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新聞敘事方式的對比分析——以“習近平訪韓”事件為例

2015-05-29 02:53紀政雪子
新聞傳播 2015年15期
關鍵詞:受眾

紀政雪子

(四川外國語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 重慶 400031)

新聞敘事是一種重要的敘事方式,尤其是在當今信息發達的社會里。人們都認為,新聞作為事實的報道和傳播,借助的是敘事手段。任何信息都是事實的傳播,對整個新聞事件,如果沒有敘事就無法把信息傳遞給受眾,所以敘事是構成新聞必不可少的體式。

一、引論

(一)新聞敘事的概念

敘事學研究的先驅羅蘭·巴特在《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中寫到:“這個世界的敘事數不勝數,……敘事出現在所有的時間,所有的地方,所有的社會之中,敘事伴隨著人類歷史的開端而出現”①。敘事伴隨著人類的歷史而出現,敘事現象無處不在。把“敘事”概念引入新聞學,則產生了新聞敘事。

所謂新聞敘事,是指以陳述事實再現事件、表達記者的判斷,可簡化為“敘述”+“事實的細節”②(P.75)。新聞敘事就是通過判斷、選擇有新聞價值的事實并與時代要求、國家和民族利益、輿論導向要求的配合等,生產出一個有意義的有關國家和社會的符號、文本世界。正如著名新聞人穆青所認為的“新聞是一種敘事文”③(P.76)。

(二)“習近平訪韓”事件的報道選擇

在2014年7月3日至7月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其夫人彭麗媛受韓國總統樸槿惠的邀請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針對此事的報道從訪問前就開始出現,國外媒體對此次訪問也表現出強烈關注。從大量報道中,根據媒體的知名度、文章對訪問中重要事件的報道內容呈現等,筆者選取了《紐約時報》的兩篇文章,分別與新華社、中新社的報道進行對比分析。題目如下表所示:

《紐約時報》7月3日的報道《習近平訪韓,制衡美日在亞洲影響》與新華社7月3日的報道《習近平同樸槿惠舉行會談中韓兩國發表聯合聲明》都是針對習近平在7月3日訪韓發生的事情,選取了不同的材料和角度進行的報道。中新社在7月4日發表的《習近平駁中國威脅論半小時演講近30次掌聲》與《紐約時報》7月6日的報道《習近平首爾大學演講親韓遠日》都是針對習近平在7月4日在首爾大學進行演講所發的報道。在下面報道的對比分析中,會分別選取這兩組報道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和闡述。

表1:選取報道的時間、題目等信息

二、新聞敘事方式的對比分析

記者將事件的情境和發展過程敘述出來,在這個思考的過程中,肯定會有選取什么角度切入新聞,敘述的順序和結構應該如何呈現,怎樣突出事件的可聞可感性等問題都會浮現出來。而這些方面,也是可以進行中西新聞在敘事方式上的對比研究。

(一)新聞敘事的視角

新聞是一種報道,報道是一種敘事,歸根結底,新聞是講述一個剛剛發生的真實故事。同一條新聞可以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報道,決定報道形式的首要因素是報道視角。資深記者都知道選擇一個好的報道視角,是報道的起點也是報道的終結,是一篇報道、尤其是大型報道成敗的關鍵。

《紐約時報》在7月3日《習近平訪韓,制衡美日在亞洲影響》這篇報道的導語中,就有這樣一段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天抵達韓國,對這個美國的重要盟友進行國事訪問,這似乎表明習近平已下定決定,要擾亂美國在東北亞地區的聯盟,鞏固地區安全合作新架構的主張。他提出的這一架構中,中國是主導者”。

新華社在7月3日《習近平同樸槿惠舉行會談中韓兩國發表聯合聲明》這篇報道的導語中,則表述為“兩國元首積極評價中韓合作,全面總結中韓關系發展經驗,規劃新形勢下兩國合作,達成許多新共識。兩國元首一致決定,進一步豐富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內涵,……攜手振興亞洲的伙伴、促進世界繁榮的伙伴?!?/p>

從這兩篇報道中可以看出從媒介視角出發,兩個媒體的報道完全表達出相反的意思。新華社的導語中,表達出我國對于這次訪問的重視,以及一種積極向上的合作態度。而《紐約時報》完全站在了西方主流媒體有意破壞中國聲譽和形象的角度上,貶損中國積極的外交姿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韓的目的是為了“敘友好、化合作、謀發展、維和平”,提升中韓關系,增進兩國人民友誼等,而不是被其報道誤讀為“擾亂美國在東北亞地區的聯盟”這樣有損國際形象的舉動。

