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非通用語專業課程設置模式探討

2015-07-29 20:56許杏
關鍵詞:課程設置模式高職院校

摘 要:近年來,越來越多高職院校開設了非通用語專業,新專業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問題:師資短缺、教材陳舊、實踐基地缺乏、人才素質有待提高等。其中,非通用語專業課程設置模式作為人才培養的第一步,如何科學合理地設置課程模式也成為眾多高職院校亟需解決的問題。筆者從市場需求及專業定位出發,從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及課程模塊化等方面進行非通用語專業課程設置模式的探索,以期對國內高職院校非通用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有所幫助,促進非通用語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非通用語;高職院校;課程設置;模式

2009年,中共中央提出把云南建設成為我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政策,為云南省的對外開放明確了新的方向。2013年,習主席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云南省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省份。鑒于云南省與東南亞比鄰而居的地理優勢,以及中國——東盟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合作越來越多,東南亞在中國國家戰略層面的位置也越來越重要。國家和市場對東南亞非通用語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特別是對外交流、經貿合作、旅游發展、漢語國際教育領域對東南亞非通用語人才需求旺盛;甚至出現了東南亞非通用語人才急缺的現象。因此,高職院校的非通用語教育也應立足于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的大背景,探索和創新適合高職院校的小語種課程設置模式,進一步提高高職高專小語種專業教育教學水平。

1 云南省高職院校開設東南亞語專業的基本情況

據國家商務部統計,2009年東南亞小語種人才的平均供求達1:7.6,有的小語種人才供求甚至達到1:18,目前高校培養的東南亞非通用語人才遠不能滿足社會和市場需要。據不完全統計,云南省對外交流領域未來3年對東南亞非通用語人才的需求為168人,大批量的東南亞非通用語人才的培養才能滿足云南省經濟文化建設的需要。

云南省省委、省政府為了加快橋頭堡政策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大力培養通曉周邊國家語言的非通用語人才。云南省教育廳重視并大力推動高校非通用語專業的建設和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截止2013年底,已有42所高校設置了93個非通用語辦學點①,28所高校開辦了非通用語專業,其中高職院校及??品峭ㄓ谜Z辦學點29個。全省高校共有在讀學生14139人,其中專業學生有5082人,非通用語教師343名。云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昆明冶金高等??茖W校、云南熱帶作物職業學院、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臨滄師范高等??茖W校、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等高職院校相繼開設了泰語、緬甸語、越南語、老撾語等東南亞非通用語專業,成立非通用語種教研室,大力培養東南亞非通用語人才。

在開設東南亞非通用語專業的高職院校中,以泰語、緬甸語、老撾語、越南語專業為主。2013年,云南省開設泰國語專業的高職院校有11所,緬甸語8所、老撾語5所、越南語4所。針對目前社會和市場對東南亞語種人才的迫切需求,云南省高職院校開設的東南亞非通用語專業具有語言知識和專業能力緊密結合的特點。例如:云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的應用泰國語、緬甸語、越南語均為法律服務方向,昆明冶金高等??茖W校開設的泰國語專業為旅游方向,云南熱帶作物職業學院、云南經濟管理學院開設的應用緬甸語專業為商務方向。

2 云南省高職院校東南亞語專業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

云南省高職院校東南亞非通用語專業的課程設置,從高職教育“以能力為中心”的培養模式出發,根據市場崗位的需求,將語言知識和專業能力緊密結合,有針對性的進行課程設置,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然而,大部分高職院校于2009年才開始建設東南亞非通用語專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免存在一些困惑:

2.1 培養目標的變化

高職教育注重職業性和應用性,而語言專業本身也是一個應用性非常強的專業。因此高職院校非通用語專業在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的過程中,應用性顯得尤為重要。之前,非通用語種專業的人才培養一般定位為單一的語言文學人才。而在新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市場和行業對非通用語人才的需求已經發生變化;不僅需要扎實的外語應用能力,還需要良好的專業技能。于是,云南省高職院校將東南亞非通用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為“語言+專業”的應用型人才。

