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譯研究之譯者創造性的反思

2015-06-11 22:31周丹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5年12期
關鍵詞:未來創造性譯者

周丹

摘 要 根據翻譯學的定義以及‘翻譯本質是創造的理論,本文一方面肯定了創造性轉向是翻譯研究的必經之路,另一方面提出創造性轉向下對譯者的新要求,并針對當下存在的觀點質疑翻譯研究之譯者創造性轉向的未來。

關鍵詞 譯者 創造性 未來

一、引言

翻譯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說自從有了人類文明就有了翻譯,人們對于翻譯理論的研究也由來已久。但是翻譯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由James Homles提出翻譯學(translation studies)這個概念后才開始的。Holmes還提出了翻譯學研究的兩種重要形式:其一是翻譯本體研究,其二是翻譯學研究方法和模式的研究。(黃希玲,2012)而對譯者創造性的研究就是對翻譯學研究方法的研究,它是對翻譯學進行研究的眾多方式中的一種。對譯者的創造性研究,顧名思義有兩個研究重心,一個是譯者,一個是創造性,當然創造性隸屬于譯者,譯者除了創造性還有其它別的性質,在這里把它們先分開后統一的形式來研究有助于人們更加清晰具體地了解翻譯學,并能從本質上剖析翻譯學,透視翻譯學未來的發展道路。

翻譯研究中有些學者提出了另一個術語:“創造性轉向(the creative turn)”。Eugenia Loffredo和Manuela Pereghella(2006:1-2)揭示過一個事實:翻譯正作為一種“寫作”形式,按照其“創造性”的特征被重新思考和定義。這一視角從一方面肯定了翻譯作為一種改寫,其內在創造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它預示了翻譯學研究方向的一個發展趨勢就是在這些改寫中,創造性將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而且譯者作為體現創造性的載體其思維過程同樣也將發揮重要作用。

二、翻譯研究的“譯者創造性轉向”之必然

翻譯的本質是創作,創作來源于譯者,因此翻譯研究對翻譯活動的主體—譯者的關注、對譯者翻譯過程的關注、對譯者和譯作關系的關注是必然的。翻譯活動中的“創造性”其實不是一個新概念。很多著名學家對其價值和重要性都有豐富獨特的見解。

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讓·帕里斯(Jean Paris)撰寫的Translation and Creation一文,就把譯者放到跟藝術家很相像的地位,認為“譯者是一件藝術作品的共同創造者,而藝術家則是現實的創造者”,從而揭示了翻譯的創造性價值。(謝天振,2013:110)我國文學翻譯家郭沫若、茅盾、瞿秋白、朱光潛等對翻譯的創造性都有所論述。在羅新璋(1984:498)編寫的翻譯論集中就提到郭沫若認為,“翻譯是一種創作性的工作,好的翻譯等于創作,甚至還可能超過創作?!泵┒芤舱J為,文學翻譯的主要任務“在于把原作的精神、面貌忠實地復制出來”,因此,“這種藝術創造性的翻譯就完全是必要的?!保_新璋,1984:511)因此,從文學的角度看,翻譯研究的“創造性轉向”是必然的。

西班牙哲學家、作家奧忒伽.伊.伽塞特(Ortcga y Gasset)說:翻譯是把“不可想象的東西變成可以想象的東西,把烏托邦變為現實”,這就意味著翻譯是創造。如果沒有創造,“烏托邦”如何變成“現實”?(桂乾元,2004:26)我們從哲學的角度來分析的話,創造性其實是譯者在翻譯這一行為中作為行為主體的一種主觀能動性的表現,而主觀能動性是譯者作為一個社會人基本的屬性,所以譯者創造性是社會的必然產物,如果沒有這種主觀能動性,翻譯學研究也將是空談。因此,從哲學的角度看,翻譯研究的“創造性轉向”是必然的。

創造性是譯者翻譯行為中的靈魂。沒有創造性譯文就會過于死板和僵硬,使得譯文偏離原文甚至與原文相悖甚遠。思果(2001:3)關于譯者創造性在《翻譯新究》中有一個很經典的例子,關于翻譯“one”這個詞的例子,“Only one person came. ”能譯成“只有一個人來”。但“one Sunday” 就不能譯成“一個星期天”,因為中文習慣說“有個星期天”。 “I dont mind who will become the President; it is all one(to me).”發揮譯者的創造性就應當譯成“不管誰做總統;我看都一樣?!?/p>

三、“創造性轉向”下的譯者要求

(一)譯者的核心地位

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重要核心地位也可以從以下定義看出,我們國內對 “翻譯學 ”的性質和研究范圍較為一致的看法是:(1)翻譯學是研究翻譯的科學,是一門介于語言學、文藝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之間的綜合學科(韓子滿,1998:20);(2)翻譯學是一門交叉學科 ……要將翻譯過程中主體間的交往活動、社會活動、思維活動、語言活動規律性的表現提煉成為思維方法體系,成為反思翻譯活動中人際交往問題的一種思維導向”并指出翻譯學研究的屬性可以被認為是對翻譯過程的研究,翻譯學研究的屬性是以譯文和譯者為中心,以贊助者、譯者、評論者和文化因素為決定因素、以操控和改寫為主要翻譯手段的一種研究。(陳學斌, 2007:18)通過這段話足以看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

(二)對譯者的要求

譯者既然在在翻譯行為中占如此核心的地位,因此要獲得一篇好的譯文,譯者的任務重大,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翻譯學興起之時都現在,一直有越來越多,越來越嚴格的要求被提出。

