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理論研究現狀剖析

2015-08-24 07:19黃國彬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北京100875
圖書館建設 2015年11期
關鍵詞:標識符科研人員圖書館

鄭 琳 黃國彬?。ū本煼洞髮W政府管理學院 北京 100875)

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理論研究現狀剖析

鄭琳黃國彬(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北京 100875)

科研人員重名、別名情況屢見不鮮,為用戶查找科研成果帶來不便。當前,已有學者對此問題做出研究,主要包括4個方面: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重要意義、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面臨的問題與對策、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支撐技術及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實踐應用。但是仍然存在不足,后續研究應重點探討如何解決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互操作問題、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元數據問題以及如何實現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與圖書館服務的緊密結合。

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人名規范控制

1 引 言

規范化控制一直以來都是圖情領域的研究重點,而科研人員是科研活動的行為主體,對科研人員的姓名進行規范化控制有利于識別科研主體和科研成果,方便學術評價,促進學術交流。文獻檢索無論是使用發文量、被引量、H指數等在微觀層面上對科研人員進行測評,還是利用各種方法在宏觀層面上進行大范圍的學術評價、探討學科結構和科學發展趨勢等研究,都離不開使用科研人員姓名為檢索點獲得相關數據及對這些數據加以深度分析[1]。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及科研人員數量的與日俱增,如何實現在互聯網上對科研人員進行精準的標識與定位,已經超出了傳統人名規范方法所能控制的領域,科研人員的重名、多名、姓名不規范等現象已經嚴重影響了信息檢索的效果和科研成果的傳播與共享。要解決這一問題,就有必要對科研人員進行人名消歧。

通常情況下,人名消歧可以有兩種手段:①計算機自動消歧;②為科研人員指定唯一標識符[2-3]。計算機自動消歧主要借助計算機技術,通過設計各種算法以實現對科研人員姓名的自動匹配與消歧,常見的方法包括向量空間模型算法[4]、相似度計算法[5]、監督式學習算法[6]等。而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方法主要是通過為科研人員賦予唯一標識符,在二者之間建立一對一的映射關系來實現對人名的消歧。所謂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是指一種由數字、字母、符號、甚至命名空間所構成的,按照某種規則有序排列,用來表示并幫助識別科研人員唯一身份的一組符號體系。相比較而言,計算機自動消歧方式可以有效處理大量人名和人名信息數據,但是無法保證毫不出錯。而為科研人員指定唯一標識符則更能保證人名消歧的準確性[2]。唯一標識符的概念早已有之,早在1998年Cleveland就提出,對于圖書館來說,對作者的姓名進行標識和為圖書賦予ISBN是一樣重要的[7]。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都針對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開展了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鑒于此,本文對國內外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方面的研究與應用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總結,以揭示目前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發展現狀。

本文分別在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庫、Web of Science及Google Scholar上進行了中英文文獻的搜索。使用“作者”“責任者”“研究人員”“科研人員”“身份”“名稱規范”“姓名”“唯一標識符”及其對應單詞“author”“contributor”“researcher”“identity”“authority control”“name”“identifier” 進行了題名和關鍵詞的組配檢索,共得到中英文文獻100余篇,通過學科精選和主題分析,進一步篩選出相關文獻54篇,其中,中文文獻24篇,英文文獻30篇。

本文對得到的文獻進行初步分析,從時間跨度來看,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最早的研究起始于2005年,早期的研究著重強調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對于提高知識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8]。學者Bohne-Lang等人指出,與科學研究發展的早期相比,當前科研人員姓名歧義問題更為嚴重[8]。這是因為,在科研早期,科學家不僅數量較少,且多為男性,不僅重名概率較小,且姓名不會隨著婚姻狀況的改變而改變。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性科研人員數量增多,這不僅導致科研人員總體數量的增多進而增加重名的概率,更導致科研人員的姓名隨著科研人員的婚姻狀況而改變。因此,有必要為科研人員指定唯一標識符,以提高知識管理水平??傮w而言,自2005年出現相關主題的研究后,有關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研究成果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2014年達到最高峰,年均發文量達到17篇。國內外及總年發文量如圖1所示。

