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化與井岡山、原中央蘇區

2014-12-26 07:21徐誠林徐寶來謝嘉文
源流 2014年12期
關鍵詞:仁化仁化縣石塘

徐誠林+徐寶來+謝嘉文

仁化地下組織與地下交通站,溝通了與井岡山和原中央蘇區的聯系

仁化位于粵、贛、湘三省交界要沖、粵北邊陲,與原中央蘇區范圍的江西省崇義縣、大余縣,廣東省南雄市(仁化的聞韶鎮全鎮,長江鎮、扶溪鎮部分區域約300平方公里1958年前屬南雄管轄)及湖南省汝城縣毗鄰。邊界群眾相互往來,守望相助,患難與共。特別是城口與汝城,長江與大余、崇義,扶溪與南雄,石塘與樂昌,縣城與曲江、始興等地,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不少百姓人家締結親戚來往甚密。所有這些,都為建立地下交通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28年前,仁化就已建立了秘密交通線。1929年冬至1930年,中共兩廣(廣東、廣西)省委委員李烙端在樂昌縣楊溪主持建立黨的秘密組織,聯絡和收容黨員廖子澤、黃傳仁、李煥青等20多人,分別以木匠、泥水匠、理發師、寺廟和尚等職業為掩護,建立聯絡交通線、站,溝通地方與中央的聯系,傳遞情報信息,使各地的黨組織和游擊隊隨時掌握對敵斗爭的策略,盡可能地把握斗爭的主動權。為達到隱蔽、安全、快捷傳遞情報信息的目的,經過周密的規劃和安排,確定聯絡交通線路先是由湖南桂東—江西文英—仁化長江、扶溪—湖南汝城、熱水—仁化城口東坑—城口—樂昌洋古田—出龍脛—岐門—田頭—塘村—上楊梅山。

后來由于敵人對上述有些地段盤查封鎖較嚴,就將聯絡交通線路改為由南雄梅嶺—修云—始興沙馬子坳—出新莊水—仁化扶溪—東坑—城口—樂昌泗公坑—羅家渡。當時中共北江特委在岐門、羅家渡以上還有不少交通站。通過地下聯絡交通線、站,溝通地方黨組織和游擊武裝隊伍與中央蘇區的聯系,把中央的方針、政策、文件、報刊以及對敵斗爭的方式、方法及時地傳遞出來。同時還溝通地方與地方,游擊隊與游擊隊之間的聯系,起著互通情報、相互調濟、互通有無和配合打擊敵人的作用。

1930年10月,一部分從湘南疏散到仁化的共產黨員,一時無法尋找上級黨組織。在非常艱苦險惡的環境下,為了開展革命工作,他們自發組織起來,在城口厚坑大坪頭村成立中共城口特別支部,黃庭芳任書記,李煥庭(李道順)、廖子澤等為委員;同時,在城口墟鎮設立聯絡交通站——勝一理發店。他們共有黨員14人,分別以燒木炭、打鐵、理發等職業為掩護,隱蔽地開展革命斗爭和黨的各項工作。1934年11月紅軍長征過仁化后,特別支部才遷往韶關東河壩開展革命活動。

朱德、陳毅、彭德懷、阮嘯仙等在仁化的革命活動,使仁化與井岡山、中央蘇區更為密切

無論是朱德、陳毅、阮嘯仙等發動的震撼南粵大地的仁化暴動,還是彭德懷率紅五軍游擊仁化、紅三軍團占領仁化,李明瑞、鄧小平等率紅七軍越過仁化,紅軍長征在仁化,仁化城口特別支部組織的秘密交通線,都與井岡山根據地、中央蘇區有重要淵源關系。仁化成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央蘇區建立和發展的副力,既打擊了敵人,又籌集了大批物資,擴充了革命力量,仁化人民為此作出了重大貢獻。

農運領袖阮嘯仙,1928年擔任過仁化第一任縣委書記,在黨的“六大”,阮嘯仙詳細介紹了仁化農民武裝暴動的情況,受到大會的重視,也引起了前來參加大會的蘇聯同志的極大興趣。1931年11月,在中華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阮嘯仙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中央執行委員。1933年9至10月間,他來到了向往已久的中央蘇區。1934年1月,再次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委會委員。2月3日,他被中華蘇維埃臨時人民政府任命為中央審計委員會主任,成為我黨第一任中央審計委員會主任,是人民審計制度的奠基者,他經常關心仁化人民及其革命斗爭,這樣,仁化與中央蘇區的聯系就更加緊密了。

