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芒萁葉斑病病原菌分離鑒定和生物學特性

2015-03-12 00:04謝美華等
江蘇農業科學 2015年2期
關鍵詞:葉斑病生物學特性

謝美華等

摘要:對芒萁葉斑病進行病原鑒定,研究病原菌生物學特性和殺菌劑對其抑制作用。結果表明,該病原菌為擬盤多毛孢屬真菌,最適宜生長的碳源為乳糖、氮源為硝酸鈉。菌絲適宜生長的溫度范圍較窄,只能在15~30 ℃范圍內生長,28 ℃ 菌絲生長最好,分生孢子在32 ℃時萌發率最高;適宜菌絲和分生孢子生長和萌發的pH值范圍均較廣,適宜菌絲生長的pH值為4.0,適宜分生孢子萌發的pH值為6.0;光周期對菌落生長的影響不大,光照有利于分子孢子的萌發。供試殺菌劑中以百菌清抑菌效果最好。

關鍵詞:芒萁;葉斑??;病原鑒定;生物學特性

中圖分類號: S435.67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2-0130-04

收稿日期:2014-02-25

基金項目:云南省應用基礎計劃(編號:2011FZ186);云南省高??萍紕撔聢F隊支持計劃;楚雄師范學院科研基金(編號:10YJYB02);楚雄師范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編號:2013cxcy04)。

作者簡介:謝美華(1981—),女,云南楚雄人,碩士,實驗師,從事植物病理學真菌病害研究。E-mail:xiemeihua@cxtc.edu.cn。

通信作者:楊海艷,博士,高級實驗師,從事植物病理學真菌病害研究。Tel:(0878)3100784;E-mail:haiyanyang@cxtc.edu.cn。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ya (Thunb. ) Bernh.]是多年生常綠蕨類植物,廣泛分布于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區、朝鮮南部及日本,是酸性土壤指示植物,有藥用價值[1]。在自然狀態下,芒萁的種間競爭力極強,芒萁的化感物質釋放到周圍環境,抑制并排擠其他植物的生長發育,從而形成單優勢的“純植叢”群落[2]。近年來,關于芒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生化指標的測定[3-4]、化感作用[5-9]、多糖和黃酮提取[9-11]等方面,但對芒萁葉斑病的研究目前還未見報道。本研究選取芒萁葉斑病病葉,對該病害進行分離鑒定和生物學特性研究,以期為芒萁葉斑病控制和防治方面提供理論基礎。

1材料與方法

1.1病原菌的分離

自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山公園采集到9組芒萁葉斑病的病葉進行培養,共分離到3個菌株,其中,1株是交鏈孢屬菌株,1株是黑曲霉屬菌株,1株是擬盤多毛孢屬菌株。將純培養得到的3個菌株孢子懸浮液接種到健康的芒萁葉片上,每組設24個重復。10 d后,接種了交鏈孢屬和黑曲霉屬的植株依然健康,而接種了擬盤多毛孢屬菌株的植株出現了葉斑病。從接種發病的芒萁植株上再分離到的純培養,性狀與接種物相同。從而推測其為芒萁葉斑病的病原,菌株編號為mangqi01。

1.2病原菌的鑒定

1.2.1形態學鑒定純化分離到的病原菌,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對其進行形態鑒定。

1.2.2病原菌rDNA-ITS序列擴增和分析用CTAB法提取病原菌全基因組DNA,進行ITS-PCR擴增。引物序列為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ITS5:5′-GGAAGTAAAAGTCGTAACAAGG-3′。PCR反應體系總體積25 μL,反應各成分終濃度為:Taq酶0.02 U/μL;引物 0.4 μmol/L;DNA 模板20 ng/μL;dNTPs 0.4 μmol/L;2× PCR反應緩沖液。PCR擴增程序為:95 ℃預變性,3 min; 94 ℃變性30 s,52 ℃退火45 s,72 ℃復性45 s,30個循環;72 ℃ 延伸10 min。擴增產物送北京百泰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測序,所得序列在NCBI上比對,下載與其相似性較高的序列及其近似屬的序列,用BioEdit、Clustal x和MEGA 4.1軟件采用NJ法進行系統分析,構建系統進化樹。