從當前國內外的情況來看,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理論研究主要探討了為科研人員指定唯一標識符的重要意義、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面臨的問題與對策、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支撐技術及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在圖書館中的應用。

圖1 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年度發文量統計

2 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重要意義

在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重要意義方面,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加以闡述。我國學者張學梅從信息檢索的角度出發,探討了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重要作用,認為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能夠極大限度地提升信息檢索能力,進而提升對科研人員乃至整個學科發展進行的學術評價[1];Aerts從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連接作用出發,認為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重要意義在于其不僅可以實現研究成果與科研人員之間的有效聯接,還能將科研人員與其所屬機構、參與的科研項目甚至是其他學術內容生產價值鏈中的潛在關聯實體相鏈接,從而實現科研生態系統中不同要素之間的緊密相連[9]。而Fenner[10]和OCLC[11]的報告則從科研活動參與主體的角度探討了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

(1)對于科研人員來講,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能夠實現對科研人員的有效標識,從而提升對科研人員所發表科研成果的檢索效果,達到廣泛傳播研究成果的作用;現有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允許用戶持續修改并更新已有的科研成果,從而幫助科研人員管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個人檔案;科研人員可以通過對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中其他科研人員信息的追蹤達到尋找合作伙伴的目的。

(2)對于科研機構來講,科研機構可以利用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實現對科研人員知識產出的有效追蹤;科研機構可以利用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實現對科研人員發文量與被引量的有效檢索,從而實現對科研人員的學術評價。

(3)對于資助方來講,資助方可以通過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實現對其所資助科研人員學術成果的有效追蹤;可以通過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中的科研人員信息尋找感興趣的受助科研人員。

(4)對于出版商來講,出版商可以通過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實現對科研人員信息和學術成果的規范化管理,簡化出版流程和同行評審流程。

綜上可知,目前國內研究主要認為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價值體現在其對信息檢索能力的提升,進而提升學術評價的準確性。而國外研究則認為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重要價值在于促進科研主體之間的信息跟蹤、交流與合作。實質上,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除具有上述價值外,還具有提升信息組織、控制信息質量、幫助版權保護等重要意義。因而,無論是科研機構還是圖書館、出版商,都應該積極使用并推廣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使其發揮最大的價值與效用[12]。

3 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綜合來看,現有研究認為,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3.1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可推廣問題

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的出現雖然對信息檢索、知識傳播與共享等多方面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卻不得不面臨可推廣性的問題。陳金星等學者認為,由于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目前仍處于初步階段,眾多功用尚未體現出來,將導致其在推廣應用方面面臨很多困難[13]。因此,現有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應該加大自身的宣傳力度,積極尋求與高校、圖書館、出版商、數據庫甚至網絡搜索引擎之間的合作,以實現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推廣與普及。Fenner等學者指出,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很容易陷入一種群眾行動的困境:即使明知道加入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會為大眾帶來普遍利益,但是如果沒有針對性的激勵機制,愿意加入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的用戶仍舊很少[14]。只有當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成為發表文章的必要因素或是科研人員所在單位要求其提供唯一標識符時,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才能真正被普及。

3.2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信譽問題

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面臨的另一個挑戰就是科研人員的信譽問題。陳辰等人認為,科研人員在唯一標識符系統上創建個人簡歷、填寫個人信息方面缺乏嚴格的監督機制,因而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應要求科研人員嚴格守信,如實填寫個人資料[15];Simonsen也指出,一旦科研人員不如實填寫信息,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就會成為科研人員裝飾其學歷與科研成果的地方,從而喪失其應有的意義與價值[16]?,F有研究認為可以通過授權的方式對信息的準確性加以控制:即授權某個期刊為某個作者增加作者著作列表,其他未授權的機構或者個人則沒有添加和修改數據的權限[15]。但是這種方式也會帶來一定程度的缺陷:不僅會縮小可更新信息的科研人員范圍,還會增加授權機構的工作負擔進而降低信息更新的實時性。

3.3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信任問題

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安全性重點在于使用的授權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科研人員對其信息使用者的信任以及科研人員對擁有其信息的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的信任。前一種情況中,Fenner認為,科研人員將信息提交給唯一標識符系統,意味著這些私人信息的全部公開與可以被廣泛應用,這需要科研人員對使用者強烈信任,以確保自己的私人信息不會被不恰當的使用[10];后一種情況中,科研人員提交個人信息需要對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運營者的絕對信任,以保證自己的信息不會被泄露甚至倒賣等。已有研究表明,通常情況下,與私人公司相比,科研人員更愿意信任那些非營利性的、由國際級協會等權威機構建立的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11]。

