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萊布尼茨目的因本質的因果決定論

2015-10-21 17:41張璐
北方論叢 2015年6期
關鍵詞:決定論

張璐

[摘 要]萊布尼茨的“基于前定和諧的同步主義因果律”表現為充足理由律與最終理由律并列平行的二元形式。單子作為萊式本體論的核心,其本質是包含知覺與欲望的主動的努力。努力按照善的趨向與目的促使單子產生變化。上帝按照善的目的從多個可能世界中選擇了現實世界,理性與信仰的一致,以及前定和諧的規定使得自然的王國服從于神恩的王國,單子在個體與系統兩個層面上作為上帝的模仿與自然的目的在前定和諧的現實世界中展開個體與顯示神恩。

[關鍵詞]萊布尼茨;目的因;充足理由律;決定論

[中圖分類號]B5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5)06-0107-05

[收稿日期]2015-09-0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4AZD11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5CZX016);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青年基金(15CX04041B)

① 萊布尼茨對于兩個王國的說法有很多種,“自然的王國”也可稱為“形體的王國”“現象的王國”“力的王國”;“神恩的王國”也可稱為“靈魂的王國”“實體的王國”“現象的王國”“智慧的王國”。

對命題的邏輯分析是萊布尼茨建立其哲學思想的根基與起點,這是羅素提出且被學界廣為接受的觀點。萊式提出每一個主項都以某種形式包含了它的所有謂項,“謂詞存在于主詞之中”(praedicatum inest subjecto)。因此,每一個命題都可以最終還原為把每一個謂項歸屬到一個主項的命題。主項由其所包含的謂項來決定,謂項是主項概念的一部分。關于這種主謂項形式的判斷規則有兩個:矛盾原則與充足理由原則。前者判斷可能性,后者判斷事實性。由此,所有的判斷命題的真理分為兩種:原初真理(理性真理)與事實真理。按照矛盾原則獲得的原初真理都是分析判斷,是邏輯學、數學與幾何學所涉及的方法與真理;按照充足理由原則獲得的事實真理都是綜合判斷,是關于存在(除了上帝存在)的偶然事物的方法與真理。矛盾原則能夠確定兩個相互矛盾的命題中哪一個是真理,哪一個是謬誤;充足理由原則能夠確定任何事物的產生都不可能沒有原因或至少不會沒有一個確定的理由。

與笛卡爾、斯賓諾莎對確定理由原則的看法大為不同,萊布尼茨將確定理由原則(充足理由律)與矛盾原則相提并論,將兩個原則同時當做哲學的“第一原理”。所有有關存在的偶然命題的判斷,它無關乎命題的真假,只關乎存在的某種理由與根據。關于真假的判斷是推理的,其反面一定是不可能的,但是,關于存在或事實的命題其反面是可能的,因此,必須為這個命題提供一個確定的理由,即可以給出一個關于這個事實判斷的絕對的、確定的、永恒的存在的理由,或者至少給出它為何這樣而非那樣的理由。因此,在萊式看來,確定理由原則無論在存在論上還是在認識上,無論在形而上學的方法論中,還是在自然哲學的方法論中,都是具有必然性的第一原則。關于確定理由原則萊式給出一種二元并列的因果律形式,由此也引出這種并列形式中的二元因果律之間怎樣一種關系的問題,而這二元“確定理由”的關系正是理解萊式因果律思想乃至他整個思想的關鍵。

