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學思潮在中國

2015-02-25 12:47沈亞生陳攀文
學術交流 2015年1期
關鍵詞:人學人格哲學

沈亞生,陳攀文

(吉林大學哲學系,長春 130012)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人學思潮在中國

沈亞生,陳攀文

(吉林大學哲學系,長春 130012)

現代哲學意義上的人學,內容上與傳統哲學中對人的各種問題的研究不同,方法論前提上與科學對人的研究不同,學術性質上與人本主義哲學不同。中國的人學思潮興起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既是受國際人道主義文化和人學思潮的影響,又有著國內社會、文化和哲學發展的內在邏輯要求。中國的人學界先后思考和討論了人性論、人格論、人學價值論、人權論、馬克思人學思想、現代西方人學觀念轉換、中國特色人學課題等重大問題。

人學;人本主義哲學;人道主義文化;馬克思主義哲學

一、人學是什么?

我們所說的人學是從哲學的意義上講的。對人需要理論性研究,但是研究人的理論和學科有很多,而哲學性質的人學與傳統哲學中對人的各個領域各種問題的研究、人學與各個門類科學領域中對人的研究、人學與人本主義哲學對人的關懷有何不同?又有何聯系?如果不厘清這些問題,對哲學人學的理解就難免陷于迷霧之中。西方國家的大學里有Philosophy of Human Being(人的哲學),Philosophy of Person(人格哲學),Personal Identity(人格同一性),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哲學人類學)等哲學課程,其內容主要是從哲學角度研究人的一些根本性問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一次世界哲學大會還以人類學(Anthropology)為主題。英文中的Anthropology一詞,有的人譯為人學,有的人譯為人類學,這是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首先提出和使用的哲學專門性的概念。后來鑒于許多實證性和科學性研究人的學術多借用“人類學”這一概念,于是就有人提議哲學對人的研究區別于科學對人的研究應該另用一個詞Hominology,但事實上,很少有人這樣用。在2005年6月北京交通大學承辦的“全球化與人的發展”國際學術會議上,中國人學學會名稱被寫為“China Hominology Association”。多數人主張在“人類學”或“人學”這個詞前邊加上“哲學”定語,用“哲學人學”或“哲學人類學”這個概念表明其特定的學術性質。

1.現代意義上的人學與傳統哲學中對人的各種問題的研究不同。自從蘇格拉底造訪德爾斐神廟,看到神廟門口的箴言“認識你自己”之后,他就把從理論上思考人本身的任務傳達給世人,而這以后哲學和各門類科學對人的各方面問題的研究都在推進,各個時代的哲學家都從不同角度對人性等各方面問題不倦地進行思索。然而在自然科學沒有充分發展,人文社會各領域的理論科學都在愚昧和唯心主義統治的歷史時代,對人的研究只能是片面、散亂、不自覺和不科學的。二十世紀以后,現代科學充分發展,人文社會領域的各種問題研究都深入展開,特別是二十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把人性、人生、人的價值、人的權利等對人的全面深入理論思考這個任務提交到思想家面前,建設一門全面系統深入研究人本身的各種問題的相對獨立的哲學人學的任務才突顯出來。而二十世紀初德國著名哲學家馬克思·舍勒(Max Scheler)則被公認是明確提出這個理論任務、開創了現代哲學人學理論的第一人。就像心理學所說的“注意”問題一樣。當人面對無窮的信息進入自己的視覺等感官系統時,僅當他有了意向性的選擇,開始專門地感受和思考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信息時,這些信息所反映的事物本質和規律才可能呈現出來。傳統哲學家們盡管孜孜不倦地忙于無窮多的理論問題,并不時關懷到對人本身某些方面問題的思考,但是他們都沒有“注意”到人本身的問題。只有當現代思想家把對人的哲學研究從對其它方面問題的研究相對獨立地分離開,并進行深入思考研究的時候,關于人的種種重大問題的謎底才真正呈現出來。傳統的哲學理論中有不少關于人的各方面問題的閃光智慧,如中國傳統哲學中關于人性的思考,亞里士多德關于人的性格的討論,歐洲啟蒙運動中關于人的幸福與價值、關于人的自由意志的闡發,英國思想家休謨還寫出過《人性論》巨著,但是這些智慧或者是散亂分離著的,或者是混沌于其它領域和問題的理論之中,而只有舍勒所開創的現代意義上的哲學人學才真正把全面完整、自由批判地研究人的各方面重大問題、呈現出人自身的本質和規律的理論任務承擔起來。