(二)新聞敘事的順序

順序關系到新聞語篇中各句子按事物的發展過程由先而后的排列,是記者展開敘述的邏輯推演。下面就以關于習近平在首爾大學演講的兩篇報道:《紐約時報》7月6日的新聞《習近平首爾大學演講親韓遠日》和中新社7月4日的新聞《習近平駁中國威脅論半小時演講近30次掌聲》為例進行分析。這兩篇新聞報道的類型不同,一個是述評性新聞,一個是現場新聞。所以兩篇報道的敘事順序也會有所不同。

習近平7月4日在首爾大學進行演講的事,《紐約時報》和中新社的新聞采取了不同的表達方式?!都~約時報》的述評性新聞采取“邊述邊評”的方式,順序是一種交叉式的敘述。首先,闡述習近平訪問韓國的事實,同時又評論這一行為是動搖美國在東北亞的聯盟。其次,進入主題,但切入點是“首爾大學培養未來政治精英”,后又突出了習近平演講中“中韓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歷史,并直接引用“朝鮮問題專家李成允”的原話來表達自己的意義,評論“近平在韓國下一代領導人中間播種親華的種子”、“煽動民族主義情緒”。再次,闡述了中日韓三國現在的關系、現狀,以及韓國人對日本心存戒備,后又根據前述評議了“中國正對美國在該地區的強勢地位構成挑戰,且朝鮮局勢一直深不可測,此時美方希望,它的兩個盟友能更緊密地合作?!弊詈?,闡述了美日韓三國聯盟現在的狀況,后評議“習近平利用了這種情緒,提醒韓國人,在權衡快速變化的東北亞經濟與地緣政治版圖時,他們有中國這個朋友”。

中新社《習近平駁中國威脅論半小時演講近30次掌聲》的報道中,因為是現場新聞,就是記者將自己在事實發生現場目擊到或經歷過的事實描摹給受眾看(P.189)。所以整個新聞空間、時間和情節集中,都發生在演講當天,并圍繞演講的內容闡述。整篇報道的敘事順序以演講為核心,按照時間以及事情發展的順序敘述,多用的是描述性的語言。首先,報道的開頭引用了習近平演講中的話語,接著出現導語,導語中包含了五要素。其次,按照演講開始前→演講開頭→演講過程中多次被掌聲打斷→演講具體內容的呈現→演講最后的總結,依照這種順序進行事實的敘述。

《紐約時報》和中新社對于同一事件,選擇不同的新聞類型,運用不同的敘事順序和方式,為受眾呈現出不同的觀察和思考角度。這種方式各有所長,但在敘述過程中,意識形態對記者敘事起到了支配作用,因為記者是通過對敘事的思想投射呈現出整個事件的。所以在面對同一個事實,不同的媒體、不同的記者在“講述”時,會出現對事件不同方面的側重,以及對事件意義的潛在注入。

(三)新聞敘事的表達

穆青曾強調:“要把概念訴諸充實具體的形象,使我們報道的內容可聞、可見、可觸、可感”,“形象化、立體化,有典型細節、生動的畫面,讀來有聲有色,使人能夠具體地形象地看到你所報道的事實的真實面貌”③(P.94)。抓住并再現細節,突現事實的可感可聞性,就是記者敘事的表達。關于7月3日的兩篇報道中,提到中韓兩國之間的經濟貿易的細節,《紐約時報》和新華社則對中韓兩國經濟貿易的事實進行了不同的描述。

《習近平訪韓,制衡美日在亞洲影響》的報道中,記者寫道:“他(指習近平)對韓國總統樸槿惠態度親切,韓中之間2700億美元(約合1.67萬億元人民幣)的貿易額,以及樸槿惠與日本之間冷若冰霜的關系,給中方削弱美國的雄心提供了更廣闊的前景”。在表達“韓中之間2700億美元”的貿易額時,記者也“不忘”將這些數字與“中國削弱美國的雄心”聯系在一起,對于這種貿易額度細節的描寫,記者又將美韓之間的貿易額寫出來,并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自己產生一種形象化、具體化的對比再現。

《習近平同樸槿惠舉行會談中韓兩國發表聯合聲明》的報道中,記者將之歸納到“當今和今后一個時期,雙方應該重點努力的方面”中,并提出了“為實現2015年雙邊貿易額3000億美元的目標,雙方要在新能源、電子通信、智能制造等戰略新興產業培育新的合作增長點,……希望雙方加大談判力度,爭取在今年年底前完成中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爭取達成利益大體平衡、高水平、雙贏的協定”。記者在這里只是提出了貿易額提升應該努力的方面等事實,并沒有展開對比、聯系其他事實的敘述。

