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生活環境主義的立場解讀琵琶湖流域的河川管理

2015-02-22 05:18
水資源保護 2015年1期
關鍵詞:河川環境流域

楊 平

(日本琵琶湖博物館研究部,滋賀縣 草津市 525-0001)

從生活環境主義的立場解讀琵琶湖流域的河川管理

楊 平

(日本琵琶湖博物館研究部,滋賀縣 草津市 525-0001)

為了解決伴隨城市化發展、過度開發產生的河川環境污染問題,使人與河川和諧相處,以日本琵琶湖河川管理為實例,從社會學理論之一,即“生活環境主義”的立場出發,提出水利工程應該在考慮與河川生態系統共生的前提下進行可持續利用;在河川與流域管理中,注重恢復河川生物多樣性,增加河川活力,實行管理部門與當地居民共同參與的方針。

環境污染;生活環境主義;河川管理;琵琶湖流域;日本

日本在經濟高速成長期之前,河川是捕魚、用水的場所,而涵養水源的山區則滿足了日常生活中砍柴、割草、采摘野菜等需求,自然形成的適度利用和管理使得河流像一條動脈孕育著當地的生活和文化。例如,以河川為棲息地的螢火蟲、魚類等生物和生活在河邊的居民之間形成了互相受益的共生關系,在這樣的環境中河川哺育了充滿生機的生態系統。

但是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人們追求方便和舒適的生活,過度地開發和利用致使河川的自然環境發生了變化。河邊出現密集的住宅地和工廠,市區的小河有些成為暗河,有些被填埋,污水排放進入河川,形成了圍繞水的惡性循環。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接觸河川以及河水的機會越來越少,對于河川的關心也越來越少,以各自社區的河川為單位的利用和管理逐漸消失,急速開發利用的同時,河川水質污染成為一個嚴重的公害問題。

在琵琶湖流域,對于政府而言,治水問題被視為政治問題之一。這一問題也是世界各國共同出現過的環境問題,今后人們應該如何與河川相處?解決問題的方法到底有哪些?針對這些問題,本文以琵琶湖河川管理為實例,從社會學理論之一的“生活環境主義”的立場出發,探討河川治理的方向和關鍵。

1 關于河川環境認識的變化

一方面,在一段時間內,隨著大規模工程整治的實施,被很高的堤防遮斷、魚類消失、水質惡化的河川在各地出現,大量的河川失去了本來應有的自然姿態,逐漸遠離了人們的生活;另一方面,很多專家都發現河川在人們心目中越來越淡漠,并因此表示出強烈擔心。1962年,日本土木學會開始使用“親水”這一個詞匯。此后,逐漸樹立了親水功能的概念,1974年竣工完成的東京都江戶川長達1.2 km的古川親水公園是最早擁有親水功能的設施,在這里,設有水質凈化和小孩戲水的設施。此外,江戶川區的20余條河川都進行了親水設施的建設。1972年,大阪的淀川國家河川公園建設完工,并得到眾多市民的利用。在環境問題逐漸得到重視、生活環境得到改善的同時,河川的環境價值得到了重新認識,恢復河川自然環境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近20多年來,生態問題已成為河川工程中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從1990年開始,日本建設省提出了“多自然型河川建設”的概念,實施了“河川及水邊的國勢調查”,1991年開始了以“游魚易于上溯的河川工程”為代表,以生物保護、修復為主體的自然環境的修復工程。

雖然1994年制定的環境基本法中并沒有將居民參與作為基本原則進行要求。但在1996年9月日本總理府進行的“關于河川的輿論調查”結果中,關于“河川功能”的選項中選擇“作為自然的存在”的回答多達61%,是所有選項中最多的一項。反映了人們所期望的河川環境大多數包含“水與綠色的空間”、“生物與人共生的場所”、“健康與休閑的場地”、“人際交往的場所”的內容。1997年日本修訂了“河川法”,在河川管理的目標中加入了環境這一內容,對于“河川整治規劃”也要求通過公眾聽證會來聽取居民的意見,并將這些意見“根據必要”作為河川管理的義務進行考慮。在大阪首先設置了“淀川流域委員會”,將作為治水、用水以及環境改善為目的的流域水利規劃通過這一委員會廣泛征求專家以及流域居民的意見,力爭在規劃階段得到各方面的積極參與。