2.科學對人的研究與哲學的人學研究的方法論前提不同??茖W對人的研究,其前提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其目標是獲得具有實踐意義的知識,以便運用在生活實踐中提升人的幸福與價值??茖W的理論首要的特點是把研究局限于某個特定領域,其次它是實踐和實證性質的學術,并且它要求獲得精確描述性的知識。正是因為科學的知識和真理必須付諸于實踐,必須成為人們生產和生活實踐的理論工具,所以,它有著具體的對象性、判斷的肯定性、經驗的實證性、概念的精確描述性的特點??茖W對人的研究正是貫穿著上述的科學方法論原則??茖W人類學有體質或生理人類學(研究人類生理進化歷史規律)、文化人類學(語言、文字、民族、民俗發展歷史)、心理人類學(人類心理智力發展歷史)等,生理學、醫學、心理學、行為學、教育學、語言學、青年學、老年學、性科學、政治學等都是研究人,但是它們都不是哲學意義上的人學。這些學科運用科學實證方法研究人的某個方面問題,所得到的結論能夠精確計算,能夠被事實觀察或經驗所證實。所有這些科學對人的研究都在潛在地設定著:人的現狀本來如此,而且要永遠如此,它們所要發現出來的規律和結論都超越時空局限性而普遍有效,凡成為科學的知識都要免于懷疑和批判,都要封閉起來,供人敬仰和學習,而絕不是供人辯論。但是哲學人學的理論絕不是這樣,它是一種自由和批判的理論思維,它絕不局限于某個確定的領域和問題,也沒有固定模式的研究方法,這里的每一個論斷和成就都在無休止地被爭論和推進著,哲學的旨趣在于對科學知識的批判性反思和革命性的超越。

3.哲學人學與人本主義哲學的學術性質不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國人學思潮興起之初有的學者提出有廣義人學和狹義人學之分,還有的學者認為根本就不存在相對獨立意義上的人學,只存在著一種把人置于哲學中心位置上的人本主義哲學派別。當時,我國哲學界出現過一場哲學與人學關系之辯。高清海教授認為哲學就是人學,因為哲學就其本質來講就是人的自我意識和理解的理論形式,哲學對人的理解如何,對世界的理解也就會如何。當代哲學以人的實踐思維形態取代自然本體論思維形態,正是哲學恢復其人學本質的確證。但是與其相左的另一種觀點(黃楠森教授)認為,人學只是社會歷史哲學的一部分,而社會歷史觀又只是哲學的一個部分。三者是不同層次相互包含的關系,不能以人學來取代哲學。因為哲學史中所有的研究、各種理論文明所研究的東西都是以人為歸宿的,但顯然不能以人學取代所有的理論科學。還有第三種觀點(韓慶祥教授)認為,哲學的當代形態是人學。因為當今時代研究人的呼喚成為時代哲學的最強音;科學已積累了充分的成果,使對人的哲學性全面綜合研究成為現實任務。[1]上述爭論實質是要對哲學人學的學術性質進行評估定位。以上第一種觀點堅持了哲學人學的名正言順,但是沒有分清人本主義哲學與哲學人學之間的相異和相通。第二種觀點正確地堅持了人學的嚴格意義,但是其忽略了哲學觀和哲學形態發展進步,忽略了哲學從自然哲學、宗教哲學轉向人本主義的思想邏輯,忽略了需要對人做自由和全面的專門性研究的理論任務。第三種觀點也是陷入了把人學與人本主義哲學相混淆的誤區,其邏輯上的結果就會使人或者把哲學看得過于狹隘,只著眼于人的研究;或者會使人把人學理解得過于寬泛,實際上要求把人學等同于人本主義哲學。