一、 萊布尼茨二元因果律形式

在回應笛卡爾、霍布斯、洛克等思想家廣為熱議的時代議題——“身心關系”的基礎上,萊布尼茨提出了他的兩個“王國”①理論,以及與之相對應的二元因果律形式,即適用于“由形體組成自然的王國”的充足理由律,適用于“由靈魂組成的神恩的王國”的最終理由律。萊式認為,事件(accident)是指特定時刻特定個體發生的結果或效用,任何一個事件為何這樣而非那樣地發生,都同時具有一個充足理由律與一個最終理由律。最終理由的存在在于每個事件的發生都產生于一個知覺的存在,充足理由的存在在于每個事件的發生都產生于現實的物質或現象世界中。因此,他說道:“靈魂的行動是根據欲求、目的和手段按照最終理由律的法則進行;形體則按照充足理由律或運動的發展展開。這兩個王國,即充足理由律和最終理由律的王國則彼此處于和諧之中……根據這個系統,形體運動就像沒有靈魂(盡管這是不可能的);靈魂運動就像沒有形體;兩者就像相互影響一樣”[1](p412)?!拔页Uf,可以這樣講,兩個王國即使在有形自然中,二者之間不存在相互影響和相互混淆——力的王國,當我們最夠深入到它的內部的時候,任何事件都可以用機械論的充足理由律對其進行解釋;智慧的王國,當我們充分地去理解它的時候,任何事件都可以用目的論的最終理由律對其進行解釋?!盵1](pp278-279)

可見,萊布尼茨認為,靈魂總是借助欲望、目的和工具遵循目的因的規則活動,形體總是借助動力因或機械因的規律活動,這兩種活動以及所處的兩個“王國”之間是一種相互無干涉的“平行”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的合法性前提或基礎在于上帝賦予的“前定和諧”。這便是萊式提出的“基于前定和諧的同步主義因果律”。萊式提出的這種二元因果律的形式引出了以下一系列問題:充足理由律與最終理由律在萊式的因果律中的作用與地位是相等的?還是其中一個較另外一個具有更為基礎且本質的地位呢?這兩者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呢?

二、 概念分析

萊布尼茨的思想正如他的學術風格一樣,表現為“百科全書”式的龐大體系,以至于學界經常將其“肢解”為各種不同的方面或發展階段分別進行研究,但萊式的整個思想是一個統一的理論體系。因此,本文堅持 “整體主義”的立場上對其進行分析,這是把握他的理論核心的關鍵,反過來,這樣一種對于他的因果律思想的研究也成為這種研究范式的有力例證。

研究萊布尼茨的因果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首先,在邏輯的層面上,萊式認為,所有的數學、幾何學與邏輯學都遵循矛盾律,這是所有永恒真理的體系,滿足清楚明晰、通體一貫的標準;其次,在存在的層面上,萊式認為,僅有矛盾律是不夠的,還應有另外一條原則——充足理由律。萊式提出的“多個可能世界”理論就是處在這個層次上,矛盾律與充足理由律是適用于各種可能世界的(盡管并非是普遍必需的)。在這里值得指出的是,這個充足理由律在確切的意義上應該是“確定理由律”,具體來說,所有涉及存在(除上帝存在之外)的命題都是偶然的,偶然命題的反面是可能的,因此,需要給出這個偶然存在的事物一個確定的這樣而非那樣的存在理由,無論這種理由是直接的、偶然的、相對的,還是間接的、永恒的、絕對的理由。這種“確定的理由”是一種充足的理由,在萊式看來,它是與矛盾律相提并論的“第一原理”;最后,在現實世界的層面上,萊式將現實世界分為“自然的王國”和“神恩的王國”,分別對應充足理由律與最終理由律。這里提出的適用于“自然的王國”的充足理由律是機械論的運動的連續序列,物質的運動在時空現象世界中不斷展開與延續。這里提出的適用于“神恩的王國”的最終理由律是目的論的欲求的連續序列,欲求在善的規定下,總是趨向于被認為好的行動展開與延續。因此,這個層次上的充足理由律與位于中間的存在論層次上的“確定理由律”在主體性、適用范圍以及形而上學的層次上都是不同的。

