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城歌”的保護和傳承

2015-03-11 09:37陶家韻
中國藝術時空 2015年4期
關鍵詞:桐城勞作方言

陶家韻

“桐城歌”的保護和傳承

陶家韻

桐城歌是起源于“桐城派”的故鄉——安徽桐城市的一種地方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口頭創作的一種韻文形式的民間文學,又是一種融詞、曲、表演為一體的綜合藝術。桐城歌由山歌、民謠、小調組成,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影響廣泛而深遠。無論從文學的角度或音樂的角度來審視,都極具珍貴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2007年桐城歌被列入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一批國家名錄。作為桐城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桐城歌融入了桐城的人文、歷史、經濟、地理等眾多地方元素,其文化發展的潛力巨大。

一、桐城歌的特質

明代著名文學家馮夢龍的《山歌》辟專卷“桐城時興歌”,錄桐城歌24首,并謂之:“鄉俚傳誦,婦孺皆知?!蓖┏歉璧膫鞒诿髦腥~就非常豐富,影響極大??梢娡┏歉璧膫鞒袕拿髦腥~始至清,歷久不衰。

桐城歌作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過去是人們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每逢重要節日,人們總是唱起歌謠表達內心喜悅的心情。桐城歌與其他歌謠一樣,有歌唱的,如勞動歌、情愛歌;有吟誦的,如上梁歌、葬儀歌,還有兩者之間互相轉化可唱可誦的,如各種燈歌。但無論是哪種歌體,都帶有很強的音樂感和節奏感,瑯瑯上口,好記好唱好聽。凡過年過節,或重大慶典,都有桐城歌的歌聲和鑼鼓聲,它本身是桐城民俗的一種重要形式,而桐城的許多民俗也都在歌中得到體現,因而很受群眾喜愛,在平時生產生活中廣為傳唱。桐城歌在傳承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質。

桐城歌題材豐富。葉瀕、張志鴻主編的 《桐城歌》一書收錄桐城歌共計800首,按照內容題材將這800首桐城歌分為“歷史、風情、兒歌、新歌、譽歌”六大卷,每卷又根據內容進行細化分類,比如風情卷分為“故土、舊政、傳說、明理、勞動、生活、風俗、趣味、茶歌、燈歌”等10個小類。從分類可以看出,桐城歌的題材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非常豐富。

桐城歌歌詞富于文學性,歌詞優美,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如明代馮夢龍《山歌》中輯錄的桐城時興歌《素帕》:“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顛倒看,橫也絲來豎也絲,這般心思有誰知?!边@是一首很有代表性的桐城歌,清新樸實,自然無華,借一方素帕表達出唱歌姑娘對情人的無限情思,不免讓人想起《西廂記》中張生和崔鶯鶯在手帕上題詩相贈、傾吐愛慕之情,給人以美的享受。桐城歌雖然是俗文學,作者也大多數是勞動人民,但俗中見雅,其語言凝練,含蓄委婉,常用比喻和象征等表現手法,如:“荷花愛藕藕愛蓮,花兒香來藕兒甜,荷花愛藕絲縷縷,藕愛荷花朵朵鮮,人意相投共枕眠?!庇帽緸橐惑w的荷花、藕、蓮蓬來象征男女之間真摯的愛情,歌詞樸實,文字潔凈。

桐城歌具有一定的歷史性。桐城歌最早出現于明代,然歌詞并非一成不變,相反桐城歌的歌詞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詩詞所擁有的功能——表現社會事實,從桐城歌歌詞我們可以窺探出當時社會經濟、人文、農業、地理等特點。比如桐城歌《光緒二十九年災》就清楚的描述了光緒二十九年桐城遭遇洪水災害的慘景。而《殺得清兵無路走》和《天下能太平》這兩首桐城歌更是詳細地記載了太平軍與清軍在桐城打仗的情況。至于《桐城來了共產黨》、《誓把鬼子一掃盡》、《改革開放紅旗揚》等桐城歌的歷史感更加鮮明。