1.3生物學特性研究[12-13]

1.3.1不同碳源和氮源對菌落生長的影響以察氏培養基為基礎培養基,分別以葡萄糖、甘油、D-果糖、D-半乳糖、乳糖、可溶性淀粉等量取代其碳源;分別以硫酸銨、硝酸銨、甘氨酸、L-苯丙氨酸、牛肉膏、蛋白胨取代氮源。每種培養基中分別接種直徑為5 mm的菌塊,25 ℃恒溫黑暗培養,5 d后用十字交叉法測量菌落直徑。每個處理設3個重復。

1.3.2不同溫度對菌落和分子孢子萌發的影響取直徑為5 mm的菌塊接種于察氏培養基中央,分別在5、10、15、20、25、28、30、32、35、40、45 ℃黑暗下恒溫培養,5 d后測量菌落直徑。用無菌水制備菌懸液,滴于載玻片上,培養條件同菌落培養,24 h后鏡檢孢子萌發率,每次檢100個孢子。每個處理設3個重復。

1.3.3不同pH值對菌落和分子孢子萌發的影響將高壓滅菌后的察氏培養基pH值分別調為3.0、4.0、5.0、6.0、7.0、80、9.0、10.0、10.9倒平板,取直徑5 mm的菌塊接種于察氏培養基中央,黑暗條件下25 ℃培養5 d后測量菌落直徑。用0.2 mol/L磷酸氫二鈉和0.2 mol/L檸檬酸緩沖液將分生孢子懸浮液pH值調配為3.0、4.0、5.0、6.0、7.0、8.0、9.0、100、10.9,置于25 ℃恒溫箱黑暗培養,24 h后鏡檢萌發率,每次檢100個孢子。每個處理設3個重復。

1.3.4不同光照處理取直徑為5 mm的菌塊接種于察氏培養基中央,分別置于24 h光照、光-暗周期12 h-12 h、24 h 黑暗環境中,25 ℃培養5 d后測量菌落直徑。用無菌水制備菌懸液,滴于載玻片上,培養條件同菌落培養,24 h后鏡檢孢子萌發率,每次鏡檢100個孢子。每個處理設3個重復。

1.4不同殺菌劑對菌落生長的影響

將代森錳鋅、百菌清、敵克松、霜·錳鋅和撲海因用無菌水按其常用倍數稀釋,每10 mL培養基中加入1 mL藥液制成含藥液的平板,對照組加入等量無菌水。取5 mm菌塊置于察氏培養基平板中央,25 ℃黑暗培養5 d后測量菌落直徑。每個處理設3個重復。

2結果與分析

2.1芒萁病原菌的鑒定

2.1.1形態學鑒定該病主要發生在葉部,發病初期,葉緣、葉脈出現灰色、灰黑色小斑點;中期小斑點擴大成不規則灰色輪紋,其上著生黑色斑點,并伴有葉黃化、卷曲等癥狀,病情嚴重時整個葉片枯萎掉落。PDA培養基上,28 ℃培養3 d后菌落直徑6 cm,隆起,菌絲白色、絮狀,直徑1.5 cm處有明顯的輪紋,反面杏色,直徑1.5 cm處出現深杏色輪紋,且輪紋上的培養基呈輻射形開裂;菌絲生長速度快,28 ℃培養5 d后菌落直徑為5 cm;長滿全皿,正面白色,不均勻分布黃褐色菌絲,反面出現深褐色不規則小圓點;培養10 d,正面不均勻分布透明水滴及黑色油滴,反面均勻分布深褐色圓點,不均勻分布黑點(圖1)。分生孢子5細胞,多為竹節狀或棒狀,少數為紡錘形,直立或彎曲,向基部漸尖;中間3色胞異色型,第1、2色胞褐色,梯形,第2色胞外壁加厚,第3色胞淺褐色,半透明,分隔處縊縮或不縊縮;頂胞多為長梯形或圓柱形,少數為三角形,透明,具側生式頂端附屬絲1~3根,多為2根;基部細胞圓錐形或錐形,不具或只具中生式基部附屬絲1根;大?。?.7~5.9)×(4.2~6.7) μm(平均3.95×6.3 μm)(圖2、圖3)。

