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災難報道新聞框架分析

2015-01-07 02:19
聲屏世界 2015年6期
關鍵詞:災民救災災難

葉 芳

災難報道具有別的新聞題材不可替代的地位,幾乎涵蓋了新聞價值的所有要素:突發性、顯著性、接近性、人情性等。我國災難報道近年來發展迅速,地位顯著提升。有學者指出,在汶川地震之后,我國災難報道已經發生變化,進入“后災難報道時期”。事實果真如此嗎?從媒體呈現的報道文本來看,我國災難報道仍有很多為人所詬病的地方,主要體現在歌功頌德的報道方式下把“喪事”報道成“喜事”,災難報道并沒有擺脫桎梏,與西方媒體的災難報道相比,其具有獨特的框架設置和價值取向。

理論脈絡與研究設計

框架分析(framing analysis)理論一直以來都是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重要議題之一??蚣苎芯康囊粋€重要方面就是分析新聞框架在媒體報道中是如何呈現的。新聞框架常被界定為“媒體和個人用以傳遞、解釋和評估信息的概念工具”。新聞框架為新聞內容提供核心觀點,新聞內容常常圍繞所選用的新聞框架選擇、強調、剔除和擴展相關的事實。新聞框架作為新聞文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一方面作為新聞記者的寫作模板貫穿于相關事實的采集、引語以及其他新聞要素的使用;另一方面,新聞框架引導受眾對新聞內容進行解讀,幫助受眾“對信息進行定位、感知、確定和分類”。

本研究以新聞框架作為理論指引,采用內容分析法,以系統的方式結合定量與定性兩種方法對變量進行測量并描述文本內容,觀察框架構成。

一、事件樣本。本文旨在研究災難報道中中國媒體特有的話語體系和新聞框架,因此將事件樣本限定為:1.災難發生地在中國大陸;2.災難性質為人為性災難而非自然災難,選擇的典型樣本是2013 年“11·22 青島輸油管道爆炸”報道。該起事故發生在青島黃島區,由于中石化輸油管線破裂發生爆燃,造成62 人遇難。事故發生后,青島媒體將報道關注點聚焦在歌頌救援上,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引起一片嘩然和指責。有網民諷刺:“媒體將喪事變成了喜事?!边€有網民反問:“青島發生災難了嗎?”在該起事件中,青島當地媒體的報道顯示出典型的國內災難報道特征。

二、媒體選擇。為顧及樣本的全面、準確和客觀,筆者選取青島當地4 家報紙《青島日報》《青島早報》《青島晚報》《半島都市報》在爆炸發生后三天(2013 年11 月23 日、24 日、25 日)的報道內容進行統計分析。

三、類目建構。類目建構是內容分析的核心,應充分反映研究的主旨,講求建構的類目完整、窮盡、獨立且互斥。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和研究問題,從主題框架的分布、新聞立場的選取、報道對象的設定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設置的研究變量有新聞議題、報道對象、言論基調等。

研究發現

爆炸發生后,青島四家媒體3 天共發布了147 條相關報道,其中《青島早報》17 條、《青島晚報》35 條、《青島早報》47 條、《半島都市報》48 條。

一、主題框架的分布:突出現場救援弱化追責。將新聞議題劃分為“救災報道”“災情報道”“災難追責”三個類別,總體來看,“救災報道”占據了絕對優勢,而“災情追責”報道只有1 條,即《半島都市報》11 月24 日報道國務院成立事故調查組,對事故原因進行追查。對“救災報道”的議題作進一步分析,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部隊、消防官兵等救援報道”“醫療救護報道”“普通市民愛心行動”,“領導會議/視察/慰問/指示”雖排在第五,但均處于各家報紙的頭版頭條重要位置,如《青島日報》23 日-25 日頭條均是習近平、王勇對該起事件的指示和意見。

表1:言論基調分析

二、新聞立場的選?。簽碾y新聞中的正面凱歌。新聞的立場與傾向性反映了報道者對新聞事件和議題的態度,進而反映其所屬的組織、團隊和階層的態度。通過對言論基調進行分析,可看到積極、正面的基調占主導,比例將近七成,而負面性、批評性報道一條都沒有。即使在爆炸剛發生的11 月23 日報道中,4 家報紙的報道用詞也以穩定、積極、正面為主,如“中石化黃濰輸油管線發生爆燃 全部傷員均得到有效救治”,“空氣監測尚無異?!?,“事故區域社會治安穩定”,“醫療設備和血漿儲備滿足需要”等。

三、報道對象的設定:災難主角與報道主角的偏差。災難事件發生后,主角應該是處于事件兩端者——受災者及肇事者,新聞報道關注的對象也應該是他們。但通過統計,可看到報道主要還是圍繞救災人員——搜救、搶修人員、醫護工作者、愛心民眾展開,他們是報道中的絕對主角。在版面上,這三者也占據了重要位置,通常以新聞特寫方式整版報道。在報道體裁中,人物特寫類報道尤其引人注目。這類報道一般以1-2 個人物為主體,對他們在救援中的感人事跡進行詳細描述,其中醫護人員的特寫最多,消防救援人員和愛心普通市民其次。而處于爆炸事件雙方的“災民”和“中石化”的報道比例則很低,其中以“中石化”為主角的報道新聞內容、新聞來源基本一致,即源自央視的報道《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道歉》。

