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國的佛教教育對我國德育的啟示

2015-05-30 19:50李晚月
學理論·中 2015年6期
關鍵詞:佛教泰國德育

李晚月

摘 要:泰國位于東南亞地區,是以佛教文化為主的宗教國家,佛教文化的旅游景點也是泰國重要的第三產業來源之一,佛教文化是組成泰國文化的重要部分。佛教文化不僅滲透在泰國教育的方方面面,而且深刻地影響著泰國人文道德的形成。佛教文化中樂善好施、積德行善的理念對泰國的教育形成與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融合了佛教文化的精髓與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形成了具有泰國特色的教育理念。對佛教在泰國教育影響和發展特點進行分析,為我國完善德育的現狀提供了一定的思考與借鑒。

關鍵詞:泰國;佛教;教育;德育

中圖分類號:G533.8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7-0263-02

眾所周知,佛教發源于喜馬拉雅山以南的印度,然后向南北兩個方向傳播:北傳大乘佛教,主要集中于我國西藏及內地,再到韓日、越南等地區;南傳小乘佛教,主要集中于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中南半島地區。泰國是一個典型的佛教國家,其社會發展、政治統治、文化藝術、禮儀道德等方面都顯示出佛教的色彩。

一、佛教文化在泰國的興起與發展

(一)佛教文化底蘊悠久,信徒眾多

相關史料記載,泰國己有兩千多年的佛教文化歷史。王室歷來十分重視佛教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頒布相應的法律條文來管理佛教,以政府和王室作為巨大的推動力,佛教在泰國傳播的十分廣泛。因此在泰國除南部的少數地區集中分布著伊斯蘭教,其他地區多數以佛教為主。佛教是泰國的國教,因此泰國具有“黃袍佛國”之稱,據統計泰國人口為6 540萬人,僧侶和沙彌數為65.7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03%,佛教徒則占93.86%[1],濃厚的佛教文化歷史,對泰國的社會發展影響深遠。

(二)佛教地位神圣,組織健全

泰國佛教地位神圣,政府和民間的許多儀式中都采用佛教禮儀,如國家慶典,軍隊閱兵式,商店開張,結婚祝壽都必須由僧侶誦經祝福。①可見,泰國的僧侶在社會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同時佛教在泰國也有著嚴密成熟的管理體系,僧王擁有著最高職位由國王任命,在僧王之下,設有高僧委員會和僧侶內閣。泰國佛教的地方組織共設有18個教區。每個教區從上到下系統體系健全,分別設有教區僧長、府僧長、縣僧長、區僧長,負責管理教區內的日常事務[1]。

(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廣

泰國的政府部門不僅大力支持佛教的繁榮發展,而且在教育部下設置了宗教廳。宗教廳是管理國家和宗教組織之間聯系和協調的國家機構。泰國政府每年要支付費用給宗教廳,用來加強佛教文化的發展。與此同時,政府還重視對宗教文化的研究與發展,加強佛教文化的交流和保護。泰國政府積極地把佛教教義中有助于政府管理國家和人民的內容運用到政治活動當中,讓佛教教義為政府政策提供支持。在泰國,對執政者的考驗與評價不僅僅是政績是否突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傳統宗教的支持力度。這也直接影響著其政治統治和政治地位的穩定。由此可見,佛教在泰國的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泰國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廣佛教的原因之一。

二、佛教對教育的影響

泰國憲法第7條規定,泰國國王必須是宗教的護持者和佛教徒之一[2]。歷代君王對自己的臣民不斷強化和推廣佛學教育,借此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在泰國的歷史中有這樣的條例:若想被官府錄用,必須受戒為僧。也就是說做官的條件之一就是受戒為僧。這不僅推進了佛寺與學校成為一體的進程,更加強化了佛教對古代泰國教育的控制,在泰國的教育歷史中,沒有我們所謂的公立學校,政府辦學等,寺院是普通民眾子女學習知識和文化的地方,僧侶擔任教師的角色。即使在近代教育制度建立并且逐步完善的今天,在泰國一些偏僻的地區仍佛寺依舊擔任著學校的角色、教師由僧侶擔任的現象依舊存在。在泰國,佛教課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課這是泰國教育部明確規定的,在基礎教育的教材中更是普遍看到與佛教教義,佛教文學作品,佛有關的神話故事的存在。每個學校都會邀請高僧到學校,給全校教師和學生講經說法,在泰國的高中每周都會有宗教課。每逢泰國的傳統節日,泰國各級各類學校都會舉行盛大且頗具本國特色的活動來慶祝節日的到來,其活動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各個節日中所傳達的文化內涵,感受本國傳統文化氛圍。在佛教文化教育下的泰國人不僅了解佛教文化的精髓,更加以崇尚安寧,禮讓平和等人文道德來豐富自己國家的教育內涵。

(一)德育教育中佛教文化和傳統文化價值觀相得益彰

泰國禮儀和傳統文化教育史最能體現佛教文化對泰國教育的影響。在佛教文化的熏陶下泰國教育重視培養學生遵守良好社會行為規范和社會道德,與此同時,學校的道德教育深受佛教文化氛圍的影響,泰國在學習與融合西方文化的同時注重發展本民族文化精髓和以佛教文化為本的學校道德教育。泰國學校課程不僅有文化課程,還開設一些比較特殊的課程。例如:修行課和佛教課。這兩門課的學分更是關系到學生能否順利畢業。泰國的學生在學習現代化文化思想的同時,還注重對佛教文化的研究與領悟,形成了有泰國特色的教育文化,與此同時也促進了泰國學校教育的多元化發展。

