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木偶戲研究簡述

2015-09-28 00:36
戲劇之家 2015年17期
關鍵詞:高州木偶戲單人

林 瑋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 中文系,廣東 廣州 510520)

木偶戲,我國古代又稱之為傀儡戲,追溯其歷史,目前學術界主張“源于漢、盛于唐”,已有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漢唐間木偶戲列于百戲之首,是中國戲曲形成的一個源頭。

木偶藝術的歷史源遠流長。關于木偶戲起源的說法一般有兩種:一是見于陳旸《樂書》、高承《事物紀原》引的《列子·湯問》,其中說到周穆王時的“工人”偃師所造的假人“鎖其頤則歌合律,揮其手則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1]即最早的木偶戲;另一說法見于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引用的漢高祖平城之圍,陳平用木頭雕刻成美女“運機關,舞于陴間”[2]以瓦解敵人軍心的傳說。但此二說法,因前者所引《列子》是一部偽托之書,后者也僅是傳說而非正史所載,皆不足為憑。據大量考古發掘,木偶最早應用于喪祭。春秋、戰國時代的墓葬里常??梢砸姷侥举?,可見當時以刻木為人來代替奴隸殉葬之用?!睹献印酚涊d:“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3]《禮記·檀弓》篇中注明:“俑,從葬木偶也?!盵4]《舊唐書·音樂志》曰:“魁磊子,作偶人以戲,善歌舞,本喪家樂也。漢末始用之于嘉會?!盵5]可知,木偶在漢代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即已產生,不過,當時的木偶一般只用于喪事,直到漢代末期,才開始用于喜事場合?!逗鬂h書》卷二三《五行志》劉昭有注:“《風俗通義》曰:時京師賓婚嘉會皆作魁櫑;酒酣之后,續以挽歌??龣始抑畼?。挽歌,執紼相偶和之者?!盵6]由于喜、喪場合皆得以應用,木偶藝術自然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關于木偶戲何時傳至廣東,目前仍待考證,有關史料記載:“戲劇之在海南,在元代已有手托木頭班,來自潮州。海南之有戲劇,當即肇于此時。明之中葉,土人仿之,而劇遂興,故今之土劇班,稱木頭班為師兄?!保ㄖ腥A民國二十二年印《海南島志》)據此,木偶戲至遲在元代已傳入廣東。

廣東木偶戲的種類繁多,“有杖頭木偶、提線木偶、鐵枝木偶、布袋木偶等。分布活動于粵語、潮語、瓊語、客家話、雷州話等方言區”[7]。目前,廣東木偶戲發展歷史比較完整、保護現狀相對較好的是梅州、潮州和高州三個地區。其中,又以高州木偶戲流傳較廣、影響較大。上個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高州木偶戲進入了鼎盛時期。1997年,高州被命名為“廣東民族民間藝術(木偶)之鄉”;2003年,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族民間藝術(木偶)之鄉”;2006年,高州木偶戲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高州木偶戲曾有過輝煌的歷史,但時至今日,高州木偶戲的生存現狀仍令人擔憂。至于梅州、潮州地區的木偶戲的生存發展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與廣東木偶戲的發展狀況相對應,有關木偶戲的研究也是處于冷清的境地,學術界對于廣東木偶戲的關注較少。對廣東木偶戲的研究大約起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1956年4月,隨著廣東省木偶劇團的成立及開展的縣地級、省級甚至海外的木偶戲交流、調研活動,之后出現了少數見諸報刊、文獻資料匯編的只言片語的介紹。如1960年9月廣東省木偶劇團前往羅馬尼亞參加第二屆國際木偶、傀儡戲劇節演出,羅馬尼亞《文學報》載文贊揚廣東木偶表演“是美妙的詩意和古代神話的幻想、是洋溢的幽默和人民的智慧天衣無縫結合在一起”?!稌r代報》則稱贊木偶的臉譜和服飾以及燈光、布景體現了“中國所獨有的輝煌富麗”。改革開放后,為了促進木偶藝術的發展,廣東省文化局與劇協廣東分會于1981年4月聯合召開了全省木偶、皮影藝術座談會與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廣東分會籌備會議,并且成立了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廣東分會,出現了少數對木偶戲常識和藝人進行介紹的文章。如1980年廣東省戲劇研究室編寫的《廣東省戲曲和曲藝》一書就收錄了《廣東木偶》(趙澄清稿、廣東省戲劇研究室整理)、《杖頭傀儡戲》(陳鶴亭)兩篇文章,他們對木偶戲的源流和沿革、流行情況、主要劇本、藝術特點和音樂曲調等問題提出了一些看法,因為掌握的資料不夠充分,仍有不少值得斟酌討論的余地。

近十幾年,特別是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開展,學術界慢慢開始關注廣東木偶戲,學者們對木偶戲展開了較多方面的研究,出現了一些有研究意味的論文。

一、對廣東木偶戲的總體研究

這方面的論文數量不多,主要是談到廣東木偶戲的大致情況、發展困境及對木偶技藝在傳承與保護方面的一些思考。如1997年易云在《廣東藝術》中編寫的《廣東的木偶戲和皮影戲》一文,對廣東木偶戲的種類、來源進行了大致的梳理,概括介紹了粵西杖頭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廣東省木偶劇團的布袋木偶戲。2009年4月陳佑在《南國紅豆》上發表《在繼承中尋求突破——廣東木偶制作的傳統繼承與改革創新》一文,主要以廣東省木偶劇團的木偶制作工藝為例,從木偶造型的傳統特點和現代塑造、木偶特技的繼承和創新、木偶制作材料的運用和發展三個方面談到廣東省木偶劇團木偶制作的傳承與創新問題。另外,2011年邱冠武、陳暢、余青在《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發表了《從廣東木偶戲的發展現狀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文章仍主要以廣東省木偶劇團為對象,談到廣東木偶戲發展的困境及原因,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出建議。

