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鏡下微波灼除術和高頻電切術治療消化道息肉效果比較

2015-04-05 05:23孫華波
山東醫藥 2015年45期
關鍵詞:內鏡

內鏡下微波灼除術和高頻電切術治療消化道息肉效果比較

孫華波

(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山東煙臺264199)

摘要:目的比較內鏡下微波灼除術和高頻電切術治療消化道息肉的效果。方法將收治的內鏡及病理檢測確診為消化道息肉患者150例,按照不同的治療方案分為微波灼除術組(73例)和高頻電切術組(77例),兩組患者分別采用內鏡下微波灼除術和高頻電切術治療。比較兩組治療后手術時間及術后疼痛程度、手術成功率,并統計術中和術后并發癥情況。結果高頻電切術組、微波灼除術組手術時間分別為(21.4±4.2)、(26.7±5.3)min,術后疼痛程度評分分別為(3.0±1.1)、(1.6±0.5)分,兩組比較,P均<0.05。高頻電切術組、微波灼除術組炎癥性息肉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分別為83.3%、98.4%,化生性息肉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分別為96.7%、93.1%,腺瘤性息肉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分別為96.7%、93.1%。兩組炎癥性息肉一次性切除成功率比較,P<0.05,而化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一次性切除成功率比較,P均>0.05,且總一次性成功率比較(86.8%、92.3%)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P>0.05)。高頻電切術組、微波灼除術組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10.4%、8.2%,兩組比較,P>0.05。結論 微波灼除術較高頻電切術更適于治療炎癥性消化道息肉,內鏡下微波灼除術治療消化道息肉的手術時間較高頻電切術長,術后疼能輕。

關鍵詞:消化道息肉;內鏡;微波灼除術;高頻電切術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45.021

中圖分類號:R714.255文獻標志碼:B

收稿日期:(2015-08-06)

息肉從廣義上講是指任何突出于胃腸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變,多是由黏膜上皮增生所引起,一般胃息肉的發生率要低于結腸[1]。但一般所講的息肉是黏膜的局限性隆起,而不包括進展癌及黏膜下腫物,但長此以往易發生癌變,其中尤以腺瘤性息肉引起的絨毛狀腺瘤為高發[2]。息肉在早期主要以手術方式治療,但術后患者創傷大,并發癥多,預后差且易復發。近年來,隨著內窺鏡下各種治療技術的發展及日趨成熟,消化道息肉的治療有了更多方法,其中以內鏡下微波灼除術及高頻電切術兩種方法尤為突出。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們比較了內鏡下微波灼除術和高頻電切術治療消化道息肉的效果?,F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內鏡及病理檢查確診為消化道息肉患者150例,排除存在手術禁忌證、癌變、精神病史患者,多數患者無特異性臨床表現,部分表現為反酸、上腹飽脹、燒心、噯氣、食管異物感或哽噎感、腹痛、腹瀉、便血、黏液便等。所有患者在臨床醫師的協助下了解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自行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其中73例選擇微波灼除術(微波灼除術組),77例選擇高頻電切術(高頻電切術組)。微波灼除術組中男45例、女28例,年齡18~80(51.1±8.1)歲;單發性息肉51例,多發性息肉22例;息肉分別位于食管5枚、胃52枚、腸道47枚,共104枚;無蒂息肉52枚,亞蒂息肉35枚,有蒂息肉17枚;息肉最大4.2 cm×2.8 cm,最小0.4 cm×0.6 cm,直徑<1 cm者49枚、1~2 cm者31枚、>2 cm者24枚。高頻電切術組中男51例、女26例,年齡19~79(50.7±7.8)歲;單發性息肉48例,多發性息肉29例;息肉分別位于食管7枚、胃45枚、腸道39枚,共91枚;無蒂息肉44枚,亞蒂息肉32枚,有蒂息肉15枚;息肉最大4.4 cm×2.9 cm,最小0.3 cm×0.6 cm,直徑<1 cm者40枚、1~2 cm者29枚、>2 cm者22枚。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手術方法兩組患者術前均行常規內窺鏡前準備,上消化道息肉準備同胃鏡檢查,腸道準備采用口服33%硫酸鎂100 mL,大量飲水導瀉。向患者耐心解釋術中、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意外,消除恐懼、緊張心理,取得患者配合并簽字,同時術前常規檢查心電圖、凝血功能、血壓情況,均取活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排除惡性病變后進行治療。微波灼除術組患者行內鏡下微波灼除術治療,于內鏡(FUJINON 88系列電子內鏡,其中上消化道WG-88FP型,腸道WC-88WM型,治療儀型號WNZ-1C)檢查孔置入電纜天線,使其直接接觸息肉;對無蒂息肉行頂部點灼法和熨烙法,對短蒂及長蒂息肉于基底部兩側行點灼切割,持續至息肉脫落,每次燒灼3~6 s,每蒂需燒灼6~10次;確定息肉切除完畢后,行常規術后處理。高頻電切術組患者行內鏡下高頻電切術治療(內鏡選擇同微波灼除術組,治療儀型號為WILSON UES-30),依據息肉的直徑,選擇熱活檢鉗咬除或圈套切除;無蒂息肉先行吸引或牽拉以形成假蒂,短蒂及長蒂息肉于頭蒂交界處圈套并提拉,注意對多發患者以先近心端后遠心端的順序處理;套入息肉,先凝后切,至基底部發白后,先行電切1次,持續1~3 s,部分小息肉可僅行電凝;作1~2.5 min術野觀察,確定無出血后,結束手術。術后禁食24 h,臥床休息,避免體力勞動,前3 d進流食??诜委熛詽冃运幬?,如質子泵抑制劑或黏膜保護劑2~4周。定期復查。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手術時間及術后疼痛程度、手術成功率情況,并統計術中和術后出現并發癥情況,如腹痛、發熱、出血、黑便等。術后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法(VAS)進行評分。根據病理檢查結果確定息肉類型,以病灶完全消失、基底凝固變白為手術成功[3]。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手術效果比較高頻電切術組、微波灼除術組手術時間分別為(21.4±4.2)、(26.7±5.3)min,術后疼痛程度評分分別為(3.0±1.1)、(1.6±0.5)分,兩組比較,P均<0.05。