目前,已有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就這一問題給出了自己的解決策略。以ORCID(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開放研究者與貢獻者身份)為例,其不僅支持用戶對自己的信息設置訪問權限(用戶可以通過將其個人信息設置為公開、對可信人員開放和完全隱私3個狀態),還就用戶獲取其API數據進行了訪問權限的控制。ORCID將其API權限分為兩個層級:公共級和成員級。公共級的用戶無需繳費或注冊,但是只可以讀取那些標記為公共性質的數據;成員級的用戶需要注冊及繳費,但是需要獲得科研人員的同意后,才可以對數據進行閱讀、編輯、新建等操作[17]。

當前研究雖然對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及其系統的作用與價值持肯定觀點,但是仍然對其發展抱有諸多顧慮,如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信譽問題、信任問題、可推廣問題等。除此之外,筆者認為,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還存在著不同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的互操作問題、同一科研人員擁有多個唯一標識符問題及信息的有效更新問題等。上述的這些問題都可能影響到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應用發展。

4 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支撐技術

盡管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能夠實現對科研人員的唯一標識,但是面對同一科研人員擁有不同唯一標識符及如何將同一作者的姓名變體劃入統一唯一標識符下的問題,仍然要結合采用人名識別的相關技術。

在這一問題上,Bennett等學者于2006年撰文詳細介紹了ORCID、ISNI(International Standard NameIdentifier,國際標準姓名標識符)等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所采用的VIAF(Virtual International Authority File,虛擬國際規范文檔)人名匹配技術[18]。VIAF的名稱匹配算法的思路是:對兩個記錄進行比較時,用以匹配的每一個作者特征都被認為是一個匹配點。匹配點可以按照強度分為強、中、弱3類。強匹配點為那些具有高分辨力的作者特征,如科研人員所發表科研成果的ISBN、題名、生卒日期等。一般情況下,一個強匹配點就足以判定某一姓名是否屬于同一個人。中匹配點的分辨力相較強匹配點而言較弱,主要以科研人員所發表科研成果的出版社、個人角色及主題范圍等為判定的匹配點。一般情況下,需要多個中匹配點才能實現一個匹配。弱匹配點的分辨力最低,只可以用來區分本來就很模糊的匹配,包括該科研人員發表科研成果的主題范圍、使用的語言、出版國等特征角度。

Scopus Author ID在其主頁上介紹了其開發的人名消歧技術。這種技術可以根據科研人員的研究領域、學科類別、聯系地址、歸屬機構、科研成果的來源出版物名稱、出版物被引用日期以及合著科研人員等信息在其與所標識的科研人員姓名之間建立匹配關系,以解決科研人員姓名標識的兩個常見問題:區分帶有常見姓氏的科研人員、查找以不同名稱形式被引用的科研人員。在前一種情況中,Scopus 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搜索返回的可能匹配科研人員的列表中,將提供科研人員感興趣的學科類別或歸屬機構以幫助對擁有常見姓氏的科研人員加以甄別。例如,如果搜索返回兩個名為J. Smith的科研人員,用戶就可以參考這兩個科研人員的歸屬機構或感興趣的學科類別,從而確保其搜索式選中正確的J. Smith。在第二種情況下,將多個科研人員姓名分配在同一唯一作者標識號下時,Scopus 會考慮所有可能的姓氏與名字的組合、姓氏變體以及姓名中帶有或不帶首字母的情況。這樣在搜索某個特定的作者時,將會同時搜索一個首選的姓名和該首選姓名的變體。這樣即使對科研人員進行引用時采用了不同的形式,該技術也能在執行搜索時返回該科研人員所著的文獻[19]。

