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堰市甘薯引種試驗初報

2014-12-23 09:02彭宣和等
安徽農學通報 2014年23期
關鍵詞:引種試驗十堰市甘薯

彭宣和等

摘 要:十堰市于2014年引進了4個甘薯品種進行比較試驗,通過采用隨機區組設計,以徐薯18為對照,研究不同品種的植株地上部性狀、塊根性狀、鮮薯產量等。結果表明,鄂薯6號鮮薯產量高,達3 554.5kg/667m2,比對照增產8%,可以作為高淀粉含量的加工型品種在十堰市推廣種植。

關鍵詞:甘薯;引種試驗;十堰市

中圖分類號 S32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3-41-02

Abstract:The introduction of 4 sweet potato varieties comparison test in Shiyan city in 2014,by using randomized block design,with Xushu 18 as control,to study plant shoot traits of the different varieties,root traits and tuber yield etc..The test showed that the yield of fresh sweet potato Eshu No.6 is higher,reaching 3554.5kg/667m2,the yield increased by 8%,and can be used as processing type variety with high starch content planted in Shiyan.

Key words:Sweet Potato;Introduction experiment;Shiyan city

甘薯在我國是僅次于水稻、小麥和玉米的第四大種植作物,總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0%左右,居世界首位[1]。甘薯生物產量和淀粉產量都很高,耐旱性和耐瘠性強,在荒山、荒坡和荒灘均可種植[2],是十堰市地方傳統栽培作物,與玉米、龍須草齊名,并稱為“鄖陽三大寶”。但目前十堰市甘薯產業中也存在著品種單一、種性退化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依托湖北省甘薯發展專項項目,筆者引進了4個甘薯品種進行試驗,旨在了解這幾個品種在十堰市種植的性狀、產量、品質表現等情況,從而篩選出適合本地的甘薯新品種,為進一步提高本地甘薯產量和品質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包括徐薯18、廣薯87、商薯19號、秦薯5號、鄂薯6號,其中對照品種為徐薯18(ck)。

1.2 試驗設計 5個甘薯品種,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13.32m2(2m×6.66m),壟作,每小區起2條壟,每壟種植2行,每小區留苗40株,栽植密度2 000株/667m2,田間周圍設保護行。

1.3 試驗基本情況 試驗地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鄖縣楊溪鋪鎮清涼寺村,沙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地勢平坦,肥力均勻。播前經犁耙后起壟,施足基肥,栽后40d追肥,每667m2施硫酸鉀型復合肥(N∶P2O5∶K2O=14∶16∶15)50kg,結合中耕除草。2014年5月4日移栽定植,11月3日收獲。

1.4 調查內容 于封壟期調查頂葉色、葉形、葉色等形態特征,參照《甘薯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3];生長60d左右調查蔓長、分支數、莖粗;收獲時調查薯形、薯皮色、薯肉色、鮮薯重等。

1.5 數據統計分析 對鮮薯產量進行方差分析,采用最小顯著差數法(LSD法)進行多重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甘薯品種的地上部農藝性狀比較 各品種的地上部農藝性狀見表1。由表1可知,頂葉形有心帶齒形、心全緣形、深裂復缺刻形,其中有3個品種為心全緣形;頂葉色有綠色和淡綠色,以綠色居多;葉形有心帶齒形、心全緣形、深裂復缺刻形,參加試驗的各個品種葉形都與頂葉形一致;各品種葉色都為綠色;葉脈色除徐薯18為紫色外,其他品種均為綠色;蔓長以徐薯18最長,為273.3cm,其他依次為鄂薯6號(269.3cm),廣薯87(233.7cm),秦薯5號(205.0cm),商薯19號(202.7cm);分枝數以秦薯5號最多,鄂薯6號最少;莖粗也以鄂薯6號(0.72cm)最粗,其次為徐薯18,為0.69cm,秦薯5號為0.61cm,廣薯87和商薯19號均為0.55cm。

3 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主要對參試的5個甘薯品種產量性狀進行考察,其它農藝性狀(薯形、薯皮色、肉色、莖色、葉形、葉色等)作為參考。綜合評價表明,鄂薯6號單產3 554.5kg/667m2,居第1位,結薯集中,單株結薯數少,薯塊大,而且其鮮薯淀粉含量高,除了豐產性表現較好以外,還具有抗病性較強,薯塊外觀品質較優等特點,適合作為加工粉條的加工型品種在十堰地區推廣。

參考文獻

[1]劉慶昌.甘薯在我國糧食和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導刊,2004(9):21-22.

[2]宋紅葉,趙日全.生物質能作物——甘薯開發利用現狀及趨勢[J].雜糧作物,2006,26(5):369-370.

