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岫巖單鼓的傳承與生存現狀

2015-01-28 18:44劉仁智遼寧省鞍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114001
大眾文藝 2015年9期
關鍵詞:燒香滿族習俗

劉仁智 (遼寧省鞍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14001)

岫巖單鼓的傳承與生存現狀

劉仁智 (遼寧省鞍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14001)

岫巖單鼓,是曾經廣泛存在于中國東北地區的一種祭祀祖先活動,對于民眾來說,這是一套與家族、村落、區域文化等密切相關的信仰體系,對岫巖單鼓的傳承及生存情況進行了解掌握,有助于深入理解傳統民間習俗的價值,從而探究相似非遺項目的保護方法和途徑。

岫巖單鼓;傳承;現狀

岫巖單鼓,俗稱“燒香”,滿族叫燒“旗香”,漢族叫燒“民香”。在岫巖有著悠久的歷史。1621年,努爾哈赤征明降撫岫巖,并分派兵丁駐防,家眷隨之安家落戶,帶來了“薩滿”(滿族巫神)跳單鼓請神作法燒香的習俗。燒香是曾經廣泛存在于中國東北地區的一種祭祀祖先活動,設立祖先壇、掛家譜祭拜、燒香,此時,跳單鼓的請神燒香習俗在岫巖形成。這對岫巖后來形成的燒“旗香”、燒“民香”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一時期是岫巖單鼓的啟蒙期。

單鼓是流傳于岫巖早期的民間祭祀活動,岫巖單鼓有“愿香”“樂香”兩種演出形式?!霸赶恪倍嘁哉堅?、還愿為主,因家門不幸或要達到某種愿望,請單鼓“燒香”,以求得神佛和祖宗的保佑,賜予平安無事?!皹废恪笔轻稁r比較流行的演出形式,請香人為了慶祝某一事情的成功,請單鼓藝人助樂,雖然也有請神祭祖的祭祀形式,實際上已經演變成為一種民間娛樂活動?!皹废恪薄霸赶恪眱煞N演出形式比較流行。

岫巖單鼓由開壇、跑圈兩部分組成,共十二鋪。表演形式有站鼓、走鼓。站鼓是以演唱為主,表演者面對香案站立擊鼓演唱。走鼓是跳單鼓的歌舞表演,以各種舞蹈語匯突出跳單鼓的娛樂性。

岫巖單鼓有固定的表演程序,但由于地區不同,風俗不同,表演程序也有區分??傮w上可劃分為開壇、跑圈兩大類,共十二鋪組成。一是開壇,有開壇鼓、打棚鼓、下山東、過河鼓四鋪表演程序組成;二是跑圈,有天門圈、接天神、二十八宿、亡魂圈、請神、安神、辭灶王、送神八鋪表演程序組成。

完整的表演程序是民間的燒香還愿儀式?!皣揖⒃捳Z經常用‘迷信’或‘淫祀’來描述民間信仰,并將其定位成原始的、落后的、低級的宗教形態,而對于民眾來說,這是一套與家族、村落、區域文化等密切相關的信仰體系?!边@一密切聯系從“燒香”習俗的演變來源可見一斑。早期的岫巖單鼓,脫胎于滿族先民女真人的“薩滿”跳神祭祀儀式,其在岫巖的流行只限于滿族民眾之間。這一習俗的發展與變化始于被漢族的文化采借。據岫巖縣志記載,清康熙年間,朝廷一次便從關內調入滿洲八旗兵千人赴岫巖屯墾戍邊。在滿漢民族的雜糅居處中,受漢族文化傳統的影響,岫巖滿族在“薩滿”跳神的基礎上,演化出祭祖還愿“燒香”祭祀習俗。而此時居住在岫巖的漢族民眾,為了免受歧視,享受特權,紛紛出民入旗,編入漢軍八旗。這部分劃歸進滿族的漢族民眾,其生活方式既保留有某些中原漢族的風俗習慣,同時又迫于壓力,在許多方面改習滿俗。正是在這一大的背景下,在岫巖滿族“燒香”的習俗中,漸漸又派生出漢軍八旗“燒香”的習俗,形成了燒“旗香”和燒“民香”兩種祭祀民俗,民眾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規范通過燒香這樣一種祭祀儀式來進行強化和認同。

通過地方政府的不懈努力,“燒香”以其音樂形式“單鼓”的名義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燒香”從一個民間祭祀儀式“升華”到“民間音樂”,從而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受到保護,這對于那些整日提心吊膽,害怕政府部門將其視作“封建迷信”而加以取締的當事人而言,是一件好事。然而現實狀況讓人在高興之余也難免心存疑慮,將一套完整的民俗宗教儀式簡化為“民間音樂”加以保護,將“單鼓”剝離出原有的語境,離開其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它的生存與發展,前景堪憂。在保護過程中,我們所遇到的問題,從傳承人的角度看,老藝人相繼過世,無繼承人,青黃不接?,F在岫巖縣的單鼓藝人不足50人,平均年齡近60歲。大部分藝人由于從業收入過低,無法維持生計而改行,剩下的藝人也由職業化轉為半職業化;從受眾的角度看,僅僅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現代社會紛繁復雜的文化形式的沖擊下,培養出對“單鼓”熱愛的受眾,可行性并不高。所以,我們應該了解被保護的“非遺”項目的“單鼓”的母體是什么,重新審視如何去對待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才能夠繼續討論保護的問題。

單鼓許愿還愿的對象是祖先神,但祭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燒香是為了通過祭祖來達到消災解難、驅魔鎮邪,庇佑子孫們人財兩旺、闔家平安。燒香既是娛神的也是娛人的,通過人與神共聚的環節,拉近了人神之間、人人之間的距離,并最終達到了整合共同體的目的。所謂的“迷信”實際上是深深扎根于民眾生活土壤中的文化,它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而給其應有的定位是為了讓“非遺”能在更大的文化生態中得到保護。同樣是民間信仰,媽祖信仰所受到的厚遇為更多“非遺”保護提供了范本。僅就民間信仰中的儀式而言,國家若不徹底改變對民間信仰的政策,就無法徹底擺脫碎片化保護的困境,脫離文化土壤的保護對象將逐漸失去生命力。

如果這些滲透于日常生活中的傳統實踐能夠擺脫“不公正”的眼光,能夠被視為是“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的民俗事象,在我們所為之歡呼雀躍的偉大工程“非遺保護”的倡導下,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加大宣傳力度,注重傳承人培養,營造文化氛圍,相信會對“單鼓”的傳承和發展開辟一條新的路徑。

宣傳方面,通過廣播、宣傳欄及社區、鄉鎮的節慶文化活動中,積極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展示和交流活動,在轄區內營造全社會積極參與“非遺”保護與開發的氛圍。

傳承人的發掘與培養,保障老一輩傳承人的利益及其知識產權。除了給予一定的經費資助以形成良性的激勵機制外,同時提供必要的傳習活動場所和條件。

市場化手段,即是著眼于非遺文化土壤,轉變觀念,保留保存當地族群、村落、區域文化特色,信仰和經濟收入是支撐民俗文化得以發展繼承的兩大支柱。

猶如自然環境需要生態平衡,人類的文化土壤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生態平衡,否則文化生態的失衡就有可能導致一個不健全的社會。

猜你喜歡
燒香滿族習俗
七絕·門垂柳
寫在六合金光寺
淺談呼和浩特市滿族文化
古柏
滿族風俗圖譜(民間信仰)
“尼山學”的出現與展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