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麥連作中超高產栽培小麥和水稻的養分 吸收與積累特征研究

2015-10-21 16:40陳維揚
基層建設 2015年34期

陳維揚

江蘇省泗陽縣李口鎮農業經濟服務中心 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 223732

摘要:糧食的生產一直在我國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不斷增長,對于糧食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多。而糧食作為人們生存的基礎,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因此不斷提高糧食產量是促進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本文將通過對小麥品種和水稻品種的研究,設置稻麥連作中超高產栽培的模式,進而探究超高產栽培小麥和水稻的養分吸收和積累特征,以期能夠促進糧食產量的增加。

關鍵詞:稻麥連作;超高產栽培;小麥和水稻;養分吸收和積累特征

現代化技術的發展,使得糧食的產量不斷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國農業資源的短缺和人多地少的現狀,使得對于糧食的產量要求還在不斷的提高。而小麥和水稻作為我國兩大主要的糧食作物,在保證社會的穩定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在基層工作20年,就一直在對小麥和水稻超高產栽培進行研究。通過工作中的不斷探索,已經基本確定了超高產栽培的兩大作物的很多特點。但是對于小麥和水稻的養分吸收和積累特征很少關注,因此本文對其的探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探究的材料和方法

小麥產品和水稻產品分別選擇兩個作為材料,在我鎮凌孟村三千畝示范方大田進行為期3年的重復種植,使的稻麥連作,并設計當地高產栽培和超高產栽培這種模式。在超高產栽培中,使用實地氮肥進行管理、水稻進行交替灌溉,小麥進行土壤水分灌溉。在當地高產栽培中,也使用灌溉和施肥等措施。而且兩種方式都對作物進行了病蟲害以及雜草的嚴格控制。

對于研究材料的取樣,分別是在小麥的幼苗期和水稻的移栽期、水稻分蘗的中期和小麥越冬前,還有拔節、開花、成熟幾個期間也分別采樣。對于養分吸收和積累特征的計算方法是干物的質量乘以K、P、N的含量就是K、P、N的吸收量。在某一個生長時期的吸收量減去前一個生長時期的吸收量,得到的值就是這兩個生長期間的積累量。成熟時期籽粒的產量除以在成熟期植株的K、N、P吸收籽粒生產率,它的倒數就是單位籽粒的養分吸收量。

探究結果的分析:

從分析的結果看出,超高產栽培的小麥和水稻的產量都比當地高產栽培的產量高。不管是水稻還是小麥,對于超高產栽培的作物,在拔節期或者以前的生長期,它的干物質量都比當地高產栽培的質量低,但在成熟期,它的干物質量就遠高于當地高產栽培的質量。由此說明了超高產栽培的作物,在生長的中后期的養分吸收能力強。超高產栽培作物中,對于氮含量的吸收和積累,在拔節期以前,水稻或者小麥的含氮量和氮的吸收量都表現比當地高產栽培低。在成熟期表現為比當地高產栽培高。而在開花期,不管哪種培養方式,水稻和小麥的含氮量都沒有明顯的差別,但是超高產栽培植株氮吸收量卻明顯的比當地高產栽培的大。

二、養分吸收和積累特征的討論

(一)超高產栽培中水稻和小麥養分吸收的特征

關于超高產栽培中小麥和水稻的養分吸收特性的研究對于提高兩大糧食作物產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研究發現,和當地高產栽培種植的作物相比,超高產栽培中小麥和水稻的養分吸收量都呈現出拔節期低、生長中后期高的特征。有的研究認為,小麥和水稻在生長的中期養分吸收量多,會有助于幼穗的生長,最后發育成壯桿的大穗,這樣使得干物質在抽穗前的碳水化合物的積累,進而提高后期養分的吸收量,保證了糧食作物的粒重合結實率。通過本次研究發現,上述觀點是合理的。超高產栽培的水稻和小麥在生長的中后期干物質的積累最高,而且每個穗粒數都很多。另外通過對不同養分的吸收情況的研究發現,對于不同栽培方式,小麥和水稻養分的吸收特點很可能和在他們生長的前、中、后各個時期的施肥量有關。在超高產栽培的模式下,在生長的前期氮肥的使用量所占總施氮量的比例是,小麥37.5%,水稻52%。在當地高產栽培的模式下,小麥是65%,水稻是76%。但是在中后期,超高產栽培模式下,所占比例為小麥50%到60%,水稻為60%到70%,都遠遠高出當地高產栽培模式下得吸收量。這充分說明了作物生長的中后期,增加氮肥的使用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養分的吸收效率,進而提高產量。

