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動技術教學銜接性與年齡特征

2015-02-02 09:35邵偉德
體育教學 2014年6期

摘 要:如何銜接中小學各個階段的學校體育,如何結合中小學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體育教學等問題是長期以來有待于深化討論與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從中小學學生年齡特點、身心發展特點、終身體育習慣等視角分析了中小學各個階段學校體育的特點、要求與策略;提出了“一校一品”是落實各個階段中小學體育實效性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運動技術;銜接性;年齡特征;“一校一品”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4)06-0014-04

“14年的體育教學到底教會了一個學生什么?”這句話對體育教學效果提出了深刻的質疑。從學段來看,這14年的體育教學,既包含了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的體育教學,又包含了大學2年的體育教學??梢哉f,這14年是每一個學生一生中黃金的歲月,也是接受教育最重要的年華,體育教育雖然不是學校的主課,但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如果身體不好,即使再有學問,再有智商,也不能為社會、為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因此,從身體教育這個視角分析,學校體育對于學生身體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現實情況并非如此,歷年來青少年學生體質持續下滑的殘酷事實告訴我們,我們的學校體育做得不好,需要深刻地反思。當然,青少年學生體質問題是一個綜合問題,其影響因素眾多,如遺傳問題、營養問題、生活習慣問題、環境問題、應試教育問題、運動缺乏問題等,要讓“學校體育”來承擔學生體質下降的所有責任是不科學的,也是不現實的,但是作為學校體育業內人士,完全推脫自己的責任、尋找外因,更是要不得的。

反觀我們的學校體育,的確還存在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如體育課程、教材編制、教師配備、教學質量、評價機制等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中大中小學體育課程銜接一體化是一個核心問題,這也是導致學生接受14年學校體育,卻導致了“學而不會”的現象。因此,探究大中小學體育課程銜接性這個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意義與實踐應用價值,更是防止體育教學低水平重復的有效策略之一。

一、對體育課程各學段運動技術教學銜接性的再思考

從“運動技能”線路分析,《義務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2年修訂稿)》對“運動技能”目標描述為:“在小學階段,要注重體育游戲學習,發展學生的基本運動能力;在初中階段,要注重不同項目運動技術的學習和應用,鼓勵學生參加多種形式的比賽,逐步增強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習能力、安全從事運動的能力,加深對體育運動的理解?!盵1]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對高中階段“運動技能”目標的描述是:水平五——提高運動技能的水平,增強運動技能的運用能力。水平六——在提高所選運動項目技能水平的基礎上組織和參加課外體育比賽。[2]

從運動技能角度梳理以上重要文件,其結果是:小學階段——注重體育游戲學習,發展學生的基本運動能力;初中階段——注重不同項目運動技術的學習和應用;高中階段——提高運動技能的水平,增強運動技能的運用能力;大學階段——在提高所選運動項目技能水平的基礎上組織和參加課外體育比賽。這個線路體現了運動技術教學各個階段的特點與銜接性,其劃分的依據應該是統一的。但從具體內容來看,這個線路中各個階段的劃分依據是不統一的,因為小學階段體現的是“基本運動能力”;初中階段體現的是“不同項目運動技術”;高中階段體現的是“運動技能的水平”;大學階段體現的是“所選運動項目技能”。其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運動技術、運動技能、運動能力等概念沒有統一。這三個概念并不是同一個層面的概念,[3]不能作為劃分各個階段運動技能目標的依據;二是小學階段所指的“基本運動能力”與運動技能不是并列的,初中階段的學生在運動過程中就不能表現出運動能力嗎?還有高中階段等。三是高中階段體育課程標準實施的正是選項課程的教學,但從文本上看,大學階段體現的是“所選運動項目技能”,而高中階段體現的是“運動技能的水平”,似乎有所顛倒。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各個學段運動技術教學的銜接路線應該重新調整與劃分,其劃分的依據是“運動技術”。首先,“運動技術”是指“符合人體運動規律,合理有效完成身體運動的方法”;其次,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條件的限制,還沒有達到學習運動技術的要求,因此,可以用“身體活動或運動方法”替代(其實這個內容在2012年體育課程標準運動技能目標中已有具體體現,只是沒有把它寫到運動技能目標之中),此處的“身體活動或運動方法”與“運動技術”是同一個層面的概念;再次,由于小學水平3的學生在身體上基本具備學習一些簡單的技術,同時為了能與水平4初中階段更好地銜接,我們建議可以學習一些簡單的運動技術;最后,高中階段是選項課程的教學,為了提高教學的效果,需要對所選運動項目進行專項化教學,而大學階段,應在高中階段的基礎上,提高專項運動技能的水平(其水平表現的等級是:合格、良好、優秀[4])。