中共北江特委、廣東省委要求加強仁化與朱德部和贛南特委及上(猶)崇(義)蘇區的聯系。

從黨的文獻和仁化黨政軍組建及其斗爭情況看,仁化屬于井岡山和中央蘇區范圍

朱德、陳毅、鄧小平、彭德懷、阮嘯仙等到仁化的活動,特別是中央紅軍多次征戰仁化的史實,不但說明了仁化的軍事地位的重要,也說明了仁化已納入井岡山根據地,乃至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游擊區范圍?!杜淼聭炎允觥?、《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的報告》,說明紅五軍已把仁化這一軍事重鎮擺上重要位置,納入活動范圍?!都t三軍團政治部關于猶崇蘇區路線和紅軍情形的報告》,紅三軍團派出工作團到仁化指導,在仁化收集大量物資,把仁化作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范圍;周里的《湘南三年游擊戰爭的回顧》,更是將仁化作為中央蘇區留守紅軍的重要陣地。

仁化的農民運動和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在廣東省都算是比較早的,且一直受中共黨組織的領導,堅持革命斗爭時間長。從1925年至1937年,仁化的黨組織活動和革命武裝斗爭從未間斷過,時間長達12年。

當時仁化所轄的仁化、董塘、城口、長江、石塘、扶溪、紅山,及1958年仁化所轄的聞韶、黃坑、周田都是革命斗爭活動范圍,再加上朱德、陳毅、彭德懷、滕代遠、何長工、鄧小平、李明瑞、聶榮臻等中央蘇區主要領導多次率部到仁化、董塘、城口、長江、扶溪等地活動,以現在仁化所轄區域范圍算,活動范圍達2090多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2223平方公里的94%。

鏈接

○ 仁化人民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仁化這塊紅色土地上,留下了朱德、彭德懷、陳毅、鄧小平、阮嘯仙、何長工、朱云卿、譚甫仁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足跡。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仁化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廣泛建立了共產黨組織和蘇維埃政權,組建了革命武裝,涌現了蔡卓文、譚甫仁、鄧祝三等一大批杰出的共產黨員,共發展農會會員1萬余人,占當時全縣總人口的20%,革命武裝3000多人,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運動,創建了革命根據地。

○ 仁化人民為革命付出了巨大犧牲。1925年至1937年,據不完全統計,被焚毀房屋2000多間;李丙有、李大成、胡妹、鄧祝三、黃梅林等一批革命者光榮犧牲,僅石塘寨戰斗就有守寨軍民400余人犧牲,石塘李載基一家就有7名烈士,全縣可考的革命烈士有700多人。endprint

○ 1925—1937年,仁化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來之不易的革命成果,始終與中共廣東省委、北江特委及井岡山、湘贛、中央蘇區根據地密切聯系。由于地理位置和革命斗爭的歷史淵源,粵北仁化、南雄大部分地區是閩粵贛、贛南蘇區,湘贛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中央蘇區管轄范圍。中共仁化縣委、仁化縣蘇維埃政府在中共北江特委、廣東省委、中央紅軍、中央蘇區等領導下,帶領全縣人民長期堅持武裝斗爭,開展土地革命,活動范圍占當時全縣總面積的94%,時間長達12年。

革命人物

阮嘯仙

阮嘯仙,名熙朝,字瑞宗,別號晁曦,曾用名浩。1897年8月17日誕生于廣東省河源縣義合區下屯村一個比較富有的地主家庭。

1928年1月23日,阮嘯仙遵照省委決定,到仁化董塘安崗主持成立中共仁化縣委員會,親任縣委書記,領導仁化農民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把仁化開拓為粵北武裝割據的中心和“海陸豐第二”。

1月27日,阮嘯仙根據縣委的決議,親自主持召開了有23個鄉共2000多名農民參加的第五區農民武裝大會。28日,安崗鄉蘇維埃政府成立,委員13人,阮嘯仙任主席,蔡卓文任副主席。31日,正式成立中共安崗鄉支部。2月4日,阮嘯仙在安崗主持成立“廣東工農革命軍北路第八獨立團”(以下簡稱第八獨立團),把仁化武裝割據的斗爭推上了新的臺階。

2月6日,阮嘯仙及時扭轉“六日事變”危局。10日,阮嘯仙主持成立仁化縣革命委員會,蔡卓文任主席,領導全縣工作,指揮全縣暴動。13日,阮嘯仙遵照縣委、縣革委決議,指令第八獨立團派出一部分武裝,在農軍配合下,舉行武裝暴動,攻占仁化縣城,發表仁化縣《革命委員會政綱》和《暴動宣言》,號召全縣農民起來大暴動。開創了仁化武裝割據的新局面,仁化武裝割據進入全盛時期。

2月14日,阮嘯仙指揮第八獨立團以兩支步槍的八人沖鋒隊,創造迫使進犯五區的500多民團、土匪潰退二十余里,斃敵數名,繳槍二支的軍事奇跡。22日,阮嘯仙指揮華陽寨保衛戰。不久,阮嘯仙奉命回香港轉往莫斯科參加中共“六大”,未能再回仁化。

