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文物考古環境保護問題及對策

2015-03-26 21:21陳敏
河南科技 2015年21期
關鍵詞:巴彥淖爾酸雨文物保護

陳敏

(巴彥淖爾市考古研究所,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000)

試論文物考古環境保護問題及對策

陳敏

(巴彥淖爾市考古研究所,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000)

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寶貴遺產,各類文物往往能從多方面、多角度反應人類的社會活動、社會意識以及當時的生態環境,加強文物的保護與科學研究,對于認識歷史,促進當代和未來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污染已經成為文物古跡損壞的重要因素。為此,本文在分析環境污染對文物影響的基礎上,指出文物考古在環境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策略。

文物;考古環境;問題;對策

1 環境污染對文物的影響

1.1 酸雨對地上文物的影響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在大氣中的含量不斷提升,而且這些氣體在大氣中發生復雜的化學反應,形成酸雨。酸雨對于地表文物和地下文物的破壞作用不容小覷,尤其是含有大理石成分的雕塑建筑物,其破壞作用尤為顯著。我國自然文化雙重遺產樂山大佛在長期的酸雨腐蝕作用下,部分石像已經面目全非,剝蝕嚴重。酸雨降落土壤,導致土壤酸堿度發生變化,從而改變地下文物的存放環境,尤其對于青銅器、鐵器、骨器等影響嚴重。

1.2 水污染對文物的影響

由于我國對于污水排放監管制度不夠完善,導致工業、生活廢水往往被排放到附近河流、海域等,長年累月的沉淀,導致淺層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被污染的地下水對尚未開發的地下文物也會造成不可修復的損害,比如深埋地下的化石、陶瓷制品、墓葬等,降低了文物的開發和收藏價值。而且,即使地下水沒有被污染,地下水位的變化也會對地下文物造成一定的影響,地下水位上升,則會加大對于文物的侵蝕作用,地下水位下降,則會導致地表塌陷,同樣對文物產生破壞作用。

1.3 光輻射對文物的影響

光輻射對文物的影響不容忽視,尤其紫外線對文物的破壞尤為嚴重。汽車尾氣中往往含有一氧化氮、碳氫化合物等氣體,在紫外線的照射下發生化學反應,往往產生有機醛類等腐蝕性很強的污染物,常年累月可破壞文物的表層及質感。

2 文物考古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

不僅環境污染會對文物開發與保護造成影響,同樣,文物考古也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對于文物考古環境保護帶來一定的難題,具體如下:

2.1 考古工作人員環保意識不強

考古工作人員在野外考古工作時間歷時較長,在野外生活產生的生活廢水如果隨意排放,往往會使地表水源受到污染,如果距離考古河道比較近,還會污染考古河道,同時考古過程中產生的噪音、廢棄物、生活垃圾等都會對考古環境造成影響。而現階段考古工作人員由于環保意識不強,或者疏于對考古現場垃圾的處理,上述污染現象還時有發生。

2.2 野外考古導致水土流失

在野外考古作業中,尤其是涉及挖山掘石等大型作業,往往會產生大量的土體和巖石等固體廢棄物,而且會破壞山體的結構,一旦發生暴雨,極有可能會出現泥石流、塌方、滑坡等危害。而且考古人員野外駐地的帳篷及施工便道,如果沒有必要的保護措施,在遇到大雨或者大風的情況下,也會造成水土流失。

2.3 野外考古影響局部生態環境

一些文物深埋地下,野外考古挖掘,往往改變了原有地表植被,改變原有土地用途,與之相關的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則可能遭到破壞,甚至一些稀有物種可能因為周邊環境的變化而滅絕,所以野外考古如果考慮不周,也極有可能影響局部生態環境,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

3 加強文物考古環境保護的有效措施

充分認識環境對于文物保護的影響,以及野外考古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以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文物考古環境保護,具體如下:

3.1 加強田野考古的過程中保護

田野考古從田野調查到文物挖掘完畢,既要加強文物保護,又要考慮周邊生態環境的保護。首先,考古調查階段不僅要充分了解文物的基本狀況,還要了解周邊的生態環境,防止在考古過程中對其環境造成破壞性影響;其次,文物發掘過程中,要根據生態環境狀況區別對待,對于生態環境比較脆落的地區要將挖掘的土層分層保存,同時將地表植被保存完好,在挖掘完畢后,再將植被盡量恢復挖掘前的狀態;最后,要選擇合適的方式對文物進行保護,而且要根據文物的性質選擇決定。

3.2 加強規劃,實施全面保護措施

利用現代技術對地下文物進行勘探,在加強文物保護規劃的同時,要同步加強環境保護規劃。根據文物類別及周邊環境特色,量身定制文物考古及挖掘方案,以最大限度的維護當地生態環境,并能很好的將文物保護并展覽。同時,要提高考古工作人員的環保意識,注意工作生活中的細節,妥善安排扎營地點,小心處理產生的生活垃圾,以將人為對考古環境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

3.3 加強環保部門和文物部門的合作

環保部門和文物部門加強合作,對于文物保護和環境保護來說意義重大。一些重大項目在審批過程中,由于對于文物分布不了解,往往在工程開展到一半的時候,才發現對地下文物造成了破壞,這種現象不但影響了工程進度,而且對于文物的破壞令人痛惜,如果事先經文物部門勘探予以排除,則能將這種事件概率降到最低。同樣,在文物考古挖掘過程中,聽取環保部門的意見,則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好文物和當地生態環境,進而提高文物保護和環境保護的效率。

[1]王輝.環境考古:探尋史前時期的人地關系[M].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138).

[2]同幟,曹劍英.文物古跡的環境污染因素及其影響研究[J].紡織高?;A科學學報,2004(3).

[3]陳新民.談文物環境保護[N].中國文物報,2011-10-12(4).

陳敏(1981.10-),女,漢族,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人,巴彥淖爾市考古研究所(文物站)職工,本科,主要從事文物與考古研究。

G122

A

1003-5168(2015)11-152-01

猜你喜歡
巴彥淖爾酸雨文物保護
博物館與近現代中國文物保護
古建類博物館文物保護單位消防安全
2017—2018年巴彥淖爾市主要農作物農藥使用情況調查分析
衢州市酸雨時間變化特征及降水對其影響分析
名勝古跡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
骨角質文物保護研究進展
巴彥淖爾市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的思考
巴彥淖爾市農作物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現狀
模擬酸雨大氣環境中Cl-濃度對鍍鋅鋼腐蝕行為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