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視野下的生態文明建設

2015-03-17 20:08王智黎
湖北開放大學學報 2015年3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文明生態

王智黎

(武漢紡織大學,湖北武漢 430070)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篇提出來,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并且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當中,提出了“五位一體”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又進一步提出要建立系統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可見,生態文明建設已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我們黨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日益成熟,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指導,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針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作了精辟的論述,并且深刻提出社會生活的實踐性本質,認為環境的改變也會導致人隨之改變。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論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這對于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中國共產黨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歷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主客體關系的角度,闡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毛澤東關于這一問題的思想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二重性的規律,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意義。毛澤東同志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當時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水平,是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問題相繼出現,鄧小平同志通過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充分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他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以及統籌經濟與自然和諧發展等提出了寶貴意見,并且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中國共產黨生態觀的基本框架。例如鄧小平同志提出要正確處理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問題;要依靠科學技術保護環境、開發資源;要重視環境保護的法制建設。鄧小平同志對環境保護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我國隨之邁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步,回首看來這些工作確實在今天產生了“綠化祖國,造福后代”的成效。

在深化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時代背景下,江澤民同志領導的全黨始終重視人口、資源、環境等工作。江澤民同志繼承與發展了鄧小平的生態觀,形成了更加完善的保護生態環境戰略思想。他首先指出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我們要正視生態破壞的實情,將生態環境建設上升到生產力的高度。其次,要加強環境執法能力建設,努力建設一支強有力的環保執法隊伍,堅決打擊破壞環境的犯罪行為。最后還提出我們要進一步加強與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借鑒國外相關經驗,不斷提升國內生態環境建設水平。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腳步不斷加快,經濟社會的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日趨增大,在這一社會背景下,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將生態問題上升到了人類文明的高度,并提出了生態文明的理念,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生態觀的高度成熟和完全確立。胡錦濤同志首先指出生態文明的實質就是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有序發展,如果我們不重視質量和效果,而是單純追求數量與速度,那么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就會失調。其次,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經濟發展是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我們只有堅持這一發展道路,才能推動經濟社會的良性循環。最后,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類型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這需要我們將這一先進思想落實到每個領域、每個單位、每個家庭中去。

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緣起之一是《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這一提綱被恩格斯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1]。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以往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之一,在于是否認識到人的實踐活動的意義,其具體有以下幾點內容:

其一,首次把實踐的觀點引入認識論。馬克思指出:“以往的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盵1]這里的“對象、現實、感性”是指能被人感覺到的客觀世界,包括客觀存在的人。而舊唯物主義的缺陷就在于不懂得客觀事物首先是人們實踐的對象,然后才能成為認識對象,因而他們只是把客觀事物當作與人的實踐毫無關系的純客觀對象去認識??梢?,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把實踐觀點引入認識論,從而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對于能動性的片面夸大。

其二,首次提出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思指出:“人的思維是否真的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的思維具有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1]”就是說,人們認識的正確性應當通過社會實踐來證明,進而證明自己的思維確實具有正確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和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只有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證明自己的認識是否是真理,除此之外別無它法。

其三,正確闡述了人與環境的關系。馬克思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盵1]他駁斥了舊唯物主義只看到環境對人的影響和作用,不懂得人與環境的辯證關系,并指出實踐活動是實現人和環境協調一致的基礎,環境塑造了人,人也通過實踐活動改造了環境。

其四,闡明了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觀點。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解決中得到合理的解決?!盵1]由此可見,馬克思批判了舊唯物主義的局限性,提出實踐是社會生活的基礎。

總之,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也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遵循的方法論原則。自然、人、社會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整個大系統中既相互聯系又相互滲透的兩個子系統,三者統一的基礎是實踐,因此,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理論基石。

三、生態文明建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為,實踐活動的具體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分別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物質生產實踐、處理社會關系的社會政治實踐和科學文化實踐。那么,在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中,其主要內容就是要使這三種實踐形式得到和諧發展。

其一,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體現了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

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即物質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也是人與自然最直接接觸的一種方式。而生態文明建設的最本質的內容就是人類如何更好地實現與自然的良性互動。

從人類發展的歷程來看,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自然為中心的階段,由于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在自然災害面前人類束手無策,并且人類在這一階段明顯依附于自然并受制于自然,因此這個階段人類還處于原始的蒙昧時期。第二個階段是以人類為中心的階段,這個階段大概處于工業文明時期,隨著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人類有了更強的物質欲望,人類因自己創造的生產力而盲目膨脹,人類開始征服自然、掠奪自然,其結果是前所未有的生態破壞和自然災害。第三個階段是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期,我國把可持續發展方針作為基本國策,制定和開始實施長期的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并在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十八大又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構想,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些偉大的舉措是人類合理運用自己的能力維持人與自然平衡、協調和穩定的文明體現,它既來自于對以往歷史經驗的總結與反思,也是人類對理想文明的憧憬與期望。因此,從人類發展過程來看,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