除此之外,肖晶等學者在分析NSTL的篇級元數據基礎上,提出了一種基于模糊匹配算法的人名消歧規則:對于作者機構名、關鍵詞等特征采取模糊匹配以縮小消歧范圍,再通過對唯一度較高的作者名進行精確匹配,從而達到更好的消歧效果[20];Branting提出使用soundex語音匹配技術,即利用英文字的讀音來計算兩個名稱的近似值[21],如Smith和Smythe拼寫形式不同,但是發音相同,可以按照單詞的發音而不是拼寫形式來進行編碼,然后進行代碼的匹配,就可以判定這兩個人是同一個人。

5 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實踐應用

鑒于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重要作用,當前已有一些組織和機構建立了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22],用以對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進行分配與管理。其中,國內的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主要有清華大學圖書館開發的ThuRID[23]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的iAuthor[24];國外的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包括ORCID[25]、ISNI[26]、OpenID[27]、ResearcherID[28]、Name Project[29]、OKKAM[30]、Author Claim[31]、Researcher Name Resolver[32]、DAI[33]等。綜合來看,目前影響力較大的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主要有ORCID、ISNI、OpenID、ResearcherID及Name Project。上述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不僅在明確科研人員身份、促進科研成果傳播與共享等方面做出了貢獻,更啟迪了圖情領域的學者對其探索并加以研究,從而提升圖書館的服務水平與潛能。從當前研究成果來看,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數字圖書館的身份認證、圖書館與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的整合方面。

在數字圖書館的身份認證方面,鐘遠薪將現有3種身份認證機制(獨立認證、私有第三方身份驗證、OpenID驗證)進行了對比分析,指出與其他兩種身份認證方式相比,OpenID很好地解決了用戶標識的唯一性問題,使用戶跳出了重復注冊、多次輸入密碼的循環,從而減輕了用戶的負擔[34],因而建議高校圖書館網站借鑒OpenID的身份認證方式建立其身份認證系統。黃也認為,與其他身份認證系統相比,OpenID 具有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等優點,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35]。因而,數字圖書館可以考慮采用OpenID進行用戶的身份驗證,進而在保護用戶利益的同時,為用戶帶來方便。

在圖書館與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的整合方面,Rosenzweig等學者介紹了密歇根大學圖書館與ORCID的整合情況[36]。密歇根大學于2012年9月與ORCID建立了合作關系,以便密歇根大學擁有創建、存儲及編輯ORCID記錄的權限。在積極推廣員工使用ORCID的同時,密歇根大學圖書館還試圖將其機構庫Deep Blue與ORCID加以整合,以實現對員工數據的規范管理,確保每個員工擁有一個唯一標識符。除此之外,密歇根大學還試圖將其機構庫與其他責任者元數據庫互聯,責任者元數據庫的覆蓋范圍包括MCommunity、Michigan Experts及 M-CV,從而實現了其與其他責任者元數據庫之間的互操作。

6 討論與結論

總的來說,現有研究對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相關問題已經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工作,并取得了許多有益的發現。更重要的一點是,現有研究并不僅局限于理論層面的探討,還進行了實踐方面的探索。但仍存在以下問題:

(1) 國內外研究與發展存在差異。從現有研究成果看,國內方面的相關研究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不僅相關主題論文及研究報告的數量與國外相比較少,更重要的是,在實踐應用方面,國內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及相關應用不僅數量較少,且開展時間也相對較晚,影響力還有待加強。而國外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已多達數十個,最早的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末(Author Claim[37]),ORCID、ISNI等系統更是已經具備了國際影響力。

(2)對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互操作問題關注不夠。從現有研究成果來看,大部分研究主要關注于科研人員的推廣、真實性及安全性問題,卻忽略了不同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之間的互操作問題。隨著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的逐漸增多,其互操作性能不高的局面將大大影響到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良性發展,因此后續研究應該將關注焦點投放在不同系統之間的互操作問題上,探討不同系統及標識符的擴展和互操作模式。

(3)對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元數據問題關注不夠??蒲腥藛T唯一標識符的元數據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元數據的質量控制、元數據的標準控制與應用。在元數據的質量控制方面,上文提到現有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對科研人員輸入元數據的質量缺乏監督機制,雖然也有少數學者提出相應解決方案,但是其所提策略不僅太過表層,還會為元數據的更新帶來困難。因此,后續的研究應該試圖解決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元數據質量控制的問題。在元數據的標準控制及應用方面,現有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具有元數據標準不一致的特點,不同的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要求科研人員填寫的元數據不同。這將很大程度上影響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的互操作,并且限制對元數據的開發與應用。