三、 單子的本質

單子是萊式思想的核心,也是其因果律思想的起點和落腳點,因此,明確單子的本質是理解萊式因果律思想的基石和關鍵點。在萊式看來,單子是自然界真正的原子,是組成復合物的真正單純實體,是具有自足性的隱德萊希(entelechy),是世界的主體,是宇宙的基本組成單元。單子以個體性的視角呈現宇宙,因此,單子也可稱為宇宙的載體,是宇宙的鏡像。宇宙由單子展開。單子是“形而上學的點”“數學的點”,是“類似于靈魂的東西”,單子是由有形實體組成的自然的變化的主導與核心,而作為簡單實體的單子的本質規定性是“原初的形而上學的主動的力”,即隱德萊希?!皩嶓w內部存在一種自然的內在的力,這種力可以按照其意愿根據特定的秩序表象或表達,不借助任何其他被造實體的幫助” [1] (p486)。單子的“無窗性”說明被造單子之間并無相互作用,單子的運動變化只能來自于單子的主體內部?!皢巫拥谋厝蛔兓莵碜砸粋€內在的本源,因為一個外在的原因是不可能影響到單子內部?!盵2](p478)所以,單子絕非是物質或事件的堆積,而是一個動力學的單元,在無限中表現或展開自身,卻永遠保持個體的同一性。萊式的這種觀點打破了靜態實體的傳統,以活動性或動態性作為實體范疇的中心,因此,不斷的變化性成為實體的本質特征,實體不再是一般概念的特征或表象,而是在自身中包含著存在,因其本性而有充分根據的主體。

單子的本性是知覺與欲求。知覺包含且代表這單純實體里無限繁多的過渡狀態。欲求是使一個知覺變化或過渡到另一個知覺的內在本源,它促使單子不斷到達新的知覺狀態。知覺與欲求是單子內在的活動性的載體,是單子保持同一性的關鍵?!霸趩渭儗嶓w中所能找到的只有這個,也就是說,只有知覺和它的變化。也只有在這里,才能有單純實體的一切內在活動”[2](p479)。單子知覺的任何一個現在狀態都是自然地它以前狀態的后果,因此,單子在自身中包含了未來。在本身內在隱德萊希的作用下,單子在特定時刻知覺的變化自然而然地引起下一個此時此刻相繼的知覺事件,即“任何實體的此時此刻的意識階段是之前意識階段的一個自然結果?!盵1](p521)。

知覺根據欲求的規定連續不斷地變化。知覺以連續的序列呈現整個宇宙。萊布尼茨站在與羅伯特·波義耳相同的立場上,認為如果知覺缺乏了連續律的原則將會產生無法解決的問題。萊式更進一步提出,知覺必須是按照連續律的原則產生變化的,如果不是這樣,單子的整個因果律體系無法成立。他認為,人們之所以認為知覺可以是不連續的,是因為忽略了大量且多樣的未被意識到的知覺,他將這樣類型的知覺稱之為微知覺(Petites)。正是這種微知覺使得知覺每一次變化的差別都是無限的,而微知覺的不斷聚集,以至達到被主體意識到的程度后,所產生的變化才似乎變化的明顯。無數的微知覺保證了知覺遵循連續律。

在明確的單子的本質之后,本文將繼續分析單子是如何按照充足理由律和最終理由律展開萊式的整個世界的。

四、 目的因的優先性與根本性

關于上帝存在的必然先驗性在萊布尼茨的理論中是顯而易見的,這是他的邏輯起點,也是他的理論終點。在邏輯上,萊式認為,除了關于上帝的存在的命題之外,所有關于存在的命題判斷都是偶然的,偶然性是不能從任何一個別的存在的命題中必然地推論出來的,而且也不能從主項具有與其他創造物的所有性質這一事實中必然地推論出來。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必然存在某種規則,使得世界不至于陷入混亂的地步,即因果性規則,或稱“確定理由原則”。

1從可能世界到現實世界

上帝是按照因果律的理性原則創造世界的,作為上帝創造物的世界的目的是必須能夠符合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屬性的和諧世界?!坝捎谏系鄣拿?,事物就被造成能夠完成命令者的愿望,那么就得承認事物之中具有某種效力、形式或力量,這就是我所了解的‘自然本性,就從這里開始跟隨著一串事物的現象,它們都遵照最初所頒布的律令?!盵3] (p164)這種律令既體現上帝的圓滿性的本質,也是表達上帝的圓滿性的目的。在萊布尼茨看來,上帝按照最大圓滿性的要求,從無限的多種可能世界中,選擇了一個具有最大圓滿性的世界,即擁有最大可能性與最大秩序的世界,這便是現實世界。

