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中國傳統服裝的現代“茶人服”形制研究*

2015-08-15 00:49
山東紡織經濟 2015年10期
關鍵詞:茶人傳統服裝服飾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常州 213164)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傳統文化的復興,一些彰顯中國傳統元素的服飾及其品牌贏得了人們的追捧,蔚然成為新的流行時尚,人們把這種融合時尚理念,重構傳統服飾元素,采用現代工藝,兼具古典意韻和現代風格的“新中式服裝”稱之為“新中裝”。

“茶人服”就是“新中裝”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類服裝。所謂“茶人”,原指采茶、制茶,以茶為生計之人,現在則專指精于茶道程式,熱衷茶事活動,樂于研究茶文化的愛茶之人。中國歷史上,茶人并沒有專門的服裝,“茶人服”的出現如同茶文化的復興一樣,是近年來國家經濟發展,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個性情趣日益彰顯的結果,是現代茶道愛好者參與茶事、茶會等相關休閑活動所穿著的主題性服裝,是當代茶文化在衣生活領域中創新出來的衍生產品。

一、現代生活與“茶人服”的源出

1.傳統文化回歸的外因與內因

“茶道”、“雅集”、“琴會”等一系列中國傳統文化活動之所以在當今社會重新流行開來,除了經濟發展、文化復興等外因的推動,最主要的是由身處激烈競爭中的人們尋求心靈休憩的內因所致。正所謂“心遠地自偏”,這些慢生活時代的文化活動,看似遠離現代生活,但卻是一個個承載減負功能的精神家園,其情境和程式引導著人們在體驗中重拾本真恬淡的心性,暫時拋卻現實壓力而獲得心靈慰藉。

2.傳統服裝的逆襲與再生

伴隨現代茶文化而生的“茶人服”正是應時而出的衍生品。就服裝而言,近代中國服裝由自成一體的平面形態轉向被國際時尚所同化的立體形態[1],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傳統服飾話語權的喪失過程,而“茶人服”的出現似乎是對一個多世紀以來“西風東漸”和“全面西化”的一種逆反。但從服飾文化現象和時尚流變的規律來看,“茶人服”這類新中裝的出現實際是流行時尚呈螺旋式上升規律的又一次印證,是東方風格通過茶文化這一媒介重新回歸東方民族生活方式的必然顯現,也是文化發展和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話語權的回歸思潮在服裝上的體現。

3.茶人服”的基本特征

“茶人服”是順應現代社會需求,在傳統文化中衍生出來的新生事物,其標識傳統的文化特征是其存在的根本,因此,茶人服的特征必然體現出凝聚歷史和文化的一系列印跡,其主體形制必然以中國傳統服裝造型、結構和色彩為范本,在整一、平直的形態構成中,在意象化的色彩設計中體現出東方式的設計意韻,但同時,“茶人服”也不是歷史舊物的翻版,有選擇地融合流行趨勢和現代審美取向是其獲得市場認可的重要因素,因此,成功的“茶人服”設計,應該是承載傳統文化標識而又體現“溫故而出新”的創意服裝作品。

二、傳統服裝與“茶人服”的關系

1.中國傳統服裝的成型理念與方式

直線裁剪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主要裁剪方式,其結構構成決定著形制的基本特征,這一方式之所以歷經數千年不變,根本原因在于,首先在服飾造型的理念上,寓意“大一統”的中國傳統服裝一貫強調“大而方正”以示“昭名份”、“辨等威”,這些理念所形成的服飾審美取向決定了擴張感強烈的服裝必須具備“造型整一”、“結構平直”的特征。其次,在突顯穿著的舒適性、身份地位標識性等方面,寬松整一的造型和平直的結構,相比立體服裝更適于肢體的舒展運動,更能完整、清晰地展現色彩和紋飾的細節,彰顯出穿著者的身份和地位。再次,在服裝材料的使用上,由于古代社會生產力低下,獲取服裝材料非常困難,杜絕浪費的“備物致用”觀念和“限制裁剪”的技術塑造了人們的衣生活習慣,盡可能保持服裝材料的完整成為提高材料利用率和可塑性的最佳途徑。此外,在服裝制作工藝上,由于中國傳統服裝大多以柔軟、輕薄的絲綢或棉麻為主,平直裁剪和平鋪縫制可以使服裝制作起來更加方便和容易。

2.“茶人服”的設計理念

茶道所倡導的是一種融合禪意趣味和修身養性的傳統的隱逸休閑文化,所謂"和、敬、清、寂",追求的是超然物外和洗盡鉛華的那份恬淡自然的心性,茶道的復古意向和傳統規程直接影響著茶事活動中茶人們的服飾審美觀照,同時,環境和氛圍也潛移默化地引導著茶人們的儀表裝束。雖然,“茶人服”以及所有“新中裝”在本質上只是現代人借鑒傳統服飾元素新創制的時尚服飾,是在繼承傳統服裝文化精髓基礎上的現代化改良和創新[2],但是,正如目前流行的諸多網絡新款茶人服那樣,如果能從傳統服飾的形制規律出發,通過傳統服裝造型結構一脈相承地衍生出服裝設計創意,這無疑更能生動地詮釋出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氣韻,也更有視覺感染力和說服力。因此,“造型整一”、“結構平直”作為傳統服飾的基本特征不僅為現代“茶人服”設計提供了審美取向和形制規范,也為創新創意架設了路徑。