在2003年制定的《社會資本重點整備規劃》中更是規定了“確保本地居民的理解和協同、保證與居民聯系和項目互相協同”等內容,目的在于促進當地居民的參加。在琵琶湖、淀川流域,1990年3月制訂了《淀川流域河川環境管理基本規劃》。在制定規劃的同時,河川空間的利用與整治同時實施。但在當時,人工型的護坡以及人與水體隔離的堤防還在大量使用。此后,隨著建設美麗的琵琶湖、淀川的“理念”和“行動指南”的出臺,以下5方面的內容得到了強調:①將對立轉為和諧以致協同;②從局部的工程轉為綜合性的措施;③從開發、管理轉為綜合性的保護和創造;④從行政主導型轉為居民參與型;⑤從事后的應對轉化為預見性的治理。

在河川研究方面,日本在1997年相繼成立河川生態學術研究會和應用生態工學研究會,1998年在獨立行政法人土木研究所設立了自然共生研究中心,積累了大量關于河川生態保護和河川修復方面的研究成果。在關于琵琶湖環境的研究中,鳥越皓之、嘉田由紀子編寫的《水と人の環境史》于1984年出版。在此書中,通過對琵琶湖周邊的田野調查,對河川和水的環境進行了新的解讀。由于以當地居民的生活為立場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因此將這種方法稱為“生活環境主義”[1-2]。鳥越皓之強調,首先站在當地居民的立場上,從這一角度將與居民“生活”相關的問題作為需解決的重點進行考慮[3]。

在河川管理的研究方面,2006年鳥越皓之等人編寫了《里川の可能性》[4](注:“里”在日語里具有故里,故鄉的含義,所謂“里川”直譯應該是“故鄉河”的意思,以下使用“故鄉河”的概念)。在這本書中,通過對琵琶湖和熊本、愛知、山梨、東京老城區等地區中河川與人的聯系進行調查,從環境社會學、建筑史、河川工學的角度,對日本的水利政策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應該將河川作為當地的財產、讓人喜愛的空間而與人類社會共生的“守水”理念。秋山道雄[5-6]進一步提出以“當地居民的生活空間以及生活空間構成”作為視點進行分析,指出“生活空間作為環境系統的組成部分,這一部分所具有的潛在的環境資源的價值發掘過程正是今后治理工程中應該考慮的關鍵”。

2 琵琶湖周邊的河川治理

琵琶湖的主要入湖河川有31條(圖1),其流域全部分布在滋賀縣內。1977年5月27日在琵琶湖流域的大津市、志賀市、今津市水面首次發生大規模的淡水赤潮。湖面呈現的紅色就像是被染了色,同時魚類大量死亡,大量的魚類尸體漂浮在水面上形成一幅痛徹心扉的畫面。1983在琵琶湖南湖發現了藻類水華現象,此后每年8—9月都會發生藻類水華現象。經過嚴格的污染控制后,1993年南湖的藻類水華現象受到抑制,但是從1994年開始在北湖發現了水華現象。

圖1 琵琶湖的入湖河川

水華的大量暴發嚴重影響了滋賀縣的居民生活。琵琶湖的富營養化現象引起了居民及政府對琵琶湖水質的重視,從而提高了居民的環境意識。人們認識到引起水體富營養化的原因之一是含磷合成洗滌劑的使用,于是就開始禁止含磷合成洗滌劑的使用,這一舉動在全縣居民中得到認可并廣泛開展,這就是“肥皂運動”(圖2)。結果,在1979年全縣肥皂使用率為26%,而在1980年使用率超過了70%。1980年,頒布了“富營養化防止條例”,條例禁止使用和銷售含磷洗滌劑,對工廠執行嚴格的排放標準,制定了削減生活排水以及農業排水的規定,是日本第一部控制氮磷濃度的標準。

