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全子宮、次全子宮切除術對患者盆底功能的影響比較

2015-10-21 18:15馮英瓊
中國醫學人文雜志 2015年7期
關鍵詞:子宮肌瘤剔除術

馮英瓊

【摘 要】目的:分析比較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全子宮、次全子宮切除術對患者盆底功能的影響。方法:給予本院自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間收治的60例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將這60例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各30例。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對照組患者采用全子宮、次全子宮切除術,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以及對盆底功能的影響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盆底功能的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1年內絕經綜合征的發生率下降到6.67%明顯的低于對照組患者1年內絕經綜合征的發生率下降到23.33%。結論:子宮肌瘤剔除術更加適用于子宮肌瘤的臨床治療,對盆底功能的恢復效果較好,很值得在臨床治療中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子宮肌瘤剔除術;全子宮、次全子宮切除術;盆底功能;影響比較

子宮肌瘤是婦科常見的臨床良性腫瘤之一,其傳統的臨床治療方式有:全子宮、次全子宮切除術、藥物治療等[1]。近年來,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越來越受到重視,并且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但是針對患者的不同病情,需要針對性的選取最佳的治療方式,而且不同的臨床好治療方式,對患者的盆底功能的影響也是不同的[2],因此,本次調查研究立足于本院自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間收治的60例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比較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全子宮、次全子宮切除術對患者盆底功能的影響,期望能夠為子宮肌瘤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指導,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的對本院自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間收治的60例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且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將6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各30例。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治療方式,30例患者的年齡為(24-48)歲,平均年齡為(35.2±4.5)歲,其中單發肌瘤患者有9例,多發肌瘤患者有21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全子宮、次全子宮切除術的臨床治療方式,30例患者的年齡為(23-50)歲,平均年齡為(36.4±3.8)歲,其中單發肌瘤患者有11例,多發肌瘤患者有19例。

1.2方法

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均是在患者月經干凈3-7天的情況下進行的。

觀察組: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治療方式。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全麻,并且患者要采取膀胱結石位,然后在患者的下腹部進行常規的三點穿刺,給予患者人工CO2氣腹,且壓力要控制在1-2mmHg。在手術治療前,要確認肌瘤的確切位置、大小以及數量,確認之后,再利用電刀進行切除,且要對患者的創面進行止血,手術完成之后,利用薇喬線對患者的瘤腔進行“8”字型縫合,最后將切除的腫瘤取出[3]。

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全子宮、次全子宮切除術的臨床治療方式?;颊叩穆樽矸绞?、臥位方式以及需要穿刺的部位、人工CO2氣腹、壓力的控制范圍等均與觀察組相同,不同之處在于:需要切除患者的輸卵管、卵巢固有韌帶和子宮圓韌帶,并且需要在分解處將患者的子宮頸頸膜切開,子宮頸頸分離、切斷,并且縫合陰道周圍組織,經陰道將患者的子宮取出切下的子宮,最后利用薇喬線縫合陰道頂端和盆腔腹膜[4]。

1.3統計學意義

本次調查所有數據均采用軟件SPSS20.0進行統計分析,所有計量資料均采用%表示,用X2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盆底功能的恢復情況比較

經過臨床治療,觀察組患者的盆底功能的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具體情況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盆底功能的恢復情況比較

組別 例數 治療前(盆底功能正常) 治療后(盆底功能正常)

觀察組 30 2 6.67%(2/30) 23 76.67%(23/30)

對照組 30 5 16.67%(5/30) 16 53.33%(16/30)

X2 / 8.476 9.064

P / <0.05 <0.05

2.2兩組患者1年內絕經綜合征的發生率比較

經過臨床治療,觀察組患者1年內絕經綜合征的發生率下降到6.67%明顯的低于對照組患者1年內絕經綜合征的發生率下降到23.33%,具體情況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1年內絕經綜合征的發生率比較

組別 例數 治療前(盆底功能正常) 治療后(盆底功能正常)

觀察組 30 21 70.00%(21/30) 2 6.67%(2/30)

對照組 30 18 60.00%(18/30) 7 23.33%(7/30)

X2 / 8.412 8.679

P / <0.05 <0.05

3、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子宮肌瘤的發病率也在逐年的上升,已經成為婦科最為常見的臨床良性腫瘤之一,嚴重威脅著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方法一般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治療方式以及全子宮、次全子宮切除術的臨床治療方式。子宮肌瘤臨床表現常出現兩種病理狀態,即:單發肌瘤和多發肌瘤,因此,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選取最佳的臨床治療方法。

本次調查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盆底功能的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1年內絕經綜合征的發生率下降到6.67%明顯的低于對照組患者1年內絕經綜合征的發生率下降到23.33%。這是因為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面比較小,并且能夠有效的保留子宮,維持卵巢的正常血供,維持盆底功能的正常運作,而子宮、次全子宮切除術的臨床治療方式需要切除子宮,會導致卵巢供血不足,卵泡發育差,從而造成患者的盆底功能減退[5]。因此,在患者病情的允許下,應該盡可能的選取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治療方式。

綜上所述,子宮肌瘤剔除術更加適用于子宮肌瘤的臨床治療,對盆底功能的恢復效果較好,很值得在臨床治療中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岳宜琦,王玉玲.采用兩種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子宮肌瘤對盆底功能的影響[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06(5):1306-1308.

[2]劉靜.采用兩種不同手術方式治療60例子宮肌瘤對盆底功能的影響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2,22(10):3721-3722.

[3]李艷滿.采用兩種不同手術方式治療60例子宮肌瘤對盆底功能的影響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4,(14):120-121.

[4]周艷.132例子宮肌瘤患者手術方式及其對盆底功能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15):2349-2352.

[5]李軍英.腹腔鏡與腹式全子宮切除術對女性盆底功能的近期影響[D].南昌大學,2012(10):132-133.

猜你喜歡
子宮肌瘤剔除術
腹腔鏡和開腹手術在子宮肌瘤剔除術中的效果比較
剖宮產術中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效果與安全性分析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手術的臨床療效對比
剖宮產術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分析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中的臨床應用
垂體后葉素止血藥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中的價值研究
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56例臨床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