二、桐城歌的現狀

桐城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傳承一直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積極組織開展桐城歌研究工作,并鼓勵創作演唱新時期桐城歌,給桐城歌注入新思想,賦予新的時代內容。經常舉辦桐城歌演唱會,桐城六中編排的《桐城歌》登上了央視“星光大道”,把桐城歌從鄉野搬上了表演的舞臺,極大地擴大了桐城歌的影響。地方教育部門還把桐城歌編入鄉土教材,從小學生抓起,培養他們對桐城歌的興趣,讓他們從中受到優良傳統教育和道德熏陶的同時自覺的成為桐城歌的傳承人。雖然,桐城歌的傳承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視,但是它也存在與眾多非遺現狀相似的問題。

桐城歌的傳唱趨于式微,傳唱人陷于后繼無人。舊時桐城農村,上山打柴、下河捕魚,夏夜納涼,插秧、薅草,處處都是悠揚的桐城歌聲,但是,桐城歌的傳唱目前已趨于式微的狀態。傳統的上山打柴、下河捕魚,夏夜納涼,插秧、薅草這些活動時均不見桐城歌的身影,即使是重大節日,也難聽到桐城歌的歌聲。只是在人們有目的性尋求或者采錄桐城歌時,人們才能欣賞到桐城歌。桐城歌的傳唱從過去的自覺演唱漸漸演變成現在具有目的性的演唱。此外,桐城歌的傳唱人也陷于后繼無人的境地,大多數會唱桐城歌的人均為60歲以上的老人,中青年會唱桐城歌的人幾乎為零,愿意學聽桐城歌的青少年也是微乎其微。隨著這些老民間藝人的年齡越來越大,記憶力衰退,大量的桐城歌歌詞被遺忘,加上桐城歌本身就是口耳相傳,缺少曲譜,如不及時保護和收錄,不久后桐城歌將逐漸消亡。

桐城歌的理論研究匱乏,桐城歌的價值還未充分認識。桐城歌的價值不僅在于它能代表桐城文化的特質,更在于它的文學和音樂價值。從文學上看,桐城文人尤其是“桐城派”作家從桐城歌謠里汲取了豐富的營養。明末桐城詩人方文的詩“雖民謠里諺,途巷瑣事,皆可引用”。其他如方以智、錢澄之、劉大櫆、張廷玉、馬蘇臣等人亦喜用民歌節調,言地方風俗,男女情愛,變俗為雅,質而不俚。如《山中暮歸聞樵歌》、《棉花謠》、《漁夫謠》等,都是直接源于民間歌謠或略加修飾潤色并保持原貌的作品。他們不僅為古典詩歌與民間藝術相結合闖出了一條新路,更為桐城歌品位的提升和廣泛流布做出了積極貢獻。從音樂上說,桐城歌對黃梅戲的形成起到了基因性孕育作用。由于桐城歌流布湖北黃梅一帶后,給當地的黃梅采茶調提供了豐富的文學食糧;充實提高后的黃梅調進入安徽安慶后,由于桐城歌的再次融入,引發了黃梅調向黃梅戲的急遽嬗變。桐城歌中,許多都是男女交流的表演唱,它的加入,使黃梅調順利向戲劇過渡。

正是因為桐城歌獨特的價值被發現,逐漸引起了人們的對桐城歌的重視。但有關桐城歌的理論研究,目前十分缺乏,至今沒有一篇系統地研究桐城歌內容的有價值的論文,專門從事研究桐城歌的學者也很少。桐城歌深層次的價值沒有得到很好的挖掘,桐城歌的價值以及傳承的重要意義未得到全面認識。普通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對于桐城歌的認知度不高,這直接影響了桐城歌的進一步發揚光大。

三、桐城歌的傳承和保護

桐城歌傳承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除了一些歷史原因使得桐城歌遭到大量的破壞。比如在“文革”時期“破四舊”,大量的桐城歌歌譜遭到洗劫焚燒,許多珍貴的資料丟失。此外,還有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原因,以及缺少重視的人為因素。