6月,阮嘯仙在中共“六大”發言中指出:仁化暴動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少見的農民武裝起義,它是全國各地農民武裝奪取政權、實行土地革命戰爭的先導之一,也是廣大農民團結起來求解放的偉大斗爭序幕。由此,引起“六大”代表和蘇聯同志的重視,指定由饒衛華協助整理阮嘯仙關于仁化暴動的發言資料報中共中央,并翻譯成俄文,存入共產國際檔案保存。同時,阮嘯仙在中共“六大”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共中央審查委員。

1934年1月,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阮嘯仙再次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任中央審計委員會主席。

1935年3月5日,阮嘯仙被敵人的一顆子彈擊中胸口而壯烈犧牲。

獲悉阮嘯仙和紅軍總政治部主任賀昌先后犧牲的噩耗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辦事處主任陳毅寫下《哭阮嘯仙、賀昌同志》:“環顧同志中,阮賀足稱賢。阮譽傳嶺表,賀名播幽燕。審計嘔心血,主政見威嚴。哀哉同突圍,獨我得生存?!痹娭械摹叭钭u傳嶺表”、“審計嘔心血”等,正是阮嘯仙革命一生的真實寫照。阮嘯仙的英名和業績,如同日月,千秋萬代,彪炳史冊,永遠受到人民的深切懷念。

2009年,阮嘯仙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譚甫仁

譚甫仁(1910-1970),仁化縣城口鎮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1926年12月,參加北江農軍學校第一期訓練班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初隨朱德、毛澤東部轉戰贛南。此后歷任軍團和師政治部主任,八路軍三四四旅團政治部主任、冀魯豫軍區副司令等職,參加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解放廣州、解放萬山群島等戰斗。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任廣西軍區副政委、政委,1955年5月,任武漢軍區副政委,同年被授為中將軍銜。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法院院長、昆明軍區政治委員等職,是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央軍委委員。

蔡卓文

蔡卓文(1895-1947年),仁化縣董塘鎮安崗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大革命時期仁化縣農民運動領袖,土地革命時期中共仁化縣委書記和縣革命委員會主任。曾率領農軍攻占仁化縣城,直接參與發動和領導了聲震粵湘贛的仁化暴動。1928年2月底,負責仁化縣委工作,指揮了華陽寨保衛戰,10月底任縣委書記。石塘寨(雙峰寨)失守后,率突圍出來的獨立團一部轉戰于仁化、曲江、始興、樂昌和汝城的邊界山區。1929年1月與曲江縣靈溪山的游擊隊會合,堅持了4、5個月的游擊戰。1947年在樂昌縣坪石鎮羅家渡被害。

黃梅林

黃梅林(1876-1928),又名黃德安,仁化縣石塘鎮黃伍村人,是仁化縣早期的共產黨員,農民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仁化暴動的先驅之一。1926年5月,被推選為仁化出席廣東省第二次農民代表大會代表?;厝驶?,參與組織和開展農民運動。1928年2月,率部參加了董塘阻擊戰、安崗華陽寨保衛戰。10月,奉命率領精勇赤衛隊員40多人潛入石塘寨,加強寨內武裝力量。11月12日,在組織石塘寨軍民的突圍戰斗中壯烈犧牲。

李載基

李載基(1897-1947年),仁化縣石塘鎮石塘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5年參加農民協會,任石塘農民協會執行委員。在仁化暴動中,是石塘寨(雙峰寨)保衛戰的主要領導者。石塘寨失守后,先后在仁化、曲江、樂昌、南雄及粵湘贛邊界打游擊,后來轉入地下秘密斗爭。1947年不幸被捕,同年8月被國民黨殺害于仁化縣監獄。李載基的全家都參加了革命,先后有7名烈士。

革命遺址

思詒堂——中共第一屆縣委所在地

位于仁化縣董塘鎮西北3公里安崗村內。建于清代,2006年重修。古代建筑革命舊址。思詒堂是長方形懸山式四合院、抬梁步架、磚木結構的清代建筑。坐西向東,面闊16.7米,進深24.4米,占地面積約407.4平方米。endprint

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安崗鄉農會和蘇維埃政府設在這里。阮嘯仙、蔡卓文曾在此領導和指揮仁化縣人民進行革命斗爭。1928年1月,中共仁化縣委員會在思詒堂成立,阮嘯仙任書記。

1982年被仁化縣人民政府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董勸書院——第五區蘇維埃政府和仁化縣革命委員會舊址

位于仁化縣城西13公里的董塘鎮內。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37年)。該院是懸山式四合院,磚木結構的清代建筑。坐北向南。面闊31.1米,進深35.3米,占地面積1894.2平方米,建筑面積720.8平方米,呈長方形。