從可能的世界進入現實的世界,因果律與矛盾律同樣具有適用性。即因果律(充足理由律)與矛盾律一樣,不僅適用于現實世界,而且也適用于各種可能的世界(盡管并非是普遍必需的)。二者都是關于存在的規則,但矛盾律是必然的,因果律是偶然的。前者是普遍地適用于存在,后者只是特殊地適用于存在,因此,因果律是具有偶然性的。對于因果律的適用性來說,在可能的世界中,因果律斷言所有可能的原因都是欲求;在現實的世界中,因果律斷言的現實原因都是被善的欲求所規定。前者是關于可能的偶然事物,后者是關于現實的偶然事物。按照萊式的主項謂項形式,使個體成為現實,是要把顯然表現為最好的東西的謂項賦予現實個體。即當因果律運用到現實存在時,“便在現實欲望永遠指向看來是最好東西的意義上確定地使它自己成了對終極因的斷定。在所有的現實變化中,這一結果只能夠通過運用善的概念從前件推演出來。凡是在變化依賴于上帝的地方,它實際上都是追求最好的;凡是在它依賴自由創造物的地方,它就是對這創造物似乎是最好的一類東西,但是,由于知覺的混亂,實際上卻并不是可能變化中最好的”[4](p38)。由此可見,無論是在邏輯上,還是在單子的知覺過程中,無論上帝從可能的謂項中選擇現實謂項組成現實存在上,還是單子從無數的知覺變化過程中選擇善或好的欲求或努力的取向上,善的目的因都發揮了優先且根本的作用。

2理性與信仰的一致

理性與信仰在萊式看來是可以統一在一起的,原因在于他認為信仰的真理與理性的真理不會是相互矛盾的,即借助信仰的途徑獲得的真理及其連接,與通過自然方式獲得的真理及其連接是一致的。萊布尼茨在《論自然本性》一文中這樣寫道:“其實我認為上帝乃是受一定的秩序與賢明的理由所引導,以頒布自然中萬物所遵守的法則;而我對于一條光學上的法則的觀察……就足夠指明目的因不僅可用在倫理學及自然神學中的道德及信仰上,而且也可以用在物理學上,來發現隱藏的真理”[3](p162)。因此,萊式將真理分為兩類:一類是永恒的真理,即絕對必然的、其對立面不會成立的、具有邏輯的、形而上學的或者幾何學的必然性的真理;另一類是實證的真理,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判斷為自然所規定的法則,或者因為它們依附于這些法則”[5](p35)。上帝選擇這些法則是有理由的,為了達到他的“目的”,即選擇最大福祉的世界。因此,自然的必然性真理與道德的必然性真理是一致的。道德法則是自然法則的基礎,自然法則是道德法則的顯現,這都是世界和諧的本質所在。理性在與信仰一致的基礎上認識自然法則,認識上帝所賦予現實世界的規則,從而指向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因此,目的因在理性認識自然法則中具有優先性與根本性。

3和諧使自然事物指向神恩

上帝作為全能全知全善的最高等級的單子,是所有被造單子的終極原因與目的。所有具有偶然性的存在的事物作為上帝的創造物的宇宙包括了最大的可能性與秩序性,對無限紛繁眾多的“特殊理由”的分析是可以達到無窮的細節,但是,“既然這全部細節本身只包含著另外一些在先的或更細的偶然因素,而這些因素有要以一個同樣的分析來說明其理由,所以我們這樣做是不能更進一步的。充足的理由或最后的理由應當存在于這個偶然事物的系列之外,盡管這個系列可以是無限的”[2](p483)。這個“外在”的充足理由就是上帝給予被造世界的前定和諧,而“前定性”是這多樣且多層次和諧觀的目的因的根本所在。按照萊布尼茨的觀點,所有的有形現象都來源于充足的機械論原因,但是,必然存在最終的原因(或“更好的原因”)構成它們的基礎。而上帝實現這種和諧的世界是通過促成自然的物理的現象界的盡可能完美來保證實體世界的最大限度的善。因此,作為靈魂或精神的單子是世界的主導,無論它體現個體的善,還是體現上帝神恩的善,它所遵循的目的因是其運動的原則,單子作為上帝的被造物或上帝的模仿賦予了目的因的優先性與根本性。