[3]張允剛,房伯平.甘薯種植資源描述和數據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10-37.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摘 要:十堰市于2014年引進了4個甘薯品種進行比較試驗,通過采用隨機區組設計,以徐薯18為對照,研究不同品種的植株地上部性狀、塊根性狀、鮮薯產量等。結果表明,鄂薯6號鮮薯產量高,達3 554.5kg/667m2,比對照增產8%,可以作為高淀粉含量的加工型品種在十堰市推廣種植。

關鍵詞:甘薯;引種試驗;十堰市

中圖分類號 S32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3-41-02

Abstract:The introduction of 4 sweet potato varieties comparison test in Shiyan city in 2014,by using randomized block design,with Xushu 18 as control,to study plant shoot traits of the different varieties,root traits and tuber yield etc..The test showed that the yield of fresh sweet potato Eshu No.6 is higher,reaching 3554.5kg/667m2,the yield increased by 8%,and can be used as processing type variety with high starch content planted in Shiyan.

Key words:Sweet Potato;Introduction experiment;Shiyan city

甘薯在我國是僅次于水稻、小麥和玉米的第四大種植作物,總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0%左右,居世界首位[1]。甘薯生物產量和淀粉產量都很高,耐旱性和耐瘠性強,在荒山、荒坡和荒灘均可種植[2],是十堰市地方傳統栽培作物,與玉米、龍須草齊名,并稱為“鄖陽三大寶”。但目前十堰市甘薯產業中也存在著品種單一、種性退化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依托湖北省甘薯發展專項項目,筆者引進了4個甘薯品種進行試驗,旨在了解這幾個品種在十堰市種植的性狀、產量、品質表現等情況,從而篩選出適合本地的甘薯新品種,為進一步提高本地甘薯產量和品質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包括徐薯18、廣薯87、商薯19號、秦薯5號、鄂薯6號,其中對照品種為徐薯18(ck)。

1.2 試驗設計 5個甘薯品種,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13.32m2(2m×6.66m),壟作,每小區起2條壟,每壟種植2行,每小區留苗40株,栽植密度2 000株/667m2,田間周圍設保護行。

1.3 試驗基本情況 試驗地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鄖縣楊溪鋪鎮清涼寺村,沙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地勢平坦,肥力均勻。播前經犁耙后起壟,施足基肥,栽后40d追肥,每667m2施硫酸鉀型復合肥(N∶P2O5∶K2O=14∶16∶15)50kg,結合中耕除草。2014年5月4日移栽定植,11月3日收獲。

1.4 調查內容 于封壟期調查頂葉色、葉形、葉色等形態特征,參照《甘薯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3];生長60d左右調查蔓長、分支數、莖粗;收獲時調查薯形、薯皮色、薯肉色、鮮薯重等。

1.5 數據統計分析 對鮮薯產量進行方差分析,采用最小顯著差數法(LSD法)進行多重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甘薯品種的地上部農藝性狀比較 各品種的地上部農藝性狀見表1。由表1可知,頂葉形有心帶齒形、心全緣形、深裂復缺刻形,其中有3個品種為心全緣形;頂葉色有綠色和淡綠色,以綠色居多;葉形有心帶齒形、心全緣形、深裂復缺刻形,參加試驗的各個品種葉形都與頂葉形一致;各品種葉色都為綠色;葉脈色除徐薯18為紫色外,其他品種均為綠色;蔓長以徐薯18最長,為273.3cm,其他依次為鄂薯6號(269.3cm),廣薯87(233.7cm),秦薯5號(205.0cm),商薯19號(202.7cm);分枝數以秦薯5號最多,鄂薯6號最少;莖粗也以鄂薯6號(0.72cm)最粗,其次為徐薯18,為0.69cm,秦薯5號為0.61cm,廣薯87和商薯19號均為0.55cm。

3 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主要對參試的5個甘薯品種產量性狀進行考察,其它農藝性狀(薯形、薯皮色、肉色、莖色、葉形、葉色等)作為參考。綜合評價表明,鄂薯6號單產3 554.5kg/667m2,居第1位,結薯集中,單株結薯數少,薯塊大,而且其鮮薯淀粉含量高,除了豐產性表現較好以外,還具有抗病性較強,薯塊外觀品質較優等特點,適合作為加工粉條的加工型品種在十堰地區推廣。

參考文獻

[1]劉慶昌.甘薯在我國糧食和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導刊,2004(9):21-22.

[2]宋紅葉,趙日全.生物質能作物——甘薯開發利用現狀及趨勢[J].雜糧作物,2006,26(5):369-370.

