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異部宗輪論》看佛教部派分裂的初因

2015-05-30 10:48劉鑫
學理論·中 2015年6期

劉鑫

摘 要:佛教部派分裂的初因有結集說和“五事說”兩種觀點,前者與律有關,后者與教義有關。律當是佛教部派分裂的初因,而教義則是導致其枝末分裂的原因。初次分裂后形成的是大眾律系部和上座律系部,而非后來以教義而劃分的大眾部和上座部。

關鍵詞:部派佛教;異部宗輪論;最初分裂;律

中圖分類號:B94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7-0017-02

佛教的部派分裂問題一直是佛教研究中的一個比較復雜且爭議較大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南傳和北傳的史料差異以及各部派對此問題有不同闡釋?,F存關于論述佛教部派分裂的最早文獻資料是世友所造的《異部宗輪論》,然世友作為說一切有部的主要人物,站在有部立場敘述部派分裂的原因、時間和經過,必然有失偏頗之處。因此,對于部派分裂的問題,必當參看對照南北傳的觀點以及各部派的觀點,與其異中求同,或可厘清部派分裂的初因。

一、佛教部派分裂初因的兩種觀點

1.結集說

具體是在哪次結集上出現了部派初次分裂,各派的資料說法不一,有的將它歸因為第一次結集,玄奘、真諦和吉藏即持此論;南傳資料則提到是第二次結集;還有晚期的資料認為是第三次結集。第一次結集發生在佛滅后第一年,地點在王舍城,由佛陀的弟子大迦葉召集主持。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提到第一次結集時寫道。

“兩三月盡,集三藏訖。以大迦葉僧中上座,因而謂之上座部焉……阿難證果西行二十余里有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大眾部結集之處……復集素纜藏、柰耶藏、阿達摩藏、雜集藏、禁藏,別為五藏。而此結集,凡圣同會,因而謂之大眾部?!?/p>

以此來看,大眾部和上座部在第一次結集中就已分裂形成。除玄奘外,真諦和其弟子吉藏也持類似觀點。大眾部往往被視為大乘的前身,之所以將大眾部和第一次結集聯系起來,學界研究認為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均信奉大乘,意在將大乘思想追溯到原始佛教時期,以彰顯其古老和權威。因而此種說法可信度不高。

第二次結集發生在佛滅110年前后,地點在吠舍離城,由耶舍召集主持。關于此次結集所爭論的問題,各派律中的記載亦不相同。上座部諸律記載的是“十非法事”,而大眾部諸律如《摩訶僧律》中則記載的是“五凈法事”。而據南傳史料《島史》記載,第二次結集后還有一次“大結集”,承認十事合法,由此造成佛教最初分裂為大眾部和上座部,但此種說法不見于其他的南傳資料。

然而不論是第二次結集還是大結集,所爭之事就是“十非法事”或是“五凈法事”,也就是說,此種說法認為“十非法事”或是“五凈法事”是導致佛教部派分裂的初因。

關于第三次結集,只有南傳資料有記載,北傳資料并無提及,一般認為這只是上座部內部的結集。此次結集發生在阿育王時期,地點在華氏城,由目犍連子帝須主持,參加此結集的有曇無德、末示摩、摩曬陀等千位比丘,所爭內容可能涉及“大天五事”“三世實有”以及“有無人我”等問題。經過爭論,將十幾個參加結集的上座分成幾批,派往印度四周的國家弘法。

14世紀的法稱在其著作《攝尼迦耶》中提到僧團的分裂是第三次結集引起的。然而從法稱的講述來看,在第三次結集時已有了大眾部和上座部,而結集后外道的活動使得部派進一步分裂。因此,倘若此次集結存在,它也只可能是造成佛教部派進一步分裂的原因,而不應當是佛教部派分裂的初因。

由此,結集說應歸結于“十非法事”或是“五凈法事”。

2.五事說

此觀點即見于《異部宗輪論》①,將在后文予以具體討論。

二、《異部宗輪論》中的幾個問題

《異部宗輪論》有三種漢譯本,即作失譯的《十八部論》(簡稱失譯本)、南朝陳真諦所譯的《部執異論》②(簡稱陳本)及唐玄奘所譯的《異部宗輪論》(簡稱唐本)。三譯本為同本異譯,所述內容大體相同,然同中亦有異處。

第一,對于爭論五事之人,失譯本是三比丘說,即比丘能,比丘因緣以及比丘多聞。陳本、唐本均是四眾說,即龍象眾(大國眾)、邊鄙眾(外邊眾)、多聞眾和大德眾。對此,呂從語文的角度考證分析,認為不論是三比丘還是四眾,其實指的都是一人,即第二次結集的召集發起人耶舍。之所以會由耶舍演變為三比丘和四眾,完全是因為誤讀誤傳所造成。

第二,關于五事的提出者,陳本認為是外道所立,而唐本則認為是大天所作。同時,唐本提及兩個大天,而失譯本、陳本則只提及一個大天,這個共同的大天就是三本共述的造成大眾部再次分裂的人,從文獻資料來看,這個大天應當是真實的。

前面說過,該論既為說一切有部主要人物的世友所造,其中必有有失偏頗之處,以唐本為例,來說說該論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

以“五事”作為部派分裂的初因,是否合理呢?依唐本所說,“謂因四眾共議大天五事不同,分為兩部,一大眾部,二上座部”。這就是說,大眾部和上座部應當是一部同意“五事”,而另一部反對,從此論后文的敘述以及分派后各派的教義來看,顯然大眾部是同意“五事”的,因此上座部應當反對,然而此論后文卻說從上座部轉化而來的雪山部也同意“五事”之說,并且說雪山部“余所執多同說一切有部”。矛盾就在此,既然雪山部由原上座部轉化而來,那么二者對于“五事”之說應當持一致的觀點,即同意“五事”之說,然大眾部亦同意“五事”之說,這樣以“五事”作為部派分裂的初因就不合理了。

