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蠶桑適度規模經營,推進江蘇蠶業轉型升級

2015-04-16 04:21許剛潘長娥
江蘇蠶業 2015年4期
關鍵詞:桑田蠶繭蠶桑

許剛潘長娥

( 1. 江蘇省蠶種所,無錫214151; 2. 贛榆縣林業科技推廣中心)

?

發展蠶桑適度規模經營,推進江蘇蠶業轉型升級

許剛1潘長娥2

( 1. 江蘇省蠶種所,無錫214151; 2. 贛榆縣林業科技推廣中心)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江蘇蠶桑生產規模呈持續下滑態勢,根本原因在于傳統“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模式制約了規模效益的實現。文章分析了發展蠶桑適度規模經營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正確把握蠶桑規模經營的“度”,提出了圍繞發展蠶桑適度規模經營,要加強政策扶持管理、加快經營主體培育、科學選擇經營形式和加快配套技術創新推廣的建議。

蠶桑適度規模經營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城市化、工業化步伐的加快,傳統蠶桑產業也在發生著一系列的變化。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江蘇蠶桑生產規模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在下降。2013年以前,主要是非主產區的生產規模在縮小,而2013年以來,則主要發生在主產區,而且下降的速度較前幾年有加快的趨勢。2015年,江蘇桑園面積為70萬畝,全年飼養蠶種120萬張,生產蠶繭4.91萬噸,分別比上年下降8.57%,18.95%和17.89%。導致生產規模持續下滑的原因,表面上看,主要有勞動力缺少且老化嚴重,機械化程度低,極端氣候和環境污染帶來生產風險,蠶繭價格大幅波動帶來市場風險等因素。但仔細分析,造成蠶桑生產規模持續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形成令人滿意的規模經濟效益,難以吸引新生力量加入蠶桑生產隊伍,也難以吸引社會資本投入蠶桑生產,以 “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為主的傳統蠶桑生產模式已嚴重制約江蘇蠶桑生產的穩定與發展。從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來看,發展蠶桑適度規模經營,已成為推進江蘇蠶業轉型升級,穩定繭絲綢產業的必然選擇。

1 充分認識發展蠶桑適度規模經營的必要性

1.1普及推廣先進農業科技的需要

江蘇蠶桑生產目前是以”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為主,全省蠶農戶均桑田面積在2畝左右,蠶桑生產對大部分農戶來說,屬于副業型或兼業型生產,平均每畝桑田蠶繭收入在4 000元左右,蠶桑收入在家庭經濟總收入中占比并不大,不能引起生產者的足夠重視。由于規模小,農戶對于購買先進、實用省力化機械化設施裝備沒有積極性,有的即使購買了也會因為使用頻率低而放棄。目前蠶桑生產基本依賴于留守農村的老人、婦女,這些蠶桑從業人員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對農業科技的接受能力差,導致先進實用技術難以普及推廣。另外,由于桑田分散,桑田間隔糧田,導致桑樹病蟲害統防統治、桑田機械化管理等技術也難以推廣實施。近年來,在財政資金的支持下,通過“農業三新工程”、“科技入戶”、“掛縣強農”等途徑,致力于實用技術的普及推廣,但是從這些年來的實施效果來看,并沒有較好地達到預期目標,正是由于分散經營的特點,制約了蠶桑適用科技的推廣運用。發展蠶桑適度規模經營,可以讓蠶桑生產在農戶家庭經營中比重加大,促使農戶重視蠶桑生產,注重投入,促進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應用,提高蠶桑生產的科技支撐水平,增強生產風險應對能力。

1.2穩定提高蠶繭質量的需要

蠶繭質量是蠶桑生產取得較好經濟效益的關鍵,蠶繭質量的高低,不但影響蠶農的收益,也影響到整個產業鏈的市場市場競爭能力和經濟效益。江蘇歷來是全國優質蠶繭基地,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這幾年四川、云南、廣西等地的蠶繭質量也在穩步提高,大部分能繅制4A級生絲,部分也能達到5A級[1]。江蘇蠶繭質量雖然總體較好,但由于分散經營的特點,難以普遍形成標準化生產,真正高品位的也是少數,市場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近年來江蘇部分主產區蠶繭質量有下降趨勢,與采售毛腳繭有很大關系 ,采集毛腳繭已嚴重影響到繅絲質量。采售毛腳繭的主要原因與蠶繭收購企業搶繭源有關,但也與“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模式,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化生產,只注重眼前小利益,沒有長期的、整體的質量意識有關。發展蠶桑適度規模經營,形成穩定的標準化生產基地,提高經營者產品質量意識,生產優質蠶繭原料,可使企業生產出更加優良的繭絲綢產品,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企業經營效益好了,有能力更好地反哺蠶農,蠶農效益好了,就有多的積極性加大生產投入,精心生產出更多的優質蠶繭,形成良性互動的蠶桑繭絲綢產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1.3提高蠶桑綜合經濟效益的需要