1926年7月4日,第五區農會在董勸書院成立。

1927年底,朱德率領的“八一”南昌起義軍一部從湖南汝城經仁化城口后來到董塘,曾經在董勸書院召開會議,傳達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建立廣東工農革命軍北路第八獨立團,創建“海陸豐第二”,發動群眾實行土地革命,組織農民暴動等。

1928年2月,第五區蘇維埃政府和仁化縣革命委員會在此院同時成立。中共廣東省委委員阮嘯仙擔任縣委書記。

1982年被仁化縣政府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雙峰寨

雙峰寨(石塘寨)是大革命時期農民運動的紅色戰斗堡壘。1927年“四.一二”事變后,國民黨反動派對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實行血腥鎮壓,使農民運動一度受挫。1928年春,石塘農會在中共仁化縣委的領導下,組織群眾把糧煤等物搬入寨內,準備與敵人作持久斗爭。

1928年3月27日,國民黨第七師呂煥炎、葉大森三個團伙同以謝梅生為首的當地民團武裝包圍了雙峰寨。寨內700多軍民在工農革命軍營長李載基的指揮下,團結一致,英勇抗敵。國民黨千方百計破寨,多次用大炮轟擊都不能攻破,又施用挖塘斷水、火燒寨墻亦不能得逞,國民黨又用飛機多次轟炸,炸毀寨墻一角。寨內軍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堅持近九個月之久,終因傷亡慘重,彈盡糧絕,于11月11日深夜組織三路突圍,只有一路突圍成功。雙峰寨遂被國民黨軍攻破,是役斃敵100多人,守寨軍民犧牲400多人。

事后,中共廣東省委評價“仁化農民暴動失敗后,堅守雙峰寨十個月(包括安崗華陽寨戰斗),抵抗反動軍隊進攻,這亦是農民暴動史中最偉大的戰斗”。雙峰寨保衛戰,在中國農運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古秦城

坐落在縣城以北38公里處,古城東起八角亭,南靠恩溪水(城口溪水),西至老鹽街,北至三角坪。公元前207年,趙佗建立南越國,為鞏固其北部防線而筑城于此,即為古城口鎮。原城已毀,現存的西城門樓是清代建筑,有前后兩門,前門與古道相連接,通湖南省的汝城等縣,后門與城內街道相通。

古秦城歷史悠久,且在中國革命史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開國中將譚甫仁就出生在城內的紫震街,并在此走上革命的道路。1927年2月,第二區農民協會執行委員會在城口大皇樓成立。1929年5月20日,彭德懷率領紅五軍主力1000多人離開井岡山攻占城口,在此籌集到大量的軍需物資等。1930年仁化暴動失敗后,革命運動處于低潮時,城內河邊街的“勝一理發店”是仁化溝通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秘密交通線上的交通站點之一。1932年4月,為擴大中央蘇區,彭德懷、滕代遠中央紅軍西路軍(紅三軍團)從猶崇蘇區轉戰至粵北,占領城口。廣泛宣傳我黨我軍的政策主張,掀起打土豪、斗惡霸、分浮財的斗爭高潮,籌集了大批物資補充了軍隊的供給,增強了部隊戰斗力。

1934年11月紅軍長征攻克城口,率先突破了國民黨設在城口、汝城、桂東一帶的第二道封鎖線。隨后紅軍長征主力部隊在城口休整,在廣州會館設立臨時指揮部,紅軍戰士在古城內露宿。

長江廣州會館

位于仁化縣長江鎮東風街,建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占地面積1571平方米,建筑面積657平方米。整個會館分為上、下座,中間有一大院。由廣屬商賈聯手30家商店“仰桃園之義重,恩梓里之情深”集巨資興建。會館左右兩側有廂房,中間有天井,館內頂墻下,有108幅大小彩色壁畫清晰易見,木樑刻有大小各異龍鳳圖案。整個會館用磨制過的青磚砌成,屋頂蓋底、面兩層瓦,陰瓦為筒瓦,沙灰結構,十分牢固。

1932年4月25日,紅三軍團直屬隊及其屬下第五軍第二師、第三師5000余人,由江西崇義直入仁化長江。經與國民黨軍粵軍獨二旅杜鳳飛團激戰幾個小時后,占領長江。紅三軍團直屬隊駐長江廣州會館,指揮全軍的革命活動。蘇維埃政府組織群眾為紅三軍團送水送糧,提供情報,帶路,籌款籌物資,并迅速組織幾十名縫紉工人在廣州會館日夜加工了5000多套服裝,為紅軍補充了供給,增強了紅軍活力。

2011年被列入為仁化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endprint

猜你喜歡
仁化仁化縣石塘
游石塘竹海
廣東仁化縣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問題與對策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南嶺重點生態功能區主導產業選擇
石塘鎮對動物養殖場進行有效監管的整改措施
粵北山區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思考
鉛山縣石塘古鎮旅游資源分析評價研究
魚的溫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