二、對廣東木偶戲的個體研究

近幾年發表的廣東木偶戲文章,多集中于研究高州木偶戲,主要有兩種傾向:一是介紹高州木偶戲的整體情況,二是介紹高州單人木偶戲的情況。前者論著不多,如宋俊華、李文瓊于2007年9月在《學術研究》上發表的《嶺南人文圖說之四十五——高州木偶戲》,概括地介紹了高州木偶戲的起源、形態、木偶造型及表演情態。2012年5月王伽娜在《民族音樂》上發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性危機——以高州木偶戲和采茶戲為例》和曹章玲于2012年7月在《大學教育》上發表的《論高州木偶戲的現狀困境及其發展路徑》,兩篇文章都從現實環境出發,談到了高州木偶戲的發展困境,并從行政、法規、組織、培養等方面提出了建議。2012年8月莊偉濤在《中國藝術》上發表的《淺談高州木偶戲的藝術價值》一文,簡略介紹了高州木偶戲的發展歷程與制作工藝,闡述其與美術的關系,剖析其藝術價值,角度比較新穎。而介紹高州單人木偶戲的論文主要包括分析其歷史源流、藝術形態、演出形式、劇目唱腔、演出習俗等問題,論述比較仔細全面。如2003年朱靜在《廣西民族學院學報》上發表的《粵西單人木偶的藝術研究》一文,談到粵西單人木偶的起源、藝術形式變革及藝術發展走向。王伽娜、陳震于2008年11月在《肇慶學院學報》上發表的《高州單人木偶戲與大班木偶戲表演之比較》一文,通過對比,指出高州單人木偶戲在表演前的制作、布景、人偶配備和表演中的唱腔、唱詞、器樂伴奏等方面的特點。2011年6月黨勁在《民族藝術》上發表的《粵西高州單人木偶戲考述》,從高州單人木偶戲的歷史源流、劇目與唱腔、伴奏等方面對其進行簡單論述。2011年4月王伽娜發表的《高州木偶戲和采茶戲的浪漫風格——西方音樂美學的視角》,從西方音樂美學的視角談及高州單人木偶戲的音樂風格特點,研究方法比較新穎。2012年1月倪彩霞于《文化遺產》上發表的《一個人的藝術盛宴——高州單人木偶戲藝人梁東興專訪》,通過專訪形式比較詳細地介紹了高州單人木偶戲藝人梁東興先生的從藝經歷、高州單人木偶戲的歷史與現狀、劇本與表演藝術、演出習俗、音樂、服飾、戲臺等情況,以及梁先生對單人木偶戲藝術傳承的看法,文章條理清楚,介紹得比較全面。以上文章都是以高州木偶戲作為研究對象,是研究高州木偶戲的重要文獻資料。

另外,也有少量的報道、介紹廣東其他地區木偶戲的文章,如1994年《廣東藝術》刊載的石廣生的《從泥土中挖掘出來的珍珠——潮州農民木偶團譽滿德奧》,報道了1993年廣東潮安縣農民陳旭庭和他的木偶班前往德國及奧地利兩國共十六個城市參加國際木偶節演出的經過,并簡單介紹了潮州鐵枝木偶的歷史及獨特技藝,讓讀者對較少見的潮州鐵枝木偶戲有了一定了解。此外,2004年12月謝永昌在《嶺南文史》上發表了《梅州木偶戲》,2013年8月李廣云在《大眾文藝》上發表《淺談客家提線木偶戲的藝術傳承與發展》,這兩篇文章主要介紹了梅州地區提線木偶戲的淵源、藝術特點、傳統劇目、演出團體等情況,并對傳承發展提線木偶藝術提出了對策與思考。

總體而言,目前學界對廣東木偶戲的研究比較薄弱,有關廣東木偶戲的文獻和實證資料不多,缺乏真正有份量的研究專著,僅有論文十余篇,且學者多重視廣東木偶戲的劇種源流、操作技藝、偶人造型特征、藝人隊伍等方面的一般性介紹,目光多匯聚于高州一帶的木偶戲,范圍難免狹窄。事實上,廣東木偶戲中有很多寶貴的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去搶救、挖掘。在以后的研究中,我們希望更多的學者能夠進行實地調查,結合宗教、民俗,把視野拓展到對木偶戲文化實質的探討,對廣東各地區的木偶戲的源流、種類、分布情況、祭儀文化、技術形態等作出更系統的研究,從而對木偶戲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一些有意義的建議,并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全社會對這種民族傳統文化遺產的關注。

[1][2]董每戡.說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20,21.

[3][4][宋]朱熹.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上)[A].四書集注[C].長沙:岳麓書社,1998.296,5.

[5][6]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178.

[7]易云.廣東的木偶戲和皮影戲[J].廣東藝術,1997(02).

猜你喜歡
高州木偶戲單人
木偶和木偶戲
傳統戲劇——木偶戲
與外隔絕
木偶戲
宜賓高州季秋印象二首
第三十八周:每個人的艙位都是單人艙
高州,我美麗的家園
高州步步高
郭川:單人不間斷帆船環球航行第一人
高州油茶光合生理特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