1、一般要求

桂乾元(2004:64)曾提出譯者要勝任,做好翻譯工作,必須具備 “工作態度”“漢語基本功”“英語基本功”“翻譯技巧”和“知識面”等五個翻譯基本功。正確的工作態度和掌握一定的翻譯技巧是優秀譯文的決定因素或關鍵;掌握必要的漢語或英語知識是翻譯工作必要的前提條件;掌握各方面的基礎知識是進行翻譯工作的根本基礎。其中對雙語的詞匯量,遣詞組句能力,語法知識,修辭知識,理解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是極為嚴格的。譯者應全身心的投入翻譯工作,要有責任感和嚴謹的態度,必須對原文,原作者及讀者負責。不能把翻譯僅僅當作謀生手段,要不斷的嚴格要求自己,不斷進取,不斷提高精神境界。

魯迅早就提出,翻譯家必須是個“雜家”。即掌握各個領域的基礎知識。其原因是:譯者必須翻譯各種各樣的題材,體裁,內容不同的原文,可能涉及到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宗教,星象,心理等各方面的內容??萍挤g也需要雜,雖然其中的語法現象沒有文學作品那么復雜,但它存在著一般翻譯中普遍存在的措辭,組句的問題,也需要進行翻譯創造。否則就不會有優秀甚至合格的譯文。例如,專門從事生物學翻譯的譯者,無可避免的會碰到物理,化學等領域的詞匯和表達,但是更多要翻譯的仍然是一般語言特別是日常生活中的詞匯和表達。(桂乾元,2004:73)

2、新要求

社會,讀者對譯者的要求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不斷變化的。在當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在這個物質和精神高速膨脹的社會里,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文化水平也越來越高?,F在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網絡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翻譯軟件,略懂英語的學者都知道通過百度,有道或者Google 等翻譯軟件來做翻譯,只要稍作整理就可以成為一片通順的譯文。這就對譯者的創造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讀者也不僅僅只是滿足于譯者用一些意譯法或者潤色法等翻譯技巧得出的譯文,他們更多的要求能是引起讀者更多思想上的共鳴以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要做到與時俱進,更上時代的步伐,譯者的一般創造性必然要向更高度的創造性轉變,除了掌握必要的文學知識和技巧,不斷學習,擴大知識面以外,必須學會審時度勢,對當今社會和讀者的背景做深入的調查和分析,最大限度的發揮創造性,在這個商品社會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另外,對于一個譯者,如果不掌握三門外語,那是研究不出什么成果的。當我們掌握第二種外語的時候,那種感受是和學第一外語完全不一樣的??梢哉f,多學習一門外語,我們就會對于翻譯這種行為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而同時我們也會對漢語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盡管可能會很難。

3、譯者應對“創造性”要求的態度

翻譯的目的并非為了張揚自我,而是要兼顧原文的文本特征和內涵與目的語讀者的閱讀感受。

我認為這種觀點不完全正確。譯者確實要做到在翻譯過程中保持原著的精髓,要客觀的對待原著的內容和形式,不能參雜譯者個人的想法和觀點,余光中(2000:34)也從自身實踐中總結過翻譯的創造性特征,“翻譯也是一種創作,至少是一種‘有限的創作”,但是譯者也是可以透過譯文彰顯自己個性的。而這種彰顯并不是通過改變原著的內容或思想來實現,而是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礎上,在組詞造句上或在文體風格上創作出一種更受當今讀者歡迎的譯文,這種與時俱進的現代感恰恰彰顯了譯者的個性。

四、結論

對譯者創造性的研究是翻譯學研究方法中的一種。翻譯的本質是創造,創造性通過譯者這一主體在翻譯行為中得以體現。創造性是翻譯的靈魂,沒有創造,一切翻譯都是空談,因此翻譯研究的“創造性轉向”是必然趨勢,是翻譯學發展的必經之路,這一理論的發展也勢必影響翻譯實踐的發展和完善。而在這一趨勢下,對譯者除了一般的知識面和翻譯技巧等要求外還要求譯者能審時度勢,與時俱進的了解讀者需求,提高自己的競爭力。而在這個物質文化都高速發展的社會里,如何評論譯者的創造性,答案是豐富多彩的,這就要求我們尊重社會的多樣性,尊重譯者創造性的多樣化。

參考文獻:

[1] Loffredo, Eugenia & Perteghella, Manuela. Translation and Creativity: Perspectives on Creative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C]. London: Continuum, 2006.

[2]陳學斌.為“文化派”一辯——試論《翻譯學歸結論》的幾個誤區[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07, (3):18.

[3]桂乾元.翻譯學導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26.

[4]韓子滿.也談翻譯學[J].上??萍挤g , 1998 (2):20.

[5]黃希玲.翻譯學百科全書簡評[J].山東外語教學,2012, (4).

[6]羅新璋.翻譯論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4:498-511.

[7]思果.翻譯新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1:3.

[8]謝天振.當代翻譯研究的三大突破和兩大轉向[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13, (5):110-116.

[9]余光中. 余光中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0: 34

[10]張柏然, 姜秋霞.對建立中國翻譯學的一些思考[J].中國翻譯, 2013, (2):25.

猜你喜歡
未來創造性譯者
生態翻譯學視角下譯者的適應與選擇
創造性結合啟示的判斷與公知常識的認定說理
《文心雕龍》中的作家創造性考辨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Expectation for The Future of Puritanism
托夫勒引發的“未來”探討
探究如何著眼未來優化初中數學教學設計
兒童文學翻譯中的創造性叛逆
保持創造性的29個方法,每天看一遍
元話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