人本主義哲學是一種哲學形態或學派,是超越了古代自然哲學和中世紀宗教哲學,把人推向哲學中心位置的當代世界哲學的一個主流學派,這個學派要求把對人本身的理解作為研究一切問題的出發點。而在這個出發點上,己經存在著某種確定的答案。正是哲學發展的這種較高形態或學派的出現為現代哲學人學的產生鋪墊了條件。而人學本身并不是一個學派,卻是由人本主義哲學學派所推動形成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科。它要求運用哲學和科學各方面的先進成果反思和深入地對人本身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認識。而人本身的所有重大問題之解答也永遠只在探索之途中。有學者認為,對人學比較準確的定位應該是:人學是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的,但仍以哲學思維為主,橫跨許多學科的新興的綜合性基礎科學。[2]又有學者說在聯邦德國出版的百科全書中,哲學人類學是哲學的一部分,它研究人的本質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而蘇聯學者則認為:廣義的哲學人類學是研究人性的一種學說,狹義的哲學人類學是德國本世紀初重建完整人概念的一個流派。[3]這些說法其實都是在強調哲學人學不是一個學派,而是一個有著自身相對獨立意義的學科或學術領域。把人學與人本主義哲學相區分是正確理解人學本身理論性質的一個關鍵環節。

二、人學思潮在我國的興起和理論隊伍的建設

人學思潮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我國興起,這里有著國際人道主義文化和人學思潮的影響因素,也有著我們國內社會、文化和哲學發展的內在邏輯要求。

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運動扭轉了我們長期僵化了的理論思維模式,使我們開始對國外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成果抱有開放引進和客觀學習的態度。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最為殘酷野蠻的自相殘殺,戰爭使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乃至全人類蒙受了生命財產的災難性損失,所有這些損失中最為悲慘的莫過于成千萬的美好生命被毀滅,數以億計的健康身體被傷殘,許多國家就像前蘇聯那樣,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承受著失去親人的痛苦。對于戰爭的野蠻性質和社會根源的反省進一步深入到對人類本性和本能的再認識,深入到對人性中陰暗破壞性方面的批判。這種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對人的本質和價值、人的各方面根本問題的重新認識,是對倫理之善的期待和對丑惡暴力的深惡痛絕。從各種角度全面深刻地理解人本身的理論思考聚焦在一起,匯集形成了人道主義文化和哲學人學的思潮。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后,西方國家出現大量哲學人學研究的成果作品和新思想。與以上這些情況不相對應的是,薩特1963年出版的《辯證理性批判》指責前蘇聯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存在著人學空場,指責那種研究存在著只見物而不見人的問題。前蘇聯理論界對薩特為代表來自于西方世界的理論挑戰非常重視,曾組織過幾次針鋒相對的批判。但是戈爾巴喬夫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執政之后,他們的思想路線發生轉變,從拒斥西方的人道主義文化轉向了接納人道主義,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一書還打出了建設“人道主義的社會主義”的理論旗幟。蘇聯科學院集中優秀的學術力量成立了“人學研究所”,組織了最有影響力的專家班子,很快寫出了一批系統性的人學著作。國外這些成果很快被介紹到中國來。西方人道主義思潮和前蘇聯人學研究的高潮都直接推動了中國人學思潮的興起。