三、傳統服裝造型結構衍生“茶人服”形制

1.傳統服裝造型與結構特征

中國傳統服裝造型是按照人體兩臂平展、兩腿稍劈站立姿勢的結構形態設計的[3],一定程度上,服裝造型、結構及其工藝是傳統服裝形制得以呈現的重要基礎。傳統服裝造型的整一性,就技術層面而言就是面料的整一性,是盡可能減少裁剪導致面料損耗,保持面料完整,以便于“備物致用”,而使“物”更盡其用的一種工藝特性。這種“限制剪裁”的理念及其技術實施方式通過歷史積淀,逐漸上升為傳統服飾的審美理念和服裝習俗,成為古人敬畏自然的自覺行動[4],并以文化的方式傳承至今,也已成為新中式服裝的范式特征。

2.傳統服裝衍生“茶人服”基本造型

參照中國傳統服裝的典型形式,從外部造型線的形態而論,“茶人服”的基本造型一般可以沿用“大”字型、“丁”字型和“目”字型?!按蟆弊衷煨途€的典型服裝是古代直裾深衣和男式袍服,其寬松而整一的造型用于“茶人服”中,具有容天地乾坤于一體,納清風明月入袖底,使天、地、人合而為一的自然風范;“丁”字造型線的典型服裝是宋代的“褙子”和近代的直身長袖旗袍,平直的線形用于“茶人服”,可以突顯造型的簡約和率真的意韻,動靜之間充滿“平靜”、“灑脫”和“至純”;“目”字造型線的典型服裝是宋、明時代的“比甲”,用于茶會中可作為配穿的長罩衫,其造型線如行云流水般流暢而似乎“纖塵不染”,極富“清寂”的禪意。另外,無袖旗袍同屬“目”字造型,一度被國內茶會所推崇,但隨著人們對茶文化認識的深入,顯身露體的旗袍漸漸疏離于茶道,而由傳統服裝衍生的現代“茶人服”或將成為茶事活動的主流。

3.“茶人服”的衣身與領型結構

服裝的穿著方式決定著衣身的開合形式,同時也產生了與之相對應的領型。中國傳統服裝的衣身開合形式主要有“交襟式”、“直襟式”、“大襟式”和“對襟式”?,F代“茶人服”設計為了方便和舒適,一般采用五種典型的衣身開合形式,除了延續上述四種之外還吸取了古已有之的“套頭式”,其他創新式樣大多在這五種形式基礎上變化而成。

與衣身開合形式相對應的常用領型有“交襟式交領”、“直襟式直領”、“直襟式翻領”、“對襟式翻領”、“對襟式立領”、“對襟式領口領”、“大襟式立領”、“大襟式領口領”和各種“套頭式領口領”以及身片與領子不裁斷的“連身式原生領”等結構。由于茶道“和、敬、清、寂”的本意限制了“茶人服”不以顯身露體為美,因而在領口領等領型設計中崇尚簡約并略趨保守,不必過于適體也無須采用恣意繁復的結構,從而更顯瀟灑脫俗。

4.“茶人服”袖型結構及其創意設計

傳統的連身直袖造型使肩部平滑圓順,造就了中國幾千年來儒雅而含蓄的服裝形象,以此為典型特征的袖型的結構設計至今仍然是所有“新中裝”設計中極受重視的項目。一般地,平展的“連身直袖”和去除了肩斜量的“連肩袖”作為“茶人服”袖型結構的二種基本形式,被從長袖到無袖的各種袖型沿用變化著。

“連身直袖”是傳統服裝的典型結構,“連肩袖”則以此為基礎,吸收了西式插肩袖結構,改良而成的一種既保持造型整一又消除腋下褶余的袖型,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各類新中裝茶人服的設計中,這種“連身直袖”向“連肩袖”的結構變化說明了解決腋下褶皺問題的多種形式,即,可以采用斜肩分片、腋下收量或分片配袖轉接等方法解決袖型的合體造型問題[5]。而今,一些以此為基礎的袖型結構,如袖襠部加入插片或袖底開片的半合體形式的“連肩袖”,在“造型整一”、“結構平直”的設計理念主導下被不斷創制出來,形成了以現代“茶人服”為典型“新中裝”袖型的范式結構。

四、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服裝形制衍生現代“茶人服”,是對傳統服裝基本造型、結構的存續和創新,其基本形制同樣體現出限制剪裁所呈現的“造型整一”、“結構平直”的特征,但在現代物質條件下的服裝造型構成已不再受到“備物致用”的局限。因而,現代“茶人服”在根植主體文化選取流行時尚元素的基礎上,完全可以運用新方法,創制新造型與新結構,使賦予受眾的視覺效果既有傳統神韻,更富現代創意。

[1]陳研,張競瓊.近代改良旗袍造型中的西方元素[J].紡織學報,2013;(6):93-97,101.

[2]劉衛,史亞娟.現代中式服裝造型設計研究[J].紡織導報,2013;(3):97-99.

[3]吳厚林.中式袖結構設計研究[J].紡織學報,2007;(4):91-99.

[4]邵新艷.華服十字形結構與現代服裝設計研究[J].藝術設計研究,2013;(1):40-44.

[5]莊立新.“海派旗袍”造型與結構的變遷[J].絲綢,2008;(9):50-52.

猜你喜歡
茶人傳統服裝服飾
動物“闖”入服飾界
一個金陵女子與世紀茶人的邂逅
聽諸子百家講“服飾穿搭”
設立“傳統服裝日”,先要找準文化定位
雪人的服飾
一位福建茶人的普洱情懷
茶人賴法衛與香妃翠玉
“一帶一路”與區域貿易協定對中國傳統服裝出口的影響探討
中國傳統服裝服飾的舞臺表達形式
牽手
——一對茶人的婚慶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