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腸滴入療法 不可濫用 王樹平

2015-08-08 10:24
健康博覽 2015年7期
關鍵詞:灌腸直腸黏膜

是藥三分毒,有人說直腸給藥直接經靜脈吸收,不經過腸肝循環,沒有肝臟的首過效應,對胃腸無刺激,是一種綠色、廉價、方便的治療方法。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聽聽醫生怎么說。

什么是直腸滴入療法

直腸滴入是將藥液裝入輸液瓶,用輸液管通過直腸滴入給藥,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給藥方法。實際上,直腸滴入療法并不是什么新興的醫療技術,就是原來的小劑量保留灌腸,是臨床直腸給藥的一種方法。常見直腸給藥的制劑有栓劑(普通栓劑、雙層栓劑、中空栓劑、微囊栓劑、滲透泵栓劑、不溶性栓劑、凝膠栓劑、骨架控釋栓劑)、灌腸劑(多為中藥湯劑,如傳統灌腸劑、小劑量灌腸劑、泡沫灌腸劑)、凝膠劑及膜劑等。

哪些情況適合直腸滴入療法

直腸壁有黏膜和動脈、靜脈、淋巴叢,具有一定的吸收功能。直腸給藥,藥物混合于直腸分泌液中,通過腸黏膜被吸收。有些藥物經直腸中靜脈、下靜脈和肛門靜脈吸收進入大循環,可減少肝臟對藥物的首過效應,降低藥物減效和藥物的肝臟損害:另外一部分藥物由直腸上靜脈經門靜脈進入肝臟,代謝后再參與大循環:還有些藥物被直腸淋巴系統吸收進入淋巴循環。因為不經過胃和小腸,避免了酸、堿消化酶對藥物的影響和破壞作用,亦減輕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因此,對于一些不易接受注射和口服給藥的,且適宜直腸給藥的疾病,直腸滴入確實是一種較好的給藥方法。

直腸給藥作用于局部,如消痔、肛裂愈合、導瀉、潤滑、殺蟲、抗炎、消腫等:全身作用有退熱、鎮痛、抗炎等。另外,按照中醫理論:大腸包括結腸和直腸,其絡脈絡肺,與肺相表里,而“肺朝百脈”,所以藥物經直腸吸收后可通過經脈上輸于肺,再由肺將藥物運送到五臟六腑、四肢百?。耗I主水液,司二便:同時尿道、膀胱、盆腔、前列腺等緊鄰直腸;近年來,一些中醫利用中藥煎煮液直腸給藥治療腎病、盆腔炎、前列腺炎等常見疾病,取得了一定成效。

直腸滴入療法有禁忌

直腸滴入治療不能作為常規治療,更不要相信“百病可治”的宣傳。此治療方法存在如下缺點:

直腸給藥從原理上說好像是可以通過腸系膜吸收進入體內循環起作用。但是,由于直腸黏膜皺褶少,無絨毛,液體容量小,吸收面積較小,藥物吸收比較緩慢,吸收進入血藥循環的藥量十分有限。直腸感覺神經特別豐富,這些神經感受器對熱、冷、觸痛等刺激非常敏感,稍有刺激即有便意。直腸滴入給藥深度兒童一般4~12厘米之間,成人一般10~15厘米之間,正好在感受敏感區,藥液進入直腸,均會產生一定刺激性,引起排便感覺,藥物很難存留。另外,一次直腸給藥的液體量,兒童為4~8毫升,成人為10~15毫升。如何能保持藥液能足量停留在直腸,以利于吸收?尤其是兒童更難控制。因此,直腸滴入除局部用藥外,其藥用效果遠遠不及一些直腸常用的栓劑、膜劑、凝膠劑。因這些藥劑是固體或半固體,可以在直腸內停留,緩慢釋放藥物,利于藥物的吸收而發揮藥效。

直腸滴入的藥物吸收與給藥液體量、給藥深度、給藥溫度、給藥體位、不同藥物的生物利用度、藥物的理化性質、保留時間、直腸環境等因素相關。譬如,直腸中糞便存在可以影響藥物的擴散,妨礙藥物與直腸黏膜接觸:直腸缺乏有規律的蠕動,體液容量僅為3毫升,對于水溶性較差的藥物溶解和釋放不利。這些因素就決定了直腸滴入藥物吸收的不規則性。

直腸滴入也不是一種安全、無菌的給藥方式,腸道內含有很多細菌,有可能隨著滴入液進入腸道深處,造成污染。尤其是一些抗生素有可能殺滅腸道內的有益菌群,造成體內菌群失調,導致繼發性感染而腹瀉等。

直腸有其固有的生理環境,長期或多次直腸滴入給藥,會導致直腸黏膜、直腸的酸堿度、直腸壁的分泌吸收等生理功能和生理環境的改變,損傷腸道。

用藥選擇必須對疾病有針對性,藥品的使用必須遵循藥品使用說明書,未按藥品說明書注冊的方法用藥,一旦出現藥物損害,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損害患者健康的用藥方法是絕對不能推廣。

直腸滴入用藥有禁忌。從藥物選用方面講,由于直腸內水解酶活性比胃腸道低,pH接近中性,一些需要酶代謝、需要酸堿度而解離才能吸收的藥物,不適合直腸滴入給藥。從患者選擇方面講,行肛門、直腸、結腸術后:嚴重腹瀉、急腹癥、消化道出血、意識不清的患者和妊娠期婦女禁用:婦女月經期、產褥期及兒童等應慎用。

編輯/王艷

猜你喜歡
灌腸直腸黏膜
腸子掉在肛門處,怎么回事?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后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促進術后康復的效果
紅藤湯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護理體會
便血建議做直腸指檢
鼻中隔手術穿孔并發癥的防范和病理評估
直腸指檢是必須的嗎
腸道與艾滋病
“灌腸” 治療有副作用嗎
灌腸機專利技術綜述
吃燙的、辣的東西會導致食管癌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