圖2 滋賀縣肥皂使用率的變化(據滋賀縣“環境白皮書”制作)

最主要的污染控制手段之一就是下水道的普及,2001年下水道普及率已達到69.5%。滋賀縣內全面鋪設下水道,并進行了以深度處理去除氮磷為目的的處理污水工藝,大多數污水處理廠引入深度處理技術。從入湖河川流域的污水收集率與河川水質的關系(圖3)來看,污水收集率的提高直接降低了TN、TP的濃度。對于難以進行管網收集的分散性生活污水,普遍采用設置聯合凈化槽的方法。聯合凈化槽可同時處理糞尿和生活雜用排水,體現了有效的處理污水效果。

圖3 污水收集率與入湖河流水質

在琵琶湖河川治理工程中,為了防止水流的沖刷,廣泛地使用了一種“蛇籠”技術。所謂“蛇籠”技術,就是將竹子和柳枝編制成籠子,在其中裝滿石塊作為護岸使用?,F在,這一技術演化為用鐵絲編織成結實的籠子,在里面裝滿石塊用在護岸工程中。一段時間后,在石塊的中間生長出相應的植物,成為一道自然的風景線[7]。

在過去的河川治理工程中,為了能更快泄洪,河道被削成直線并用混凝土澆筑護坡,并采用陡峭的坡度,由此,淺灘地帶消失,生物棲息地減少,河川本來擁有的生態功能消失。同時,由于護岸、堤防工程將人與水的親水空間隔離,人離開河川,原有的居民通過合理利用而自發地對河川的管理行為逐漸消失。

目前日本國土交通部近畿地方整備局、滋賀縣及大津市共同對環境標準的達標情況進行管理,每月進行一次水質檢測。在琵琶湖周邊的24條河川中,2012年有20條河川的BOD、pH及SS水質指標在所有的月份都達到了環境標準的要求[8];而2013年有22條河川BOD在所有月份達標,pH值有15條河川在全年達標,SS有22條河川在全年達標[9]。滋賀縣的農業用水水源46%依賴河川,以河川和琵琶湖為雙水源的占14%,以琵琶湖作為水源的占30%,其他(水塘、地下水、泉水等)占10%[10]。

3 日本河川管理主體的變化

日本的《河川法》將流域分為1級流域和2級流域,1級流域內的河川為1級河川,2級流域內的河川為2級河川。早在1964年制定《河川法》時,指定了1級河川由國家直接管理,2級河川由地方政府管理,當地居民參與管理的事項沒有考慮在內。

其實,在歷史上日本的河川管理基本上是由當地居民主導的。進入近代社會初期的一段時間,仍然是鄉村組織與政府交織進行水的管理[1,11]。當地居民以及居民組織承擔著當地河川以及渠道的維持管理。在琵琶湖的知內川周邊的村落里就保存著從江戶時代到20世紀70年代為止的水利工程的記錄,工程也是以附近的村落為主體實施[12]。這條河川的管理包含水田灌溉以及樹木的種植、定期的雜樹砍伐等河灘管理內容。

自從1964年知內川被指定為1級河川之后,之前由當地村落依照傳統自主管理的河川,變為以國家為主導的管理方式。1971年知內川進行大規模的治水工程時,并沒有聽取當地居民的意見而由滋賀縣政府主導實施。1975年在進行百瀨川治理工程及灌區整治時,計劃將知內川上游、上知內地區的支流前川進行填埋。但這一工程計劃遭到了當地居民的反對,工程無法實施[12]。此后,政府提出了在前川實施混凝土護岸工程,也遭到了居民的反對,主要理由是“混凝土護岸建造后,生物會失去產卵的地方?!苯涍^與居民的多方協商,最后采用對河岸一邊進行混凝土護岸修改的方案[12]。