根據以上思路,我們把各個學段的運動技術教學銜接路線規劃如表1所示。

二、運動技術教學的年齡特點分析

首先,從青少年學生對運動的興趣角度分析,小學階段的學生對體育活動興趣是很廣泛的,因為他們天真活潑,對任何外在的事物都感到新鮮,并具有好奇探究的心理,對體育活動也是如此,但從他們對事物的注意力角度來看,對某一事物的集中注意的時間不長,常常會注意力分散,對于一個新鮮的運動項目而言,一開始很有興趣,但如果遇到困難,就會自動放棄或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的運動項目上。而到了初中階段,由于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學生注意力也得到了發展,即表現為初中學生對某一事物集中注意的時間增加了,同時,由于初中學生正處于較為快速的生長發育階段,身體方面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學生身體活動能力的提高對于他們參與體育活動是一個契機,因此,與小學生廣泛的興趣相比,初中學生對體育的興趣雖然廣泛但趨于逐漸穩定。而高中以上階段的學生由于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抽象思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他們對于體育興趣已基本趨于集中,并有鮮明的選擇性。因而,從運動興趣角度來看,體現的基本特征是:“小學學生對體育具有變化無常的廣泛興趣-初中學生對體育具有逐漸穩定的廣泛興趣-高中階段學生對體育具有較為穩定與持久的興趣-大學階段學生具有初期的終身體育興趣?!?

其次,從人們選擇終身體育項目特點分析,終身體育項目并不能預設,而是帶有一定的隨機性。即使在中小學、大學階段已經形成了運動習慣,也不一定能成為終身體育習慣。如有的人在某一階段對排球感興趣,并在學校期間學會了排球各項運動技術,但一旦走向社會之后,由于種種原因與條件的限制,放棄了排球作為健身運動項目,而且此類人群為數眾多,他們可能由于工作性質的制約、活動條件的限制、社會交往人群的性質等因素導致了學校所學與今后所練之間的不一致性。因此,“終身體育習慣影響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工作環境、工作條件、周圍氛圍、接觸項目、已有的運動習慣、群體的需求等。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應在學校體育階段,傳授廣泛的運動項目,以適應學生今后之多重選擇。因此,對于學校體育課程而言,應盡力設置與開設更多的運動項目,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但由于全國各省市學校的條件不一、差別較大,每一個學校都要開設更多的運動項目教學有較大的困難,這就導致了愿望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而調和這個矛盾的底線是“使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

但也有很大部分的人群,學校所學能長期堅持到走向社會之后的各個年齡階段,這就有效保持了各個階段體育活動項目的一致性與連貫性,這是我們最愿意看到的。

綜合上述因素,我們認為,結合學校體育的實際情況,應采用分段式教學策略:初中階段學生應學習全面化的運動技術;高中階段學生學習專項化運動技術,即通過高中階段的運動學習之后,學生應掌握1~2項熟練化的運動技能。這也是符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之理念的。

最后,從終身體育項目自然選擇的規律來看,球類項目要比個人項目選擇的概率要大。這是由于個人項目比較枯燥乏味,沒有群體團隊的氛圍,而球類項目是集體項目,既有團隊合作與競爭的氛圍,又有作為工具使用的玩具——各類球(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而帶來的樂趣。同時,這些球類運動項目容易讓人保持持久的興趣而堅持終身,因此,在學校體育各個階段,應大力提倡中小學開展各類球類活動。

三、學校體育各階段運動技術教學問題與策略

1.小學階段的運動技術教學問題與策略

由于小學階段學校教育的特殊性,我們可根據不同的水平制定運動技術教學策略:水平1與水平2劃分為同一個層次,而水平3獨立劃分為一個層次。

從小學學生身體發展特點來看,小學生的骨骼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主要表現骨骼發育富有彈性但堅固不足,關節面軟骨組織柔軟性較好但堅固性較差,肌肉發展比骨骼慢,力量和耐力較差。從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看,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以無意注意為主;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差;意志目的性和獨立性差,盲目性、受暗示性和獨斷性較為明顯;情緒豐富但穩定性較差。因此,小學生不宜學習一些具有一定難度的運動技術,承受一些超過小學生身體能力的運動負荷,此時小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是身體活動或運動動作的方法,如不同形式的走、跑、跳、攀爬等。

由于水平3的學生較之水平1和水平2學生在身心方面有了較大的發展,而且也是小學階段的最后兩年,為了能與初中階段的體育教學有一個更好地銜接,我們可以在這個階段中進行一些各個運動項目單個簡單的運動技術教學,如籃球的運球、足球的傳球等,但在難度上一定要有所控制,目的主要是體驗與初步的學習。