人才培養目標的變化,決定了課程設置也必須進行對應調整。那么,在課程設置的過程中,如何更合理有效地將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符合市場和行業對“語言+專業”復合型語言人才的要求,是目前云南省高職院校東南亞語專業共同面臨的一個問題。在單一的語言人才培養目標指導下,大部分高職院校在設置東南亞非通用語專業課程體系時,沿用本科院?!巴鈬Z+該國民族文學或文化”的模式,課程結構千篇一律、機械單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專業方向不突出,語言和專業銜接不上。主要表現在課程結構有待優化、核心課程有待加強、實踐課程比例有待提高等幾個方面。在高職院校東南亞語專業組建課程體系的過程中往往面臨著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實踐(技能)課程等課程如何分配的問題。公共課程過少則很難保證學生的基本素養,專業課程過少則會導致學生專業知識不牢固,而實踐課程往往決定著學生的應用能力。因此,為了實現“語言+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非通用語專業課程結構需要最大程度的優化,科學分配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實踐(技能)課程的比重。

2.2 師資教材的限制

云南省高職院校非通用語專業人才培養定位調整為“語言+專業”的復合型語言應用人才,但在進行課程設置調整時,與本科院校仍舊很難區分開來,這主要還是由于教材和師資的限制。

截止2013年9月,云南省高校共有非通用語教師343名,包括在編教師261人、非在編教師47人、外籍教師35人。部分高職院校存在僅由1—2名專業教師支撐一個教學點或專業的現象,如云南機電職業學院只有1名越南語教師支撐越南語教學;保山學院只有1名泰語教師支撐泰語教學;云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只有1名越南語教師支撐越語教學、1名老撾語教師支撐老撾語教學等。教師數量的不足,嚴重制約了非通用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與此同時,高職院校東南亞非通用專業還存在師資薄弱的現狀,非通用語教師多是學歷偏低、職稱偏低的青年教師;高學歷、高職稱、教學經驗豐富的非通用語教師總量和比例嚴重不足。這已成為制約云南省非通用語教育教學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目前,市場上的非通用語教材大部分面對本科院校,高職針對性不強。首先,本科教材涉及面廣、課時長,對于三年的??茖W生來說難度大;其次,本科教材不會突出專業方向課程方面的知識,學生的專業能力只能得到有限的提高。從而導致學生語言知識不突出,專業能力不牢固,難以勝任實際工作。

2.3 實訓基地的建立

云南省開設東南亞語專業的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方面各具特色,涉及到旅游、經貿、法律等社會各個方面,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專業的特色顯得尤為重要。課程設置是專業建設中至關重要的環節,只有在課程設置過程特色明顯,才能在以后的教學環節中突出專業特色,培養的學生才能在社會上獨擋一面。

實習實訓課程是體現課程特色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因而在課程設置的過程中,實習實訓課程的設置和實習實訓基地的建立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但由于東南亞每個國家的國情不一,教學模式也不盡相同;而國內不一定能找到方向對口的實習單位;建立國內外實習實訓基地難度很大。如部分緬甸高校不提供留學生宿舍,緬甸語專業學生在緬甸留學期間的住宿只能自行解決。在校外租房,一方面費用高,另一方面安全問題難以保障,給學生出國實習帶來了很多麻煩。

3 對高職院校非通用語專業課程設置的幾點建議

云南省與東南亞多國接壤,地理位置優越。近年來,云南與周邊地區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云南省高職院校一方面利用自身的地理優勢和學校特色,一方面為滿足社會對復合型語言應用人才的需求,開設了東南亞非通用語種專業。筆者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云南省高職院校東南亞非通用語專業課程設置的若干問題,并提出幾點建議:

3.1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

高職教育職業性與應用性的特點要求高職院校的非通用語專業從教育與社會需求的結合點入手,突出語言的實踐性和運用性,將市場崗位需求、專業技能知識、語言應用能力通過課程設置模式有效地結合起來,建立合理的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的過程中,必須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充分考慮人才與市場的匹配度,結合自身的地理優勢和學校特色,最終實現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目前,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交流日趨頻繁,國家及企業和東南亞建立和發展經濟關系的過程中,必然需要涉外、經貿、法律、旅游等專業人才。因此,高職院校開設東南亞語專業,必須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針對市場的需求來開設東南亞語專業。非通用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在根據市場需求發生變化的同時,課程設置也應該根據市場的需求,做出相應的調整。如:保證語言專業課程的比例、突出實踐課程的比重,以實現課程體系的比例科學、安排合理;開設專門的經貿、法律、外事、旅游等東南亞語言的專業核心課程,并加強專業核心課程的實踐性;以符合社會和市場需求,有效實現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的結合,培養出既精通東南亞語言知識又掌握涉外、經貿、法律、旅游等專業能力的復合型語言應用人才。

