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譯注》注釋商榷三則

2015-04-30 18:23周瀅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5年4期

摘 要: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中,對《論語·為政》中“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論語·雍也》中“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論語·先進》中“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三句的注解似有不妥之處,今參考《論語》以及與《論語》同時代其他典籍中的例證,加以辯證。

關鍵詞:論語譯注 楊伯峻 商榷 攻 也已 逝

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博采眾長,見解精深,注釋、翻譯相互參證,一目了然,讀后受益頗深。但是,也有個別譯注,似可商榷。今不揣淺陋,就書中的幾處注釋提出疑問,以供參考。

一、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保ā稙檎诙罚?/p>

《論語譯注》譯為:“批判那些不正確的議論,禍害就可以消滅了?!本渲袑Α肮ァ焙汀耙惨选钡慕忉?,是影響句義的關鍵。楊先生不同意“攻”字作“治”講,認為《論語》中四次用“攻”字,《先進篇》中“小子鳴鼓而攻之”、《顏淵篇》的“攻其惡,無攻人之惡”兩句中三個“攻”都作“攻擊”講,這里也不例外。但是,考察先秦文獻,雖然“攻”作“攻擊”之意的用例比較多,作“治”講的用例也并非沒有,如:

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后使復其所。(《左傳·襄公十五年》)

杜預注為:“攻,治也”,即治玉之義。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尚書·甘誓》)

孔穎達的疏中對此句的解釋是:“汝諸士眾在車左者,不治理于車左之事,是汝不奉我命。在車右者,不治理于車右之事,是汝不奉我命……”這里的“攻”是“治理”的意思。

可見,在《論語》成書的時代,“攻”除了“攻擊”之義外,也有了“治”的引申義,“攻乎異端”中的“攻”解釋為“治”也是完全講得通的。

“斯害也已”,楊先生認為,“斯”為連詞,是“這就”的意思,“已”應看作動詞,止也,因而譯為消滅,“也”就作為主語之后表停頓的語氣詞。并且指出“如果把‘攻字解為‘治,那么‘斯字得看作指代詞,‘這的意思;‘也已得看作語氣詞。全文便如此譯:‘從事于不正確的學術研究,這是禍害哩。雖能文從字順,但和《論語》的詞法和句法不合?!?/p>

但是,考察《論語》全書,“也已”的用例共15例,按照《論語譯注》的注釋,解作語氣詞的有12處,可見“也已”看作語氣詞,并不存在與《論語》詞法句法不合的問題。與《論語》時代相近的《左傳》,有19處用到“也已”,都是用作語氣詞。此處的“也已”看作語氣詞更為妥當。

因此,筆者認為這一句中,應將“攻”字譯為“治”,將“也已”作為語氣詞,整句譯為“從事不正確的學術研究,這是有害的啊?!边@種譯法更合于《論語》的句法,也更符合孔子溫柔敦厚的說話方式。

二、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保ā队阂财诹罚?/p>

《論語譯注》中,將孔子的回答譯為:“為什么你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叫他遠遠走開不再回來,卻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騙他,卻不可以愚弄他?!边@里的“逝”字,楊先生認為,古代“逝”字的意義和“往”字有所不同,往而不復返才用“逝”字,譯文采用此意,譯為“君子可以叫他遠遠走開不再回來?!?/p>

但是,這種譯法與上文中宰我的問題關系并不大,有答非所問之嫌。朱熹《論語集注》中說:“欺,謂誑之以理之所有;罔,謂昧之以理之所無。蓋身在井上,乃可以救井中人,若從之于井,則不復能救之矣,此理甚明?!笨鬃拥脑?,意在說明仁者通曉應變,能夠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判斷,不會做不合事理的蠢事,這種解釋似乎更合于上下文義。

另外,《說文解字》中對“逝”的解釋是“逝,往也”,《方言》:“逝、徂、適,往也”,《廣雅》:“逝,行也”,這些出現較早的訓詁之書,都將“逝”釋為去往之意?!对娊洝ご笱拧す珓ⅰ分小笆疟税偃?,瞻彼溥原”和《詩經·陳風·東門之枌》中“谷旦于逝”兩句中的“逝”,也都沒有往而不復返的意思??梢?,“逝”作“往”義的用例在先秦是存在的,不必將兩字強作區分。

此句中,“逝”作“往”講,將句子譯為“君子可以到井邊去設法營救,卻不會自己陷入井中”?!熬涌梢缘骄吶ピO法營救”與下文中的“可欺”相對應,“卻不會自己陷入井中”與“不可罔”相對應,這樣理解,與上下文的銜接更為順暢。

三、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保ā断冗M篇第十一》)

《論語譯注》譯為:“因為我比你們年紀都大,(老了),沒有人用我了?!钡诙€“以”作“用”講。但是,“以”與“用”同義時,一般是用作介詞,而“沒有人用我了”中的“用”是動詞義。此外,作為一位師長,對學生發此牢騷之言,似乎并不符合孔子待人處世之道?!稙檎分校骸盎蛑^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孔子引用《尚書》,指出為政不一定要出仕,在家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把良好的風氣影響到政治上去,同樣是治國?!墩撜Z》一書中,孔子未曾有“不得用”的抱怨傾訴之語,這種翻譯一定不是孔子的原意。

在句法上,上古漢語里,否定詞為“毋”“不”“莫”“未”的否定句,如果賓語是一個代詞,一般總是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拔阄嵋砸病敝小拔帷笔堑谝蝗朔Q代詞,“以”作介詞講,譯為“因為”,“吾”作“以”的賓語,放在“以”前面。這句話按照現代漢語的結構應為“毋以吾也”。先前時期這樣的用法很多,如:

“居則曰:‘不吾知也?!保ā墩撜Z·先進篇》)

“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保ā蹲髠鳌ば迥辍罚?/p>

“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保ā抖Y記·禮運》)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將這句解釋為:“言我雖年少長于女,然女勿以我長而難言,蓋誘之盡言以觀其志?!边@是較為貼切的解釋,因此將這句話譯為:“因為我的年紀比你們大幾天,你們不要因為我年長,就不敢講話了?!边@樣解釋,更符合孔子的言行,也更符合整段“侍坐”對話的言談氛圍。后文中,曾皙發言時略顯拘束,孔子便鼓勵他說:“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p>

參考文獻:

[1]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通釋[M].北京出版社,1985.

[2]來可泓.論語直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3]阮元.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M].長沙:岳麓書社,1997.

[5]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9.

[6]韋昭.國語[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徐仁甫.左傳疏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8]楊樹達.論語疏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9]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周瀅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11603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