關于水源保護方面,鳥越皓之指出“人不得不用水,但是,用水就會污染水”。因此,從水質的角度考慮,用水被認為是一個負面的行為。但是,不能單純地將“用水”視為一種負面行為,也可以用正面的眼光來進行思考,這種思想在鄉村過去的用水史中就有所體現。使用傳統的用水方法,既可保護水質,又可滿足用水的需求[3,12-14]。

淀川是琵琶湖唯一的出湖河川。上游稱為瀨田川,中游稱為宇治川,下游稱為淀川,最后流入大阪灣。淀川流經滋賀縣、京都府和大阪府,長達75.1 km,流域面積8 240 km2,是由國家管理的1級河川。而琵琶湖的入湖河流有118條。因此,遇到多雨氣候時,琵琶湖的地形決定了該區域容易發生洪澇。為了防治琵琶湖的洪澇災害,在歷史上周邊的居民就組織起來進行瀨田川的泥沙清除、河底清理以便排澇的暢通。同時,也利用瀨田川將木材運送到京都、大阪和奈良。但是,瀨田川疏浚以后,下游的淀川很容易發生洪水。而琵琶湖流域遇到干旱時,琵琶湖的水位下降,瀨田川的流量減少又會造成下游的缺水。為了解決這一問題,1961年在瀨田川上建設了控制水位的堰,此后,瀨田川開始由政府管理。

從河川管理的主體變化可見,在河川水利工程中遇到的重要問題就是國家和政府主導實施的水利工程由于財政上后續投入問題,維護管理變得困難。即使以國家或政府為主體進行河川管理,由于這些工作和當地居民的生活、生產活動分離,無法提高人們關于河川環境保護的意識。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信息公開、居民參與制定方案等方式得到重視。這些舉措在琵琶湖、淀川的水環境改善和河川保護工程中發揮出良好的作用。此外,在琵琶湖,由主婦發起的不使用合成洗衣粉的運動促成了琵琶湖富營養化防治條例的制定工作,突出展示了居民的行動以及生活行為等在水環境改善方面發揮的作用。

3.1 琵琶湖河川管理的實踐

歷史上,河川不僅僅是提供生活用水,也是農業灌溉、航運的重要支撐,是人類生活的基礎。 例如,人們利用河川進行養魚、種植菱角,非常清楚自己使用的水來去何處,大雨時大家一起參加抗洪,等等;日常生活中時常留心河川的環境,河川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但是,隨著河川以及濱水景觀需求的增加,河川利用向多樣化變化,有一些地區已經沒有能力保護河川的清潔。當然也不乏其中一些地區也能繼續保持河川的干凈。這些地區用什么方法、如何進行河川的利用和管理,可以根據以下的實例,探討河川管理的有效途徑。

3.1.1 恢復生物多樣性的河川管理

全國各地的河川都在開展以環?;顒?、學校教育、學習活動、利用河川的村落建設等,在各種領域很多市民社團都在開展活動。

滋賀縣政府把與市民社團的協同作為河川政策的一部分進行積極推進。從組織上構建可以支持市民進行環境保護活動的保障機制,通過設立基金、環境制品的開發與推進、自然觀察等活動,加大與市民協同的力度。為支持這種活動,2011年設立了“琵琶湖日基金”,贊助當地居民積極參與生物的調查和觀察活動,讓當地居民成為河川保護的主體。

例如,流入琵琶湖的河川之中有一個千丈川,流經滋賀縣大津市千町,從瀨田川堰的上游匯入琵琶湖,長度4.3 km,河床比降1/20左右,是一條比較湍急的河川。這條河流的上游流域是房屋密集的田園地帶,在1983年河川兩岸大部分都構筑漿砌石護坡,人工化比較嚴重。唯有殘留的一部分土堤河段上雜草繁茂,螢火蟲的幼蟲容易棲息,同時,濱水地區魚類與水生昆蟲也非常多。從2003年開始,為了保護這些殘留的螢火蟲,千丈川的市民組織兒童開始了螢火蟲的保護活動。以小學4—6年級的小學生為主,每月組織一次對螢火蟲以及其他生物的觀察活動,同時開展“不向河川丟垃圾”的活動。2012年這一活動受到“向日葵的日基金”的資助,以紀念河川生物觀察、保護10周年。將保護自然的習慣從孩童時代開始根植于下一代的環境教育中,使這一活動得到普遍的關注。

