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側同期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發熱與血紅蛋白關系研究

2015-06-06 10:02梁樹軍徐飛宋鶯春佟永強周瑞江
現代儀器與醫療 2015年1期
關鍵詞:血紅蛋白全膝關節置換術相關性

梁樹軍 徐飛 宋鶯春 佟永強 周瑞江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探討雙側同期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體溫升高與血紅蛋白降低之間的關系。方法:將2008年1月-2013年12月間在我院關節外科入院接受雙側同期全膝關節置換(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手術治療的64例患者根據術后48h是否發熱分成發熱組及非發熱組,記錄并比較所有患者術前及術后體溫、血紅蛋白水平、48h紅細胞沉降率(ESR)、血C反應蛋白(CRP)水平;并將發熱組患者根據血紅蛋白水平較術前下降值≥30g/L分為發熱組A、發熱組B,分析血紅蛋白下降與發熱的相關性。結果:術后發熱組的體溫、體溫升高平均值、血紅蛋白降低平均值均明顯高于非發熱組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發熱組的血紅蛋白降低顯著高于非發熱組,ESR、CRP升高較非發熱組顯著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發熱組A的體溫升高值、血紅蛋白下降值均顯著高于發熱組B(P<0.05)。對發熱組A和發熱組B的體溫變化值與血紅蛋白降低值分別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發熱組A的體溫升高與患者血紅蛋白下降呈顯著的負相關性(r=-0.598,P=0.005),發熱組B的體溫升高與患者血紅蛋白下降不具有相關性(r=-0.020,P=0.927)。結論:雙側同期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體溫升高與血紅蛋白降低、ESR、CRP升高具有一定的關系,血紅蛋白降低值超過30g/L時,患者體溫升高與血紅蛋白降低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

[關鍵詞]全膝關節置換術;體溫升高;血紅蛋白;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68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5200(2015)01-050-03

膝骨性關節炎癥狀主要表現為膝關節疼痛,且疼痛時好時壞,下樓、運動、下蹲、大小便時加重,甚至疼痛難以忍受。目前,治療方法為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保守治療主要通過止痛、消腫給藥及按摩等手段,手術治療方法有關節固定術、全膝關節置換術等。全膝關節置換術作為一種有效的膝骨『生關節炎及其他膝骨性關節病變治療術式,在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等方面具有顯著效果,但術后患者伴有較為明顯的發熱癥狀。筆者選取我院64例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進行研究,旨在分析探討患者術后發熱與其血紅蛋白水平的相關關系,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患者來自于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關節外科2008年1月-2013年12月間收治的行TKA患者。納入標準:(1)符合骨關節炎診斷標準;(2)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組醫師實施手術和術后評估;(3)均行雙側膝關節置換術,既往無膝開放性手術或骨折史。排除標準:感染性關節炎、腫瘤、糖尿病、免疫系統疾病患者;圍手術期存在切口、泌尿系、呼吸道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等情況;術中輸血病例;術后采血檢測血紅蛋白前已經輸血者。本次研究共納入64例研究對象,根據術后48h內體溫是否超過38℃分為發熱組44例,男性27例、女性17例,年齡53-72歲,平均年齡(64.8±6.3)歲;非發熱組20例,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54-73歲,平均年齡(65.2±6.5)歲。兩組研究對象在年齡、性別上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較好的均衡性。

1.2方法

根據術后48h體溫是否≥38℃分成發熱組及非發熱組,并根據術后48h患者血紅蛋白下降值≥30g/L分為發熱組A、否則為發熱組B。采集各組患者年齡,性別,既往疾病史或現病史相關信息。記錄術后48h紅細胞沉降率(ESR)、血紅蛋白值、高敏c反應蛋白(CRP)數據。計算患者術后血紅蛋白的降低值,即術后血紅蛋白值一術前血紅蛋白值。