[3]張允剛,房伯平.甘薯種植資源描述和數據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10-37.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摘 要:十堰市于2014年引進了4個甘薯品種進行比較試驗,通過采用隨機區組設計,以徐薯18為對照,研究不同品種的植株地上部性狀、塊根性狀、鮮薯產量等。結果表明,鄂薯6號鮮薯產量高,達3 554.5kg/667m2,比對照增產8%,可以作為高淀粉含量的加工型品種在十堰市推廣種植。

關鍵詞:甘薯;引種試驗;十堰市

中圖分類號 S32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3-41-02

Abstract:The introduction of 4 sweet potato varieties comparison test in Shiyan city in 2014,by using randomized block design,with Xushu 18 as control,to study plant shoot traits of the different varieties,root traits and tuber yield etc..The test showed that the yield of fresh sweet potato Eshu No.6 is higher,reaching 3554.5kg/667m2,the yield increased by 8%,and can be used as processing type variety with high starch content planted in Shiyan.

Key words:Sweet Potato;Introduction experiment;Shiyan city

甘薯在我國是僅次于水稻、小麥和玉米的第四大種植作物,總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0%左右,居世界首位[1]。甘薯生物產量和淀粉產量都很高,耐旱性和耐瘠性強,在荒山、荒坡和荒灘均可種植[2],是十堰市地方傳統栽培作物,與玉米、龍須草齊名,并稱為“鄖陽三大寶”。但目前十堰市甘薯產業中也存在著品種單一、種性退化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依托湖北省甘薯發展專項項目,筆者引進了4個甘薯品種進行試驗,旨在了解這幾個品種在十堰市種植的性狀、產量、品質表現等情況,從而篩選出適合本地的甘薯新品種,為進一步提高本地甘薯產量和品質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包括徐薯18、廣薯87、商薯19號、秦薯5號、鄂薯6號,其中對照品種為徐薯18(ck)。

1.2 試驗設計 5個甘薯品種,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13.32m2(2m×6.66m),壟作,每小區起2條壟,每壟種植2行,每小區留苗40株,栽植密度2 000株/667m2,田間周圍設保護行。

1.3 試驗基本情況 試驗地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鄖縣楊溪鋪鎮清涼寺村,沙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地勢平坦,肥力均勻。播前經犁耙后起壟,施足基肥,栽后40d追肥,每667m2施硫酸鉀型復合肥(N∶P2O5∶K2O=14∶16∶15)50kg,結合中耕除草。2014年5月4日移栽定植,11月3日收獲。

1.4 調查內容 于封壟期調查頂葉色、葉形、葉色等形態特征,參照《甘薯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3];生長60d左右調查蔓長、分支數、莖粗;收獲時調查薯形、薯皮色、薯肉色、鮮薯重等。

1.5 數據統計分析 對鮮薯產量進行方差分析,采用最小顯著差數法(LSD法)進行多重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甘薯品種的地上部農藝性狀比較 各品種的地上部農藝性狀見表1。由表1可知,頂葉形有心帶齒形、心全緣形、深裂復缺刻形,其中有3個品種為心全緣形;頂葉色有綠色和淡綠色,以綠色居多;葉形有心帶齒形、心全緣形、深裂復缺刻形,參加試驗的各個品種葉形都與頂葉形一致;各品種葉色都為綠色;葉脈色除徐薯18為紫色外,其他品種均為綠色;蔓長以徐薯18最長,為273.3cm,其他依次為鄂薯6號(269.3cm),廣薯87(233.7cm),秦薯5號(205.0cm),商薯19號(202.7cm);分枝數以秦薯5號最多,鄂薯6號最少;莖粗也以鄂薯6號(0.72cm)最粗,其次為徐薯18,為0.69cm,秦薯5號為0.61cm,廣薯87和商薯19號均為0.55cm。

3 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主要對參試的5個甘薯品種產量性狀進行考察,其它農藝性狀(薯形、薯皮色、肉色、莖色、葉形、葉色等)作為參考。綜合評價表明,鄂薯6號單產3 554.5kg/667m2,居第1位,結薯集中,單株結薯數少,薯塊大,而且其鮮薯淀粉含量高,除了豐產性表現較好以外,還具有抗病性較強,薯塊外觀品質較優等特點,適合作為加工粉條的加工型品種在十堰地區推廣。

參考文獻

[1]劉慶昌.甘薯在我國糧食和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導刊,2004(9):21-22.

[2]宋紅葉,趙日全.生物質能作物——甘薯開發利用現狀及趨勢[J].雜糧作物,2006,26(5):369-370.

[3]張允剛,房伯平.甘薯種植資源描述和數據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10-37.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歡
引種試驗十堰市甘薯
湖北省十堰市東風61小學五(5)中隊
《寶藏》通聯站展示之窗 湖北省 十堰市
多管齊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
菏澤牡丹在克拉瑪依地區的引種試驗
甘薯抗旱鑒定及旱脅迫對甘薯葉片生理特性的影響
喜迎五十華誕 譜寫發展新篇 蓬勃發展中的十堰市太和醫院
牛甘薯黑斑病中毒的鑒別診斷與防治
二元柯西不等式的一個類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