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生物炭的生態浮床設計

2015-08-19 01:49范玉超楊濤潘瑩等
安徽農學通報 2015年15期
關鍵詞:生物炭吸附凈化

范玉超+楊濤+潘瑩等

摘 要:根據生物炭的強吸附特性,對傳統生態浮床進行改進,構建了由浮床框體、床體、內外雙環圓柱結構種植單元、沉水植物生長袋4個部分組成的新型組合生態浮床,結合水下空間和水面景觀重點描述了浮床的構建過程,為生態浮床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生態浮床;生物炭;吸附;凈化

中圖分類號 X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5-95-04

The Design of Ecological Floating Bed Based on Biochar

Fan Yuchao et al.

(School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 232001,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strong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biochar,a new kind of floating bed named combined ecological floating bed was constructed,which included the floating bed frame body,the bed body,inside and outside double cylindrical structure with planting unit,submerged plants grow bags of four parts.Combination with under-water space and water landscape were used to mainly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loating bed,providing a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floating bed.

Key words:Ecological floating bed;Biochar;Absorption;Purification

隨著工農業的快速發展,污染物進入環境的途徑增多,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其中水體富營養化已成為水污染問題的重中之重。水體富營養化是指湖泊、水庫、河流等水體受納過量的氮、磷(N、P)等營養物,促使藻類暴發進而導致水體水質惡化并加速水體老化,從而使水體生態系統和水功能受到阻礙和破壞的過程[1~3]。水體富營養化造成魚類等水生動植物死亡,引起水質下降,威脅安全用水。

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指出,深化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遏制湖體富營養化趨勢,主要入湖支流基本消除劣Ⅴ類水質。鑒于湖泊、河流、水庫等水體富營養化問題形勢嚴峻,廣大科技工作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生態浮床技術正是在此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一種水體原位修復技術,具有無需占地、低成本、材料來源廣泛、操作方便、修復效果好、運行管理簡單的特點[4]。為此,本文介紹了生態浮床的研究現狀,并對傳統生態浮床結構進行改進,以期對富營養化水體的生態修復技術有所幫助。

1 生態浮床技術

1.1 生態浮床的凈化機理 作為一種新型水體富營養化修復技術,生態浮床被廣泛研究及應用。它主要是將高等水生植物或改良后的陸生植物運用無土栽培技術種植到浮于水面的床體上,通過植物根系的吸收、吸附作用和根系附著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削減水體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并以收獲植物體的形式將其搬離水體,達到凈化水質的作用并兼具環境美學功能[5-8]。生態浮床的主要凈化機理是利用植物根系形成生物膜,通過氨氧化、反硝化作用等途徑,將污染物吸收或轉化,同時利用浮床植物在營養物質、光照等方面的競爭優勢,抑制藻類生長[9-11]。

1.2 生態浮床的結構和功能 生態浮床的主要結構有:浮床框體、床體、基質和植物,如圖1所示。其按框體材料的不同主要分為:竹竿浮床、泡沫浮床、竹筐浮床、椰絲浮床、輪胎浮床、塑料管浮床、塑料片浮床、混凝土浮床、塑料盤浮床。按構造結構又可分為干式生態浮床和濕式生態浮床,其中植物和水接觸的為濕式,不接觸的為干式[12]。

圖1 生態浮床結構

浮床結構單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床體、基質和植物方面:

1.2.1 床體 床體的主要作用是為生態浮床提供浮力,保證能夠支撐基質和植物。常用的床體材料有:(1)有機高分子材料:具有加工特性好,強度大,化學穩定性好,材質輕等優點,如聚苯乙烯泡沫板,聚丙板等[13-14];(2)無機材料:多孔結構,比表面積大,適合于微生物附著掛膜,可高效吸附污染物質,但加工難度大、成本高,實際中應用較少,如陶粒、蛭石和珍珠巖等[15-17]。