國內災難報道的框架模式

一、被“英雄化”的救援。多報救災,少報災難,“災難不是新聞,救災才是新聞”,這是國內媒體災難報道的獨特之處。而在救災報道中,媒體尤其擅長和喜好塑造英雄式救災群像。對青島四報事故??靼骖^條進行分析,可發現主要內容都是在大力挖掘、渲染救援中的感人事跡,不斷“英雄化”救援過程。醫護人員、救援官兵、普通市民愛心行動,這三者是媒體最偏好的報道群體,這種報道效果如何,值得商榷?!肚鄭u早報》《半島都市報》記者被特許進入ICU重癥監護室,用一整版完整記錄下孕婦醫護人員一天工作,報道出來后卻被斥之為作秀,質疑聲不斷?!案叽笕笔接⑿劬仍畧蟮酪呀浺鹱x者逆反和厭煩心理,效果適得其反。

二、被“沉默”的災民。作為災難受害者,災民理應成為報道關注的主要對象。但在災難報道中,災民常常被忽視。有的報道雖是講述遇難者家庭和遇難過程的報道,但整篇的主基調依然是積極、樂觀、感恩,如“我一定會堅強挺過去”“謝謝好心人”等。從整體上看,涉及災民報道存在幾個共性:第一,災民被“集體呈現”,個體被邊緣化;第二,強調災民情緒穩定,生活無憂。災民的悲傷痛苦、家庭困境、財產損失在報道中被有意無意的規避掉,他們成為“被沉默”的一群人。

三、被“回避”的輿論監督。災難追責、輿論監督是災難報道中的一個敏感領域。在青島爆炸事件報道中,有三塊內容基本空白:一、災難發生深層次原因剖析;二、災難責任人追責;三、災難長遠影響與危害?;乇茌浾摫O督在其他災難報道中也不鮮見。華晉焦煤王家嶺礦“3·28”礦難發生之后,經過8 天8 夜救援,115 名礦工被救出,媒體爭相引用國家安監總局局長駱琳的講話,大篇幅報道王家嶺煤礦救援創造了中國救援史上的奇跡。媒體回避了救援的前提:礦難事故的發生,是人禍而非天災,煤礦安全責任不落實,監管制度漏洞嚴重。一個因“人禍”造成的巨大災難,演變成礦難救援表演,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失效。

四、被“堅強”的國民。強調穩定,宣傳堅強是國內災難報道的另一大特色。在事故發生后的第一天,《青島日報》就宣布:“事故區域社會穩定”;《青島晚報》報道災民“食品飲水準備充裕,今晚我們可以睡個安心覺!”。類似的報道基調在其他災難報道中也很常見。2011 年溫州動車追尾特大事故,《人民日報》報道:“在心理干預小組和現場志愿者的陪護下,家屬情緒總體穩定”。被“堅強”、被“穩定”反映出的是媒體對生命的漠視,對災難的麻木。秩序如常、情緒穩定、冷靜堅強取代了普通人的正常感受,忽視了災難帶給人們特別是災民的巨大創傷。

中國需要什么樣的災難報道

災難發生,傳媒應該通過及時、真實、具體的報道,舒緩情緒,穩定人心。媒體報道可以而且應當成為救災工作高效展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為救援工作提供最有效的幫助,成為第二支救災力量。

災難來臨時媒體應該報什么? 滿足受眾的知情權應該是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方面災難受害者和遇難者親屬對事件細節和全部真實情況了解的權利;另一方面,廣大人民群眾作為新聞接受的主體迫切需要了解災難有關情況的權利。在災難報道中,媒體可以有兩種立場:一種是把災區以外的受眾作為重點傳播對象;另一種是以災民為立場。對象和立場不一樣,所表現出來的媒體報道和行為也不同。前者往往注重報道救災英雄、愛心捐助等信息,營造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氛圍;后者則注重為災民服務,提供救濟、逃生等必需信息。日本NHK 的地震報道被認為是災難報道的典范。NHK 并不特別報道感人事跡和頌揚英雄人物,相反集中力量報道抗災信息,傳播抗災知識。NHK 制作人近藤誠司提出,災難報道中最有價值的媒體行為應該是提供國民最需要、最迫切知道的信息,這是媒體的社會責任。

輿論監督功能弱化也是我國災難報道的缺陷之一,原因主要有:一是擔心事件報道有損地方形象,記者正常采訪調查被阻攔;二是災難事件會帶來一定的消極后果,有些部門以“維護社會穩定”由,消息被封鎖;三是事件發生原因調查需要一定時間,當地政府以此為借口要求媒體“待查明原因后再進行報道”。但輿論監督代表公眾問責是媒體災難報道不可推卸的職責。2011 年溫州動車追尾事故發生后,媒體連連追問,為什么防護機制失效?為什么宣布無生命跡象后為何還能救出小女孩伊伊?高鐵技術是否存在安全問題?這些聲音雖然刺耳,但顯示了媒體專業意識的覺醒。記錄之外堅持監督,悲情之中不失理性,這是災難報道必須遵循的準則。

1.陳 陽:《框架分析:一個亟待澄清的理論概念》,《國際新聞界》,2007 (4)。

2.《南方周末》第1413 期《日本媒體怎樣報道大地震》。

3.黃 旦:《傳者圖像:新聞專業主義的建構與消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年版。

4.[美]約翰·費斯克等著,李彬譯:《關鍵概念# 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年版。

5.陳憶寧:《公共議題之游戲框架初探:以核四議題為例》,《新聞學研究》,2001(72)。

6.王 多:《謹防在喧鬧中丟卻了傳媒的責任》,《新聞記者》,2007(5)。

猜你喜歡
災民救災災難
航母救災
雷擊災難
防汛救災 應急先鋒沖在前
滅火救災分秒不能耽誤
一個“太陽能燈”男孩
災難報道常見問題及反思
全省齊心協力共打抗洪搶險救災攻堅戰
9歲男孩過生日不要禮物 要給災民買比薩
災難不是“假想敵”
黨是災民鐵靠山(三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