(4) 與圖書館的結合不夠緊密。雖然鐘遠薪[34]和黃[35]曾先后于2010和2011年撰文建議圖書館借鑒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開發屬于自己的身份認證系統,Rosenzweig M等學者于2014年撰文介紹了高校圖書館、機構庫與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系統的整合與互操情況[36],但是迄今為止,關于圖書館在資源建設與信息服務中如何引入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等相關的研究仍然較少??蒲腥藛T唯一標識符能為圖書館帶來的好處遠不僅于身份認證和數據庫整合兩項,其在信息檢索、信息組織、信息質量控制、促進學術成果傳播甚至是版權管理方面也將為圖書館帶來巨大的好處。因此,后續研究可以將關注點投放在圖書館對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應用方面,深入探討圖書館應如何利用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提升其服務能力與水平。

[1]張學梅.科學論文作者身份唯一標識符研究[J].圖書館界,2014 (4):8-10,47.

[2]Kurakawa K, Takeda H, Takaku M, et al. Researcher Name Resolver: Identifier Management System for Japanese Research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Digital Libraries, 2014,14(1-2):39-58.

[3]Arendt J. Author Identifiers: Introducing Several Approaches[J]. Cataloging & Classification Quarterly, 2011,49(6):500-502.

[4]University of Washington|Tacoma. [EB/OL]. [2014-12-15]. https://www.tacoma.uw.edu/sites/ default/files/global/documents/ institute_tech/Y_Li.pdf.

[5]Torvik V I, Weeber M, Smalheiser S N R. A Probabilistic Similarity Metric for Medline Records: A Model for Author Name Disambigu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05,56(2):40-158.

[6]Han H, Giles L, Zha H, et al. Two Supervised Learning Approaches for Name Disambiguation in Author Citations[J]. Jcdl '04 Proceedings of Acm/ieee Joint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2004:296-305.

[7]Cleveland G. Digital Libraries: Definitions, Issues and Challenges [EB/OL]. [2015-03-26] http://www.ifla.org/VI/5/op/udtop8/udtop8.pdf.

[8]Bohne-Lang A, Lang E.Do We Need a Unique Scientist ID for Publications in Biomedicine?[J] Biomedical DigitalLibraries,2005,2(1):1.

[9]Aerts R. Digital Identifiers Could Keep up with Authors' Moves [J]. Nature, 2008(454): 575-575.

[10]Fenner M. Author Identifier Overview[EB/OL]. [2015-03-26]http://libreas.eu/ausgabe18/texte/03fenner.htm.

[11]OCLC.Integrating Researcher Identifiers into University and Library Systems[EB/OL]. [2014-12-15].http://oclc.org/content/ dam/research/presentations/smith-yoshimura/altman-smith-y oshimura-researcher-identifiers-cni-2014.pptx.

[12]OCLC. What's in a Name? Managing Researcher IDs & the Library's Role[EB/OL]. [2014-12-15]. http://oclc.org/content/ dam/research/presentations/smith-yoshimura/researcher-idslibrarys-role-arl-fellows-2014.pptx.

[13]陳金星, 祝忠明, 劉玉婷, 等.責任者唯一標識符應用研究[J]. 情報雜志, 2010(12):134-140.

[14]Fenner M,Gó mez C G, Thorisson G A. Key Issue Collective Action for the Open Researcher & Contributor ID (ORCID)[J]. Serials:The Journal for the Serials Community, 2011,24(3): 277-279.

[15]陳辰, 宋文. 責任者唯一標識符構建及其面臨的主要問題[J].圖書館論壇, 2013(2):125-129,151.

[16]Simonsen R J.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J]. Quintessence International-English Edition, 2006(26):231-231.

[17]Fenner M. The Way ahead for a Global Initiative for Author and Organisation Identifier System: ORCID[EB/OL]. [2014-12-15]. http://scholar.google.com.hk/scholar?q=%E5%9 C%A8%E6% A0%87%E9%A2%98%3A+The+way+ahead+for+a+glob al+initiative+for+author+and+organisation+identifier+system& btnG=&hl=zh-CN&as_sdt=0%2C5.