人學思潮在我國的興起更重要的因素是國內思想解放與理論發展的內在邏輯要求。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理論界進行了對“文革”“大躍進”等最近幾十年國家民族經歷的種種歷史失誤的痛切反省,這種反省的展開和發展,進一步深入到對中國深遠的歷史傳統中摧殘人性、蔑視人民痛苦的文化根源的檢討批判,這就必然使得對人的全面深入的理論思考應運而生。我國八十年代初的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的討論中有成批的關于人的問題的專著和幾千篇的專題論文。這些著述還進一步推進到對人性、人的本質、人的主體性、人的價值、人的權利、人的實踐活動、人的現代化等問題。這些都需要我們對人的問題從哲學高度,從相對獨立的學術角度進行思考和研究。如果當時的“真理標準大討論”可以看作是現代中國思想解放運動的一次大啟蒙,這個啟蒙改變了我們的認識論思想路線,那么人道主義的大討論也同樣可以看作是重要的大啟蒙,它改變的是我們的價值觀思想路線。而且后者比前者具有更為重大的意義。如學者(黃楠森教授)所指出的,這個理論運動不僅直接推動了我國人學思潮的興起,而且必將成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各個領域中一個不可回避的根本性理論問題,持久不衰地吸引著理論家們的思考和研究。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更多的理論家超越了“人道主義”的問題,開始從人學的角度來做文章。1987年暑假在北京開設過一次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師的備課研討班。大會發言中,黨中央理論局的領導同志明確提出了關于哲學人學理論研究的任務。此后不久,《社會科學戰線》上發表了吉林大學鄒化政教授的《哲學即人學論綱——通向唯物主義的科學道路》,后來,該刊還發表了黃楠森和韓慶祥合作寫出的《關于建構人學的幾點設想》。不久,高清海教授與孟憲忠教授合作寫出《人學論綱》發表在《吉林社會科學》上。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國內出現了一股強大的“人學熱”,并形成了全面系統研究人學理論的一大批成果。1988年袁貴仁教授主編出版了《人的哲學》,1990年黃楠森主編出版了《人學辭典》。據學者統計,從1985年到1999年的十幾年間,各類學術刊物發表的人學方面論文達2600多篇,出版了這方面的專著200多部。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更多?,F在國內的一些學術刊物開辟了人學理論的專題欄目,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哲學原理》每一期中都選載一組人學理論的論文。繼北京大學哲學系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建立人學研究中心之后,2002年還在北大哲學系召開了全國人學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此后的十幾年,每年召開全國人學學會的學術年會并出版論文集,從論文集刊載的人學方面論文的目錄檢索中,我們可以全面地看到我國人學理論研究的前沿成果。一些省市成立了地方性人學學會。有些高校,如北大、北師大、吉林大學、遼寧大學等高校已經為哲學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人學原理”“人學研究”等課程,招收這個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這方面的教材也不斷推出,最為系統的還屬北京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的由黃楠森教授作為編委會主任的《人學理論與歷史》三卷本。2005年還由我國學者發起在北京交通大學召開了“全球化與人的發展”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這個領域的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我國人學思潮興起之初就出現了以黃楠森、王銳生、袁貴仁、韓慶祥、韓民青、陳志尚等著名學者為核心的一個理論家群體,團結了一大批有志于人學研究事業的中青年學者,形成國內哲學人學研究的主力軍。人學研究在我國呈現出迅速成長和蓬勃發展的局面。教育部二十世紀末制定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中還把哲學人學確定為我國二十一世紀優先發展的新興學科。

三、主要的研究成果和理論問題

全國人學年會每次的會議論文征集和編制工作都把論文按內容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人學基本理論,另一類是人學與我國社會發展現實問題的結合研究。以下一些人學專題因為其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所以它們構成了我國人學思潮發展的理論研究的前沿和熱點,成為學者們很長一個時期內思考和討論的中心問題。

1.人性論。人性、人的本質論是人學理論的一個核心問題,這個問題古老而又常新,哲學家們就像古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推石頭那樣,前仆后繼地在這個問題上磨練智慧。每個時代、每個期待著理論文明進步的民族都在探索反映著他們特定觀念的人性和人的本質理論,中國當代的理論家們也是如此。我國近些年來再思考再認識人性問題的代表性理論主要有:把馬克思等經典作家論述作為根據的“經典根據人性論”,把人的本質、人性、人的屬性相區分的“三層次論”,“類哲學”中所說的人的“雙重生命人性論”,還有文化人類學所說的“文化人性論”,人的“實踐本質論”,“倫理決定論”的新人性論,人性本質的“無窮開放性”理論等。從對這些理論的消化中我們看到解決這個問題之疑難首先在于對人性問題我們可否通過簡單定義的方式來加以把握,筆者認為,滿足于一定條件限度和滿足于某種實踐需要的對人性的科學理解是可能達到的,我們可以嘗試對各種特定歷史和實踐條件下的人性做出不斷深入和全面的說明,只是不能把這樣的理解和說明絕對化和定義化。

2.人格論。如果說人性論是人學理論各種問題研究的宏觀基礎,人格論則是人學理論的微觀基礎。人性使人與其它的物類得以區分,而人格則使一個人與其它人、一個群體的人與其它群體的人得以區分。人的自我認識之謎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人的類本質,另一個就是人的個體、群體特質。人性論教人以知人與識人的最大智慧,人格論教人以知己知彼的最高智慧。以往中國的理論家講人格多從倫理角度去理解,而忽略了人格問題所包含的心理、生理方面意義,而且我們常常忽略當代科技革命對人格問題的影響。近些年來我們吸取了西方哲學這個領域中的智慧,對人格學、人格概念、人格同一性、人格價值、人格實踐、人格文明等問題達到了全方位的嶄新認識。而且許多學者開始把人格研究作為實踐理論的學術,結合馬克思關于人格論的思想,提出建設當代社會主義人格文明任務。我們關于人的素質、人的現代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課題研究實際就是人格論考察的展開。如同王銳生教授所說,人格研究的意義不在于對純粹個體偶然性的認識,而是在于認識個體身上所體現出的國家民族或群體、時代人格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從這樣的研究出發去推動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提高。