3.1.2 增加當地活力的河川管理

琵琶湖湖西部安雲川流域的針江地區,每天都有3 500 t的泉水流出。泉水匯聚形成的溪流流經村落,村落修建了通往每家每戶的水渠,供應每家的生活用水,流出后又進入稻田,再匯入被稱為針江大川的河川,最后流入琵琶湖。由于水質良好,香魚、琵琶鯰魚等稀少淡水魚也洄游到這些河道。

圖4 “川端”(KABATA)用水系統

河川的流水作為飲用水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的同時,為了不污染河水,歷史上的居民們下了很多工夫,創造出一種被稱為“川端”(KABATA)的生活用水利用系統(圖4),并作為歷史文化被保留而傳承下來。這種與河川共生的生活及用水方式受到了國內外的關注,引來了很多參觀者。2008年由當地居民保護下來的水環境和水文化被日本環境部選為“平成的名水百選”之一。當地的居民已形成“信任上游住戶并想著下游住戶”、“把干凈的水還給琵琶湖”等生活習慣,繼承了愛水、護水的生活傳統。在日常生活中,作為當地村落的全體活動,河道的清掃、水草的收割、湖岸蘆葦的回收、河邊竹林的砍伐等環境保護活動已經成為村民的習慣。與琵琶湖連接的針江大川是鯉魚、鯽魚、鱔魚、琵琶鯰魚等多種固有種為產卵而聚集的地方,過去就有使用木船進行捕魚的習慣。但是,泊船的碼頭四周柳樹繁茂,水草大量繁殖,垃圾漂浮聚集,形成新的環境問題,這一問題也依靠當地居民與政府的協同進行管理。為了保護河川環境,一年幾次進行河川內泥沙、垃圾的清理,這種當地例行的環?;顒右灿泻芏嗤獾刂С终咔皝韰⒓?。同時,為了防止洗衣粉污染,禁止使用一般洗滌劑;回收每家每戶的廢棄食用油,制作環保型肥皂并推廣使用。這一地區的保護河川的環境活動在2006年作為富裕村落建設全國表彰活動的典型獲得農林水產大臣獎。

從這一事例可以看出,在保護流域中的河川時通過動員當地居民在生活中利用水這一不可或缺的因素,由政府延伸到每個人、每一戶直至整個流域居民全體參與到河川的保護中來,真正實現可持續的河川以及水環境的管理和保護。

歷史上琵琶湖東部的入湖河流犬上川的主要河川功能是提供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1981年基于灌區規劃,滋賀縣實施了灌區整備,并由明河改為鋪設地下管網來輸送灌溉用水。以這一工程為契機,犬上川流域甲賀町的居民發起了保護河川環境的居民運動。居民自發地成立了“犬上地區環境調查委員會”,以當地居民為主體開展了河川的環境調查。

基于當地居民的調查,吸取當地人們的生活經驗,1990年滋賀縣政府與當地居民共同實施了“溪流游園村落建設”項目,此項目中將開放式的小河流水維修成暗渠的這一原計劃得到修改,去除暗渠,恢復村落原有的開放式的小河流水,建設親水公園,強化村落中小河的景觀。

這種河川治理項目,從計劃到實施都是由當地居民和政府協同進行規劃、設計和施工。這一治理項目不是由政府主導,而是由當地居民為主進行協同,工程建成后由居民主導進行后續的維護和管理。這種做法解決了建設后的維護管理問題,由此而成為一項有名的示范工程。

