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譯工具輔助下的譯者思維

2015-05-26 02:52單原
文學教育 2015年6期

內容摘要:目前翻譯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正由一元轉向多元,而以GTT、TRADOS、Systran等為代表的翻譯工具整合了MT、CAT等功能,提供了翻譯共享與交互平臺,使機器翻譯的水平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分析新形勢下翻譯教學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研究并探討了翻譯工具輔助下的譯者思維方式及技術翻譯人才培養。

關鍵詞:翻譯工具 GTT 譯者思維

一.翻譯教學的發展趨勢

二十世紀以來的信息革命顛覆了眾多的傳統領域,翻譯教學也在沖擊之列。國內外的學者都在思考,傳統主流的經驗主義的師徒相授 (master and apprentice) 教學法,是否能適應新的社會環境與需求。要解決這個問題,學者們首先著手研究以下幾個問題:在當代社會,大學翻譯教學的目標是什么,是培養少數的翻譯精英還是讓大多數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普遍獲得各自專業領域的基礎翻譯能力?翻譯能力由哪些要素構成?信息技術的應用對譯者翻譯能力培養產生了什么影響?如何進一步了解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并將其與信息技術相結合,提高翻譯效率,提升翻譯教學效果?

在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和探討中,國內外大學的學者就一些問題的看法已經基本形成共識,并逐步應用于指導翻譯教學的實踐。

1.翻譯工具的應用能力已成為現代譯者翻譯能力的構成要素之一。

早在2009年,美國蒙特雷翻譯學院就提出“計算機是譯者最核心的工具”;[1]與此同時,國內有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山東師范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率先全面開展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這些高校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強大的術語工作、CAT系統應用、翻譯項目管理等技術,能夠讓學習者更好地融入現代的翻譯產業流程,不斷提高翻譯質量和效率。

2.翻譯人才的培養正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

目前在各國翻譯市場上,非文學文本平均占到了翻譯總量的95%,[2]我國的情況也大體相同。如此龐大的市場需求僅僅依靠英語專業培養的翻譯人才是無法滿足的,再者翻譯文本大多與專業技術、業務緊密相連,無論從效率還是成本的角度來說,盡快培養各個專業領域的人才使其成為掌握翻譯技能的復合型人才都是更好的策略。

二.翻譯工具輔助下的譯者思維方式培養

翻譯是高度智能化的工作,所以機器翻譯(MT, Machine Translation)比較成功的應用主要體現在翻譯受限語言,即語義單一、語言常用、簡明、規范的特定領域,且源語言和目的語句法結構、功能上高度相似。如由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與加拿大聯邦政府翻譯局聯合開發的TAUM-METEO 系統是一套大型的實用性機器翻譯系統, 該系統主要用于天氣預報文獻的翻譯。TAUM-METEO系統能進行英法文本的翻譯轉換, 每小時可以翻譯6-30萬個詞,每天可以翻譯1500-2000篇天氣預報的資料,并能夠通過電視、報紙立即發行。[3]

影響機器翻譯質量的關鍵是歧義的處理,一旦離開上述限定條件,機器翻譯的高錯誤率使其譯文基本達不到實際應用要求。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翻譯記憶(TM,Translation Memory)技術的發展,機器翻譯的水平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當今業界已開發了數十種使用翻譯記憶輔助譯者進行翻譯的系統,這些系統通過統計方法將原有翻譯技術和人工語料庫相結合,譯文不再是純粹的機器翻譯而是融合了人腦的智能,如 google譯者工具包(Google Translation Toolit,簡稱GTT)、TRADOS、Systran等采用翻譯記憶技術后,譯文準確率和可讀性都大大提升。所以翻譯工具輔助下的翻譯,其本質是人、機智能的綜合,并通過網絡實現團隊協作翻譯和翻譯項目管理。對于譯者來說,必須有意識地培養與之相適應的思維方式,實現人、機各自取長補短,以提高翻譯質量和效率。

1.語際內翻譯

譯者的思維方式一直是譯界學者探究的方向之一。早在上世紀末, 國外翻譯界就曾嘗試通過實驗的方法調查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大腦是如何思考的。具體使用的是一種叫做TAP即Think Aloud Protocol(有聲思維)的方法,讓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隨時將自己的思維活動用語言表達出來, 通過錄音機同步錄下來然后進行具體的分析。[4]學者們想弄清楚,譯者實際操作中翻譯的單位及其次序是什么?從小到大還是從大到???譯者的翻譯單位是詞、詞組、句子還是更大的單位?譯者在翻譯中遇到障礙時,通常采取什么樣的方法來克服?

一方面,翻譯輔助工具的出現使得這樣的研究獲得了更多的樣本和數據;另一方面,平行文本對齊是翻譯記憶的語料庫錄入和應用的關鍵步驟之一,選擇什么語法單位作為對齊語塊(chunk),對于語料庫的精度和應用價值關系重大。

同時,句法結構是機器翻譯難以逾越的障礙,隨著句子結構的逐漸復雜、限定詞逐漸增多,機器翻譯的錯誤率也逐漸上升。在應用翻譯工具輔助人工翻譯時,也應該能夠基于機器翻譯的弱點有的放矢,采取針對性的措施。筆者在基于使用翻譯工具的教學和實踐中,總結出進行語際內翻譯是實踐效果較好的針對性措施之一。

