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非經營損失研究

2015-05-29 14:16張靖含楊守杰
商場現代化 2015年9期

張靖含+楊守杰

摘 要:企業非經營損失作為企業存在與發展中的常見現象,像潛在且不斷惡化的病毒侵蝕著企業的健康甚至決定著企業的存亡。研究認為,針對企業固定資產折舊、閑置造成的浪費、功能降低甚至消失造成的浪費、災害性自然因素造成的破壞、人為因素造成的毀損與管理不善造成的損失等非經營性損失,通過加強常規管理、強化應急操作與完善全面預算的方式,實現損失的有效避免、降低與轉化,以最大限度保護企業的經營活動和經營績效。

關鍵詞:企業非經營損失;企業健康;企業利潤

企業非經營損失是指企業的“不參加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不能直接地為企業創造價值和帶來收益”的,企業經營以外的活動以及企業的外部環境造成的企業損失。由于這種損失往往是企業所在的“經濟因素、戰略因素、環境因素和組織因素”的綜合結果,其既可能表現為現實的經濟損失,也可以導致企業喪失某種競爭的優勢及其預期的利益等損失。因此,在企業的存在和發展中,往往以漸進性、潛在性、逐漸擴大性、迷惑性與積累性的特點來表現,當積累到一定程度會成為厚積薄發的問題爆發出來,對企業會造成極大地傷害。本文據此展開研究,探討其類型及其預防措施。

一、企業非經營損失類型及其成因分析

非經營性資產是指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無直接關系的資產。企業中的非經營性資產,可能與創造受益相關,但并不直接產生受益。根據當前各類企業發展的實際,造成企業非經營損失的原因既有內部的也有外部的,其類型既有客觀的也有人為的。

1.自然損耗型

針對企業而言,自然損耗造成的損失一直存在且無法避免,其成因及其程度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企業固定資產折舊的自然損耗。尤其是指企業內各種機械設備、辦公設施與其他的配套設備等,都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的發展與產品的更新換代,而產生折舊性的價值降低甚至價值消失的損耗。例如機械的淘汰、廠房的落后等,都是企業非經營損失的典型表現,且在多數企業難以避免。二是企業各類物資自然性的破損與功能降低的損耗。是指企業的各種物資在濕度、自身功能缺陷與其他的原因,導致的功能不全、使用壽命短、殘缺與其他的作用下降等現象,致使無法按照原價值滿足企業經營的需要,由此既造成了該類物資的損耗,也造成了誤工誤時等方面損耗。

2.不可抗力型

這種情況主要是指來自于企業無法預知、可以預知但無法控制與其他的不可抗力型的原因,導致的企業非經營損失的現象。實踐中有兩種情況:一是災害性天氣引發的。當前典型的天氣是地震、泥石流、洪水、雪災與龍卷風等,這不僅直接威脅到企業自身的安全,也會直接導致企業因為“兼顧職工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等,使經營性資產向具有“使用目的的非增值性、資產來源的單一性和使用效益的社會性”等特征非經營性轉變,增加了企業負擔也自然造成了損失。二是企業重大災難性事故引發。主要是指企業內發生的各類重大安全事故,如火災、爆炸、燃氣泄漏、毒氣泄漏與瘟疫等突發情況,致使企業造成了非經營損失。這兩類現象,都具有重大性的共性,所造成的損失也是重大的;相對而言,前者具有預見性可以運用科學手段預測,加以預防和采取提前應對措施,能相對減少損失;后者則具有突發性,應急難、應對難與重建難是其典型的特點。

3.違規違法操作型

作為企業非經營損失的違規違法操作,是指在經營活動以外的違法違規操作導致的損失。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企業內部人員及其相關的經濟行為違法違規造成的損失。包括以企業為核心所發生的貪污、技術泄密、商業秘密泄密、浪費、賄賂、投資失敗以及其他的行為(如詐騙等)等損失,這種損失不僅直接制約著企業的發展,也在一定意義上有損了企業的美譽,甚至造成企業喪失某種技術成長和發展的機會,例如減緩了企業上市的步伐等。二是企業因為人為破壞造成的非經營損失。是指任何蓄意或無意的行為,對企業造成的固定資產損毀、廠房破壞與其他的造成經濟損失的現象等,這種現象是企業潛在的風險甚至防不勝防,例如企業外圍居民燃放煙花甚至會導致企業的火災等。

二、企業非經營損失避免與降低辦法

從資產評估的會計定義視角,企業的“非經營性資產和溢余資產”一起作為企業的基礎性資產,通過“完善監管制度、提高監管能力、優化組織結構、硬化預算約束”等方面,由此降低非經營損失是企業發展的保障之一。