文化多元性的發展。經濟水平低下時期,業余文化、娛樂活動十分缺乏。桐城歌,因其演唱形式簡單,適用于各種場合,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主要文化、娛樂活動之一。干農活時唱,過節時唱,辦喜事時唱,甚至夏夜納涼時人們也不禁唱上幾句??梢哉f是處處充滿桐城歌歌聲,傳唱非?;钴S。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接受普通話學習,漸漸對方言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對于方言的認同度逐漸降低,遠離方言,聽不懂方言,講不了方言成為現在眾多桐城中小學生的現實情況。這樣直接導致他們聽不懂使用方言演唱的桐城歌,失去了聽學桐城歌的興趣。因此語言的演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桐城歌在下一代的傳播。

傳統民俗節目的消逝。桐城歌種類很多,其中一部分桐城歌是配合當地一些民俗節目而唱的。比如舞龍燈、舞獅子燈、鬧花燈等。凡過年過節,或重大慶典,都有桐城歌的歌聲和鑼鼓聲,它本身是桐城民俗節目重要的組成部分,桐城的許多民俗也都在歌中得到體現,因而很受群眾喜愛。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在過去常見的民俗活動現在已經漸漸被淡忘,隨著它們的消逝,與之相關的一些桐城歌也漸漸消逝。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桐城歌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其傳承也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不僅需要建立健全桐城歌保護機制,積極培養桐城歌新一代的傳承人,更需要加強理論研究,注重創新,探尋桐城歌歷史變化和民俗活動的軌跡,以及它與桐城派散文、黃梅戲,與吳中山歌等等的內在聯系。桐城歌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外在的藝術形式,還體現在其歌詞的文學性,曲調的源流性。認識桐城歌,不僅要欣賞其外在形式美,更需從深層次探討它內在的藝術美,挖掘其所蘊含的深厚藝術底蘊。

總之,桐城歌不僅是桐城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對于桐城歌的保護和傳承是我們的時代責任,也是歷史責任。發展,眾多娛樂性很強的文化活動不斷涌現,看電視,看電影等成為人們業余文化娛樂活動的首選。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人們對于文化娛樂活動的選擇更加多樣化,加上桐城歌本身也存在歌詞陳舊、曲調單一等局限性,人們對傳統民歌興趣日漸淡薄,桐城歌被眾多迎合現代人精神文化娛樂活動所代替,桐城歌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生產勞作方式的改變。生產力水平低下時期,農業勞作效率十分低下。農業勞作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和勞動時間。農民必須走出家門,進入田間勞作,完成繁重的農業勞作。在勞作過程中,人們感到累了、困了,便以唱歌來提神解乏,歌聲傳遍整個田間地頭,引起其他勞動者的共鳴,于是就出現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群體演唱的熱鬧景象。唱歌形式不僅有獨唱還有對唱、和唱等多種形式?,F存的桐城歌中就有許多表現人們農業勞作時的場面。隨著生產力水平提高,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勞作效率顯著提高,機器代替人工勞作,農業所需的勞動者數量和時間大大減少。大批的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離開田間地頭,走出家鄉前往城市打工。桐城歌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桐城歌在農業勞動和其他一些勞動過程中演唱的條件不復存在了,桐城歌演唱漸漸衰減,會唱的人越來越少。

語言的演進。桐城歌主要是運用桐城方言演唱,這種原生態的唱法正是是桐城歌獨特的價值所在。但是桐城方言與普通話之間的發音和音調差別較大,有些方言在普通話中找不到相對應的字詞,因此桐城方言較為難懂。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加上人們與外界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說普通話成為與人溝通的必需,學說普通話成了大多數人的一種自覺愿望。學生從小

(作者單位:桐城師范高等??茖W校,桐城派學術研究中心)

愛樂園地

猜你喜歡
桐城勞作方言
方嚴的方言
桐城三祖傳記文創作之差異探微
農耕勞作磨毅力 南泥灣精神記心中
論“桐城歌謠文化帶”的形成
方言
辛勤勞作 吉祥人家
淺析桐城歌的藝術特征
說說方言
留住方言
春暖勞作花相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