2.1.2病原菌rDNA-ITS序列分析將mangqi01菌株的5.8S rDNA-ITS序列在NCBI里進行序列比對,結果顯示mangqi01與Pestalotiopsis sp.、Pestalotiopsis oxyanthi、Pestalotiopsis foedans、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Pestalotiopsis ixorae和Pestalotiopsis mangiferae同源性最高,下載它們的序列,以Pestalotia cinchonae和Pestalotia subcuticularis為外群,用BioEdit、Clustal x和MEGA 4.1軟件采用NJ法進行系統分析,構建系統進化樹,結果(圖4)表明,與其遺傳距離較近的有6個種,屬內節點支持率為0.96,結合其形態特征的觀察研究,供試菌株mangqi01為腔孢綱(Coelomycetes)黑盤孢目(Melanconiale)擬盤多毛孢屬(Pestalotiopsis Stey.)[14-16],病原菌的種待定。

2.2不同氮源和碳源對mangqi01菌落生長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該菌對供試的7種氮源和碳源均能利用,菌落在不同氮源和碳源培養基上生長速度有明顯差異。最適該菌生長的氮源是硝酸鈉,與硫酸銨、硝酸銨、L-苯丙氨酸、牛肉膏、甘氨酸和蛋白胨作氮源差異極顯著。最適該菌生長的碳源是乳糖,與可溶性淀粉、蔗糖和葡萄糖差異不顯著;與D-半乳糖、D-果糖和甘油差異極顯著(表1)。

2.3不同光照對mangqi01菌株生長的影響

通過24 h光照、12 h光/暗交替、無光照培養,有無光照對菌落的生長影響差異不顯著。光照條件下分生孢子萌發率最高,與12 h光/黑影響無顯著差異,與黑暗條件培養達到極顯著差異(表2)。

2.4不同溫度對mangqi01菌落生長和孢子萌發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該病原菌生長適應的溫度范圍較窄,只能在15~30 ℃范圍內生長 最適的生長溫度是28 ℃,與25 ℃

2.5不同pH值對mangqi01菌落生長和孢子萌發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菌絲和分生孢子萌發適應的pH值范圍較廣,在pH值2.5~10.9之間均能生長和萌發。該菌菌絲在酸性條件下長得較好,pH值4時菌絲生長最快,與pH值9、 pH值10和pH值10.9差異極顯著;與其他處理差異不顯著。pH值6.0時孢子萌發率最高,pH值6.0時孢子萌發率與與其他處理差異極顯著(表4)。

2.5不同殺菌劑對菌落生長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與對照相比,5種廣譜殺菌劑對該菌的生長均有抑制作用(圖5)。百菌清對該菌的抑制效果最好,隨后依次是撲海因、代森錳鋅、霜·錳鋅,效果最差的是敵克松。百菌清的抑菌效果與撲海因和代森錳鋅無顯著差異,與霜·錳鋅和敵克松差異極顯著。

3結論與討論

3.1病原菌的分離鑒定

芒萁繁殖力極強,生長發育旺盛,種間競爭力強而排擠其他植物種類的生長與分布,因此在植物群落下層連續成片分布,形成單優層片[17],從而使病害更容易傳播蔓延。目前,還未見對芒萁葉斑病病原菌的報道。本研究通過對芒萁葉斑病病原菌進行分離純化,利用形態學特征觀察并結合分子生物學手段進行分析鑒定[18],結果表明,兩者的鑒定結果相互吻合,初步推測病原菌為擬盤多毛孢屬真菌。