另外,既然世友認為是“五事”造成部派的初次分裂,那么各派關于“五事”的觀點顯然應當重點敘述。對于大眾部各派,此論基本都敘述了它們關于“五事”的觀點,而對于上座部各派,除提及雪山部關于“五事”的觀點之外,對于其他各派關于“五事”的觀點竟均未提及,世友本身作為說一切有部的代表人物,連上座部和說一切有部關于“五事”的觀點都未加敘述,這顯然是不符合邏輯的。

再有,《異部宗輪論》把阿育王也聯系了進去,但阿育王是佛滅兩百年的人,而南傳說的此次分裂是佛滅百年左右的事,二者相差一百年,有明顯的年代錯誤。

三、佛教部派分裂的初因

如前所述,結集說可歸結為“十非法事”或是“五凈法事”,進一步可認為是由于持律的不同;而“五事”說則可進一步認為是對教義的理解不同。那么,佛教部派分裂的初因到底是律還是教義,還是二者皆有?

Demiéville認為這些資料之所以有差別是由兩派傳統造成的。一派是持法派,一派是持律派。持法派自然傾向于將僧團的分裂說成是對教義的理解不同造成的;持律派就認為分裂是和戒律相關。Bareau則認為雖然律藏里面沒有提到大天五事,但是大天五事是和律密切相關的。大眾部對五事的說法是放松了對律的要求,而上座部更為嚴守戒律,所以會有分歧,其實他們的爭論即是對教義的也是對律的。到了80年代,Bechert通過對阿育王碑銘的解讀,對這一問題有了更明確的解釋,認為佛教傳統中部派的分裂總是和戒律相關。

既然部派分裂的初因是由于持律的不同,“五事”并非造成上座和大眾部分裂的原因,那么“五事”和部派的分裂到底有何關系,準確地說是和“十非法事”或是“五凈法事”有何聯系呢?呂在《小乘異部之起源-從語文方面考察》一文中解釋為:五凈法原為律中之五條戒法,傳至跋耆國,因語文不同而轉變。爰有五原名與五轉名并立,為后起爭之本,或主原名,或主轉名,合稱十非法。佛法傳至南印,變異甚劇,大天五事之說,或由南印方言而傳誤,或因文字近似而轉誤,從而曲解,仍與南傳二次結集所爭十事相同,但時有先后,混同言之也。從此說來看,“十非法事”“五凈法事”以及“五事”也可歸結為一處,即“五凈法事”。

由此看來,佛教的部派分裂的最初原因應當主要是和律有關,而“五事”等教義看法的不同很可能是導致后續枝末分裂的主要原因。部派分裂的初因即是主要和律有關,是否就是指“十非法事”或“五凈法事”呢?

J.Nattier對梵本《摩訶僧祗律》與巴利律藏中的十非法事做了嚴密詳細的比對,最后得出結論二者完全對應,也就是說《摩訶僧祗律》也是反對十事的。如此來說,“十非法事”或“五凈法事”作為佛教部派分裂的初因恐怕也不能夠成立了。而且,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原始律大致同于《摩訶僧抵律》,大眾部的律有可能是最古老的律。那么第二次結集所形成的所謂大眾部就不可能是贊成十事合法的大眾部了。

這又如何解釋呢?大眾部的《舍利弗問經》記載:“時有一長老比丘,好于名聞,亟立諍論。抄治我律,開張增廣迦葉所結,名曰大眾律。外采綜所遺,誑諸始學。別為群黨,互言是非。時有比丘,求王判決。王集二部,行黑白籌。宣令眾曰:‘若樂舊律,可取黑籌;若樂新律,可取白籌。時取黑者乃有萬數,時取白者只有百數。王以皆為佛說,好樂不同,不得共處。學舊者多,從以為名,為摩訶僧也。學新者少,而是上座,從上座為名,為他俾羅也?!贝颂?,大眾是多數的意思,持的是舊律,可稱之為大眾律系部,與后來依教義而劃分的大眾部并非一回事,而且梵本《摩訶僧祗律》中在記載吠舍離結集時也沒有提到大眾部的名字,可見大眾部的形成應該晚于吠舍離結集。上座是少數的意思,持的是新律,可稱之為上座律系部。如此說來,佛教部派分裂的初因應當歸之于上座部對律的“開張增廣”及“外采綜所遺”,而大眾律系部因行舊律與其分裂。因此我們可以說大眾律系部和上座律系部的分裂是基于兩派在持律方面的分歧,上座律系部對律做了擴充和改定,而大眾律系部堅守傳統戒律。

四、結語

佛教部派分裂的初因當主要和律有關,且第一次分派準確說應當稱之為大眾律系部和上座律系部,后來的枝末分裂當主要和教義有關,因教義而劃分的大眾部和上座部與第一次分派所形成大眾律系部和上座律系部并非一回事?!懂惒孔谳喺摗匪婕暗牟颗煞至褜嶋H指的是枝末分裂,而非根本分裂,其所謂的大眾部和上座部也不應當同部派佛教初次分裂所形成的大眾律系部和上座律系部相混淆,這恐怕也是造成有關部派佛教各資料記載不一甚至有所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印度佛教源流略講[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2]誠履道.印度部派佛教的成立[J].佛教文化,2004(5).

[3].小乘異部之起源——從語文方面考察[J].世界哲學,2009(6).

[4]范慕尤.早期佛教部派分裂原因述論[Z].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