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權力的酒桌

2015-04-29 13:08楊帥
財經文摘 2015年5期
關鍵詞:酒桌劉裕酒席

楊帥

在中國,一切都關乎宴席,除了宴席本身。宴席是政治。

酒桌之上,有人裝醉,借酒勢以成大事,有人真醉,于是再也沒醒來。

這里是關系網,這里是形勢局,不明白這一點的人,最好不要輕易上酒桌。

酒中殺人

無論是《三國演義》《封神演義》還是《說岳全傳》,歷史小說里常常會出現這樣一句話,“筵無好筵,會無好會,不如休去?!?/p>

說這話的人,聽這話的人,往往都明白將赴的酒席頗為兇險。然而或是心存僥幸,或是難以推辭,該去的不該去的人都去了。

春秋時代,吳國的公子光宴請吳王僚,吳王心懷警惕,派出衛兵從王宮一直列隊到公子光的家里,門戶、臺階的兩旁,皆是吳王親信,夾道站立的侍衛,也都舉著長矛,防備不可謂不嚴密。然而酒酣之時,公子光以足疾為由退出廳堂,專諸托著烤魚走到吳王僚面前,從魚腹中抽出匕首,一劍刺死吳王,也不過轉眼之間而已。

這位公子光就是后來興盛吳國的吳王闔閭,一場酒席完成了一次權力交替,吳越爭霸的故事從此開始。

唐朝末年,宣武節度使朱全忠與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聯手擊敗了黃巢起義軍,在汴州休整軍隊。朱全忠設宴感謝李克用,誰知年輕氣盛的小李仗著酒勁,說了些不恭敬的話。朱全忠心有不平,等到天黑之后,發兵圍攻李克用的驛館。小李醉得不省人事,直到被親兵用水潑醒,且戰且逃,仗著當天的大雨雷電得以幸免。

這位朱全忠就是后來終結唐朝的后梁開國皇帝朱溫,而李克用則是滅亡后梁的后唐莊宗李存勖的父親,兩家的世仇從這時結下,一場酒席開啟了五代更迭。

雖然中國古代的畫家少有再現歷史事件的興趣,但史家卻頗為鐘愛描繪宴席場景。無論是記敘前一段故事的司馬遷,還是整理后一段往事的司馬光,大概都明白,如果筆下需有詳有略,那么酒桌上的故事恰恰是值得大書特書的部分。圍繞著酒桌,爾虞我詐,你死我活,滿是歷史的教訓。

說起酒中殺人,我們都還沒提到毒酒,無論是呂后管用的鴆酒,還是害死李煜的牽機。

不必了吧?以酒殺人的辦法數不勝數,重點本不在用毒。

不如休去,不如休去。

酒后試言

酒桌,恰恰是言語最該謹慎的地方。有些人不知輕重,酒后失言,把自己推到懸崖邊上,比如上文提及的李克用,這種人在歷史在身邊都常見。

但也有幾位,恰恰是趁著酒醉說出了平時難說的話,以此暗示身邊人,或是試探旁人的態度。演義里也經常出現類似的情況——“前言相戲耳”——我剛才是跟你開玩笑的,不過如果當時你答錯了……哈哈后果誰知道呢?

東晉末年,相國劉裕帶兵掃除了境內各方叛亂,一統軍政大權,而東晉皇室則成了仰人鼻息的傀儡,是否改朝換代,全看他劉某人的意愿。

不過篡位這種事,總不好自己開口,于是心事重重的劉裕在自己的封地擺了一桌酒席宴請朝臣,席間旁敲側擊地說:桓玄叛變之后,東晉氣數已衰,我首唱大義,興復帝室,南征北伐,功成業著,但是物極必反,臣子坐到我這位置,不是久安之道,不如趁著年歲已高,奉還爵位,回京師養老的好。

悲劇的是,群臣之中沒人聽出他的弦外之音,只是一味歌功頌德,稱贊宋王高風亮節。不難想象,劉裕當時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

直到天黑散席,中書令傅亮走在回家的路上,或許是被冷風吹得酒醒,終于悟出宋王深意,于是夜半叩門,對劉裕說:最好臣下先回京師。

劉裕知道他懂了。

傅亮在一月出發,四月宋王被召回京師,六月晉恭帝禪位于宋。

劉裕稱帝之后,傅亮以佐命功,封建城縣公,食邑二千戶。

可見,領導的醉話,也要認真聽,那就像是愚人節里的表白,手段或許有些無聊,但意思多半是真的??傆腥擞X得“世人皆醉我獨醒”,實際上很有可能是“世人皆醒爾獨醉”,人家都豎著耳朵呢!