2.2兩組手術成功率比較高頻電切術組、微波灼除術組炎癥性息肉均為34例,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分別為83.3%、98.4%,化生性息肉分別為30、29例,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分別為96.7%、93.1%,腺瘤性息肉分別為13、10例,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分別為96.7%、93.1%。兩組炎癥性息肉一次性切除成功率比較,P<0.05,而化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且總一次性成功率比較(86.8%、92.3%)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P>0.05)。一次性未切除成功患者均行二次切除。

2.3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高頻電切術組出現腹痛3例、發熱2例、出血1例、黑便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0.4%(8/77),微波灼除術組出現腹痛5例、發熱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8.2%(6/73),均積極對癥支持治療后好轉,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P>0.05。

3討論

消化道息肉是胃、腸黏膜極為常見的病變,易引起患者消化道出血、腹部持續性疼痛等問題。息肉表面一般光滑或桑椹樣,分葉狀少,表面可充血、糜爛、出血,直徑一般不超過2 cm,從其外形上難以確定其組織學類型,常需通過內鏡活檢而確診。如長期發展則有可能導致癌變,因此應積極早期治療[4]。20世紀60年代前,息肉的治療方法多以手術為主,但術后患者不易恢復,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而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內窺鏡技術有了較大提高,其中內鏡下微波灼除術、高頻電切術等手術成為消化道息肉的主要治療方法。

微波灼除術有操作簡便、安全性高、并發癥少等優點,其對分布于不同部位的無蒂還是帶蒂息肉,均不需應用圈套器即可進行治療。但與高頻電切術相比,其消耗時間長,術后不能取息肉進行相關病理檢查,對部分息肉較大、多發及密集患者,難以一次性切除。

高頻電切術是利用組織細胞的導電性[5],使電極尖端產生的高頻電流與肌體接觸后瞬時產生高溫,將組織相互分離[6],從而達到切割的目的,對神經肌肉無刺激性,同時高溫可使組織凝固,具有止血效果。其主要適用較大息肉的治療,具有術后能及時將組織送檢、消耗時間短等優點,與微波灼除術相反,其需用到圈套器治療,所以對特殊部位的息肉,如胃穹窿部、胃角小彎側等難以治療,且安全性較差,更易導致出血或黏膜穿孔,這與高頻電刀的工作原理和醫生的操作不當有直接關系[7,8]。故采用高頻電切術治療時,應對各裝置的參數進行合理設置,操作過程中注意先后步驟,應先凝后切,保證充分電凝;避免圈套器卷入固有肌層從而形成穿孔;對腸道、胃部的蠕動進行觀察,及時調整切割,避免灼傷正常黏膜組織;術后保持臥床休息,避免劇烈運動,適當采用質子泵抑制劑和黏膜保護劑[3]。

本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兩種方法在治療息肉類型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微波灼除術較高頻電切術更適于治療炎癥性消化道息肉,但兩組總一次性手術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且均達90%以上。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但總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對于腺瘤性息肉高頻電切術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由于本研究樣本較少,有待加大樣本量進行佐證。

綜上所述,微波灼除術較高頻電切術更適于治療炎癥性消化道息肉,內鏡下微波灼除術治療消化道息肉的手術時間較高頻電切術長,術后疼能輕。

參考文獻:

[1] 朱鳴,唐杰,楊春敏,等.老年常見胃息肉病理分析、內鏡觀察及治療[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0,18(2):179-183.

[2] 艾尼·阿布都熱依木,劉春明.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摘除大腸息肉160例[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6,23(3):218.

[3] 胥賓芬,范惠珍.內鏡下微波灼除術與高頻電切術治療消化道息肉的效果比較[J].廣東醫學,2015,36(3):444-446.

[4] Hongo M, Fujimoto K.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 of fundic gland polyp and hyperplastic polyp in long-term proton pump inhibitor therapy: a prospective study in japan[J]. J Gastroenterol, 2010,45(6):618-624.

[5] 顏德中.經內鏡不同電治療方案對胃結腸息肉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4,6(8):98-100.

[6] 蘇魯,賴雪珍,潘洪珍,等.鈦夾對防止結腸大息肉電切時發生出血的比較研究[J].中華腹部疾病雜志,2006,6(1):6-8.

[7] 劉宇虎,陳桂權,張志堅,等.經內鏡微創電切治療122例結直腸巨大息肉[J].廣東醫學,2012,33(22):3428-3430.

[8] 傅春彬,蘇萍,孔祥民.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消化道無蒂息肉的臨床研究[J].中國內鏡雜志,2013,19(10):1061-1063.

猜你喜歡
內鏡
內鏡止血在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療中的應用
眼內鏡的噱頭
《中國內鏡雜志》主編簡介
《中國內鏡雜志》主編簡介
大探頭超聲內鏡在上消化道較大隆起病變中的應用(附50例報告)
《中國內鏡雜志》主編簡介
早期胃癌的規范化內鏡診斷及治療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在早期胃癌診療中的應用
超聲內鏡在胃腸間質瘤中的診斷價值
鼻內鏡下咽鼓管術治療分泌性中耳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