1.2.2 浮床 浮床基質用來固定植物,并保證植物能夠充分吸收水分、氧氣和養料,兼具耐腐、彈性足、固定力強、蓄肥、保肥、無污染的特性。常用海綿、椰子纖維等天然材料作為浮床基質的材料。

1.2.3 植物 植物是浮床凈化水體的主體,需要其能夠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具有較高的成活率、抗污能力強、能夠快速生長、生物量大,根系發達、根莖繁殖力強,并具備一定的觀賞性和經濟價值。目前應用較多的浮床植物有美人蕉、水浮蓮、香根草、菖蒲、石菖蒲、鳳眼蓮、水芹菜、水雍菜等[18-20]。

1.3 生態浮床的研究進展 目前,對于富營養化水體的治理與修復,人們越來越多的采用生態浮床技術,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該技術既改善了湖泊、水庫及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同時避免了物理、化學方法帶來的投資大、操作難和易引起二次污染等問題。

美國生態學家Gurney最早開展浮床技術的研究[21]。20世紀70年代起,為了改善水質、消除水體污染,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率先采用生態浮床技術治理水域,達到了凈化水質的目的[22]。如日本在琵琶湖、霞浦、諏訪湖等著名湖泊、水庫以及公園的池塘等水域設置生物浮床,不僅有效的凈化了水質,而且改善了湖濱景觀[23]。1995年Tomas等[24]以污水作為培養基來研究季節和水力停留時間對浮游水生植物吸收磷的影響,篩選出對P吸收較強的十大水生植物,其中以美人蕉和魚腥草的吸收率最高。同年,第六屆世界湖泊大會在日本召開,人工浮床技術進一步被人們認可[25]。

Komer等[26]研究了浮萍對生活污水中氮/磷的去除,結果表明,30%~52%的氮/磷去除都直接或間接來自植物的貢獻。Chang[27]在佛羅里達州利用浮床植物在構造的隔圍內進行實驗,綜合經濟和處理效果后得出,5%的覆蓋面積效果好于10%。Lloyd等[28]在新加坡的克蘭芝水庫利用香蒲、香根草和毛蓼構造浮床,結果表明,3種植物浮床對TN和TP的去除負荷較高。

國內生態浮床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紀90年代,起初浮床中栽培的植物多是水生植物,后來環境學者將陸地上種植的草本陸生植物種植在浮床上,取得了較好的凈化效果及更高的收獲量與景觀效果[29]。

王國祥等[30]利用鑲嵌組合植物群落控制湖泊飲用水源區藻類及氮污染,結果表明,凈化后藻類生物量、數量,總氮均顯著下降,水質得到明顯改善。邴旭文等[31]采用浮床無土栽培技術,在池塘水面種植美人蕉控制富營養化,結果顯示,在富營養化池塘中,美人蕉的覆蓋率與水體中N、P的去除率呈正相關。黃廷林等[32]將綠蘿、美人蕉和龜背竹3種植物用于人工浮床,試驗期間,植物對水中N、P的去除效果較好且長勢良好。孫連鵬等[33]研究了不同季節美人蕉浮床去除水體中氮素等營養物質的凈化效果,結果表明,春季美人蕉浮床對水中氮素的去除效果較好,秋季去除效果有所下降。

司友斌等[34]以巢湖湖水、合肥環城河水及安農大池塘水作為供試水樣,研究浮床香根草對富營養化水體的凈化效果,試驗表明,香根草生長良好,在56d生長期內對總氮去除率均達85%以上,對氨氮去除率可達100%,對總磷也有較高去除率;同時,香根草是一種集原料、飼料、燃料于一體的經濟植物,此技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童昌華等[35]利用水生植物凈化和底泥遮蔽的方法對養魚池的富營養化水體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狐尾藻和微齒眼子菜對水中TN、TP和NO3-N的去除效果最好,1個月后對TN、TP的去除率均可達80%以上。盧進登等[7]利用人工生物浮床栽培植物20余種,成活率大都在70%以上,研究認為蘆葦對水質的凈化效果最好,其次分別為荻、水稻、蕹菜、牛筋草、香蒲和美人蕉。其中對蕹菜和水稻植株的檢測完全符合國家有關衛生標準,可作為蔬菜和青飼料。

