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質量觀

2015-10-21 01:39王云蘭李建根
現代企業教育·下半月 2015年1期
關鍵詞:質量觀入學率大眾化

王云蘭 李建根

摘要: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在規模上已經達到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水平。規模已經得到了擴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正在進行著轉型,逐漸步入了質量化時代。在這種意義上,如何構建大眾化視域下高等教育質量觀并以此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質量生命線大眾化主體需求

一、高等教育質量問題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高等教育質量問題在我國受到高度的關注,“211 工程”、“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教育教學質量改革工程、乃至黨的十七大報告都在不同程度上、從不同角度把高等教育質量問題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高等教育質量問題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更直接的原因是 1999 年以來高校的擴招。截至2013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4.5% ,高等教育在??側藬颠_到3460萬人,是 1998年在校生規模的4倍多。規模的急劇擴張使我國的高等教育快速步入了大眾化階段①。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的刺激,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也極為迅速,但大眾化的高等教育帶有幾個明顯特點。

第一,經濟滯后型,即在現實環境中經濟相對落后的情況下實現的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馬丁·特羅教授對一些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進行考察后得出這樣的規律: 當人均GDP 低于 1000 美元時高等教育一般處于精英化階段,當人均 GDP 在 1000 ~ 3000 美元區間時高等教育開始向大眾化階段轉變,而人均 GDP 在 3000 美元以上時高等教育才開始轉向普及化階段②。根據《2005 年中國統計年鑒》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03 年,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首次突破 1000 美元。我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是在人均 GDP 不到 1000 美元的情況下啟動的,也就是說是在經濟未達到標準的情況下開始的,在這種情況下,高等教育在快速發展的同時,而配套設施、建設資金等方面完全根本上高等教育的發展,也給高等教育的發展帶來一定影響③。

第二,政府主導型,即通過政府的行政措施的干預促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施。1999 年的《面向 21 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和《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及 2001 年《全國教育事業第十個五年計劃》,均對高等教育發展規模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做了明確規定。政策的推動,促使我國高等教育得到快速發展。在政府的干預和主導下,從 1999 年開始連續幾年的擴招,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快速躍升,僅僅用了12 年的時間實現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 3. 7% 提高到24. 3% 的飛躍。這一個跨越式發展的進程超過了發達國家的發展速度。這意味著發達國家在十幾年、幾十年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漸次出現的問題和矛盾,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可能會集中出現。

第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行速度過快, 西方大多數國家都是平穩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如英國高等教育經過20世紀60年代的擴張,70、80年代的進行休整,到了20世紀末才逐步平穩地實現了大眾化。而我國在1998年之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5%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正常水平之下很多很多。而1999年擴招后,當年各高校招生就增幅48.15%,這就出現的一個不良的開頭。擴招政策推行,毛入學率也就大幅提升,在2002年就提前實現了大眾化目標,比計劃早了8年。這一結果卻并不值得我們盲目樂觀,隨著擴招同樣帶來了一系列問題諸如師資跟不上、學生就業難、教學質量下降等一系列隱患,國務院不得不在2006年召開的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招生管理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適當控制招生增長幅度,相對穩定招生規模,把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

上述特點使我國高等教育在理念更新、完善制度、培養目標、辦學模式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仍存在較大差距。最集中的反應便是現階段高等教育規模和質量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從深層原因來說,我國高等教育邁進大眾化階段以后,高等教育正處于全方位的轉型時期,質量觀念是其中需要轉變的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二、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質量的保障舉措

( 一) 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大學之間的關系,逐步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學術自由的實現依賴于大學自主權的實現,大學自主權的實現也是滿足學習者多樣性、靈活性、公共性的學習需求的前提。政府是大學和高等教育的宏觀管理者和調控者,其目標在于促進大學更好地開展教學、科研活動,更好地提供社會服務,推進高等教育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 二) 創新教育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培養

創新的質量觀要求高校能夠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創新型人才,在推動社會進步的科技創新工作方面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效。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在遵循人才培養與成長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與教育創新的辦學理念,制定科學合理、系統優化的培養方案,突出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培養。

(三) 建立良性的高等教育投入體制,強化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質量保障責任“有組織的教育系統不是靠口號和良好愿望來運行的,是靠資金來發展的”④。沒有經濟基礎作支撐,高等教育發展的目標僅僅是一種美好的設想。高等教育是一種準公共產品,政府應主動承擔起投入的主要責任,這也是政府履行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責任的主要體現。

未來社會需要高素質的大眾,更需要高素質的精英。辨證對待大眾化進程中的質量問題,根本在于教育質量觀的樹立。囿于傳統的質量觀,人們在大眾化初始階段的質量問題必然會產生質疑。隨著大眾化的推進,新型質量觀的樹立,尤其在高教辦學質量評估的不斷完善和促進高校不斷分化和競爭中,人們將對高等教育整體發展和高等學校辦學理念產生更為深刻的認識。因此,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等學校要有不同的質量標準去評判,在統一、共性、合格的基礎上培養多元規格、多種質量、多樣標準的人才,才能滿足社會和個性發展的要求。

注釋:

①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 -2020 年) .

②黃久龍.論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及其特征[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3) .

③高田欽.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特點回顧與發展策略分析[J]. 煤炭高等教育,2004,(6) .

④劉春惠,顧留華.大學專業評估: 內部評估與外部評估的比較[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7,(1).

參考文獻:

[1]謝作栩.高等教育大眾化量的規定性探析[J].江蘇高教,2003,(6):1-5.

[2]武毅英.新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觀[J].廈門大學學報,2002,(4):60-67.

[3]李福華.高等教育質量觀:內涵、屬性與評價[J].現代大學教育,2003,(2):17-20.

[4]陳玉琨.超前發展的重點應是高等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1-3-2.

猜你喜歡
質量觀入學率大眾化
2020年我國在校生2.89億人
現代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質量觀
從小學入學率和師生比看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特點
青島啤酒“大質量觀”
全世界都在擴招
總編數據
醫院要樹立全面質量觀
高等教育質量觀的哲學省思
『互動式』是理論宣講大眾化的有效途徑
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