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整理過程中的瓶頸問題及解決對策

2014-12-25 01:25姜麗敏王運華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4年37期
關鍵詞:土地整理解決對策問題

姜麗敏 王運華

摘要:本文從土地整理的含義和意義出發,針對土地整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措施,有效地解決了土地整理過程中存在的瓶頸問題,促進了經濟發展并積極推進了土地整理工作。

關鍵詞:土地整理;問題;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TU74文獻標識碼: A

一、土地整理的含義

所謂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區域內,按照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規劃確定的目標和用途,采用行政、經濟、法律和工程技術手段,對土地利用狀況進行調整改造、綜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以及生態環境的過程。

土地整理分為兩大類,即農用土地整理和城市土地整理。我國現階段土地整理以農用土地整理為主,重點放在農村地區。農用土地整理的主要內容包括:調整農地結構;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復墾自然災害損毀的廢棄土地;道路、溝渠、林網等綜合建設;歸并農村居民點、鄉(鎮)與村辦企業等;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劃定地界、確定權屬。

二、土地整理的意義

土地整理所產生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都是十分可觀的。土地整理不僅使鄉(鎮)企業用地得到有效控制,農村居民點土地被有效利用,舊城中的廢棄土地得到了整理,城市面貌得到改造,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還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做好土地整理工作具有重大的意義。一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發展環境,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民集中居住,改善居住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城市建設提供保障,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經濟文化共同繁榮,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二是土地開發整理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耕地退化,建設一批土地優質、生態良好的農業區為目的,對村鎮居民點坡地、沙地等的綜合整理與合理安排,以妥善解決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出路,保證生態退耕等治理措施達到預期效果。

三、土地整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 對土地整理的必要性認識不足

我國是土地資源稀缺的國家,但部分管理部門對土地整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認識不足,有些地方政府部門對土地整理工作認識淡薄,相關部門缺乏土地整理專業的人才,使得項目監督、管理不到位。部分農民群眾對土地整理更是了解甚少,認為與自己沒有關系,對土地整理的政策漠不關心。

(二)土地整理缺乏統一規劃,整體效益低

目前土地整理工作并沒有做到統一規劃。土地開發整理涉及面廣、工作量大??茖W編制土地開發整理規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缺乏統一規劃就難從大局、全局來計劃和安排部署土地整理的各項工作。缺乏統一規劃,土地利用率低使得盲目開墾或擴大面積的現象十分嚴重,水土流失及農業后備資源逐年減少。

(三)綜合措施運用不夠,補充耕地總體質量不高

土地整理的作用是提高耕地的質量,目前我國大多數糧食產區的農田水利設施雖有一定發展,但生產條件仍很脆弱,水土等自然條件較差,耕地開發投資不足,工程質量不高,土壤配肥措施不到位,盲目完成占補平衡任務,不按規定采取有效的工程、生物和技術措施,補充耕地質量不高,造成農業生產能力下降。

四、解決對策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對土地整理重要性的認識

由于對土地整理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認識,使得土地整理工作開展的難度加大。土地整理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不高,人民群眾就工作的開展理解力也不強,要想加強全社會對土地整理重要的性的認識,就要加大宣傳力度。一方面通過宣傳使得公眾認識到土地整理的意義,積極參與到土地整理的工作中。另一方面,廣泛的宣傳土地開發整理的知識,便于土地整理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二) 提高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土地整理工作是一項復雜且又對技術要求比較高的工作,不僅要求工作人員具有較強的業務能力,還要求具備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規的知識。所以,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是保證做好土地整理工作的基礎。一要加強業務學習能力,提高項目管理水平。加強對工作人員的政治思想和政策、法規的培訓;二要開展經常性的專業培訓,采取深入實地參觀、外地考察等多種形式,掌握土地整理工作程序;三要大力對專業技術能力較強人才的引進。

(三) 將3S 技術應用到土地整理工作當中

將RS、GIS 與GPS 技術結合使用。利用RS 技術,利用獲取的高精度航片或衛片,經過前期處理后,進行應用分析,可以快速、準確地得到研究區的土地利用等基礎地理信息。利用GPS 的定位功能,可以準確地對土地整理重要地物進行空間定位;利用GIS的強大數據處理、空間分析功能、功能評價功能,可以準確地做出土地整理規劃、設計。如在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中,充分應用到了RS、GIS 的技術結合,在森林小斑調查項目中,一些公司也開發出了RS、GIS、GPS 結合的手持終端系統平臺,可以很好地應用到實踐項目中去。通過3S 技術的結合,制訂科學的土地整理規劃,落實土地整理項目,確定合理的土地整理技術模式,加強土地整理的信息化管理,從而可以全面提高土地整理的管理水平和實施效益。

(四)防止土地整理區域選擇的盲目性

在土地整理之前,必定要對行將整理的區域進行可行性研究,考證整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經濟效益是衡量土地整理必要性的重要指標。整理前后土地經濟效益差值愈大,其整理的必要性愈大。土地整理區域應在契合當地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聯系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土地的地域情況、土質情況以及土壤的土層厚度是決議土地整理可行性的重要因素。通常來講,斜度大于6°的土地不利于進行土地整理,假如強行進行土地整理簡單形成水土流失,破壞生態環境。土質太差的土地,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發育,也不適宜進行土地整理。土壤的土層厚度直接影響農作物的品種選擇和產值巨細。因此,土壤的土層厚度必定要適于土地整理后培養的農作物,不然也不適于進行土地整理。有些當地為了片面追求添加耕地面積,將土質較差、斜度大于6°等明顯不適宜整理的荒山作為土地整理的目標,結果是費錢費力不討好,整理出來的是低產田,底子沒有什么經濟效益,乃至還在必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因此在進行土地整理區域的選擇時必定要穩重,切忌草率盲目進行。

(五)土地整理時應留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協調性和統一性

土地作為一種出產和社會資本,具有出產功用、社會經濟功用和生態服務功用三大基本功用。跟著時間的推移,人類出產力水平緩認識水平的進步,大家對土地資本的效益尋求已經由開始的單一尋求經濟效益逐漸進步到尋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上來。經濟效益是調動農人出產積極性的底子動力,也是進行土地整理的首要意圖之一。假如只看到眼前利益,無異于竭澤而漁,盡管一時殷實起來了,但也不能耐久。由于生態環境遭到損壞今后,經濟收入就會降低,從而影響社會效益。只有確保杰出的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才能保持犁地的優質、高產、低能耗、低出資、高效益。在進行土地整理的過程中,要避免尋求經濟上的短期、片面效益,而忽略乃至獻身長期、全部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必要真實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從頭到尾貫徹人與自然調和開展的科學開展觀,使土地作為一種可持續開展資本良性循環使用。在進行土地整理時,相關人員要深入研究土地開發整理的規則,非常好地杰出土地整理區域的綜合性、多功用性、多效益性的特色,大力進步土地整理作業的水平,切實處理一些實際問題,把土地整理作業落到實處,讓其充分發揮功效,真實變成“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謀福公民,謀福社會。

參考文獻

[1]朱佳敏. 我國土地整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 安徽農業科學,2010,(27).

[2]張池. 淺析土地整理的問題及對策[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03).

[3]張蓓,王毅. 探析土地整理的問題及對策[J]. 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1,(04).

猜你喜歡
土地整理解決對策問題
淺談土地開發整理
基于制度變遷視角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研究
對影響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的原因及對策的研究
演員出“問題”,電影怎么辦(聊天室)
韓媒稱中俄冷對朝鮮“問題”貨船
“問題”干部“回爐”再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