2008~2014年,蠶繭價格持續上漲,江蘇省蠶桑畝均效益普遍在4 000元以上,加上蠶桑資源綜合利用,一些主產區的畝桑效益甚至超過8 000元[2]。橫向比較,蠶桑生產的單位面積效益應該還是不錯的,可是,蠶桑生產規模卻在持續下降。糧食生產的畝均效益遠低于蠶桑生產,可近年來從事糧食生產的新型經營主體越來越多,投入糧食生產的工商資本也越來越多,除了國家的重視,更主要的原因還是隨著糧食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的提高,糧食規?;洜I程度越來越高,產生了較好的規模經濟效益,有了“興奮點”,自然能吸引人加入其中。發展蠶桑適度規模經營,能調動農戶加大蠶桑生產設施投入的積極性,提高蠶桑生產機械化水平,提高標準化生產能力,使一家一戶不能干、干不了的事情成為可能。在提高蠶繭質量的同時,也大大提高蠶桑生產勞動效率,進一步增加綜合蠶桑生產綜合經濟效益,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強抗風險能力。近年來,蠶繭市場行情大幅波動,大部分地區的蠶桑規模在不斷縮小,但是贛榆、射陽等地蠶桑生產卻相對較穩定,就是因為該區域從事蠶桑生產的經營主體,大部分都是具有一定規模的經營戶。由于適度規模的形成,促使蠶桑生產具備了一定的抗風險能力,生產水平高、蠶繭質量好,蠶桑生產綜合經濟效益自然也就相對較好。

2 正確把握蠶桑適度規模經營的“度”

從經濟學原理來講,任何投入產出都有一個“邊際效應”,蠶桑規模經營也不例外。如果經營的桑園面積過小,在家庭經濟總收入中的占比就較小,蠶農就不會給予相應的重視,作為一種可有可無的副業而已,當市場行情不好時,很容易導致棄養挖桑。如果規模過大,由于技術、資金、勞力不能與之相適應,同樣會造成蠶桑生產的粗放經營,降低土地產出率,甚至造成虧損。那么到底多大的規模才算是“適度”呢?從糧食規模經營來看,這幾年江蘇糧食家庭農場發展得很快,平均規模在120畝左右,為什么呢?因為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完善,農民種糧的勞動強度越來越小,一年稻麥兩熟,每畝耕地的純收入在700元左右,一個家庭農場兩口子經營120畝土地,一年種糧純收入達8.4萬元,而2014年江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 346元[3],可見家庭農場的人均年純收入已超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不必外出打工,吃住都在家,收入還不比城里人少,這樣的糧食規模經營自然受到歡迎。參照此原理,要想吸引農民從事蠶桑生產,一個養蠶大戶(以每戶2個勞力從事蠶桑計),人均純收入應不低于3.5萬元,按照2014年全省畝?,F金收益3 000元測算,桑田面積應在20畝左右。從實際農村生產情況來看,也可說明這個規模的“適度”性。2015年,贛榆縣規模養蠶戶呂崇建,經營21畝桑田,全年養蠶64張,平均單產43公斤/張,蠶繭收入107 328元,扣除生產成本47 554元(其中蠶種款3 584元、蠶藥2 000元、肥料6 300元、除蟲420元、灌水210元、土地租金5 040元、雇工費用30 000元),個人純收入59 774元。對于這個收益,呂崇建表示基本滿意,盡管2015年秋繭價格大幅跌(同比下降17%),影響全年收益,但他表示不會減小生產規模,暫時也不會增加,因為這個生產規模正好適合他家實際情況,還會繼續堅持下去。海安縣先龍蠶桑家庭農場(夫妻2人),經營桑田50畝,專業從事蠶桑生產,2015年飼養蠶種148張,蠶繭產量5 902公斤,蠶繭收入247 974元,扣除各類成本后,家庭蠶桑經營純收入8萬元左右,在今年秋繭價格大幅下跌的情況下,人均純收入仍能達到4萬元,經營者認為這個收入基本滿意,50畝左右的生產規模對蠶桑類家庭農場來說基本適宜。當然,由于各地的生產水平、經濟實力、經營模式、經營主體等各不相同,蠶桑規模經營的“度”也會有一定的差異,不能一概而論,一定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綜合考慮桑園產出、勞動力等因素,找出合適的盈利節點,實現最優的生產要素配置,才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生存,進而不斷優化蠶業資源布局,創造更多的價值。