3.人學價值論。人性論、人格論都把人作為客觀存在進行考察,只講人是什么,而價值論則把人作為主體,作為生活實踐的理想參照來考察,為人性、人格的構建提供“應該是什么”的解答。在我國價值哲學、哲學人學的理論、科學技術哲學理論形成之前,對人的價值問題理解極為狹隘,理論家們多半只從人生哲學的視角看這個問題。而且在人生哲學中講人的價值時,也只是片面強調人生的客觀社會方面的價值,強調一個人為他人、為社會做貢獻決定了這個人的價值。近年來我國的價值哲學和哲學人學等學術取得進展,這為我們研究人格價值提供了更為廣泛和堅實的理論基礎。我們當前不僅克服了只在人生觀的狹隘視野內講人的價值,克服了片面貢獻論的人格價值觀,把人的價值問題放到倫理、美學、科技哲學等更為廣泛的領域中去考察,有一些學者還提出了人的多重價值論,人的能力論等。而且我們還開始意識到人的絕對價值這個以往幾乎沒有任何理論覺察的思考維度。對人的絕對價值的意識將會構成人學價值論研究革命,將會為我們解決社會生活中許多困惑迷亂的現象提供有益的引導。

4.人權論。是人性、人格、價值理論基礎上必然產生的實踐要求,是實踐理性研究。以往人權論曾被我們作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而妖魔化,拒之門外。后來的人權研究又主要被政治、倫理、法學等學科占據,有哲學深度的人權研究并不多見。近年來我們開始看到,人權觀念的真正根基卻是在哲學人學的智慧中。黃楠森與陳志尚教授合著的論文《關于人權的若干理論問題》指出,對人權合理性及內容的理解是以對人性、人格、人的價值等問題的理解為根據的[4]。自從二十世紀九十年末以后,我們開始認真接納人權概念和虛心學習西方人權理論,認識到人權理念有著永恒和普遍的意義,還認識到了馬克思學說與人權思想可以互通與互容,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權意識啟蒙的文化背景、艱難道路和人權啟蒙的偉大意義,看到了中國社會主義人權理論和人權文明建設的大方向。哲學人權論研究如同只欠東風而揚帆待航的船艦,它將承載起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缺乏的自由平等意識輸送到每一個當代中國人心靈深處的偉大使命。

5.馬克思的人學思想。雖然在很長時期里我們對馬克思著述中某些有關于人的論斷并不陌生,但是系統地梳理闡述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卻只是近些年才發生的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國內一批理論家研究出版這方面的專著不下幾十部,這方面的論文也是數以百計。這些成果反映出我們對馬克思人學基本原則的把握,使人們清晰地看到,現實性、實踐性、辯證批判性是馬克思人學思考的方法論基礎,使人們看到馬克思等經典理論家關于人的本質、人性、關于人的類和人的個體、關于人的價值與人的權利、關于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關于人格發展的歷史階段規律等問題都有著全面深入的認識。這些寶貴的思想資源是我們建設今天的中國人學理論的出發點和依據。馬克思學說的本質特征是這個理論為廣大被剝削、被壓迫人民解放提供論證的價值取向,這也是我們的人學研究所不能偏離的根本方向。

6.現代西方哲學中人學觀念的幾次轉換。由于后現代主義人學思想對傳統人學思想的各種核心問題的消解,在現代西方哲學中人學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碌热苏f“繼上帝死了”之后,“人也死了”,取消了人的問題成為西方哲學中人學發展的最大問題?!叭藢W還有必要存在嗎?”對于這樣的問題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不管現代社會的人類如何,不管將來社會的人類如何,只要人類存在是一個事實,那么,人類面對自身的發展就會不斷提出新的符合歷史發展的人學問題。人學問題不可能真正被消解為無,因為消解人學這個提法本身就是一種新的人學問題的提出。同時需要指出的是,人學思想的關鍵問題并不是人學思想是否會終結的問題。而是眾多非哲學性因素的加入,人學是否還能夠具有獨立存在的學科價值?人學是否將成為跨學科研究的綜合性學術?可以肯定的是,現代西方哲學人學思想必將走向更加廣闊的理論范圍,打破地域、文化的限制,為全人類哲學文明提供更豐富的思想資源。由西方哲學本身所提出的人學問題對于人類的今天和未來將永具魅力。

