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和諧社會消除不和諧因素分析

2015-10-21 17:06王美婭
華人時刊·中旬刊 2015年11期
關鍵詞:和諧社會分析

王美婭

【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重大的實踐問題。本文試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人與自然諸方面對當前社會中存在的不和諧諸因素及成因進行了分析。旨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在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社會和諧。

【關鍵詞】和諧社會;不和諧因素;分析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11-014-02

一、經濟發展中的不和諧因素及成因分析

首先,經濟階層的不和諧。當今中國,由于政治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導致經濟階層經濟利益的對立。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強勢群體的經濟利益在最大化,而弱勢群體的經濟利益在最小化甚至烏有化。改革開放的利益相當一部分流向了兩大人群:食利于民的暴富層和與民爭利的權勢群。當前,我國仍然是一種底層大、中間層小的“金字塔形”結構,而不是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結構。由于官僚的特權導致官民經濟關系的不和諧,由于資本的特權導致勞資關系的不和諧,由于暴富者的特權導致貧富關系的不和諧,由于精英的特權導致精英與平民經濟關系的不和諧等,這些不和諧已經成為中國各經濟階層不和諧的真實寫照。

其次,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地區發展很快,中部和西部地區發展緩慢,造成了地區間發展很不平衡的現狀。地區發展不平衡且差距過大,若長期得不到解決,有可能引發難以預料的各種危機。中國的東中西部之間,一方面是經濟總量的差距在擴大;另一方面是人均GDP之間的差距也在擴大。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很復雜,但從根本上來說,主要是由于改革開放以來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差異影響的結果,是中央政府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作出的政策上的傾斜造成的。當然,除此之外還存在一些客觀因素,如區域間自然地理條件差異,區域間長期歷史文化教育形成的人力資源差異等等,這些原因的綜合作用導致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逐步扭轉區域經濟差距擴大的趨勢,促進地區協調發展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不僅關系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也關系到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二、政治發展中的不和諧因素及成因分析

首先,黨群關系不和諧。在新形勢下,由于經濟、政治、法制和黨的作風因素的影響,黨群關系很不和諧,主要表現為:一是黨群干群之間的思想隔閡有加深的趨勢。黨群之間在許多重要問題上的認識仍存在分歧,群眾意愿和黨的意圖之間還沒有完全達到有機統一。從經濟領域來看,黨實行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使許多人迅速擺脫貧困,走上了小康之路。然而,人民群眾之間的物質利益矛盾日益突出,除了不同產業、不同行業、不同地區收入差距矛盾外,還出現了一些非法牟利、權錢交易、損公肥私、走私販私、偷稅漏稅和靠鉆政策空子的暴富者,與勞動群眾的收入形成了強烈反差,使廣大群眾特別是那些低收入者、廣大農民、下崗職工,感到一種不公正感,從而使群眾懷疑黨制定這一政策的初衷。二是黨群干群矛盾越來越復雜化,特別是黨群干群利益矛盾逐步凸顯。矛盾參與主體和發生領域呈逐步擴大趨勢,參與的主體開始由農民、離退休職工,逐步擴大到在職職工、個體業主、退伍軍人、干部、教師、學生、新聞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矛盾的對抗性和公開化程度也呈不斷加大趨勢,當前黨群之間矛盾更加“白熱化”、公開化,“民告官”案件所占比例上升,而且對抗行為逐步加大,有的群眾信奉“找企業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公路上鐵路”,動輒封橋堵路,沖擊黨政機關,甚至出現打、砸、搶、燒等違法犯罪行為。

其次,公民政治參與的效能低下。人民當家做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公民政治參與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做主的主要形式。在理論設計上,我國的政治系統為公民參與政治提供了廣泛、充分、平等的機會和途徑: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自治制度、政治協商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此外,憲法及各種法律法規中都有為保障實現公民政治參與而做出的各種相關規定,如選舉、出版、結社、游行、示威等,構成了一個立體式、全方位、多層次參與模式。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中,由于種種原因,這些方式和途徑并不暢通,公民政治參與的效能非常低下。目前社會上出現的很多矛盾和問題,很大一部分就根源于此,直接影響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三、文化發展中的不和諧因素及成因分析