3.2病原菌生物學特性

本研究結果表明,該菌對供試的7種氮源和碳源均能利用,菌落在不同氮源和碳源培養基上生長速度有明顯差異,最適該菌生長的氮源是硝酸鈉,最適該菌生長的碳源是乳糖。該病原菌適宜生長的溫度范圍較窄,只能在15~30 ℃范圍內生長,最適的生長溫度是28 ℃,在10 ℃以下、32 ℃及以上溫度條件下停止生長;該病原菌孢子在5~45 ℃范圍內均能萌發;有無光照對菌落生長無顯著影響,光照有利于分子孢子的萌發;適宜菌絲和分生孢子生長和萌發的pH值范圍均較廣,菌絲適宜生長的pH值為4.0,分生孢子適宜萌發的pH值為6.0。

3.3廣譜殺菌劑對該菌生長的影響

在本研究中5種廣譜殺菌劑對該菌落的生長均有抑制作用。百菌清對該菌的抑制效果最好,隨后依次是撲海因、代森錳鋅、霜·錳鋅,效果最差的是敵克松。該菌的生物學特性試驗都是在實驗室中進行的,相對于自然生長時復雜的生長環境,實驗室的環境相對單一,要確定該病害的生物學特性,哪種殺菌劑對該菌的抑制作用最好,還有待開展大田試驗進一步證實。

參考文獻:

[1]蘇育才. 芒萁多糖提取及抗菌活性初步研究[J]. 亞熱帶植物科學,2005,34(2):43-45.

[2]蘇育才,陳曉清. 芒萁的研究進展[J]. 生物學教學,2012,37(2):5-7.

[3]陰卓越,張明如,鄒伶俐,等. 不同遮陰處理對芒萁冬季光合參數日變化的影響[J].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2(4):418-422.

[4]梁曉華,梁曉東,徐成東,等. 云南3種蕨類植物部分生理生化指標的測定[J]. 江蘇農業科學,2010,38(4):378-380.

[5]葉居新,洪瑞川,聶義如,等. 芒萁植株浸出液對幾種植物生長的影響[J]. 植物生態學與地植物學學報,1987(3):203-211.

[6]羅麗萍,葛剛,陶勇,等. 芒萁對幾種雜草和農作物的生化他感作用[J]. 植物學通報,1999,16(5):591-597.

[7]羅麗萍,葛剛,袁宜如,等. 芒萁水提液對幾種農作物生長的影響[J]. 南昌大學學報:理科版,1998,22(4):13-17.

[8]袁宜如,陶勇,葛剛,等. 芒萁水提液對三種受體植物若干生理特性的影響[J]. 南昌大學學報:理科版,2000,24(4):317-322.

[9]袁宜如,李曉云,鄒崢嶸,等. 芒萁水提取物對玉米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影響[J]. 安徽農業科學,2009,37(35):17434-17435,17459.

[10]湯曉,朱建華. 芒萁根莖黃酮類化合物的提取工藝優化研究[J].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2(5):112-115.

[11]丁利君,周圳輝,林燕如. 芒萁中黃酮物質的提取及其抗氧化研究[J]. 食品科學,2005,26(8):77-82.

[12]方中達. 植病研究方法[M]. 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

[13]陸家云. 植物病原真菌學[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14]張中義. 植物病原真菌學[M]. 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424-436.

[15]巴尼特 H L,亨特B B. 半知菌屬圖解[M]. 沈崇堯,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77:13-25.

[16]王忠文,廖詠梅,陳衛平,等. 中國擬盤多毛孢屬的新組合種(Ⅵ)[J]. 廣西農業生物科學,2006,21(2):163-166.

[17]張明如,何 明,溫國勝,等. 芒萁種群特征及其對森林更新影響評述[J].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1(4):303-308.

[18]Hidaka Y,Kaneda T,Amino N,et al. Chinese medicine,Coix seeds increases peripheral cytotoxic T and NK cells[J]. Biotherapy,1992,5:201-203.朱鳳,褚姝頻,田子華. 從2014年稻田灰飛虱再度重發談水稻病毒病的防控對策[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2):134-137.

猜你喜歡
葉斑病生物學特性
番茄糖轉運蛋白SlSTP2在防御細菌性葉斑病中的功能
一株野生側耳屬菌株的分離鑒定與生物學特性
山楂在城市園林綠化中的應用
玉米葉斑病綜合防治技術
大果紫檀葉斑病的病原鑒定
玫瑰葉斑病的發生及綜合防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