1.3統計方法

所有收集數據錄入Excel2003,在spssl0.0中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配對t檢驗,相關分析采用采用Person相關分析,檢驗水準取a=0.05。

2.結果

2.1發熱組和非發熱組的血紅蛋白比較

發熱組與非發熱組術前體溫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發熱組的體溫、體溫升高平均值、血紅蛋白降低平均值均明顯高于非發熱組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發熱組術后體溫明顯高于術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體溫、血紅蛋白降低情況見表l。

2.2發熱組和非發熱組的血紅蛋白、ESR、GRP情況

發熱組和非發熱組的術前血紅蛋白、ESR、CRP比較差異不具有學意義(P>0.05);發熱組的血紅蛋白較術前降低,ESR、CRP均較術前明顯升高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非發熱組的血紅蛋白術后較術前降低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ESR、CRP較術前升高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發熱組的血紅蛋白降低顯著高于非發熱組,ESR、CRP升高較非發熱組顯著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紅蛋白、ESR、CRP變化情況見表2。

2.3相關性分析

術后48h發熱的44例患者中,血紅蛋白值較術前下降值≥30g/L的發熱組A有患者20例,血紅蛋白值較術前下降值<30g/L的發熱組B有患者24例。發熱組A的體溫升高值、血紅蛋白下降值均顯著高于發熱組B(P<0.05)。對發熱組A和發熱組B的體溫變化值與血紅蛋白降低值分別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發熱組A的體溫升高與患者血紅蛋白下降呈顯著的負相關性(r=-0.598,P=0.005),發熱組B的體溫升高與患者血紅蛋白下降不具有相關性(r=-0.020,P=0.927)。詳見圖1、圖2。

3.討論

有文獻認為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后發熱,可能與手術創傷、術后血腫、肺部感染、切口感染以及深靜脈血栓等相關。需通過胸片、切口分泌物培養、血尿常規檢測、血細胞計數等檢查明確患者發熱原因,并針對性采取措施。有學者在對比單側和雙側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患者發熱情況發現,單側患者發熱發生率達60%以上,而雙側手術患者發熱發生率達70%以上,且該學者認為發熱與患者失血無直接聯系,但與術后血腫及嚴重深靜脈栓塞(DVT)有關。有研究發現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發熱與患者手術部位炎癥存在一定相關性,提示炎性細胞因子可能也參與到發熱過程中。

本次研究中,發熱組和非發熱組的術前體溫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發熱組的體溫、體溫升高平均值、血紅蛋白降低平均值均明顯高于非發熱組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發熱組術后發熱與患者血紅蛋白水平存在一定相關性,患者血紅蛋白水平越低其發熱癥狀越為嚴重,分析可能與感染誘發的炎癥反應及失血有關。此外,發熱組A的體溫升高值、血紅蛋白下降值均顯著高于發熱組B(P<0.05)。對發熱組A和發熱組B的體溫變化值與血紅蛋白降低值分別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發熱組A的體溫升高與患者血紅蛋白下降呈顯著的負相關性(r=-0.598,P=0.005),發熱組B的體溫升高與患者血紅蛋白下降不具有相關性這表明在血紅蛋白降低值在30g/L以上時,雙側同期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體溫升高與血紅蛋白降低呈明顯的負相關。

綜上所述,雙側同期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體溫升高與血紅蛋白降低、ESR、CRP升高具有一定的關系,且當血紅蛋白降低超過30g/L時,患者體溫升高與血紅蛋白降低具有明顯負相關。

猜你喜歡
血紅蛋白全膝關節置換術相關性
基于血紅蛋白—納米磷酸鈥復合材料的過氧化氫生物傳感器
調血方治療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23例
小兒支氣管哮喘與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相關性分析
腦梗死與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關性研究(2)
腦梗死與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關性研究
嬰幼兒血紅蛋白與微量元素鐵的相關性調查
全膝關節置換術后不同下肢體位對患肢康復的影響
研究保留或切除髕下脂肪墊對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后髕骨高度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