2.初中階段的運動技術教學問題與策略

由于初中學生身心發展有了質的飛躍,因此,初中階段的學生是全面接受各個運動項目技術教學的最好時期,這是由于體育課程設置的需要、學校體育文化傳承的需要、終身體育項目多元化選擇的需要,因此,在初中階段,我們可以較為全面地安排各類運動項目技術進行教學,如2014年體育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短跑、中長跑、定向越野、跨欄跑、接力跑、跳遠、跳高、投實心球等項目的技術;籃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網球、毽球、珍珠球和三門球等球類運動項目的技術和簡單戰術;器械體操、技巧、健美操、街舞、啦啦操、校園集體舞等運動項目的技術動作;游泳或冰雪類運動項目的技術;武術類運動項目技術;竹竿舞、花樣跳繩、抖空竹、踢花毽等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活動項目基本技術等”,以上這些多樣化的運動項目技術可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形式,為滿足學生多元化體育需要提供很好的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安排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運動技術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單元教學學時,不要走到“因內容多而學時少、學而不會”的老路上去。既要合理選擇教學內容與安排教學學時,以確保學生多元化體育需求,又能真正掌握運動技能。

同時,我們還要重點關注“體育中考”對初中體育教學的沖擊。對于體育學科與體育教師而言,實行中考體育加分本身是一件利好的事,但考試是一個指揮棒,對教學過程會產生直接的影響,由此,體育中考加分制度也會對體育教學過程產生重要的影響,其表現形式為“考什么、教什么”,導致了初中體育教學內容的單一化、機械化。這種現象在有的省市還愈演愈烈,極大地沖擊了正常的體育教學,這是初中體育教學嚴重的異化現象,因為體育中考的原意是為了檢驗初中體育教學的成果、初中學生體育學習的效果,但某些學校領導為了中考的業績導致了功利主義的意識與行為,過于關注體育中考的成績,忽視了體育教學發展學生的體質的價值。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必須給予制止,即要正確處理好正常的初中體育教學與中考體育的關系。一個較好的思路是:初中體育教學正常進行,中考項目根據初中教學內容設置,且內容的設置要體現變化性,這樣既可以確保正常的初中體育教學,也可以減少中考體育對初中體育教學產生負面影響。

3.高中階段的運動技術教學問題與策略

自21世紀高中體育教學實施選項課程之后,可以說,體育課程在高中階段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這對于高中體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產生了很好的作用,也是值得慶幸的。但是由于中小學運動技術教學銜接性較差,導致了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生在運動技能與運動能力方面有較大的差異性,因為高中學生可能來自不同的地區、縣市,而各個不同地區的初中體育教學差異性較大,從而導致了高中一年級學生體育能力方面參差不齊的現象,這是其一;其二,高中體育教師的教學水平差異性較大,因為高中體育教師來自于不同的院校,它們的教學水平也有較大的差異,有的院校關注大學生教學能力的發展,有的院校關注大學生運動技能的發展,導致了有的學生是一專多能、有的學生是一專一能、有的學生是無專無能,這就使得高中體育實施專項化教學有了較大的難度;其三,由于選課課程是新鮮事物,因此在高中實施選項課程以來,難免會暴露出一些困難與問題,如對于選修人數較多、學生差異較大的班級如何實施分層教學?如何管理來自不同班級學生而重新組合而成的新班級?如何加強新班級學生之間的更好交流?對于一些沒有明顯意向而是隨意選擇體育項目的學生如何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學校如何根據學生的運動選修意愿開設更多的課程?這些問題都是需要我們思考的。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認為進一步深化高中體育教學改革已勢在必行,但其改革的思路還有待于認真思考,才能把握正確的方向。其基本的思路是繼續實行選項課程、加大選修課程的力度、深化運動技術專項化教學、提高體育教師專項技術教學水平、體育課與課外體育一體化等,其目的是提高學生專項運動技能水平,養成1~2項運動習慣,為大學階段體育或社會體育打下一定的基礎。

4.大學階段的運動技術教學問題與策略

目前中小學體質持續下降的趨勢已得到基本遏制,但大學生的體質依然體現了下降的趨勢,這對大學體育來說,既是一個警鐘,又是一個促動,我們必須深刻反思大學體育教學所存在的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并根據問題的核心加強大學體育頂層設計,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我國大學四年中的兩年體育是必修課程,對于這個問題,各個國家采取不同的策略,有的國家早就取消了大學體育,如韓國、美國、日本等,而有的國家卻實行了四年制大學體育必修課程,如臺灣等。取消大學體育課程并不是說不重視,而是采取了諸如運動項目俱樂部制的管理形式,讓學生自主、自愿地參與體育活動,也同樣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目前大學體育教學實踐暴露出的問題主要有:教學內容依然處于低水平重復。即學習那些中小學學過但沒有掌握的運動項目技術;課堂教學隨意化現象較為明顯;大學體育規范性較差;大學生體育學習動力不足;運動場地器材短缺;等等。由于受利益驅動,幾乎每一個高校都在搞擴招,從而導致了高校大學生的劇增,而承擔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教師卻沒有相應的增加,導致了高校公共體育教師課時量的劇增,從而形成了高校體育教學質量較差的現象;由于大學生的劇增及學校土地的局限,極大限制了大學生課外參與體育活動場所,從而導致學生人數多、活動場所匱乏的現象等。以上這些問題是大學體育眾多問題的一隅,還有很多的問題就不一一舉例了。