4神恩的目的因在自然世界中的體現

作為理性受造物的單子的幸福是上帝選擇現實世界的目的。雖然自然的王國的“充足理由律”與神恩的王國的“最終理由律”不同,但二者卻是相互協調的。前者是后者的表達,后者是前者的主導。作為理性受造物的單子組成的世界是上帝的城邦,是自然世界中的一個道德世界,是上帝的作品中最為崇高與神圣的部分。在更深層次上,神恩的目的因在自然的世界中得到相應的表達與回應,從而使兩個王國之間達到一種完滿的和諧。這便對應了“當精神的政治要求毀滅和重建地球以懲罰一些人和獎勵另一些人時,這個地球就通過自然的本身而得到毀滅與重建?!盵2](p497)即“罪惡必然憑借自然的秩序,甚至憑借事物的機械結構帶來它的懲罰;同樣的,善良的行為則通過形體的方面而獲致它的報償?!币虼?,上帝設計自然世界的目的就是保證神恩的道德界的居民獲得最大可能的幸福。上述種種的對應都再次證明神恩的目的因具有的優先性與根本性。

五、 時空序列的決定論

萊布尼茨試圖通過區分必然性與偶然性來避免陷入決定論,但這種辯護并未取得成功。按照他的觀點,每一個實體或個體都對應一個“完整的概念”,這個概念在神恩的王國具有相應的完滿性。在現實世界中,上帝創造出的實體表達著概念主詞,不斷地表達它所包含的一系列謂詞。上帝根據善的目的因選擇現實世界,善的欲求是在相互限制的多樣性與可共存性中使世界和諧存在。多樣性體現著“最圓滿的世界秩序”,可共存性是判斷一個事物能夠成為現實存在的依據。偶然真理的反面被當作獨立的存在或事物時是完全可能的,但只有當它與其他存在物共存在一個普遍聯系且和諧的宇宙關系網中才是現實的。主詞中謂詞序列的展開是連續的。變化是實體的恒常狀態。在萊式看來,實體的延續就是時間,一個給定的實體的存在在時間中形成一個連續的序列,這種連續的序列是一種承接關系。在數學中,這種承接關系是邏輯性的;在現實世界中,這種承接關系就是現實世界的連續性。因此,世界成為一個普遍聯系且無限展開的關系網,其中每一個環節都有質的差別,而世界由實體在每一個可能的特定的位置與每個特定的時間被填滿,這就是現實世界的空間。而且實體在現實世界的時空中按照善的目的因在因果序列中展開自身,成為宇宙的一個縮影或基點。任何的實體,任何以個體性為基礎的真理,無一例外地在這種時空序列網中依照因果律為轉移,而只有在上帝的視野中才掌握充足且確定的理由。這是一種完全決定論的因果律?!罢缋绽官x予這種決定論的最著名的表述:‘一個智者在某一特定時刻認識了其本質是充滿活力的諸種力和構成它的諸存在的相應情況,而且,如果他淵博得足以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那么就能以同樣的公式來理解宇宙最大物體及最輕的原子的運功:在他看來,沒有任何東西是不確定的,未來就像過去一樣,無不一目了然?!盵6](p48)上帝是最大的智者,他不僅洞察每個實體的全部歷史與未來,還能洞察宇宙的全部時空序列網。實體在每個狀態都中都包含著整個宇宙的全部歷史與未來。在某種意義上,上帝按照善的目的選擇現實世界,上帝的自由也成為相對的。上帝總是按照善的目的行事,最好的原則決定上帝的選擇,是必然的真理。偶然的真理也是建立在某種特定的必然性之上的,這種必然性就是上帝按照善的目的因與最好原則決定的與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的道德必然性相符的決定論。

六、結論

目的一般指行為為何發生,它可以是一種目標、一種結果或者是行動的目的。關于目的論具有優先性與根本性的觀點具有十分悠遠的理論歷史,亞里士多德便是這種觀點的典型代表,即認為一個事件或者動作發生的任何階段,不僅可以通過充足理由律與最終理由律做出解釋,而且前者是依賴于后者的,即目的因在存在論上具有更根本性的地位。萊布尼茨的因果律沿襲了亞里士多德的傳統,始終堅持了目的因在因果律中的優先性與根本性。具體來說,即作為目的因的最終理由律是萊式因果律的根本,屬于“自然的王國”的充足理由律是依賴于在“神恩的王國”的最終理由律,并且是建起立在后者的基礎之上的。