[18]Bennett R, Hengel-Dittrich C, O'Neill E T,et al. 虛擬國際規范文檔——連接德國國家圖書館和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規范文檔[J].顧, 譯. 國家圖書館學刊, 2006(4):87- 91.

[19]Scopus .Scopus Author Identifier[EB/OL]. [2014-11-27]. http:// help.elsevier.com/app/answe rs/detail/a_id/2845/p/8150/incidents. c$portal_account_name/53030.

[20]肖晶, 梁冰, 張曉丹, 等.一種面向篇級數據的作者名消歧規則和算法[J]. 現代圖書情報技術, 2012(5):55-59.

[21]Branting L K. 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Name-Matching Algorithms[C].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aw. ACM, 2003:224-232.

[22]PBworks.International Repositories Infrastructure Wiki[EB/OL]. [2014-11-27]. https://repinf.pbworks.com/Author-identification.

[23]清華學者.項目簡介 [EB/OL]. [2014-01-17]. http://rid.lib. tsinghua.edu.cn/thurid/about.html.

[24]iAuthor中國科學家在線[EB/OL]. [2014-01-17]. http://iauthor. cn/welcome/index.xhtml.

[25]ORCID.Homepage[EB/OL]. [2014-11-27]. http://orcid.org/.

[26]ISNI.Home[EB/OL]. [2014-11-27]. http://www.isni.org/.

[27]OpenID. Homepage [EB/OL]. [2014-11-27]. http://openid.net/.

[28]ResearcherID [EB/OL]. [2014-11-27]. http://www.researcherid. c o m/H o m e.a c t i o n?S I D=3 C 2 C n R 3 P V L 9 M 7 o u EEeW&returnCode=ROUTER.Success&SrcApp=CR&Init=Yes.

[29]Name Project [EB/OL]. [2014-11-27]. http://names.mimas.ac.uk/.

[30]OKKAM. Welcome to OKKAM! [EB/OL]. [2014-11-27]. http://www.okkam.org/.

[31]Author Claim Registration Service[EB/OL]. [2014-11-27]. http:// authorclaim.org/.

[32]Researcher Name Resolver. Home[EB/OL]. [2014-11-27]. http:// rns.nii.ac.jp/resolver/search.go?AD=init.

[33]DAI[EB/OL]. [2014-11-27]. https://www.surf.nl/en/themes/ research/research-information/digital-author-identifier-dai/ digital-author-identifier-dai.html.

[34]鐘遠薪.OpenID在高校圖書館網站中的應用[J].圖書館學研究,2010(21):26-29.

[36]Rosenzweig M.Implementation of 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 (ORCID) at a Large Academic Institution [EB/ OL]. [2014-12-15]. http://scholar.google.com.hk/scholar?as_q=Implementation+of+Open+Researcher+and+Contributor+ID+%28OR CID%29+at+a+Large+Academic+Institution&as_epq=&as_oq=&as_eq=& as_occt=title&as_sauthors=&as_publication=&as_ylo=&as_ yhi=&btnG=&hl=zh-CN&as_sdt=0%2C5.

[37]Author Claim [EB/OL]. [2014-11-27]. http://authorclaim.org/.

鄭 琳 女,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信息管理系情報學專業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信息法學。

黃國彬 男,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信息管理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信息法學、信息分析,已發表專業論文120多篇。

Overview of Theoretical Study on Researcher's Unique Identifier

It is a common situation for researchers that they have same names or another names, which brings difficulty for users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Some researchers study on this issue and got fruits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significance,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supporting technologi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er's unique identifier. The current research achievement is still insufficient, so the further study is suppose to concentrate on the interoperability, metadata of researcher unique identifier, and combination of researcher unique identifier with the library

Researcher; Unique identifier; Name authority control

G254

A

2015-03-27 ]

猜你喜歡
標識符科研人員圖書館
科技部等五部門聯合發文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
基于底層虛擬機的標識符混淆方法
科研人員揭示油桃果實表皮不長毛的奧秘
科研人員破譯黑豬肉特征風味物質
基于區塊鏈的持久標識符系統①
DOI標識符查找文獻的方法
圖書館
企業科研人員激勵問題及對策研究
去圖書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