀲江鎮種植,以22d左右的秧齡,每667m2用種量2.0~2.25kg,基本可以達到600kg/667m2的理想產量。既能適應氣候條件、耕作水平,又能達到高產、優質的目的。

(2)10月25日興國縣農糧局組織全縣各鄉鎮農技員、種糧大戶、種子經銷商代理共80余人舉辦現場觀摩會,用真實可見的事例介紹了晚粳稻在丘陵山區特色條件的種植模式,為推廣粳稻的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確保晚粳稻的科學推廣應用,達到了本次試驗的目的。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摘 要:通過甬優8號在興國縣瀲江鎮丘陵山區生態情況的種植試驗,摸索其理想的播種量和播期的種植模式,達到豐產、高產的目的,引導農民科學推廣種植粳稻。結果表明,以22d左右秧齡,播種量為2.0~2.25kg/667m2為宜。

關鍵詞:晚粳稻;播種量;播期;試驗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3-40-02

為探索晚粳稻在丘陵山區區域生態條件下適宜的種植模式,根據興國“十二·五”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項目(2011BAD16B04)中低產田改良的研究課題——“秈改粳”的試驗安排,由江西省農科院、江西省農技推廣總站、興國縣農技中心牽頭,筆者在興國縣瀲江鎮組織和實施了晚粳稻品種甬優8號的播種量及播期試驗?,F將相關試驗情況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為興國縣瀲江鎮澄塘村,地處東經115.18°,北緯20.51°,年均氣溫17.6℃,保證80%通過10~20℃的年活動積溫為4 306.2℃,無霜期平均281d,年平均日照時數1 856.4h,6~11月平均晝夜溫差10.1℃,屬典型的贛中南丘陵山區特色。試驗田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前作為早稻。

1.2 供試材料 供試水稻品種為甬優8號,全生育期120d左右。

1.3 試驗設計 本試驗設置2個因素、4個水平,共16個處理,3次重復,共48個小區。因素1:播種時間:分秧齡18d、21d、24d、27d,按照不同的時間播種,同1d移栽的方法。因素2:播種量:每667m2播種量為1.5kg、1.75kg、2.0kg、2.25kg。為確保試驗的準確性,把48個小區同時安排在同一塊田,并列3組為重復設置隨機排列,四周預留1m保護行,各小區間有0.4m的走道,大田面積0.17hm2,小區面積30m2

1.4 試驗過程

1.4.1 播種時間 分別安排在6月25日、6月28日、7月1日、7月4日共4個批次,每次用托盤天平稱取667m2用種量為1.5kg、1.75kg、2.0kg、2.25kg,統一采用塑盤播種育秧。秧田整理前秧床施45%的復合肥375kg/hm2作基肥,2葉1心施尿素30kg/hm2。

1.4.2 移栽 7月22日統一移栽:大田施尿素252.5kg/hm2 +氯化鉀75kg/hm2+過磷酸鈣750kg/hm2作底肥。

1.4.3 大田管理和記載 7月31日第1次追肥:尿素150kg/hm2+氯化鉀112.5kg/hm2;8月25日第2次追肥:尿素114.5kg/hm2+氯化鉀60kg/hm2,保證純氮施用量為16kg/667m2。整個生育期只在破口期用藥1次;即9月4日用75%三環唑100g+5%吡蚜酮20g+戊唑醇100mL兌水100kg,其他栽培管理與習慣性大田生產一致。8月16日曬田控蘗,始穗:第1批9月2日,第2批9月5日,第3批9月9日,第4批9月10日。齊穗:第1批9月8日,第2批9月9日,第3批9月13日,第4批9月13日。9月10日第一次強冷空氣入侵,降溫10℃左右。10月28日取樣考種。10月29日收割:單收、單測(按0.82折算干谷)計產。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播種時間和不同播種量對產量結構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穗長以24d、2.0kg/667m2播種量最長,平均為21.9cm;每穗總粒數和每穗實粒數、結實率均以21d、24d較大,且二者數值較接近;而18d結實率最低,24d則實粒數最低。

2.2 不同播種時間和不同播種量對產量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在產量方面,21d、24d總體表現平穩,用種量2.0~2.25kg在本次試驗中表現更突出,同時表現出對冷空氣的超強抗性;18d和27d2組的產量波動較大,主要體現不是每穗粒數、實粒數偏低,就是結實率、千粒重偏低,導致產量不夠理想。

3 結論與討論

(1)綜合上述分析,用120~125d左右全生育期的粳稻品種在興國縣瀲江鎮種植,以22d左右的秧齡,每667m2用種量2.0~2.25kg,基本可以達到600kg/667m2的理想產量。既能適應氣候條件、耕作水平,又能達到高產、優質的目的。

(2)10月25日興國縣農糧局組織全縣各鄉鎮農技員、種糧大戶、種子經銷商代理共80余人舉辦現場觀摩會,用真實可見的事例介紹了晚粳稻在丘陵山區特色條件的種植模式,為推廣粳稻的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確保晚粳稻的科學推廣應用,達到了本次試驗的目的。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歡
播期播種量試驗
黃淮海北部地區夏玉米穩產高產的播期優選
2019—2020年度優質小麥不同播種量試驗
2019—2020 年度優質小麥不同播種量試驗
“艾瑪土豆1號”在日喀則市的播期試驗研究
弱筋小麥“楊麥15”播種量試驗研究
CS95
略陽縣冬播馬鈴薯適宜播期研究
C-NCAP 2016年第八號試驗發布
播期和包衣對“藏青2000”產量形成的影響
試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