歷史的有趣之處就在于,有的人聞弦歌而知雅意,有的人卻像聽琴的牛。

當年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時候,就頗費了一番周折。滿桌武將,喝到酒酣,趙匡胤對石守信等人說:如果不是你們我走不到這一步啊,但是我當皇帝,感覺還沒當節度使的時候樂呵呢,每天都睡不踏實。

群臣完全沒懂,光顧著跪下磕頭,邊磕邊說:如今天下已定,哪個敢有異心?

宋太祖看著老伙計們全沒明白,只好接著說:誰人不愛富貴呢?等到將來你們的手下把黃袍披到你們身上,想拒絕也不可能啊。

諸將繼續表忠心:我們不會那么傻的。

趙匡胤只好把辦法也跟他們明說:人生如白駒過隙,不如多攢錢多買田,歌兒舞女頤養天年,君臣無所猜忌,不是很美好嗎?

臣子們這才恍然大悟,嘴上說著皇上為我們想得真周到,第二天全都稱病請求解除兵權。

煞費苦心啊煞費苦心,也就趕上宋太祖脾氣好,換成劉邦朱元璋之流,就不給這些人頤養天年的機會了。

自古如此,在中國吃酒席,光帶上一張嘴可不夠,多大的酒量也不夠。畢竟,我們置辦酒席不是為了吃好喝好,劉邦冒險出席鴻門宴是為了賠罪消災,曹操宴長江橫槊賦詩是為了鼓舞士氣。酒席往大里說有政治目的,往小里說有社交作用,帶上眼睛耳朵,帶上三寸不爛之舌,盡到自己的本分——大家喜歡圍攻埋頭吃飯的人,都是有道理的。

革命也是請客吃飯

中國有句古語,叫作“不出樽俎之間,折沖千里之外”,指的是在酒席上取得外交進展。這種優良傳統一直從春秋戰國時代延續至今。

由于周恩來和葉劍英分別曾在黃埔軍校擔任政治部主任和教授部副主任,因此二人在國民黨軍界,尤其是在上層高級將領中享有很高的聲望。在1937年8月,周恩來、朱德和葉劍英一起到南京參加蔣介石召開的國防會議。隨后周、葉一度留在南京,積極開展爭取國軍高層愛國人士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統戰工作,宣傳八路軍抗戰業績,同時救出許多被國民黨監禁的共產黨員。

想想看,“廣泛聯絡國民黨上層人士”的日子里,少得了酒席嗎?據傳周總理和葉帥都是豪飲的海量,同時深諳酒桌之上敬酒、勸酒、拒酒的禮儀。在一次次沙龍與聚會中,通過個人魅力與口才為共產黨加分。

1943年國民黨第三次反共高潮時期,1945年重慶談判時期,周恩來都憑借其折沖樽俎之道,達成交涉目的,還會不時為毛澤東“擋酒”。

新中國成立后的歷次外交場合中,也留下了周恩來與外賓共飲的畫面。1972年與尼克松、基辛格,同年與田中角榮、大平正芳,彼時周恩來的身體已經不可能多喝,但他仍然勉力為之。貴如國家總理,也會被別國首腦勸得不得不喝。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在中國,革命常常是請客吃飯。

法國歷史學教授伏維爾認為:“中國人不像西方人那樣把公、私觀念分得很清。西方人如果在辦事過程中相互欣賞,也會相約吃飯,但吃飯只是辦事后派生出的私人交往成果;而在中國,吃飯卻是辦事的工具,私交也可能成為辦事的基礎?!?/p>

“風雪關山訪古來,評泉品酒看光杯。班超不解安邦計,定遠端從睦遠開?!比~劍英曾經留下這樣的詩句。誠然,酒桌是歷史的縮影,是關系的縮影,是中國的縮影,讀懂酒桌文化,才有可能讀懂中國。

猜你喜歡
酒桌劉裕酒席
治理濫辦酒席不能簡單粗暴
酒與茶
在酒桌圈子里,你會哈酒嗎
未來日記
隔著茫茫的酒桌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Human Intelligence— On Human-Computer Competition from the Five-Level Theory of Cognitive Science
移風易俗度在哪里
人民交警之歌
酒桌文化
宋武帝劉裕文學雅集略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