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段歷史 六方各表

2015-09-10 07:22葉未央
北京青年周刊 2015年49期
關鍵詞:田沁鑫譚嗣同變法

葉未央

“戲劇禪師”田沁鑫要將“瘋狂書生”李敖寫的小說《北京法源寺》改編成話劇,這事兒說了有些年頭兒了。當這項因廟堂高聳而貌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終披著“明星話劇”的世俗包裝登上人間戲場的時候,等了這么久,你變了沒有?

這是一個文化市場只認明星話劇的浮躁時代,做戲言必稱明星是一種潛在的經濟“規矩”。田沁鑫的氣場來自信仰,身后是北京法源寺的歷史滄桑和佛學積淀。這種氣場大過了明星的光環,最終讓這臺話劇收獲了遠遠超越“明星話劇”之上的諸如“蕩氣回腸的中國大戲”、“成功傳遞了大時代中的大角色”、“不折不扣的男人戲”、“眾生平等的歷史視野”、“悠悠大國氣象”、“一出你不曾見過的傳奇大戲”等崇高評價。

“戊戌變法”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事件,也是中學歷史教科書里濃墨重彩的一個章節,因此廣大中國人民或多或少對此有些了解。前些年張黎拍了轟動一時的鴻篇巨制電視劇《走向共和》,客觀上也為這段歷史做了更藝術化、更形象化的普及傳播。如果你看過,則有助于更好地欣賞田沁鑫這臺信息量極大、臺詞極豐富的舞臺劇。

“戊戌變法”不僅是歷史的轉折點,同時其過程也充滿了戲劇性,其走向也充滿了不確定性,還有形形色色不同性格的人物,深刻的人性和社會反思,以及撲朔迷離的歷史謎團,這樣的一個真實歷史事件當然是文藝創作的絕佳題材。

如何處理這樣一個好題材?以往著眼于宮闈爭斗的、慷慨悲歌的、深沉反思的、歷史批判的……各種類型作品都有。田沁鑫改編的《北京法源寺》,論小說本身并不是一個故事性很強的話劇坯子,但是她的處理卻別出心裁。在這部不以故事性見長卻充滿了大量思辨性議論的話劇里,田沁鑫讓這六個方面的代表人物對這一段眾目睽睽的歷史進行了各自的表述。慈禧太后,光緒皇帝,譚嗣同,康有為,梁啟超,袁世凱,六個參與了這個歷史進程的“當事人”,從各自的視角和立場出發,給了迷霧重重的“戊戌變法”以合理的解釋。

由于賈一平出色的表演,譚嗣同這個角色格外搶眼。一個和舊體制死磕的理想主義者,本身就是光芒四射的。在中國,從商鞅到王安石以及等等,古往今來,變法者都沒有好下場。而變法者在可以選擇像康有為、梁啟超一樣逃生的情況下毅然赴死,譚嗣同是個異類的烈士,這也正應了那句“廣東人革命、浙江人出錢、湖南人流血”的經典總結。在他看來,“戊戌變法”是一場崇高的殉道:“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彼倪x擇是這出戲的感人擔當,只不過賈一平一不留神捎帶著搞成了顏值擔當。

周杰一改演電視劇時的夸張,在舞臺上告訴觀眾一種沉穩。這是一個想帶領中國變法圖強的年輕人,頂著皇冠卻沒有實際的皇權,更缺少明治天皇那樣強硬的性格,平心而論,要演出這種兩面性并不容易。在他的語境里,“戊戌變法”有一種難言的憂傷。特別是最后他對慈禧那一場“表忠心”的傾訴,令人唏噓不已。一百多年來,類似的畫面和語氣我們實在看得太多太多。

奚美娟是呂中之后飾演慈禧的不二人選,在《北京法源寺》里她不再是教科書上那個陰險毒辣的獨裁者和腐敗無能的賣國賊,卻演盡了一個女人的性別弱點和一個母親的失望心傷。有別于以往關于慈禧反對變法革新的常規觀點,田沁鑫把她在“戊戌變法”中的表現解釋為一個也想改革的母親誤認為兒子的密詔是對母親的背叛,傷心的母親做出了錯誤決定,導致了一場禍及全民族的悲劇。

梁啟超的戲很多,但最集中的是和譚嗣同的對話,這是一種生與死的對話,也是一種禪意的機鋒。戲里說兩位都住在法源寺附近,又都篤信佛教,卻一心變法圖強,入世得那般火熱。在生死關頭,譚嗣同選擇了血沃中華,卻讓梁啟超流亡逃生面向未來。譚嗣同舍命搏名終于名垂青史,梁啟超茍且偷生,日后也不乏成就。這其中也有了一番類似《趙氏孤兒》般的生死思辨:為了理想茍活和壯烈地死去哪一個更容易?“君為其難、我為其易”的說法又真的有那么簡單嗎?這份思考,我相信觀眾會帶出劇場很遠很遠。

翻案,是近年來歷史界的主流。比如說康有為不是改革家而是一個妄人,逃亡后余生更是頗多私德為人不齒的劣跡。這一次田沁鑫選擇了恢復他傳統教科書上的正面形象,方旭老辣的演技更是為他加分不少。但是觀眾看到的依然是一個多面性格的復雜人物,其所作所為對于“戊戌變法”來說也是好壞參半。假如歷史上沒有過這個急功近利的人,那段中國歷史進程也許走得更好。

要說這戲里最出彩的還是青年演員吳彼扮演的袁世凱,演技自然無比精湛,人物的復雜性更是令人動容。和李鴻章一樣,袁世凱近年來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史料導向正面人物,包括說最后的復辟帝制都是事出有因的誤會。 而這出 《北京法源寺》 還是用傳統中國戲曲的“白臉”形象提示觀眾,還原他為行為上背叛改革的反面形象。吳彼的成功在于演出了袁世凱貌似出賣改革的行動背后,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更有哲理和禪意的是他對袁世凱來找他發動兵變的抱怨和嘆息。的確,人們經常會遇到這種道德難題:答應譚嗣同發動兵變“圍園劫后”,又恐光緒的密詔是假,也怕自己的實力不濟;不答應,就只好倒向慈禧以求自保,否則日后發現他知情不舉也是死路一條,可這樣一來卻又會給自己留下千古罵名。從袁世凱后來走向共和的作為來看,他本是一個傾向于改革的歷史人物,所以不存在出賣譚嗣同們的主觀動機,而只是出于人性中趨利避害的自然選擇,不高尚也不能責難為卑鄙。當此形勢下,最有利的是譚嗣同根本沒來找他,他就不用面對兩難的選擇。就像今天你走在大街上,最好不要碰見摔倒的老人,否則不扶良心上過意不去,扶了又怕被訛上。人性往往是經不住考驗的,所以人生最好是平淡生活,不要遇上考驗你的復雜選擇。

雖然《北京法源寺》里面還有很多精彩的配角,但是僅此六方不同視角的表述,就已經讓這段歷史足夠波詭云譎了。一個現實生活中的案子都往往會呈現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羅生門”現象,更何況一百多年前那么復雜的歷史大事件呢?

猜你喜歡
田沁鑫譚嗣同變法
詩詞創作中的詩意翻變法
獄中題璧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田沁鑫:回歸自己的表達
論譚嗣同精神及其當代價值
田沁鑫:為戲劇置身出世入世間
表達
商鞅變法的是與非
譚嗣同殉難百年祭
譚嗣同男女平等思想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