綜上所述,根據我國大學體育的實際情況,大學體育兩年制必修課程制度還有其較長的生存空間,因此,有效加強前兩年大學體育必修課程的改革力度是我國大學體育的重點所在,但是在后兩年的時間里,也要摸索各種鼓勵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方式,使學生在后兩年大學階段,繼續通過參加體育活動強化大學生的體能,提高運動技能水平。

四、“一校一品”是落實各個階段中小學體育實效性的有效路徑

在貫徹大中小學體育一體化與銜接性的同時,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落實大中小學各個階段學校體育的實效性,這樣才能在做好各階段實效的基礎上,銜接好大中小學的學校體育。根據以上思路,并結合大中小學校的具體情況,我們認為,“一校一品”是落實各個階段中小學體育實效性的有效路徑:有一定條件的學??砷_展“一校一品”,沒有條件的學??蔂幦¢_展“一校一品”,條件較好的學??梢蚤_展“一校二品”或“一校多品”。這是因為“一校一品”對于落實各個階段中小學體育實效性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1)有助于重點突出學校體育的優勢,吸引學生的興趣?!耙恍R黄贰庇兄诩袑W校的實力與區域傳統優勢,更好地吸引學生,提高學校體育的效果。如浙江省衢州市后溪鎮中心小學(農村小學)集中了學校師資力量,實施了乒乓球項目的“一校一品”,學校還提出了“人人手持乒乓球、人人會打乒乓球”的口號,極大地促進了校園體育文化建設與實際健身的效果;又如上海市南模初中開展了籃球項目的“一校一品”,開發了籃球校本課程《小籃球·大世界》,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籃球活動和出色的比賽成績,做到創建籃球特色,倡導籃球精神,弘揚籃球文化,達到“以球健體,以球啟智”的目標。(2)有助于銜接學校內部體系中的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業余運動訓練等各個環節。傳統意義上的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業余運動訓練的銜接性較差,有的甚至互不關聯,這樣就分散了各個環節的優勢。學校開展的“一校一品”可以把體育課教學、大課間、課外體育活動、業余運動訓練與競賽通過1~2個運動項目銜接起來,并發揮與借助各方優勢,產生綜合實力,起到很好的效果。有利于構建體育課堂教學、課外體育活動、大課間、課間休息、運動訓練與競賽、校園文化建設等各項體育活動的一體化制度。(3)有助于突出運動項目,強化運動技術教學。在學校落實各個運動項目的教學過程中,“一校一品”有助于在普及各項運動項目教學的同時,突出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的重點,這對于深化1~2項運動項目技術的教學與鍛煉是非常有利的。(4)有助于養成1~2項運動鍛煉習慣。運動鍛煉習慣的養成對于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有效促進學生體能的持續增長,更有利于運動健身。學校開展“一校一品”,學生的體育學習更為集中了,身體鍛煉更為集中了,學生學習與鍛煉的項目與學校引導的運動項目更吻合了。(5)有助于把“一校一品”發展成為學生終身體育項目。當然,走向社會之后所參與的運動項目并非與校內習得的運動項目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但是,具有一定運動項目特長的學生,若能在學校期間培育好“一校一品”的運動技能與習慣,那么在他們走向社會之后,定會對他們的社會體育產生重要的影響。

五、結語

大中小學體育教學內容的銜接性問題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體育教學實踐中難以解決而必須得到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那么諸如初中階段教學“行進間低手上籃”,高中階段教學“行進間低手上籃”,大學階段也教學“行進間低手上籃”,結果學生還是沒有學會“行進間低手上籃”這個運動技能,這是典型的運動技術低水平重復現象,而且此類現象比比皆是。這種現象給了我們深刻的反思與警示:國家對中小學體育進行了師資、物力、財力等方面的巨大投入,卻換來低效率的教學效果,對于國家資源來說,是一種巨大浪費,而對于我們廣大的體育工作者來說,是一件悲哀的事。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大中小學體育教學銜接的重要性,并重點關注與深入探究大中小學體育教學內容的銜接問題,這是對學科理論建設的一種責任、對體育教學實踐效果的一種責任,更是對學生運動技能發展與身體健康的一種責任。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2年修訂稿) [DB/OL].http://wenku.baidu.com.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邵偉德.“運動技能”及相關概念的梳理與意義[J].體育教學,2014(1).

[4]邵偉德.運動技能目標與課后評價[J].體育教學,2014(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