鄭劍峰等[36]研究了美人蕉和風車草浮床在冬季低溫條件下對氮、磷的遷移能力,結果顯示,2種植物都能在低溫條件下正常生長,并對氮、磷有一定的吸收且生物量明顯增加。Zhao等[37]利用河道周圍的植物構建浮床凈化河水,結果表明,夏季浮床對各項指標的去除率都明顯高于春冬季,同時,浮床植物對Ca、Mg、Fe、Mn等重金屬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2 基于生物炭的生態浮床設計

在傳統生態浮床技術中,植物體系物理吸附和生物吸收除去氮、磷所需要的時間往往都是幾十個小時或者幾十天,且貢獻較小,凈化功能主要是通過附著在浮床系統上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來實現。因此,提高微生物在浮床系統上的附著、增殖能力,提高脫氮除磷效果是當前生態浮床技術存在的問題和研究的工作重點。

2.1 設計思路 針對當前生態浮床技術存在的問題,結合生物炭的強吸附性和植物對污染物吸收的共同作用,將兩者利用起來達到對水體的高效凈化。生物炭環境友好,本身可作為一種超強吸附劑對水體起到一定程度的凈化,且水體中的微生物可吸附在生物炭表面[38]。

2.2 浮床設計 基于生物炭的生態浮床設計以生物炭作為基質,單元結構上采用內外雙環組合方式,方便植物收獲及季節性更換。

2.2.1 浮床框體 采用浮管作為框體,PVC浮管耐腐蝕、經久耐用、成本低、易于回收,不產生二次污染;另外,浮管可以提供浮力,增加整個浮床的穩定性,且便于和床體進行安裝。

2.2.2 床體 選擇應用較廣泛的高密度聚乙烯(HPDE)制成的薄板,該材料密度為0.94~0.97g/cm3[39],堅固耐用,具有良好的抗腐蝕性和穩定性,不入水下沉。目前已有該材料制成的具有特殊邊角設計的模塊,可以用U型扣或螺絲進行連接,組裝拆卸更便捷。此次設計我們選擇了矩形形狀的床體,實際應用中可根據地形和湖泊特點,設計成六邊形或菱形等結構。

2.2.3 基質 生物炭是難溶、穩定、高度芳香化,且富含碳素的黑色蓬松狀固態物質,屬于黑炭范疇,其碳、氫、氧、氮等含碳量在70%以上[40]。生物炭具有致密的微孔結構,比表面積巨大,吸附能力強,且生產成本低、生態安全、無污染、適合大面積推廣,在治理水體和土壤重金屬及有機污染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辔詮?、易塑形,能夠固定植物并為植物生長提供良好環境。

每個種植單元由大口徑PVC管構建內外雙環結構,外環填充生物炭,內環填充花泥并種植植物。內環底部封有多孔尼龍網,既可防治植物掉落,又可保持內環的獨立性,方便取出更換或收割植物,如圖2所示。

圖2 基于生物炭的生態浮床種植單元俯視、剖面圖

2.2.4 植物 植物適宜生長的溫度、氣候、降水等因素差異較大,因此,必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選擇浮床植物。例如:安徽北部地區適合選擇西伯利亞鶯尾、千屈菜、花葉美人蕉等,這幾種植物量大、根系發達、根莖繁殖能力強、植株優美,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2.2.5 組合物 在浮床主體結構的基礎上,每個床體單元的拐角設計一個沉水植物生長袋(大網孔),內置陶粒和植物種,并用塑料繩將其固定于床體。優先選擇菹草、狐尾藻等適應能力強的沉水植物。沉水植物生長袋的應用在穩定床體的同時,還可以進一步吸收水體中的氮磷等物質,并可以充分提高對水體的分層利用率,加速對污染物的去除。浮床結構設計圖如圖3所示。

