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周李賢墓陶俑特征初探

2015-01-29 01:01李彥霞寧夏師范學院美術學院756000
大眾文藝 2015年20期
關鍵詞:固原陶俑墓葬

李彥霞 (寧夏師范學院 美術學院 756000)

李賢(504——569),字賢和,原州高平人(今寧夏固原人),在北周時期任柱國大將軍、河西恒公和原州刺史。于天和四年(約569年)三月十五日殯于長安,享年六十六歲。同年五月葬于原州的西南隴山腳下。1983年9月在寧夏固原城南郊發掘出土的北周李賢夫婦合葬墓震動了全國。在這座古墓里,發現了金、銅、銀、鐵、玉、陶等各種質地不同的隨葬品,共達700多件。僅彩繪的陶俑就237件,其中有鎮墓武士俑,甲騎俑、樂俑、文史俑、武官俑、女官俑、女侍俑、胡俑、風帽俑九類。充分反映了李賢宮室生活的狀況和生前出行時龐大的儀衛陣容。從陶俑的制作風格來看既繼承了漢魏隨葬的傳統,也表現了關中地區北魏俑群的特點。

一、北周陶俑發展的時代特征

陶俑在古代雕塑藝術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古代墓葬雕塑藝術品的一種。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開始將泥捏的人體、動物等一起放入爐中與陶器一起燒制。墓葬陶俑的使用是生者祈禱死者能在冥世繼續如生前一樣生活的一種愿望,所以墓葬陶俑真實負載了當時社會的真實狀況,對研究古代的軍陣布局、生活方式和雕塑藝術發展狀況皆有重要的意義。而且中國墓葬陶俑在其盛行的從東周至宋代的約1500年中,為我們勾勒出古代雕塑藝術發展的脈絡,以及歷代審美變遷的軌跡。

1.北周之前陶俑發展的時代特征

春秋戰國時代的陶俑基本上全部出土于中國北方。一般體形較小,僅高4-10厘米。只具有大概的輪廓,缺乏細部刻畫。陶俑頭部用墨勾畫眼眉,衣服上施以彩繪,尚能分辨出男性披甲武士和女性婢仆伎樂等形象。到了戰國時期,隨著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這些陶俑雖然制作粗糙,燒制火候低,易破碎,但它是中國早期陶俑的珍貴實物,對于雕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秦兵馬俑大小如同真人,陣容強大,氣勢磅礴,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其在細節的處理上,注意對人物五官細節的描繪。在雕刻技巧上,圓雕、浮雕配合線刻,手法具有多樣化。在造型上,陶俑的上半部分刻畫較細,下半部分比較簡略,有疏密、繁簡的對比。

西漢時禮儀“大抵皆襲秦故”。喪葬時用俑也是如此。西漢的休養生息政策的存在,使陶俑的形體尺寸已不再如實模擬真人的體高。由于西漢初年宮廷文化中楚風盛行,所以帝陵隨葬陶俑雖襲秦制,又承楚風,融匯創新,使漢俑造型擺脫了秦俑呆板生硬的模式,轉向生動精致,富有生趣的時代新風。

東漢時陶俑體型偏小,塑制時不注重細節的變化,而是依靠精準的輪廓線,把生動的軀體表現出來,富有強烈的動勢和韻律感,令人以小見大,生動傳神,顯示出家居享樂的濃郁情趣。而且墓中隨葬品中增多了模擬建筑或田地的陶模型,以及翹尾低首,頭上具有銳利獨角的鎮墓獸的出現。

西晉陶俑造型由姿態生動轉為比較呆板,并淘汰了東漢時期家居享樂的生動百戲人物造型。

2.北周陶俑發展的時代特征

北魏、北周時期,陶俑制作粗率,造型頗為稚拙,僅塑出大概輪廓,缺乏細部刻畫。有的人像頭大而身軀矮小,比例不適,一些動物的四肢粗大而馬頭頗小,也與身軀不成比例。馬上的騎兵也塑制也頗拙稚。而恰恰是因為如此,使得北周陶俑既具有古樸的稚拙意味,又具有不求逼真形似,大寫意的藝術趣味性。這種造型風格,向上追溯正與西安草場坡十六國時風格相似。

陶俑的服飾特征,以及駝俑的出現,又顯示出濃郁的鮮卑風俗。西魏、北周的俑群發現的較少,以寧夏固原北周天和四年(569)李賢墓的俑群最有代表性,造型較粗獷,面容圓潤,從中可看到隋代造像渾圓豐頤的淵源所在。