首先,教育投入不均衡。教育投入在城鄉和區域之間的分配不均衡、不合理非常明顯。全社會教育投資投在城市的約為3/4,而投在農村的不到1/4。農村教育資源的匱乏,其結果是農村學生輟學率較高,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遠遠低于城市。不同社會階層間教育不公平現象也日益突出,這種教育不平等現象勢必造成不同社會階層觀念意識的兩極分化,最終導致公民在個人技能和勞動力資源方面的不平等。

其次,文化體制亟待改革。文化產業規模小,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目前,就整個國家產業結構的比例來看,我國文化產業所占比例相對較小。在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的許多農村,不少群眾自覺不自覺地相信因果報應、命中注定、燒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風水等,不僅在邊遠地區,就連一些發達地區的許多農村也十分流行。另外,文化市場法制管理不強。大量非法出版物肆意兜售,文化市場繁榮的背后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各種圖書報刊、音像制品、電子游戲機室、網吧等場所大量出現,有的管理不善,導致嚴重政治問題和充滿暴力、色情、封建迷信的盜版書刊及音像制品公開銷售。還有一些中小學生和青少年沉迷于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對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這些都嚴重污染了文化環境,與和諧社會極不相稱。

四、社會發展中的不和諧因素及成因分析

首先,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不和諧。其一,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相對于社會經濟發展速度來說,教育投入明顯不足,公共教育經費投入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足國民生產總值的4%。辦學條件得不到改善,辦學水平得不到提高,造成了“上學難”、“難上學”的局面。醫療衛生方面,醫院設施嚴重不足,布局不合理,藥費居高不下,醫療保險措施不到位,人民群眾有病不敢看、看不起,造成“看病難”、“難看病”的局面。這些關系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將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其二,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帶來的利益矛盾突出。近年來,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收人分配差距偏大的現象,而且差距還在繼續擴大。主要表現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地區收入差距擴大、行業收入差距擴大、不同所有制單位的職工收入差距擴大、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差距擴大。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勢必會影響社會多數成員積極性的發揮,也會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進而影響社會的和諧。

其次,腐敗現象愈演愈烈。在新舊體制交替的特定條件下,一些人置國家法律和社會道德規范于不顧,利用法律制度法規不健全的可乘之機,大肆以權謀私,貪污、受賄、敲詐、勒索、徇私舞弊、貪贓枉法、損公肥私、揮霍公款……目前,反腐形勢依然嚴峻,有些地區和部門的問題還相當嚴重?!敖煌◤d長現象”、“秘書現象”、群體性腐敗等成為了近些年來特別值得注意的現象。腐敗現象,既是社會經濟轉型時期的不和諧因素,也是造成很多不和諧因素的重要根源。

五、人與自然的不和諧

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由于科技水平低,我國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物質資源的高消耗來實現的,存在著高投入、高消耗、難循環和效率低的問題,由于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弱和經濟增長的粗放型方式,我國的資源和生態遭到嚴重破壞。江河湖海洋遭到污染,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水生態系統失衡;城市污染嚴重,酸雨污染突出;土地生態系統衰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鹽堿化,植被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內在價值,為了滿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性開采,以致危及人類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江澤民.十六大報告[R].2002.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孔涇源.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2004)[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4]李君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史瑞杰.公平與效率:社會哲學的分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歡
和諧社會分析
民航甚高頻通信同頻復用干擾分析
分析:是誰要過節
回頭潮
論管仲的利益觀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馬克思主義信仰在構建中國和諧社會中的意義
群眾文化在和諧社會建構中的作用與發展策略分析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論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國房地產泡沫度分析
Units?。保场保唇忸}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