(二)小麥和水稻超高產栽培和養分的高效利用

近些年來,對于超高生產栽培的研究在很多地方以及展開,也獲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關于他們的記錄研究,都是在特定的氣候、地理條件和年份下或者小面積的研究記錄。很多都是利用大量的肥料、人工的投入和大量的水為前提,這樣不利于實現作物的高產和資源的高效利用。而通過本次研究發現,和當地高產栽培技術相比,超高產栽培的產量和施肥力的吸收率都比較高,因此充分表明依靠新的栽培技術,是很可能實現養分吸收和產量的同步大幅度提高的。通過這幾年研究發現,超高產栽培的小麥和水稻的生產收獲指數都比當地高產栽培的收獲指數高。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增加K、P、N元素向植物分配量和提高作物的生產效率是保證超高產栽培中小麥和水稻養分吸收和產量同時增加的重要因素。

(三)超高產栽培和養分高效吸收的栽培技術

在本次試驗中,超高產栽培模式和當地高產栽培模式的主要不同點是,超高產栽培利用了實地氮肥的管理模式和水稻輕干濕的交替灌溉,小麥使用了控制土壤的水分灌溉這兩個新的技術。第一中新技術實地氮肥管理主要是根據作物的氮肥利用率、目標產量和土壤養分的有效供給量等因素來確定總的施氮量。根據作物葉片和葉子含氮量的關系來確定施肥的量,在重要的生長期間,利用葉色卡或者葉綠素測定儀來觀測葉子含的氮素情況,然后在進行施肥,使得作物對氮素的需求和施肥時間相協調。這樣的模式在我國部門地區和東南亞國家已經得到示范與推廣,使得產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大約在4%到12%的范圍內。

水稻干濕交替的灌溉技術,它在亞洲已經被普遍的運用。它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能實現大量水資源的節約,但是對于這種新技術的使用,有的人表示提高了產量,而有的人則表示減少了產量。研究表明,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由于作物品種、灌溉方式和土壤水分等條件的不同引起的。因此,為了使得水資源能高效的利用而且能夠使得糧食獲得高產,就必須對于這種新的灌溉方式進行改進。于是就出現了另一種新的技術,就是輕干濕交替灌溉技術。它不僅能有效的節約灌溉用水,還使得作物產量明顯的增加。而對于小麥采用的是控制土壤水分的灌溉技術。已經有研究表明,采用這種技術比以往憑經驗實施灌溉的方式相比,不僅提高了產量也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不管是水稻采用的輕干濕交替的灌溉技術還是小麥采用的控制土壤水分的灌溉技術,都極大的促進了農作物根系的生長和發育,提高了葉子的光合速率和葉片細胞的分裂素濃度,從而使得產量提高。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超高產栽培中小麥和水稻的養分吸收和積累都呈現出生長前期比較低,生長中后期比較高的特點。而且這一特點的呈現和生長前期的施氮量低,而中后期施氮量高有密切的關系。而在超高產栽培技術中,對于作物使用的灌溉技術和施肥的管理都是影響水稻和小麥養分吸收和積累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生產的過程中要尤其注意這些因素,使用新技術和科學的方法,不斷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參考文獻:

[1]李鴻偉,楊凱鵬,曹轉勤等.稻麥連作中超高產栽培小麥和水稻的養分吸收與積累特征[J].作物學報,2013,(3):464-477.

[2]楊升輝,張延和,劉晶等.超高產栽培氮肥運籌對春玉米穗部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作物雜志,2011,(6):38-41.

[3]李文紅,秦越華,張朝顯等.小麥萬畝單產超600 kg群體特點及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4,(12):184-18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