此外,基于原有的河川功能而思考河川治理方式也很重要。例如,沿瀨田川河岸,一路有石山寺、瀨田唐橋、南鄉堰等很多歷史、文化資源。水邊又有競技賽艇碼頭、觀光船、房型船等,沿途有很多自行車的利用者。但是,濱水帶能夠親水的空間不多,步行者不得不在馬路上行走。因此,人們期望基于瀨田川原有的河川功能,將瀨田川周圍的各種設施和濱水空間一體化,建設能夠親水的河邊空間。

瀨田川水邊協議會提出了“以快樂散步路為中心的水邊利用”的建議,以“水邊景觀”、“水邊植物”、“水邊規則”為題目,為了河川利用者能夠與濱水接觸,能夠安全地到達河川的文化、交流設施以及歷史、觀光景點,規劃并建設了沿河的濱水散步道。2010年,相同的項目在瀨田川右岸的平津地區也進行了實施。

3.1.3 失去居民管理而產生的河川生態問題

近年來關于河畔林的問題已成為河川管理的重要話題。河畔林是指沿著河邊生長的樹林,其在自然生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昆蟲棲息在樹枝、樹葉中,同時又會變成鳥類的食物。掉落在河底的落葉可成為水生昆蟲的巢穴,也能成為魚類的餌料。一方面,由于河畔林的繁茂會阻止水的流動,影響泄洪。另一方面,河畔林又能穩固河岸,保護周邊的村莊。為了更好地利用河畔林,居民會定期地砍伐樹木、割除雜草等,進行與生活相關的管理活動。例如河畔林作為采掘竹筍、兒童在水邊玩耍的場所,能發揮河川的生活功能,被當地居民長期利用并參與管理。這種維持河川生態的管理方式在人們的生活中成為一種固有的生活規范與生活常識。

但是,河川進行改建以后,由國家主導河川管理,河畔林不能夠再被當地居民利用,由此而產生雜樹和竹子繁茂等問題。在琵琶湖流域的河川中存在大量的河畔林,尤其是竹林的繁茂成為河川管理的麻煩問題。

琵琶湖1級河川存在的竹林繁茂、泄洪功能降低、非法垃圾投棄等問題比較突出。以愛知川為例,在河堤內部繁茂的樹木中,竹林的比例非常高,為了減少由于砍伐竹子所花費的費用,滋賀縣不得不將竹子的資源化利用作為河川維護管理的措施進行推進。雖然對一些造成泄洪影響的竹林進行定期的砍伐,但是不能夠覆蓋所有的河畔林。僅僅琵琶湖周邊的愛知川、日野川、姐川、高時川、安雲川5條河川,每年的河川管理費用就達到1.6億日元[15]。

正如河畔林一樣,由過去當地居民主導進行管理,變為由政府主導管理以后,被砍伐的竹子作為廢棄物進行處理時需要花費大量的經費,僅僅依靠政府財政出現了難以為繼的情況。

4 河川與人的共生

4.1 河川功能的再思考

首先從流域具有的多重性功能考慮,對于河川所處的區域而言,需要以當地區域河川的原有功能為基本準則將之開發與治理。人們的生活與河川的開發、管理是不可分割的。當然,過度的開發會造成河川自然生態的退化,從而也會影響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最重要的是,要站在當地居民生活的立場上考慮,即對既是自然空間又是生活空間的河川應該進行“適度開發、順應管理”,這是非常重要的。

不管是日本的琵琶湖還是中國的太湖,它們不僅向整個流域地區提供水源的重要水源地,而且在歷史長河中孕育了當地固有的生態系統。因此,在利用河川時,應該考慮其地域性的特點。例如,琵琶湖周邊有非常多的“里川”(故鄉河)。這些河川也可以根據條件交由當地居民進行管理,幫助河川恢復原有的自然節律,從而得到很好的保護和管理。

我國水利工程也應該在考慮與河川生態系統共生的前提下進行可持續的利用。不僅應考慮河川現有的功能,還應立足長遠以這一地區應該擁有什么樣的河川為目標進行合理的河川整治,這是非常重要的。