1.強化預算與內部控制以降低自然損耗

只有企業自身的完善了,才能真正地把國家的法律、政策、方針和地方的政策結合起來運用,不僅使其成為企業合法經營的保護傘,也為讓自己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在有效規避各種可能造成的自然損耗,去催生企業更大的創新潛力、發展動力和競爭實力。有效的操作路徑有三個方面:一是國家法律層面的完善。是指國家要積極地完善相關的立法,盡可能地壓縮各種可能造成企業非經營損失的空間,例如政企分開就是最好的典范,其有效地避免了行政不當與非專業性干預造成的企業非經營損失。二是企業內部機制的完善。包括完善管理程序、人員配置制度、物資供應制度、獎懲制度、人員教育制度與部門協調制度等,做出具有直接針對解決性的修訂,使其更具有高效性,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調動最多的資源,開展最高效的應急活動,把自然損失可能造成損失的行為制止,把已經造成的損失彌補或者降低到最小限度。三是企業行政管理性管控。企業行政管理作為企業的核心,可以從制度建設、實施方案的制定和實施、常規活動的組織、整改活動的開展、人員的配置與獎懲的落實等方面,推動企業的非經營活動向著更加精細化方向發展,尤其把各種制度、方案與規則等轉化為具有切實性的行為,引導企業的人力、物力、財力與其他的相關資源,在開展優化整合的基礎上,積極地解決自然損耗存在的可能造成損失的問題,并創造良好的企業內外部環境,使企業更加安全、高效和持續創新。

2.完善應急預案提高應對不可抗力損耗的操作性

由于不可抗力損耗的突發性、偶然性與結果不可預知性,就需要樹立應急意識與預防觀念,從可能造成企業非經營損失的實際出發,制定、完善具有操作性的應急預案,是必須且有效的辦法。實踐中有三種辦法:一是制定與演練各種應急預案。由于各種可能造成損失的隱患及其成因,是隨著企業的發展、內外部環境變化與其他的人為因素的促成等而動態變化的,應急預案的制定不能止于書面形式,需要加強演練使整個企業及其各個部門甚至所有的員工,都具有隱患意識和應急意識,同時,也通過演練去暴露預案存在的問題,總結經驗并吸取教訓。二是強化財會專業性資源優化運籌。即有企業領導層牽頭,在財務部門對各種資金、物資與資源的運用動態掌控中,去及時地發現各種可能造成非經營損失的安全隱患,如相關的財務違規問題、企業原材料的采購和使用的問題、合同履行中的違約問題等,由此,從企業財務安全方面去保障企業非經營活動的安全,為企業打造堅強的資金和資源安全。三是地方政府政策層面的靈活支持。作為企業所在地的地方政府,要從維護地方經濟發展環境、企業發展質量的戰略高度出發,完善地方性的政策與制定地方性的應急方案,在企業發生某種重大非經營事故的情況下,能有效地調動和運用各種資源。例如在某企業發生爆炸的情況下,可以調動消防、電力、醫療與交警等資源,為救援工作贏得時間等。

3.開展常規隱患排查與整改

根據企業發展的實踐,造成企業非具有損失的成因既有內部的也有外部的,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才能為企業的科學發展創設由內而外的優質環境。具有操作性隱患排查表現為三類:一是企業固定資產的價值安全隱患排查。主要是指廠房、辦公設備、生產線及其各種設施、用電安全、用水安全與通訊安全等,以此來及時發展整改和杜絕各種安全隱患的危險發生,使企業能把更多的資源運用到經營活動中。二是企業的核心機密安全隱患排查。包括技術機密、經營秘密與其他的商業機密等,這些出現了泄漏與其他的情況,都會直接對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尤其是專利技術和商業機密甚至決定企業的生死存亡。三是企業內部機制的完善。這是關鍵之一,只有企業自身的完善了,才能真正地把國家的法律、政策、方針和地方的政策結合起來運用,不僅使其成為企業合法經營的保護傘,也為讓自己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在有效規避各種可能造成的非經營風險的情況下,去催生企業更大的創新潛力、發展動力和競爭實力。企業非經營活動的財務安全審計排查。意在加強非經營活動之外的財務安全排查,避免存在其他的可能影響、制約甚至破壞企業正常經營活動的現象,例如貪污與內部員工的挪用資金現象等。

企業非經營損失是多樣性的,其成因也是復雜,作為企業就需要從國際經濟環境、國家市場環節、地方發展水平與企業所屬產業、行業的發展現狀出發,在加強和完善自身管理的基礎上,積極運用法律、政策的支持,有效地回避損失與轉化危機,為企業的發展創造更良性的發展環境和機遇。

參考文獻:

[1]楊萍.淺談企業非經營性資產的劃分及其管理[J].鐵道工程學報,2003(2):138-140.

[2]尤筱玥,黃志明.決策因素分析:企業非核心業務經營模式的選擇[J].上海管理科學,2013(4):5-8.

[3]張欽昱.論非經營性資產在企業破產時的處理[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48-52.

[4]丘開浪.收益法評估中非經營性資產、負債和溢余資產的識別研究[J].商業會計,2013(23):18-21.

[5]邵學峰,郝詩凝.論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的財務監管機制[J].江漢論壇,2011(4):37-4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