單子作為一種精神存在物,是作為世界創造者上帝的模仿與映像,“他是神靈自己的映像或者自然的創造者的映像,精神有能力認識世界大廈的體系并以建筑的試驗作品對此一大廈作某種程度的模仿,因為每一個精神在它自己的區域之內恰似一個小的神靈?!盵2](p497)也就是說單子作為模仿上帝的“小神靈”是物理世界與神恩世界的統一體,在前定和諧的體系中本身就是機械因與目的因的統一體,即本身就是作為自然目的而存在的。作為自然目的的事物的起源的因果性并非在于自然的機械作用中,而必須在事物所規定其如何作用或運動的形式所被賦予的能力的原因中去尋找。這并非僅僅能夠按照我們的知性在應用中與感官對象上能夠認識到的那些法則中去找,而是應該利用理性在關于存在的偶然的事物之外尋找。因為事實真理的充足理由最終必須是在世界之外的,即必須在上帝身上去尋找。自然事物的形式不僅與自然法則,而且也與其本質屬性相關,這種屬性便是前定和諧前提所賦予的客觀合目的性,這也可以被稱作目的主義的因果決定論。

在單子的個體性層面上,靈魂作為主導,按照善的目的因活動,與之和諧同步對應的形體也產生運動,雖然形體的現象世界是按照機械論的因果原則運動,但是,靈魂的主導地位在使得機械論的因果運動形式只是目的因的因果形式的表達與體現?;蛘吒M一步說,單子本身就是目的,統攝在一個形式或理念之下,被先驗地規定了其本身所包含的一切。

在單子的系統性層面上,世界就是一種和諧的秩序,這種秩序與純粹機械的秩序是一致的。這種秩序為世界從創造的層面進入現實的層面提供依據。前定和諧提供的世界的統一性的先天規定便是上帝的目的因。這使得世界作為目的必須涉及他所包含的一切多樣性與最大可能性。

總之,理性受造物的幸福是上帝設計的主要目的。雖然萊布尼茨“基于前定和諧的同步主義因果律”表現為“二元平行”的形式,但是,“自然的王國”服從“神恩的王國”,作用因服從于目的因,事物能夠沿著自身的自然途徑弘揚上帝的榮耀,得到上帝的恩寵,從而實現個體的善的福祉。在前定和諧的大框架中,萊式的因果律具有目的主義決定論的本質。正如萊式在單子論的末尾這樣寫道:“不僅從一般意義上對整體而言,而且特別是對我們而言,因為我們按照常理已經聽命于整體之創造者——既作為我們的存在之建筑師和作用因,也作為必然構成我們的意志之整個目的和唯一能夠造成我們的幸福的主和終極目的?!?[5](p500)

[參 考 文 獻]

[1]C. I, Gerhardt, ed., Die Philsophischen Schriften von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7 vols., Berlin: Weidman, 1875-90. Reprint, Hildesheim: Olms, 1965.

[2] 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 西方哲學原著選讀[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商務印書館,1981.

[3][德]萊布尼茨. 新系統及其說明[M]. 陳修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4][英]羅素.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判性解釋[M]. 段德智,等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5][德]萊布尼茨. 神義論[M]. 朱雁冰譯. 北京:三聯書店,2007.

[6] [法]洛朗斯·布吉奧. 單子與混沌——萊布尼茲哲學中充滿活力的因素[C]//第歐根尼(Diogenne):第161卷1993.

(作者系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講師,哲學博士)

[責任編輯 張桂蘭]

猜你喜歡
決定論
淺論環境決定論
探析《紅色英勇勛章》中的決定論
探析《德伯家的苔絲》中決定論在苔絲悲劇命運上的體現
歷史唯物主義與“決定論”
從《山海經》中的異獸看中國民俗文化的思維特征
缺失意志自由的人生自由
反不正當競爭法視野下商業道德認定的新思路
國際政治中的決定論
在屈從中自敗的自由意志
決定論的黃昏:存在論現象學視角下的經濟人假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