3.2 以校校合作為依托

近年來,云南省眾多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均開設了東南亞非通用語專業,旨在為橋頭堡和“一帶一路”輸送優秀的東南亞非通用語人才。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開設非通用語專業的學校之間可以通過走訪調研、師資交流、合編教材、共同舉辦活動等多種形式,相互交流和學習,形成共同發展和交流的圈子,實現資源整合,深化交流和合作,促進非通用語教育教學的發展。如云南民族大學東南亞南亞語言文化學院與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東南亞語系合作舉辦學生交流學習項目,選派選派東南亞、南亞各語種專業本科、碩士研究生赴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東南亞語系交換學習,以拓展學生視野,提升培養質量。

另一方面,可以通過:“2+1”、“2+0.5+0.5”、“2.5+0.5”“3+1”、“1+3”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開設國外學習實習課程,加強與對象國高校的合作。通過師資互換,可以解決非通用語專業外教的問題;通過互贈書籍項目,可以獲得國內根本買不到的非通用語外文原文書籍;另外還可以通過合編教材、學生交流等等多種途徑來實現合作辦學。課程方面,涉外、經貿、法律、旅游等非通用語專業特色課程可以分為國內和國外兩個階段完成。一來學生在國外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邊學邊用,鞏固學習成果;二來也可以緩解國內特色課程在師資教材方面的限制。

3.3 以校企(行業)合作為方向

校企合作應社會所需,與市場接軌,是高職教育發展的方向。高職院校東南亞非通用語專業的校企合作必須結合專業自身的特點和市場的需求,充分考慮企業(行業)作為主角的要求,邀請行業專家進行指導,共同參與課程設置和人才定位。積極拓展國內國外實習實訓基地,為學生創造企業行業實習實踐機會,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鍛煉實踐技能和語言能力。

云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應用泰國語專業(法律服務方向)通過與泰國程逸皇家大學的合作,與當地的司法行政部門取得了聯系。學生在程逸皇家大學留學期間,學習優秀者通過推薦可以進入泰國司法行政部門進行實習,實習內容主要是進行文書整理和材料處理。學生通過實習,一方面了解到泰國的基本法律、熟悉了泰國司法行政機關的工作流程和司法程序;一方面加強了泰語語言的掌握,鍛煉了語言運用能力、應變能力以及適應崗位的綜合能力。根據學生的實習反饋,學校及時調整專業課程設置,以促進特色課程(司法泰國語)的建設和發展。

4 結論

作為國家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和“一帶一路”建設重要省份,云南省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市場與行業對東南亞非通用語種人才需求的增加,使得高職院校開辦東南亞語專業勢在必行。為了適應市場與社會的需求,高職院校東南亞語專業必須走出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充分利用自有的教學優勢進行非通用語課程設置和專業定位,充分體現高職教育職業性與應用性的特點,將語言學習與專業知識、實踐操作有效結合。只有這樣,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才能得到全面提高,實現高職院校非通用語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出社會和市場需要的非通用語復合型語言應用人才。

注釋:

①“辦學點”指各高校設置有本科、??频男≌Z種專業點和開設有小語種必修課程、公共課程的教學點;"專業點"指各高校設置有研究生、本科、??频男≌Z種專業點。

參考文獻:

[1]蔡其勇.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探討[J].教育探索,2006(6).

[2]張健.高等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課程的整合[J].中國高教研究,2008(1).

作者簡介:

許杏,女,1985年6月,籍貫湖南,漢族,現任職于云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非通用語教研室主任,緬甸語教師,研究方向為緬甸語語言教學及緬甸國情研究。

猜你喜歡
課程設置模式高職院校
高職物流專業課程設置與物流崗位職業證書的有效對接
獨立學院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述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