(二)佛教教育促進傳統文化教育發展與繁榮

泰國現代化教育發展的進程中,保留了本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和佛教文化,對泰國傳統文化不斷繼承與弘揚,要歸因于泰國的學校教育。在泰國剛入學的小學生首先需要學習和掌握的就是泰國佛教的傳統禮儀,例如:行姿、坐姿、交往禮儀等日常禮儀。佛教文化在學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與作用,最突出的就是學校將佛學作為學生學習的必修科目貫穿于學校教育始終。

泰國教育部規定,所有學校在開學第一天要舉行佛教儀式,背誦佛經,不信佛者可以不念經,但必須參加儀式,私立學校也不例外。①而且必須向學生講解其所背誦的佛經內容的含義。在佛教文化備受推崇的泰國,泰國人重視長幼尊卑、身份地位,從學校中師生關系中也可以了解。泰國學生不能隨便和老師開玩笑,見面必須雙手合十致敬,要注意身體不能高于老師,個子高的人要彎腰;許多泰國學生有問題請教老師或者交作業給老師,都是單膝或雙膝跪下,以示尊重。②佛教文化影響下的教育模式,使得泰國具有與人為善、互助友愛的國民特質和國家形象。泰國的現代教育發展中,把西方的文化與自己國家特有的傳統文化不斷融合,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理念。

三、對我國德育工作的啟示

(一)民族發展與公民道德緊密相關

泰國人民普遍的推崇和信仰佛教文化,泰國國家政府積極推動佛教事業的發展以及重視對人民佛教文化思想的培養。不斷運用教育方針、教育政策等方式讓佛教文化深入人心。在經濟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泰國以其獨特的民族文化和佛教文化,成為世界文明中亮麗一筆。我們都知道GDP展示的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的標志,國家的綜合實力才是富強的保證。一個民族只有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和意識才能更好地建設國家、發展國家,公民道德責任是一種源自心靈的力量,是一種信仰的精神力量。因此,在不斷探求與實現“中國夢”的今天,公民道德責任這一種的精神力量是必不可少的,而這一切都要通過教育來實現。

(二)社會文明建設離不開公民道德教育

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發展的現實狀況下,公民道德教育顯得尤為關鍵和重要,創新是一個國家不斷發展不竭的動力,那么人民的精神信仰和文化價值則是這種不竭動力的源泉,泰國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典型,經濟處于不斷發展的東南亞國家,國土面積有限,佛教文化歷史悠久,深受佛教文化影響,卻不斷地向世界展示著屬于自己的特質和特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不僅有遼闊的土地,豐富的鄉土人情,悠久的佛教文化傳統,這都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發揮。教育行政部門應不斷加強道德教育的推廣和深入提高,著重著力于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不斷完善與革新道德規范。從不同層面入手,從道德教育發展設計方案到道德教育教材編著,以及日常道德教育的教學安排,國民道德文化建設的逐步實施與推進,充分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精髓并且不斷升華與探索,高度重視中華傳統文化在基礎教育層面的作用和影響??茖W系統地規劃學校道德教育課程,傳統文化精髓,如儒學、道學等走進中、小學德育課堂,走進廣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重視精神層面的培養與兼顧行為習慣養成,重視實踐和引導,逐步納入考試必修科目,進而促進德育教育的發展。這不僅可以加快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在教育發展進程中的步伐,同時可以不斷加強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運用。

其次,要重視德育的實效性。網絡文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空洞的、說教式的道德教育模式,已經逐步退出舞臺,不再適應現代的教育教學和學生的需求,道德教育要不斷的適應時代的需求與發展。要逐步改變傳統的道德教育固有模式與思路,借鑒和學習泰國教育以及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發展道德教育的創新機制和模式,建立完整有效、科學合理、具有中國教育特色的道德教育體系,充分發揮國家在道德建設與發展中的主導作用,重視與加強學校道德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充分把家庭道德教育和社會道德教育相結合。讓中華文化的獨具魅力和特色在和諧社會中不斷地孕育芳香,洗滌社會大眾的心靈。在不斷繼承與學習中華文化的過程中,建立對傳統文化的精神信仰,逐步樹立全社會的道德意識和國家信仰,形成社會和國家都倡導和認同的道德文化價值觀。

最后,道德教育方式的不斷創新。在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下,道德教育模式仍然是傳統的教師說教、講課為主。這灌輸方式,教育方式固化,沒有充分尊重學生“學”的主體地位,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不考慮教育實踐活動的規律性。因此,我國的道德教育的方式的創新顯得十分必要。道德教育不僅僅要貼近現實生活,更要不斷地滿足學生的心理發展和精神需求,還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把道德教育和中華傳統教育很好地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各種傳統節日進行宣傳,積極組織學生開展道德實踐活動和傳統文化活動。通過不斷豐富道德教育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道德內涵和精華,逐步樹立自己的人生信仰和明確自己所應承擔的道德責任。

參考文獻:

[1]孫廣勇.泰國佛教的起源及其現狀[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8(3).

[2]謝遠.泰國的佛教[J].東南亞南亞研究,1984(2).

猜你喜歡
佛教泰國德育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佛教藝術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泰國的中秋節
金日泰國歡樂之旅
論佛教與樸占的結合
去泰國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