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惡性腫瘤患者放化療后真菌感染危險因素分析

2015-01-31 10:10孫永杰,張合喜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5年2期
關鍵詞:假絲酵母菌放化療

【摘要】 目的 分析探究惡性腫瘤患者放化療后真菌感染的菌種、分布情況及誘發危險因素。方法 選擇我院收治的386例惡性腫瘤患者,對其標本進行真菌培養、藥敏試驗等分析研究。結果 386例患者標本中共檢查出真菌感染72株,感染率為18.65%(72/386),其中55.5%為呼吸道感染(40/72);感染菌種以白色假絲酵母菌最多,占58.3% (42/72),其次是熱帶假絲酵母菌;濫用抗菌藥物、大量使用激素、侵入性操作等都是真菌感染的危險因素。結論 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療應根據藥敏試驗結果有效合理應用抗真菌藥物,避免濫用抗菌藥物和激素,有效預防和控制真菌感染。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5.02.022

作者單位:453003 新鄉醫學院

通訊作者:張合喜,E-mail: sunyongjie2012@163.com

Risk Factors of Cancer Patients After Chemotherapy With Fungal Infections

SUN Yongjie ZHANG Hexi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Nalysis of cancer patients after chemotherapy withfungal infection, distribution and induce risk factors. Methods Choose our hospital 386 cases of cancer patients, their specimens were analyzed with fungal culture, susceptibility testing. Results 386 cases of patient samples were tested in a fungal infection of 72, the infection rate was 18.65% (72/386), of which 55.5% fo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40/72). Infect bacteria to yeast Candida albicans the most, accounting for 58.3% (42/72), followed by Candida tropicalis. Abuse of antibiotics, heavy use of hormones, invasive procedures are all risk factors for fungal infection. Conclusion Clinical treatment of cancer patients should be based on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effective antifungal susceptibility test results to avoid misuse of antimicrobial drugs and hormones,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ungal infections.

[Key words] Cancer, Radiotherapy, Chemotherapy, Fungal infection, Risk factors

假絲酵母菌,亦稱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可侵犯皮膚、粘膜和內臟 [1-2]。假絲酵母菌種類很多,但能對人致病的僅有幾種,以白假絲酵母菌(C. albicans)最為常見,致病力也最強,其次為熱帶假絲酵母菌(C.tropicalis)。假絲酵母菌屬于條件致病菌,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很少引起侵襲性感染,但惡性腫瘤患者在放化療后白細胞數量減少,免疫功能驟降,加之在治療中大量應用廣譜抗菌藥物和激素,極易發生真菌感染 [3-4]。因此,分析探究惡性腫瘤患者放化療后真菌感染情況及其誘發危險因素,對預防和控制患者放化療后真菌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F對我院2010年3月~2013年10月期間收治的386例惡性腫瘤患者臨床標本分離的真菌種類、分布以及感染危險因素進行分析,以期為預防和控制真菌感染提供有益?,F將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以我院2010年3月~2013年10月期間收治的386例惡性腫瘤患者(主要有胃癌、肺癌、乳腺癌、食道癌、肝癌等,都經過病理切片后確診)為標本分析對象;其中,男性患者219例,女性患者167例,年齡28~76歲,平均年齡(54.5±12.6)歲。在腫瘤患者住院放化療后送檢的血液、痰液、尿液、糞便、胸腹水等標本進行真菌培養及藥敏試驗。

1.2 方法

各類樣本均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3版)進行收集和培養。血液樣本培養采用BD公司BACTEC9050血培養儀及其配套的血培養瓶,通過微生物學檢驗鑒定,尿液、糞便、痰液、胸腹水等標本按規程進行培養,采用恒星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生產的真菌鑒定板進行鑒定。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處理,數據用秩和檢驗用兩項分布估計總體率可信區間,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感染率

通過標本結果分析發現,386例惡性腫瘤患者中72例發生真菌感染,感染率18.65%,其中男性47例,女性25例,平均年齡(38±11.3歲),感染發生在入院后第9~85天,平均發生在入院后第31天,平均住院日為47.5天。

2.2 感染部位分布

真菌感染以呼吸道部位的感染最多,占55.5%;口腔及泌尿系統感染次之,占15.3%;泌尿系統感染占12.5%;消化道感染占8.3%;血液感染占2.8%;其它部位感染55.6%。

2.3 真菌種類分布

有42例患者感染白色假絲酵母菌,占58.3%;有11例患者感染熱帶假絲酵母菌,占15.3%;有7例患者感染光滑假絲酵母菌,占9.7%;有4例患者感染克柔假絲酵母菌,占5.6%;有4例患者感染近平滑假絲酵母菌,占5.6%;有3例患者感染毛霉菌屬,占4.17%;有1例患者感染煙曲霉菌,占1.4%;4例患者其他部位感染,占5.6%。結果顯示,真菌感染種類中,感染白色假絲酵母菌的患者最多,占58.3%,其次為熱帶假絲酵母菌。

2.4 真菌感染的危險因素

危險因素主要有:(1)60歲以上惡性腫瘤患者比不滿60歲患者感染真菌發生率較高;(2)白細胞數量低的患者(即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真菌感染發生率較高;(3)使用3種以上抗菌藥物的患者真菌感染發生率較高;(4)治療過程中使用激素的患者真菌感染發生率較高;(5)接受創傷性檢查或侵入性治療的患者真菌感染發生率較高;(6)晚期腫瘤患者真菌感染的發生率較高。P<0.0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身體免疫功能低下的惡性腫瘤患者是感染的高危人群,尤其是放化療后極易并發真菌感染,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5]。本文分析了6個可能與腫瘤患者放化療后真菌感染相關的危險因素,結果表明,白細胞數量、惡性腫瘤發展階段、侵入性檢查或治療等操作與患者真菌感染發生率有更密切的關系。此外,患者年齡、使用抗菌藥物和激素的情況也與真菌感染發生率有直接關系。惡性腫瘤患者放化療后的真菌感染往往是條件致病真菌感染,主要以白色假絲酵母菌為主,主要原因是放化療后化療藥物損傷了機體的免疫功能,此外也抑制了患者骨髓造血功能,直接導致患者血液血白細胞數明顯下降 [6-7]。

總之, 惡性腫瘤患者在放化療后更容易引起真菌感染, 應該引起臨床醫師們的重視。在臨床診療過程中,應進一步加強醫護人員的操作規范,根據藥敏試驗結果有效合理應用抗真菌藥物,避免濫用抗菌藥物和激素,同時加強營養和支持療法,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和抵抗力,有效提高預防感染和抗感染的效果。在治療惡性腫瘤的過程中,要根據藥敏試驗結果有效合理應用抗真菌藥物,避免濫用抗菌藥物和激素,有效預防和控制真菌感染的途徑,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生活質量。

猜你喜歡
假絲酵母菌放化療
米卡芬凈對光滑假絲酵母菌在巨噬細胞內活性的影響
5年內院內感染假絲酵母菌菌群分布及耐藥性分析
為什么酵母菌既能做面包也能釀酒?
腸內營養支持在放化療食管癌患者中的應用
酵母菌及其衍生物在水產養殖中的研究與應用
郫縣豆瓣中一株耐鹽酵母菌的分離鑒定及其發酵性能
聯合放化療治療乳腺癌對患者內臟損傷分析
老年與中青年患者下呼吸道假絲酵母菌感染對比
謝萍教授辨證治療宮頸癌放化療期經驗
鐘罩灸對20例腫瘤患者放化療后免疫球蛋白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