7.中國特色人學課題。中國近年來把對人的學術研究與國家社會發展,人的培養教育,民生、民主、精神文明等問題結合起來。先后出現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人學理論課題。對這些課題的研究成果也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從理論上提供了支撐。當我們的社會發展理論出現重物質而輕精神、重經濟而輕人文、重眼前而忘根本的情況時,我們的人學理論及時提出了人的素質教育和人的現代化問題,并論證了人的現代化是比工業、農業、國防、科學四個現代化更為重要的歷史任務的思想。當我們的年輕人被消費主義、急功近利、盲目競爭的意識所迷惑時,人學理論又用馬克思就強調過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來加以糾偏。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更是在社會許多領域的理論和工作陷入混亂的情況下提出的。學者們的研究說明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和我們的實踐工作方針在論說物質生產發展重要性的同時,不能淡化和偏離了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和全面發展這個根本的目標。我們還把和諧社會建設與人的研究結合起來,把市場經濟與人的研究結合起來。這些課題的研究都成為中國特色的哲學人學研究成果。

8.其他。我們近些年的人學研究還考察了當代科學技術革命對人性、人格、人的價值、人的發展前景、理想的挑戰,研究了中國傳統哲學中的人學問題,研究了西方人學新近的成果。這些研究都不僅推進了哲學人學的基本理論建設,而且也對社會各個領域里的實際工作提供了理論支撐。

我國哲學人學的研究事業一方面是繁榮發展的大好局面,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明顯的薄弱環節。比如,我們不能與國際人學發展保持同步,西方人學理論通常與當代前沿科學成果密切聯結,而我們的研究工作則往往不能及時回應科學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不能與科學技術革命攜手并進。我們的人學理論對于現實生活中和實踐中的問題不敏感,我們所講的人性、人格、人權、人的價值理念都不能充分反映現實社會發展的需要,不能被運用到實踐對生活負面現象的批判中,許多人只在遠離實踐的抽象理論上做文章。另外,如同我國其它許多哲學領域的研究一樣,缺失了批判與辯爭的力量,發表出來的論文著作多是一些自言自語,互不相關,在很大程度上缺失了體現哲學獨特智慧的辯證法力量。

[1]韓慶祥.關于人學研究中的幾個基本問題[J].哲學動態,1995,(12):20-23.

[2]陳志尚.人學理論與歷史·人學原理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0.

[3]歐陽光偉.現代哲學人類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4.

[4]黃楠森,陳志尚.關于人權的若干理論問題[J].高校理論戰線,1991,(3).

Trend of Humanities Thoughts in China

Shen Yasheng,Chen Panwe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12,China)

In the sense of modern philosophy,humanities differ from traditional philosophy in contents and research of man's kinds of problems,from scientific studying of man in the precondition of methodology,and from humanism philosophy in academic nature.The trend of humanities thoughts in China emerged in the 1980s,which was in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humanist and their trends of humanities thoughts as well as the internal logics demands of domestic society,culture and philosophy.The humanities circle in China discusses a series of issues,including theories of human nature,of personality,of humanities value,of human rights,thoughts of Marx's humanities,concept conversion of modern western humanities,and human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umanities;philosophy of humanism;culture of humanism;Marxist philosophy

C912.1

A

1000-8284(2015)01-0027-06

〔責任編輯:余明全 程石磊〕

2014-10-01

沈亞生(1952-),男,遼寧沈陽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現代外國哲學研究。

猜你喜歡
人學人格哲學
列寧的偉大人格及其當代意義
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
遠去的平凡背影,光輝的偉大人格
菱的哲學
《借東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學“說”法
花農精神:教育學就是人學——李保均長篇小說《花農》簡評
北人學沒
家園憂思與人性之殤——“生態學”與“人學”視野下的“山珍三部”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漫畫之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