首先,把握各類翻譯文體、類別的用語特點是進行語際內翻譯的前提。以科技類的英語文獻為例:為使描述客觀,語態上大量使用被動語態;句型上常用“there be...”句型和“it...that”從句結構等,it作為形式主語,再由that引導真正的主語;描述某一事件、現象發生的過程時,多用動詞的非謂語形式和介詞短語等等。如“有鑒于此,可以利用鋼筋抵抗風壓引起的墻體變形,同時緊固屋頂”一句,“可以利用...”隱含了以“人”為主語,需要語際內轉化為“這里就存在利用...的機會”這樣更接近英文思維習慣,且更為客觀的表述方式,從而使譯文更為地道:“Given this situation, there is an opportunity to use the reinforcement to resist out of plane bending in the wall due to wind pressure as well as to hold roofs down”。

此外,譯者還需在把握漢語和英語差異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分譯和合譯。在漢語中,過多修飾成分的長句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應適當分譯,改長句為短句,而過多的前置修飾成分則宜改為后置;英語慣用從句,重邏輯,句式不易過散,應適當合譯,并適時添補必要的邏輯連接詞。

2.術語翻譯與術語庫管理

上述是譯者在翻譯中對宏觀策略的把握,而翻譯的更小單位—詞和詞組,在決定翻譯精度上更為關鍵。有學者專門做過統計,在機器翻譯的錯誤中,詞匯錯譯發生率所占比例遠遠高出其他類型的譯文錯誤,達到84.13%, 而在詞匯這一高頻譯文錯誤類別中,術語錯譯發生率更高踞榜首,占整個近十萬句機器譯文的78.85 %,這也反映了專業技術文本中大量使用術語的重要語言特征。[5]其中一詞多義現象就非常容易造成誤譯,如上文中所提到的“plane”,在建筑英語中通常指的是“平面”,若不通術語,翻譯成“飛機”,則謬之千里。再如plate在印刷界指印版,在建筑學中指墻梁承梁用的橫木板,在電學里則是指電子管的屏極,陽極。[6]

所以術語翻譯是因翻譯語境的不同而隨時可能發生變化的,這就要求譯者具備自主管理術語庫的能力:不僅必須每次在譯前做好相關術語庫的準備,導入術語集;對文本中的高頻術語先進行試譯,而后核定;在翻譯過程中還要不斷地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處理。若是涉及團隊的翻譯項目,則應該在翻譯工具中添加術語庫管理員功能,指定一名團隊成員負責管理共享術語庫:導入術語集;創建、重命名、復制、重用、合并、棄用、移動和刪除術語;修改術語的描述、標簽、默認標簽以及該術語是否可用于標記等等,而各翻譯組成員應該及時與術語庫管理員溝通,上傳術語更新和修訂,以確保整個翻譯項目中術語的統一和準確。

3.翻譯流程管理

擁有了翻譯工具的譯者就如同配備了先進武器的士兵,既可以提高單兵作戰的能力,又可以提升團隊協作的效率,而這一切的實現離不開翻譯流程管理。

以google譯者工具包(Google Translation Toolit,簡稱GTT)為例,該工具包具備了一個協同翻譯校譯平臺的功能。對于獨立翻譯的譯者來說,流程可以設置為:

試譯高頻術語→核定高頻術語→選定并上傳自建術語庫→翻譯文檔上傳→利用翻譯記憶(TM)輔助翻譯→進行更新、管理術語庫→校譯→定稿并下載完成翻譯的文檔

在GTT下,譯文格式與上傳原文格式一致,譯者無需另行編輯。不過,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如果在google譯者工具包下使用全球共享TM(翻譯記憶)功能,就意味著該翻譯文檔任何人都有查閱的權限,若譯者對該文檔有保密義務時切記不能使用。

GTT支持多人圍繞同一文本進行編輯,并且能夠實現協同校譯,對于團隊翻譯,特別是涉及到人名譯名、專業術語、行業地域習語等時,可以保證術語使用和翻譯風格的統一。團隊項目的流程管理更為復雜,大體上可以簡略設計為:

項目分析→預翻譯處理→自建并共享翻譯記憶庫和術語庫→工作分工→譯中更新、管理術語庫→交叉校譯→審校

例如,某個大型翻譯項目需為某航空公司翻譯某機型技術文件900份,有2400頁文字,大約60000語句需要英譯漢,項目由一個3人的翻譯團隊承擔。該團隊基本按照上述流程進行管理,遠程共享MROabc2013專業術語庫(大約24000對術語語料和大約450條詞條),歷經360小時就完成了令客戶滿意的翻譯,與以往傳統翻譯流程相比時間幾乎縮減了一半。

GTT為協作譯員提供了共享和交互平臺,實現了實時相互溝通、協作解決翻譯難點、及時上傳更新術語,定期進行總結,成為保障翻譯質量和效率的關鍵。

三.結語

以GTT、TRADOS、Systran等為代表的翻譯工具整合了MT、CAT和交互通信等功能,給非文學領域的翻譯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要實現“利其器下善其事”,技術翻譯人員也要與時俱進,掌握更為先進的譯者思維方式,具備獨立工作能力和團隊工作能力,以適應各類不同翻譯項目的需求。而在信息技術發展下的大學英語翻譯課程,也應適時而變,設置翻譯工具的相關內容,以引導發展學生的譯者思維為核心,培養出更為優秀的技術翻譯人才。

參考文獻

[1]文軍,穆雷.翻譯碩士(MTI)課程設置研究[J].外語教學,2009,(30):92-95.

[2]李長栓.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3]何武,潘學權.機器翻譯對翻譯教學的促進[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4,(6): 153-155.

[4]林克難.翻譯教學在國外[J].中國翻譯,2000(2):56-59.

[5]羅季美等.機器翻譯譯文錯誤分析[J].中國翻譯,2012(5):84-89.

[6]邢飛飛,楊永春.試論科技英語的特征及翻譯技巧[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4(1):50-51.

本文為浙江樹人大學2014立項教學方法改革項目(項目編號:216072)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介紹:單原,浙江樹人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翻譯、英語教學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