圖3 基于生物炭的生態浮床設計

2.3 設計優點 (1)設計采用生物炭作為生態浮床的基質具有以下優點:①生物炭能夠吸附水中的重金屬、有機物及氮磷等物質,提高污染物與植物根部的接觸濃度;②生物炭疏松多孔,為微生物提供巨大的附著空間,增加浮床結構單元中微生物的數量和種類,提高對污染物的去除能力;③生物炭含有一定的微量元素和有機物質,具有保肥、保水的能力,能夠促進植物的生長。(2)生長后期植物根系穿出花泥接觸到生物炭,此時植物根系既能從水體中吸收有機物和離子,又能從生物炭中吸收有機物,通過根系形成生物膜將污染物吸收、轉化。(3)沉水植物以生長袋為根基向水體中層生長,其枝葉和根系在水中形成濃密的“生物網”,吸附水體中大量的懸浮物。發達的植物根系表面也可附著微生物降解污染物。

3 展望

目前,我國城市湖泊大部分處于重度富營養化階段,既影響城市景觀又威脅用水安全。生態浮床技術集凈化水質、減少污染、改善環境等綜合效益為一體,并且制作成本低、操作簡便、易于推廣?;谏锾康纳鷳B浮床設計,采用內外雙環結構,內環方便取出,可種植水芹、生菜等經濟作物,在凈化水質、增加城市湖泊景觀效果的同時,還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床體拐角設沉水植物生長袋,拓展下層水體利用空間,沉水植物形成的“生物網”又可吸附水中懸浮物,增加微生物量,提高污染物處理效果。因此,基于生物炭的生態浮床設計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金相燦,屠清琪.湖泊富營養化調查規范[M].2版.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0.

[2]秦伯強,胡維平.太湖水源地水質凈化的生態工程試驗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2007,27(1):5-12.

[3]劉偉.巢湖藍藻重度發生時的水質特征分析[J].中國環境監測,2007,23(4):101-102.

[4]宋豐明,汪銀梅,曹文平.生態浮床的應用現狀及發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1):6647-6648.

[5]任照陽,鄧春光.生態浮床技術應用研究進展[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7,26(增刊):261-263.

[6]井艷文,胡秀琳,許志蘭,等.利用生物浮床技術進行水體修復研究與示范[J].水利科學研究,2003,(6):18-19.

(下轉121頁)

(上接97頁)

[7]盧進登,帥方敏,趙麗婭,等.人工生物浮床技術治理富營養化水體的植物遴選[J].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7(4):402-404.

[8]盧進登,趙麗婭,康群,等.人工生物浮床技術治理富營養化水體研究現狀[J].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1(3):214-218.

[9]吳春篤,楊峰,俞杰翔,等.生態浮床與接觸氧化法協同處理生活污水[J].水處理技術,2008,34(4):48-51.

[10]Brix H.Do macrophytes play a role in constructed treatment wetlands[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7,35(5):11-17.

[11]李鋒民,胡洪營.大型水生植物浸出液對藻類的化感抑制作用[J].中國給水排水,2004,20(11):18-21.

[12]曹文平,王冰冰.生態浮床的應用及進展[J].工業水處理,2013,33(2):5-9.

[13]馬立珊,駱永明,吳龍華,等.浮床香根草對富營養化水體氮磷去除動態及效率的初步研究[J].土壤,2000,2:99-101.

[14]井艷文,胡秀琳,許志蘭,等.利用生物浮床技術進行水體修復研究與示范[J].北京水利,2003,6:20-22.

[15]鄭世華、鄭仕遠,卿立述.水培陶瓷浮床的研制及應用探索[J].農村經濟與科技,1999,10(7):20-21.

[16]劉淑緩,任久長,由文輝.利用人工基質無土栽培經濟植物凈化富營養化水體的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35(4):518-522.