如果將表達的傾向化和意識形態忽略不計,單從敘事表達上來看,《紐約時報》形式更多樣,運用對比等方法,使事實呈現更形象化,讀者更易理解。新華社則中規中矩,單純的呈現出事實。

三、中西新聞敘事方式的改進探析

(一)注重平衡報道

在新聞報道中,平衡既是一種原則,也是一門藝術。新聞傳播實踐也表明,受眾想要了解全面的信息、多方的觀點,做出自己的判斷,從而真正感受到新聞報道的全面、客觀、公正。因此,樹立平衡的意識,運用好平衡的原則和藝術,避免新聞報道“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見樹木,不見森林”④。特別是在中西方不同意識形態和文化下,采用平衡的報道方式才能為受眾全面、多角度的了解事實真相提供平臺。在對中國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上,西方國家才會消除一直以來認為的中國政府的單一宣傳現象。當然在新聞敘事方式中的平衡可以體現在多個方面,比如觀點的平衡、報道力度的平衡等,避免“標簽化”的寫作報道。

(二)發掘新聞深度

媒體的關注,折射著受眾的關注⑤(P.78)。發掘新聞的深度,同樣可以拓展受眾的視野。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改變,西方受眾對中國的了解已經不滿足于浮光掠影的觀光式報道。西方受眾在更加全面地關注和思考中國的變化,所以《紐約時報》不單從“習近平訪韓”事件的表面去介紹行程、取得的成果,而是通過不同的事實,切換不同的視角進行報道,但是也不能排除對此次事件報道的“標簽化”行為。而中國受眾雖然無法從類似新華社、中新社的報道中汲取更多深層次的信息,但是由于網絡媒體的發展,更多像新浪評論、鳳凰網評論之類的平臺上,可以看到思維敏銳、有觀察家眼光的時政專家對于此事件的深度剖析,這也是對于新聞報道某些方面的補充。

(三)尊重新聞規律

真實、客觀、公正是新聞的基本屬性和要求。作為一則新聞,需要將事實與價值判斷分離,雖然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不可避免,但還是要倡議尊重新聞規律,避免事實報道的濃烈色彩,更不能歪曲和誤導。新聞專業主義是媒體人應該追尋的永恒目標,盡管在國際社會中,在涉及到國家利益沖突的重大事件報道上,意識形態的沖突存在使得在中西方新聞傳播中很難做到絕對的公正,但是,在全球化的時代,記者應該在新聞報道中超越意識形態,做到真實、客觀、公正和全面,給予受眾了解事實真相的基本權利。

四、結語

新聞是敘事的。所謂“用事實說話”,即是通過客觀地敘述新聞事實及其背景來體現觀點、發表意見。在敘事過程中,中西方對于新聞的敘事方式是不同的,基于發生在2014年7月3日至2014年7月4日“習近平訪韓”的案例,筆者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分析:新聞敘事的視角;新聞敘事的順序;新聞敘事的表達。當然這三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對于產生中西方敘事方式不同的原因,筆者歸結于三個原因:事件自身的因素;意識形態因素;受眾的因素。其中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意識形態的沖突,而意識形態沖突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國追求不同的國家利益。這種中西方新聞傳播的意識形態沖突態勢期待改進,可以通過注重平衡報道和尊重新聞規律等方面,促進中西方新聞傳播中的意識形態逐漸從沖突走向融合。

新聞敘事方式在新聞敘事中的地位不容忽視,造成中西方敘事方式差異的原因當然不止上述這三種,而解決方式應是多元的。正如劉建明所說:“新聞敘事這種重要的敘事方式,遵循敘事的各種規律,但從敘事的角度看新聞的發展,就像從另外一扇窗戶看世界,很可能會看見許多從未見過的風景,給新聞文體本身帶來巨大的沖擊與變化”③(P.85)?!?/p>

注釋:

①[法]羅蘭·巴特.《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張寅德譯.見張寅德編選.敘述學研究[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2

②劉建明著.新聞學前沿:新聞學關注的11個焦點[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4

③穆青.新聞散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

④鄧革、侯云福.新聞報道中的“平衡”[J].承德廣播電視報社——業務研究,2003(06):36

⑤郭光華著.新聞傳播能力構建研究:基于全球化的視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

猜你喜歡
受眾
基于受眾需求談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新
淺析新聞炒作下受眾逆反心理
基于受眾心理的電視新聞編輯創新
從受眾心理看電視新聞欄目的編排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基于網紅在微博中的營銷及受眾心理
從受眾需求角度看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新
基于受眾需求談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新
電視新聞如何獲得受眾信任
把握受眾心理提高消息標題“抓人”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