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管體制改革十周年基層變化之我見

2015-10-21 17:16華永凱黃慧華
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 2015年30期
關鍵詞:基層

華永凱 黃慧華

【摘 要】水管體制改革自2005年實施以來,已走過了十個年頭,筆者作為改革最前沿的基層單位人員,感受頗深。本文將從基層人員角度出發,通過描述親身經歷,全面深入剖析水管體制改革給基層帶來的巨大變化,以及對水管體制改革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水管體制改革,基層,改革變化。

2005年水管體制改革正式實施,作為水管體制改革的親歷者和實踐者,筆者對改革十年來的變化感觸頗多:改革初期深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改革過程中帶著種種疑慮一步步實施改革方案,一直到改革十年來喜聞樂見累累碩果。筆者一直扎根基層,基層的變化更是明顯和巨大;下面結合實際談幾點個人淺薄之見。

1 改革前水管單位基本情況

根據水利部調研,長期以來全國絕大部分水管單位在改革前普遍存在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經費短缺、機構臃腫、管理粗放等突出問題[1],筆者也感同身受,主要表現在:

1. 1單位性質不清

水管單位缺乏科學定性,既不像事業單位,又不像企業,管理單位內部長期事、企不分,既影響了工程的管理,又阻礙了單位的發展。

1. 2管理體制不順,機制不活

水管單位管理體制不順,權責不明,相互推諉、扯皮的現象時有發生,作為流域管理機構特別突出。內部運行機制不活,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不能充分調動職工積極性。

1. 3經費來源不暢、保障不足

水管單位大都被定為差額補助事業單位,財政撥款遠遠不能滿足工程運行費用和人員工資。筆者所在單位每年僅能通過少量歲修經費對工程進行維護,人員經費保障率不到一半,造成單位經常為經費發愁,不能很好履行自身職責。

1. 4機構設置不科學,人員結構失衡

單位內設機構設置不科學,非工程管理崗位多,水管單位真正急需的工程技術人員嚴重短缺,無法發揮技術優勢。

1. 5內部管理粗放

工程管理粗放,管理手段落后,技術含量不高,內部規章制度不健全,難以做到規范化管理。低水平的管理,導致管理成本高,影響了工程的維護管理。

在國家實施公共財政政策的大背景下,特別是對公益性工程實施規范的財政支持,水管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2 改革目標和取得的成就

結合國家和上級提出的要求,基層水管體制改革主要在單位科學定性、暢通經費來源渠道和推行水利工程管養分離等方面開展,同時鼓勵大力開展多種經營。

改革開展以來,基層單位通過學習改革精神、制定實施方案、推行“兩定”測算等方面開展相關工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水管體制改革順利通過驗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

2. 1管理體制和機制方面

基層流域管理機構為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純公益性事業單位,承擔著水利工程管理、防汛抗旱等公益性任務;通過水管體制改革,改變了過去長期以來基層流域管理機構法律地位不明晰,政、事、企不分的模糊狀況,回歸到水行政管理這一原本應有的角色定位上來,促進了流域管理機構正確履行自己的職責,加強了對流域水資源的統一管理。

2. 2人員管理和責任落實方面

在人員管理上,改革前,政、事、企不分,改革后,對各類人員實行分類管理,其中,行政執行人員參照國家公務員進行管理,事業編制人員通過實行人員聘用制度,實現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由單純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轉變,由行政任用關系向平等協商的聘用關系轉變,由固定用人制度向合同用人制度轉變,建立一套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同時分流的人員得到了妥善安置,為單位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水管體制改革實施后,各項工作責任的落實比以前更加到位。一方面,職工的責任主體意識普遍增強。依照公務員管理的行政執行人員通過學習《公務員法》及公務員行為基本規范等知識,依法行政、自我約束的意識明顯增強,依法管理,依法辦事,依法處理問題的能力顯著提高。事業編制人員通過實行人事聘用制度改革,大家的合同管理意識明顯增強,均能夠按照聘用合同的約定行使自己的權利和履行自己的職責,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各項內部管理制度,責任追究實現了規范化和制度化。

2. 3水管單位規范化管理方面

2.3.1 暢通了資金渠道

長期以來,由于國家投入的工程維修養護經費不足,導致工程老化、退化,嚴重影響防汛安全和工程效益的發揮。水管體制改革實施以后,國家暢通了水利工程維修養護的資金渠道,基本上能夠滿足工程實際運行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補償了公益性資產的耗費,減少了工程老化、退化現象的發生,保持了工程的完整、安全和正常運用。

2.3.2工程管理水平得以進一步提高

水管體制改革實施以來,特別是管養分離推行以后,單位的職能定位更加清晰,管理人員職責更加明確,極大地促進了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

2.3.3管理上有了突破和創新

在管理理念上,提倡并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通過改革,基層單位一直把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職工隊伍作為水管工作的頭等大事抓緊抓實,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一切依靠職工,領導的角色和作用從過去事無巨細的直接指揮和管理中轉變到主要為職工參與決策提供機會和場所。

在管理方式方法上,更多采用一種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在內部管理中,強制性的行政方法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誘導性的思想教育方法和行政激勵方法以及科學的目標管理方法,從而充分發揮職工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2. 4改革以來取得的效益

10年來,國家投入大量維修養護經費用于管養分離后的工程維護。通過該經費,基層單位在保證工程安全運行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工程面貌,加強水土資源開發,強化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在流域、區域管理結合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條可行之路。

筆者所在單位通過10多年的經費投入,硬化堤頂防汛道路近100km,每年養護護堤護岸林10萬余株(含更新),修建堤坡排水溜子500多處、堤頂縱向排水溝50多km,新建各類附屬設施,包括宣傳牌80余處、里程樁近1200處、路障30余處;同時開展了工程的日常養護。

維修養護資金的投入,有效保證了工程現狀標準不降低,工程面貌較改革前大為改觀,使直管工程呈現出“一河碧水、兩岸風光”的景色;筆者所在單位先后30余次獲得上級和地方政府表彰(其中省部級3次),單位取得省級文明單位稱號等集體榮譽,職工獲科技進步突出貢獻獎等個人榮譽,實現了單位、職工的和諧發展,帶來了工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四贏局面。沒有水管體制改革帶來的機制和經費保障,這些是不可能實現的。

3 對改革進一步的思考

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也通過了驗收,但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展的,需要不斷去完善,水管體制改革亦如此。十年的發展,也是十年的總結,展望下一個十年,水管體制改革需要完善的地方還很多。

3. 1人員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

基層管理人員的素質需要進一步提升,才能滿足不斷發展的管理業務,技術人才依然缺乏;人才引進和成長的渠道不暢,存在人才流失情況。

3. 2維修養護模式需要進一步創新

目前,工程維修養護主要以基層單位為主導,維修養護企業長期以來形成的固有思維方式和習慣做法一時難以改變,不能及時適應新的體制。建議轉變思路,開拓創新,大力推行維修養護工作物業化管理模式,為水管體制改革深入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張基堯,在水利工程管理單位體制改革研究課題評審會上的講話,北京,2002。

猜你喜歡
基層
巴南:黨建激活基層治理“紅色引擎”
基層巡覽
關注基層智慧治理
水泥處理的基層和亞基層再生瀝青性能研究
基層部隊伙食保障存在的問題與措施
基層治理的三重境界
新時代如何加強與創新基層黨建工作
走基層
基層治理之路
基層管理能否少蓋點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