[17]王恰,彭黨聰.珍珠巖生物載體開發研究[J].化工礦物與加工,2005(12):7-11.

[18]蔣躍,童琰,由文輝,等.3種浮床植物生長特性及氮、磷吸收的優化配置研究[J].中國環境科學,2011,31(5):774-780.

[19]吳建強,王敏,蔣躍,等.4 種浮床植物吸收水體氮磷能力試驗研究[J].環境科學,2011,32(4):995-999.

[20]鄭立國,楊仁斌,王海萍,等.組合型生態浮床對水體修復及植物氮磷吸收能力研究[J].環境工程學報,2013,7(6):2153-2159.

[21]王劫,劉陽,王澤民,等.人工浮島技術應用前景[J].環境保護科學,2008,34(5):23-25.

[22]Vollenweider R A.Elemental and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lankton biomass;some comments and explorations[J].Arch.Hydrobiol,1985,105:l1-29.

[23]郭培章,宋群.中外水體富營養化治理案例研究[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3.

[24]Thomas A,Busk D,James E,Peterson K,Ramesh R.Use of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plants for removing phosphorus from dairy wastewaters[J].Ecological Engineering,1995,5:371-390.

[25]孫遠奎,李梅,王姍姍.人工生態浮床技術及其利用[J].節能與環保,2009,10:33-35.

[26]Korner S,Vermaat J E.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LemnaGibba L.,bacteria and algae for th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in duck weed-covered domestic waste water [J].Water Researeh,1998,32(12):3651-3661.

[27]Chang N B,Islam K,Marimon Z.Assessing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signatures related to nutrient removal by floating islands in stormwatermesocosms [J].Chemosphere,2012,88:736-743.

[28]Lloyd H.C,Stephen C,Tanb B K,et al.Treatment of base flow from an urban catchment by a floating wetland system [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2,49:170-180.

[29]唐靜杰,周青.生態浮床在富營養化水體修復中的應用[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9,2:24-27.

[30]王國祥.用鑲嵌組合植物群控制湖泊飲用水源區藻類及氮污染[J].植物資源與環境,1998,7(2):35-41.

[31]邴旭文,陳家長.浮床無土栽培植物控制池塘富營養化水質[J].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1,2(3):29-33.

[32]黃廷林,宋李桐,鐘建紅,等.人工浮床凈化城市景觀水體的試驗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9(1):30-33.

[33]孫連鵬,劉陽,馮晨,等.不同季節浮床美人蕉對水體氮素等污染物的去除[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47(2):127-130.

[34]司友斌,包軍杰,曹德菊,等.香根草對富營養化水體凈化效果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2003,4(2):277-279.

[35]童昌華,楊肖娥,濮培民.富營養化水體的水生植物凈化試驗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2004,15(8):1447-1450.

[36]鄭劍峰,羅固源.秋冬季低溫條件下浮床植物氮磷遷移能力的研究[J].三峽環境與生態,2008,1(3):38-41.

[37]Zhao F L,Xi S,Yang X E.Purifying eutrophic river waters with integrated floating island systems[J].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2,40:53-60.

[38]范玉超,劉文文,司有斌,等.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對土壤中阿特拉津的降解研究[J].土壤,2011,43(6):954-960.

[39]Andrew J.Handbook of polyethylene,structures,properties,applications [M].New York:Marcel Dekker,Inc,2000:34.

[40]謝祖彬,劉琦,許燕萍,等.生物炭研究進展及其研究方向[J].土壤,2011,43(6):857-861. (責編:張宏民)

猜你喜歡
生物炭吸附凈化
這條魚供不應求!蝦蟹養殖戶、垂釣者的最愛,不用投喂,還能凈化水質
肌膚凈化大掃除START
生物炭的制備與表征比較研究
生物炭的應用研究進展
陶色凈化
給未成年人凈化出一片晴朗的天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