其二,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體現了正確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

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不能離開正確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社會政治實踐是人們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人是社會中的人,因此在生產勞動的基礎上,人們又形成了多種社會關系,人們要想實現與自然的良性互動,調整和處理社會關系中紛繁復雜的矛盾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也是人們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時必須進行的實踐活動。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主要表現為改革,我們改革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能否實現。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仍需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不斷完善,《決定》指出在未來改革中一定要把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關于生態文明的改革決議也分別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等幾個方面著手。在經濟建設中要發展低碳經濟和建立循環經濟體系,并且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針對我國國土開發中存在的問題,按照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4類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合理規范地開發并有效控制開發強度。在政治建設中,政府也要加強生態轉型,加強環境監管是政府的重要責任,加強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是政府轉型的有效手段。另外法律體系也要進行生態轉型,要符合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要求。在文化建設中,要對傳統的生態文化進行繼承與發展,如對道家的“道法自然”生態觀的繼承、對儒家“仁民愛物”生態智慧的繼承。因此,改革作為一種處理社會政治實踐的活動,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三,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體現了探索規律的科學文化實踐。

科學文化實踐是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準備性和探索性的實踐活動,科學文化實踐具有與物質生產實踐和社會政治實踐不同特點,即自覺地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實驗和社會調查等為輔助手段,以探索和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為最終目的[2]。這種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必然能為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和方法論指導。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和先進技術的支撐,例如:生態技術的目標是降低消耗從而達到原材料的充分利用,通過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和開發而獲得最大整體效益,通過運行過程中生態化循環的控制而避免或者減少污染。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作為生態技術發展的理論依據,為其提供了科學方法與理論基礎。另外,生態技術合理的整體性復合型技術網絡體系主要是以再生能源為基礎,并且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為中心,以各種低耗型、再生型等常規技術為補充。因此,我們要在引進、消化和吸收的基礎上再創新??茖W地進行有關環境、資源和人口方面的實驗,可以為我們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很好的理論支撐和技術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論述中指出:“中國要按照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的理念,貫徹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使我們更加自覺地推動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我國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走向生態文明新時期,建設美麗中國?!?/p>

總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分別體現著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三種基本形式,這對我們建設美麗中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國夢”有著重大指導意義。

四、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啟示

生態文明建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還從更深層次揭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啟示作用。我們需要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注重以人為本,還需要注重與時俱進。

首先,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注重以人為本。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為實踐是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人作為實踐的主體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實踐活動,進而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因此,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更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突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3]。

因此,在社會領域,我們要優化“人居”生活環境,形成有利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等生活方式,從我們每個家庭,每個個人的角度來說就是要進行生態社區建設,生態社區是一個在社區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概念,也稱為綠色社區。生態社區可以為我們每個人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還可以從根本上緩解城市化生態負效應。在文化領域,要注重生態文明的教育事業發展,我們的教育理念要生態化,這主要在于借由對受教育者理性知識與道德素質的培育而為社會培養出改造自然能力與保護自然能力兼備的人才。同時,注重生態道德教育,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多種形式的生態道德實踐活動,使人們自覺地履行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

其次,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注重與時俱進。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為人是有理想、有目的的動物,會按照人的意識和目的去改造客觀世界。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就在于人的實踐性特別是能動的實踐性,這種特性內在地決定了人在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具有的主動性和創造性[4]。因此,實踐是人有意識有目的的創造性活動,所以我們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要注重與時俱進,不斷探索,不斷創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論述,正是我們在探索過程中注重與時俱進的體現??傊谏鷳B文明建設中,我們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在今后的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我們要繼續發揚創新精神,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總的來說,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建設美麗中國”是十八大以來的新構想,這些理念為實現鄧小平“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提供環境保障,構成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目標,生態文明建設重在實踐,全社會都應做生態文明建設的踐行者。

[1]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中央翻譯局,譯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3136.

[2]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6.

[3]劉永生,祝和芬.生態文明建設與以人為本[J].學理論,2010(26):7779.

[4]肖磊,孟曉月,金鑫.淺析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及其當代意義 [J].湘潮,2012(1):3435.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文明生態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請文明演繹
“生態養生”娛晚年
漫說文明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