4.2 河川管理部門與居民參與

在河川與流域管理中,應該意識到政府管理部門的分工。也就是說,在流域管理中一部分功能通過“居民參與”的方式進行實現,將政府的管理方式與當地的情況進行調整,尋找有效的管理模式。為了實現政府與居民的協同,尊重當地特有的文化傳統,并能夠給全流域帶來益處,是達成共識的關鍵。與當地居民一起順應河川原有的生態系統,尊重自然的價值,以水系為紐帶才有可能實施全流域的綜合管理。

今后有必要形成一種新的體制,保證當地居民作為政府部門的協作者,在河川問題的認識、規劃、工程實施、效果評價的各階段積極參與。

[ 1 ] 鳥越皓之, 嘉田由紀子. 水と人の環境史[M]. 東京:お茶の水書房, 1984.

[ 2 ] 鳥越皓之. 環境社會學の理論と実踐:生活環境主義の立場から[M]. 東京:有斐閣, 1997.

[ 3 ] 鳥越皓之. 水と日本人[M]. 東京:巖波書店, 2012.

[ 4 ] 鳥越皓之, 嘉田由紀子, 陣內秀信,等. 里川の可能性[M]. 東京:新曜社, 2006.

[ 5 ] 秋山道雄. 環境用水をめぐる諸問題—その可能性を中心に--[J]. 環境と健康, 2009, 22(4):441-454.

[ 6 ] 秋山道雄. 環境用水と地域空間の編成[J]. 環境技術, 2010,39(12):706-711.

[ 7 ] 河川環境管理財団. 私たちの暮らしと河川環境[M]. 東京:河川環境管理財団, 2001.

[ 8 ] 滋賀県琵琶湖環境部環境政策課. 滋賀の環境2012[C]//平成24年版環境白書. 滋賀県:近江印刷株式會,2012.

[ 9 ] 滋賀県琵琶湖環境部環境政策課. 滋賀の環境2013[C]//平成25年版環境白書. 滋賀県:近江印刷株式會,2013.

[10] 滋賀県農政水産部耕地課,滋賀県農政水産部農村整備課. 滋賀の農業農村整備[M]. 大津:滋賀県, 2001.

[11] 古川彰. 村の生活環境史[M]. 京都:世界思想社, 2004.

[12] 嘉田由紀子. 生活環境主義でいこう!—琵琶湖に戀した知事[M]. 東京:巖波書店, 2008.

[13] 嘉田由紀子. 生活世界の環境學: 琵琶湖からのメッセージ[M]. 東京: 農山漁村文化協會, 1995.

[14] 嘉田由紀子. 水辺ぐらしの環境學[M]. 京都:昭和堂, 2001.

[15] 滋賀県土木交通部河港課. 竹によるゼロミッション型地域モデル構築検討業務委託報告書[M]. 大津:滋賀県, 2009.

Interpretation of river management in Lake Biwa Basin from the angle of living environmentalism

YANG Ping

(LakeBiwaMuseumOroshimo,Kusatsu,Shiga525-0001,Japan)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river environment pollution result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and excessive exploitation of river, and make people live in harmony with the river, taking the river management in Lake Biwa Basin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thinks that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should be considered from the angle of living environmentalism which is one of the theory of sociology; and during the river and basin management, people should put emphasis on the restoration of biodiversity, increasing the river vigor, implementing a policy that the management department and the local residents participate together.

environment pollution; living environmentalism; river management; Lake Biwa Basin; Japan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1.003

楊平(1975—),女(滿族),研究員,主要從事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修復研究。E-mail:yang@lbm.go.jb

X32

A

1004-6933(2015)01-0016-06

2014-12-01 編輯:徐 娟)

猜你喜歡
河川環境流域
重慶橫河川儀有限公司
壓油溝小流域
堡子溝流域綜合治理
羅堰小流域
為什么耳朵進水后聽不到聲音?
良好的環境’”等十五則
FTA中的環境協調機制
FTA中的環境協調機制
黃龍河川道
小滿節感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