3 穩步推進蠶桑適度規模經營的建議

3.1正確引導,加強適度規模經營扶持管理

一個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引導與政策扶持。在產業發展方向上,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與宣傳推動,“十二五”期間,江蘇省提出了“精品蠶業”發展理念,成功打造了一批高品質蠶繭生產基地,顯示出了強勁的市場競爭力,“十三五”期間,應以“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為目標,將蠶桑產業的發展融入江蘇農業發展整體規劃,加強蠶桑生產區域布局調整和規劃,引導各地發展蠶桑適度規模經營。在具體扶持政策上,宣傳并充分利用國家、省對發展農業規模經營在融資、擔保、保險等方面的金融扶持政策,有條件的地方可通過土地流轉補助、基地建設和設施裝備補助等途徑給予扶持。各級主管部門在蠶桑類農業項目在申報、立項時,重點扶持與蠶桑適度規模經營有關的項目,引導各地發展蠶桑規?;a。在具體生產指導上,突破蠶桑生產“一粒繭一根絲”的傳統理念,指導規模經營戶結合自身實際,同步發展果桑、生態桑、飼料桑、桑園套種套養等規?;Q桑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和蠶桑絲綢文化為主題的休閑觀光農業等服務產業,以取得更好的綜合經濟效益。

3.2與時俱進,加快培育規模經營主體

發展蠶桑適度規模經營,培育規模經營主體是關鍵。按照國家《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有關精神,在做好蠶桑生產區域布局規劃的基礎上,加強對桑田流轉的指導,規范土地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流轉行為,引導桑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蠶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規模經營主體集中,形成標準化、規?;a基地。農業三新工程、掛縣強農等農業扶持項目要向規模經營主體傾斜。目前蠶桑類專業合作社已納入省級優先扶持農民合作社范圍,下一步要及早將蠶桑類家庭農場納入省級示范家庭農場扶持范圍,以調動蠶桑類家庭農場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各級農業部門加強對蠶桑規模經營主體的技術培訓和指導,圍繞“互聯網+蠶業”,開展信息技術服務。

3.3因地制宜,科學選擇適度規模經營形式

江蘇蠶桑生產遍布全省,但由于各地的資源稟賦、傳統習慣、經濟發展各不相同,蠶桑生產水平也存在較大差異。這些年來,各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初步形成了一批各有特色的適度規模經營形式,主要有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蠶桑園區等。在大力發展蠶桑適度規模經營時,一定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形式,不能看到別人發展好的模式就照搬照抄,不加分析就匆忙上馬,一旦選擇了不適宜自己的規模經營形式,不但不會促進蠶桑發展,反而會讓農民失去信心,加快蠶桑產業的萎縮。生產水平高,桑田相對集中、技術推廣力量較強的區域,可以重點發展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適度規模形式,以提高農民抗風險能力。區域內有繭絲綢龍頭企業的,可充分利用龍頭企業在資金、信息、市場等方面的優勢,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等途徑,重點發展蠶桑家庭農場、蠶桑產業園區等規模較大的經營形式。

3.4協同推進,加快規模經營配套技術創新推廣

蠶桑適度規模經營是一種集約化、高效化、專業化的生產經營模式,實踐證明:常規蠶桑生產技術已無法滿足蠶桑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需求。要想實現蠶桑適度規模經營的可持續,必須加快配套技術的創新研究與推廣應用。在桑園管理環節,大力推廣應用桑管一體化機械化設施裝備,并按照農機農藝配套的原則,建立桑園輕簡化管理技術規范;桑田盡可能集中連片,桑樹栽植形式要適合機械化操作,桑樹品種、樹形養成、剪伐模式等適合“多次批養蠶”等規?;a技術的需求。在小蠶飼育方面,可以借鑒廣東翁源、浙江淳安等地發展小蠶飼育工廠的經驗,結合江蘇省比較成熟的小蠶人工飼料育技術,開展專業化、規?;⌒Q飼育、供應,把蠶兒養到三齡結束或4齡起蠶再發放給農戶飼養,這樣既可以保證小蠶發育的齊整度和質量,還可以減少規模農戶生產支出,降低養蠶成本和生產風險。大蠶飼育階段,在集成推廣條桑育、大棚蠶臺育、熟蠶自動上蔟等省力化技術的基礎上,結合蠶用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探索推廣“一年多批次養蠶”等規模生產技術,既可解決傳統養蠶模式勞力、資金、場地、用具等短期內過于集中的問題,又可以提高各種資源要素的利用效率,提升蠶桑生產標準化水平,提高蠶繭質量,從而實現較好的蠶桑規模經營效益。

[1]中纖局.2015年10月桑蠶干繭質量信息[EB/OL].http://www.esilk.net/web/view.aspx?AID=123411,2015-11-4/2015-11-18.

[2]許剛.對江蘇省蠶桑產業現狀的分析與思考[J].江蘇蠶業,2010,32(3):3-5.

[3]江蘇省統計局.2014年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 www.jssb.gov.cn/tjxxgk/xwyfb/tjgbfb/sjgb/201502/t20150217_254151.html,2015-2-17/2015-11-18.

2015-08-20-004

[S88-9]

B

猜你喜歡
桑田蠶繭蠶桑
咬破死亡的蠶繭
青春作伴·沃野桑田
蠶繭與飛蝶
提高鳴龍鎮蠶繭質量的措施探討
南部縣蠶桑多業態發展探索
重視蠶病綜合防治 提高蠶繭質量
儀隴蠶桑園區化發展思考
普格縣蠶桑產業扶貧的實踐與成效
蠶桑產業 富民增收
桑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