二、李賢墓陶俑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

南北朝時期,匈奴、鮮卑等族陸續進入中原,政權不斷更換,連年戰亂,各國紛爭的混亂局面。以及不同民族習俗的傳入,其陶俑的衣著與造型也發生改變。俑群中大量的甲騎具裝俑和馬駝畜群,都顯示著游牧民族文化和北方民族軍隊的特色,一些陶俑高鼻多髯的面貌特征,以及寬袖長衫,系腰帶,又多帶風帽,婦女在高髻外再包頭巾類等,都反映著鮮卑風俗。表現出北方少數民族粗獷,剽悍的形象,反映了這個時期民族大融合的歷史過程。

三、李賢墓陶俑的造型特征

北周李賢夫婦墓出土的彩繪陶器237余件,就其內容大致可分為四類,即鎮墓俑;出行儀仗俑;侍仆舞樂俑;皰廚房操作俑。陶俑均為青灰色,質地堅硬。面部豐滿,人物外輪廓鮮明,但缺乏細部刻畫。衣紋簡單,每一類陶俑體形基本一致,高矮大致相同。但色彩服飾、面部神態和表情各異。身體多施白色,服裝用紅、紫、黑、白色彩繪。所施彩繪亦頗粗疏,大寫意而已,并不追求逼真形似。制工較拙稚,造型粗放而質樸。俑群的內容與東魏-北齊一樣承襲自北魏,但陶俑的造型和細部刻劃卻有較大的差異,最突出的表現在于鎮墓俑的姿態和陶馬的造型。

1.鎮墓俑的姿態特征

鎮墓俑包括披甲胃鎮墓武士俑和鎮墓獸。

披甲胃鎮墓武士俑:俑身軀粗大,大腹凸出,姿態略呈歪曲狀。面部雖缺乏細節描繪,但卻生動形象。大眼,闊口,口周圍繪有胡須。頭戴兜鏊,身著光明鎧甲,甲片以墨線勾勒,其線流暢,隨體型結構略有變化。鎧甲邊緣涂紅色。右臂下垂,左臂屈于胸前,拳心有空,作執物狀,不執盾。通體施白。而且二俑所戴兜鏊,一作尖頂,一作漫圓形狀。

鎮墓獸:均有獨角,昂首,仰視,不是蹲坐而是匍匐于地上。怒目圓睜,巨口撩牙外露,背上沒有豎起的成撮的鬃毛。形象十分猙獰,面部以墨線勾勒。具有強烈的神秘意味和濃厚的巫術神話色彩。李賢墓鎮墓獸陶俑共兩件,一件形體較大,色彩較鮮明,且鬃毛粗密。高8.5、長18.5厘米???、鼻均涂以紅色,以顯其兇惡。另一件形體略小而鬃毛較不明鮮,高6.9、長16厘米。

2.陶馬的造型特征

李賢墓陶馬的造型有兩種:陶馬1,泥質灰陶,通體施白色,形體較瘦小。馬頭配籠套,耳后有一孔,頸前部有一凹槽,無鞍。陶馬2,泥質灰陶。體型雄健,低首作嘶鳴狀。備有鞍、障泥等。原施有紅色、黑色,現已脫落。制作的陶馬,不論上鞍馬還是甲騎,都塑得馬頭頗小,與身軀比例欠佳,而四腿粗大,幾呈柱狀,馬腿僵直站立,姿態呆板,馬上的騎兵造型也頗為拙稚。

3.侍女陶俑特征

侍女陶俑頭戴黑色小冠,身著交領寬袖長衫,腰間有束帶。雙手置于胸前,做持物狀。通體施白色。面部表情塑工精細,神態各異。造型較粗獷,面容渾圓,下頜過于飽滿,體態豐滿。從中可看到隋代造像渾圓豐頤的淵源所在。

北周的墓葬俑群發現的較少,李賢墓是固原歷史文化出土文物最具代表性的墓葬之一。其墓葬陶俑特征具有其固有的時代特征、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同時又具有別與同時代的個性鮮明的造型特征。李賢墓陶俑為研究北周建筑、服飾、兵制提供了形象資料。也是了解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不可或缺的珍貴實物資料。

[1]贠安志.《中國北周珍貴文物——北周墓葬發掘報告》.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2]馮國富,武殿卿,黃麗榮.《 李賢墓出土的彩繪陶俑》.固原師專學報,1991(03).

[3]程云霞.《固原文物精品圖集》(中冊).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

[4]楊泓.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科學出版社,2000.

猜你喜歡
固原陶俑墓葬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變
缺水的城市該怎么發展?
陶俑
聽須彌松濤、看文化古跡、觀六盤云海、聞山花飄香
寧夏固原出土一枚漢代五銖壓勝錢
寧夏“六盤山旅游杯”全國詩文大賽獲獎名單
揚州胡場漢代墓葬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關、地軸
浙江臨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啟示
來自遠古的使者—陶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